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篡權之議

緬甸與暹羅的大城王朝斷斷續續已經進行了近百年的戰爭,目前在緬甸南部與暹羅北部,雙方仍互有攻守。漫長的戰爭使緬甸東籲王朝財政緊張,農業荒廢,歷史上其敗落的主要原因也是因爲國力衰敗後,無法壓制內部的民族問題,而四分五裂。

緬甸民族衆多,其中緬族、克倫族、撣族、克欽族、孟族、若開族、佤族等是主要民族,民族間的問題一直難以解決。北部撣族,南部孟族,還有西部的阿卡族,一直都對緬族長期掌握政權而心懷不滿,伺機而動。

此次緬王莽達派出使者,也是想與南明締約之後,增強自己的政治威望,鞏固自己的地位,壓制懷有異心者的妄動。同時,明軍的不斷勝利,以及與暹羅關係的愈加親密,也使莽達和大臣們有所憂慮。還有緬甸北部的撣族,一向和明朝親近,南明勢強,莽達還擔心那些撣族首領在中國的庇護下死灰復燃。

“殿下,白象王不能承認,其他的倒可商量斟酌。”易成知道陰謀得逞,太子已死,卻是心中一暢,而且緬使來意已知,倒也並不是火燒眉毛的事情,便開始爲朱永興出謀劃策。

朱永興點了點頭,莽達的要求可以儘量滿足,以便爭取時間,但有些原則問題,卻是做不得讓步。

中南半島歷史上曾存在白象崇拜,白象被視爲王權的象徵。緬泰兩國曆代統治者都以“白象王”自居,東籲王朝統治時期的緬泰戰爭就是由兩國對白象的爭奪所引起的。通常情況下,向一國要求白象就是向該國宣戰的最後通牒。所以,如果承認緬甸莽達爲白象王,便徹底得罪了暹羅,朱永興當然不會捨棄這個堅定的盟友。

“可建立與朝廷的聯絡通道。由殿下控制,並且——”易成遲疑了一下,說道:“可以適當接回一些人,或者除掉一些人。”

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先與緬方虛以委蛇,暫且隱忍。勿使皇上有危。建立聯絡通道嘛,倒是個辦法,緬人亦不敢再殺吾信使。嗯,最好派幾個可靠之人前往緬甸長駐,充任聯絡官員,先搞清朝廷目前的狀況,再作定奪。”

“便是雙方互派使節,名正言順,緬人亦無可拒絕。”易成想了想。說道:“人選嘛,鄭昭仁便可。緬人既有皇上及朝臣爲質,想必不會輕易加害,也想由殿下這裡得到更大的利益,倒是要防備緬人得寸進尺,以皇上聖旨對殿下不利。”

朱永興沉吟半晌,也頗覺頭痛。雖然派人把守着滇緬的通路,但也不是萬無一失。或是緬人,或是那些不甘心的失意官員。真的從永曆那裡搞到了什麼聖旨,宣揚之下,確實會給自己添麻煩。

“殿下。”易成湊近了朱永興,沉聲說道:“藉此機會,該是架空皇上,乾綱獨斷的時候了。殿下有大功於國。難道皇上沒有封賞,難道不能再進一步?”

現在需要的只是一面讓抗清同盟維持現狀的旗幟,免得同盟內部因爲領導人是誰而爭論不休;只要不內訌,這面旗幟到底是光彩奪目還是破破爛爛,朱永興並不在乎。易成等人也不在乎。

再進一步,是襲爵爲王,還是直任監國?朱永興知道又要僞造聖旨了,而且必須是永曆的親筆。這其中有幾個關鍵信息,一是要向外人說明,皇上是自願呆在阿瓦的,並不想回來;二是要讓大家知道,太子已亡,諸君空懸;三是使朱永興成爲上奏或傳達旨意的唯一人選,非經他手,聖旨便有可能是僞造,或者是被逼迫而寫。

朱永興以爲自己已經想得很周到,但易成的計劃顯然更加嚴密,畢竟朱永興對古代的那些權謀的機巧,並不是很精通。

“即便查如龍不可用,卑職也已經找好了替代之人。”易成首先解除了朱永興的一個擔憂,能夠僞造筆跡的可不只是查如龍一人,重金之下,再有這麼長時間的籌劃,顯然已經找到了合適的人選。

朱永興點了點頭,冷笑道:“緬人不可靠,要更完善一些的話,便需在滇緬邊境增加軍隊,以作威懾。不然會讓緬人看輕我們,更加貪婪。也要讓緬人明白,誰纔是可以決定戰爭的人。莫要以爲有皇上在手,吾便要俯首聽命,還可用皇上來要脅我。”

僞造聖旨是完全可行,緬方的要求大部分得到應允,暫時也不會有異動。只要爭取到時間,以後的佈置便會更加完善,即便有永曆的聖旨從緬甸流出,朱永興也可指其爲僞詔,並把僞造詔書的罪名推到緬甸的頭上。

嗯,關鍵還是需要一些時間來進行佈置,需要一些時間來建立更高的威望,需要一些時間讓大家形成一個認識。那便是皇諸沒有了,朱永興身爲宗室留守或是監國宗室,再立有蓋世奇功,如果永曆低頭認可,繼承皇位是有可能的。

有一個不流血的過渡方式,換一個英明神武的朱氏子孫,想必會有很多人期待如此。永曆能得善終,對很多人來說,也是一個可以接受的結果。

在朱永興的印象中,永曆是個懦弱的人,連馬吉翔都能把持朝政,何況是勢力越來越強,威望越來越高的自己。反對的力量不在永曆,而在小朝廷和那些不得志的官員。特別是象沐天波這樣的大忠臣,久鎮雲南,在周邊藩屬國,以及對雲南土司都頗有些聲望,最好是先將其與永曆隔離開來。

“先襲爵,然後再等機會。”朱永興盤算良久,終是覺得皇諸剛死,自己便得監國之位,有些操之過急,與情理不符,留守與監國只是一步之遙,但其中的含義卻不簡單。

易成點了點頭,終是又提到了馬吉翔,“殿下,此人可用。由他操縱皇上與朝廷,可使殿下不得污名。”

朱永興有些無奈地嘆了口氣,與奸臣爲伍,或者說是利用,還真是一個比較方便的辦法。(未完待續。。。)

第133章 立威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2章 無題第30章 輕取永昌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17章 斷臂?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72章 無題第26章 兵臨城下第83章 棄城之議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99章 軍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92章 僞造,詭道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86章 疍家女第106章 法陣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章 鬥熊救美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73章 潰敗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61章 縝密分析第95章 初印象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72章 血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69章 雨季之威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35章 阻擊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48章 急轉直下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12章 女考生第64章 計議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92章 無題第19章 緬甸,山東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9章 勝利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9章 破城第14章 篡改聖旨?第34章 石屏擾襲
第133章 立威第241章 兵進湖南,建寧誥命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23章 有地有女人的天堂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57章 遠方的厚望第63章 攻掠遼東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101章 鐵腳板和轟天炮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22章 響應配合第157章 結束戰爭的嘗試第21章 柔情蜜意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2章 無題第30章 輕取永昌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117章 斷臂?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18章 金殿傳臚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72章 無題第26章 兵臨城下第83章 棄城之議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99章 軍歌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18章 天馬行空的設想第136章 緬甸“行宮”,決戰之前第92章 僞造,詭道第56章 士農工兵商,短視暴斂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86章 疍家女第106章 法陣第103章 產馬之地——河套第68章 正戰穩進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章 鬥熊救美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273章 潰敗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61章 縝密分析第95章 初印象第141章 千金之喜,開拓之初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72章 血戰第163章 廣州戰役(九)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6章 柔情蜜意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69章 雨季之威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35章 阻擊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48章 黯然收兵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48章 急轉直下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151章 再戰新會(四)第112章 女考生第64章 計議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1章 登陸山東第100章 文化醬缸第83章 棄城之議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92章 無題第19章 緬甸,山東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68章 以誠待人,執着進諫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9章 勝利第122章 大難臨頭幾人“忠”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20章 緊鑼密鼓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9章 破城第14章 篡改聖旨?第34章 石屏擾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