第210章 戰局,焦點

明天早上出發去哈爾濱考試,嗯,三天後才能回來,週一恢復更新,請大家諒解哈。

感謝ang2…,沉默de夏花,無名無天,太極唐三彩,我是第二條蟲,把盞龍血熱,相見有是多年,南海陣雲,夢煙寒?夜憑欄,不是笑笑生,歐陽賀志,yangzi ,劍俠dodo等書友的打賞和月票,祝朋友們心想事成,闔家歡樂。

閩省戰局雖然因爲鄭家的內亂而有所變化,但明軍已經佔據了明顯的優勢,特別是擊敗滿蒙八旗的影響,更使戰爭的天平傾向於明軍。

在福建,比較有戰鬥力的清軍有三支,耿精忠的藩兵,同安總兵施琅的水師,漳州海澄公黃梧的部隊。如今三去其二,耿精忠的藩兵先是在援粵行動中被消滅一部,又在隨滿蒙八旗作戰中損失不小,實力折損近半,已經難以獨自抵擋水陸齊備的明軍。

而滿蒙八旗的兵敗,無疑促使處於觀望和猶豫的清軍做出了最終的決定。希望沒了,主心骨要垮了,難道還不爲自己和身家考慮?

三月,明軍東路軍攻打同安,清同安守將華尚蘭以城降;不久,海澄守將面對來勢洶洶的明軍,也易幟歸降;四月,清將王藩錫施計殺死泉州守將賴玉、耿藩部將王進,反正投誠。

馬寶率領的西路軍則接連收復德化、永春、大田、永安等縣,兩路大軍的攻擊矛頭直指耿精忠老巢福州。

………….

耿精忠在收縮兵力?閱讀着最新的戰報,朱永興做出了判斷。這也是目前明軍進展迅速的主要原因,從殲敵和收降的清兵清將來看,耿藩的越來越少。

收縮兵力。蝟集於福州,倚堅城與明軍決一死戰?或者是拖延時間,等待他省的援軍?朱永興露出了一絲冷笑。

目前能夠增援福建的只有浙江和江西兩省。江西的清軍正集結於贛州,與奪取了大小梅嶺的李嗣興所部對峙;而清軍水師幾近覆滅。浙江的溫州、台州、寧波、杭州、嘉興等沿海之地面臨隨時的威脅,也不可能抽調出太多的兵力赴援福建。

死守,守死!這樣集中起來更容易收拾,介時水陸夾擊福州,耿精忠肯定會落得與尚可喜同樣的下場。

“殿下,屬下奉還王印。”機要室主任查如龍恭恭敬敬地將王印呈上。

“辛苦了。”朱永興伸手接過,看了看查如龍,笑着指了指臉。

“支前證”、“土地券”等都要蓋王印,這是朱永興的意思,既彰顯對有功之士的重視。也是收買人心的一個手段。帶着王印的憑證,對於老百姓來說,那是多大的榮譽,說供起來也不爲過。在得到實惠的同時,也就把施恩者——岷王朱永興記在了心裡。同時。這也是一種概念上的偷偷轉換,朱永興便代表着朝廷,以後呢,他就是朝廷。

查如龍不好意思地在臉上蹭了蹭,說道:“閩省義民不下於廣東,踊躍程度還有過之,殿下激勵之策收效顯著。盡得民心哪!”

“民心哪,清廷既失之,孤豈能不得?”朱永興輕輕嘆了口氣,沉吟了一下,低聲說道:“延平王的筆跡和印章,你可有把握了?”

查如龍猶豫了一下。點頭道:“殿下放心,屬下已有七八分把握。”

“那便好。”朱永興輕輕吐出一口長氣,“有備無患,能否用上且不說,若沒有個準備。可就拿不住那鄭經了。”

“屬下明白。”查如龍突然狡黠地一笑,說道:“殿下,興許用不着咱們出手,臺灣那邊便會有招兒對付鄭經呢?”

朱永興輕輕點了點頭,這說得沒錯,自己佔着朝廷大義,臺灣的鄭襲等人豈能不走這個門路?看來,主動權確實已經掌握在自己手中了。

對於福建來說,是沿海遷界的重災區,尤以興州、泉州和漳州三府最爲嚴重。所遷之民,全都失去生計,顛沛流離,號泣之聲淒厲,背夫棄子、失父離妻的人間悲劇隨處可見。

也正因爲如此,明軍的到來,得到了廣大民衆的支持。再有一系列激勵政策,支前、擁軍的熱烈程度不下於廣東。

所謂得民心者得天下,這並不是沒有道理。特別是在這朝代更替、人心不穩的時候。清廷的短視和暴虐給自己掘了墓坑。時勢不同,因爲朱永興的存在,南明未滅,且大有中興之勢,民衆有希望,有光明,激起的反響自然更大。

對於朱永興來說,他也認識到了南明與清朝在抗衡中具有的優勢。那便是發動和組織,雖然還逃不出以利相誘這個手段,但在戰爭潛力上來講,南明已經具備了與清朝抗衡的本錢。

資金、物資的獲取渠道,寬鬆惠民的政策,民衆擁軍支前的熱情,擴軍裝備的速度,南明都大大超越於清朝。更重要的是,每光復一地,都能把人力、物力盡快發動起來,捆綁上朱永興的戰車。就這一點,清朝是忘塵莫及。

別看現在明軍的主攻方向在福建,其他各地駐軍其實也在不斷的補充和加強。四川的李定國,雲南的白文選,粵贛、桂贛交界的李嗣興和馬惟興,還有廣州的衛戍師,一旦槍枝彈藥的缺口被補上,在整個長江以南,明軍可以在多個省份開始聲勢浩大的大反攻。

火槍兵的優勢也日益顯露,一個月便能訓練完畢,拿槍上陣。如果緊急,一週或半個月,也能夠補充進軍隊以戰代練。這種速度,再有以老帶新的補充方式,也是清朝所不能比擬的。

從目前的形勢看來,頗有些象晉王李定國兩蹶名王的時候,明軍氣勢大漲,清軍不敢接戰。但鄭家的內亂,又增添了變數,雖然主動權在手,朱永興也要權衡利弊,不使明軍和鄭家有火併的危險。

鄭成功逝世後,在臺諸將黃昭、蕭拱宸等人以鄭經“亂倫”,“不堪爲人上”,擁鄭襲爲東都主,並分兵準備抗拒鄭經。

而鄭經在得到消息後,以陳永華爲諮議參軍、周全斌爲五軍都督、馮錫範爲侍衛,準備整師渡臺。

這樣一來,臺灣和金廈這兩股鄭家的勢力,便都要從“朝廷”這裡得到大義和允准。鄭經想承襲延平王的爵位,國姓爺的榮譽;鄭襲也要得到“朝廷”的冊封,以便名正言順地抗拒鄭經。

焦點一下子集中到了朱永興身上,左右逢源之際,朱永興當然也要力爭形成對自己最有利的局面。

……

第43章 保寧第47章 齊集元江第69章 軟實力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99章 接戰第188章 大調整第88章 毒蘑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5章 阻擊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章 無題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99章 軍歌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17章 斷臂?第68章 慷慨秦腔第39章 聖意第10章 大勝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38章 大海戰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89章 勝利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27章 攻城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章 鬥熊救美第52章 血戰廝殺第94章 相疑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60章 歸藩之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80章 特殊人才第48章 大戰(二)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88章 毒蘑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5章 寨子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55章 無題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82章 調整佈署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35章 阻擊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4章 攻城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06章 法陣
第43章 保寧第47章 齊集元江第69章 軟實力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99章 接戰第188章 大調整第88章 毒蘑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35章 阻擊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17章 困難的基礎工程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87章 水西局勢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2章 無題第119章 不動如山?第99章 軍歌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261章 截擊,展望第257章 會見十三勳,明末失政第32章 魚龍白服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100章 再唔晉王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17章 斷臂?第68章 慷慨秦腔第39章 聖意第10章 大勝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38章 三師相會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138章 大海戰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59章 廣州戰役(五)第89章 勝利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27章 攻城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章 鬥熊救美第52章 血戰廝殺第94章 相疑第215章 後方形勢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82章 勝利的標誌第60章 歸藩之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53章 變革的縮影第80章 特殊人才第48章 大戰(二)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88章 毒蘑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89章 進退兩難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5章 寨子第15章 被誤導了第102章 再赴下龍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91章 軍隊建設第155章 無題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10章 宗室臨陣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82章 調整佈署第24章 海外助力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48章 下臺階,謀劃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21章 暫時相安第35章 阻擊第60章 水師安排,根除“太監”第239章 揚帆海上,鄭經去臺第4章 攻城第6章 詭異的族長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15章 窮途末路第106章 法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