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三六三 自由或戰爭

林西塘面對這些人的催促,微微搖頭,他說道:“微臣還是想先談一下皇帝陛下的態度。”

李君威聞言,臉色微變,他最擔心的就是這一點,雖說皇帝的意思是能不打就不打,但李君威依舊想着盡一切可能保全侄子的皇位和權柄,而這其中有一個變量恰恰是他不能控制的,那就是李昭圭的態度。

李昭圭並不一定堅持自己的皇位,當年李君度留下的遺旨,定的是李昭奕爲皇帝,李昭奕卻擁立了他,沒有證據表明這是事前安排的,對此,李昭圭一直心懷感激。

而在另一方面,李昭圭是一個家庭主義者,他視親情重於一切,現在爲人刀俎,李昭圭會不會因此屈服呢?

李君威還想起一點,那就是最近兩年,他與李昭圭之間的書信和電報往來,因爲對國內改革受阻極大,一直沒有成效的緣故,李昭圭在字裡行間流露出了很多失落的情緒,而這也會影響其對皇位的堅持。

“這似乎不太重要,還是先說條件吧。”李君威打斷了林西塘的話。

但這一次,李君華沒有任由弟弟胡來,而是說道:“林大人,你繼續說,朕想知道昭圭是怎麼想的。”

林西塘點點頭,說道:“皇帝陛下也希望這件事得以圓滿解決,他不希望李家人沾染自己兄弟和同族的血,更不希望兩國陷入戰爭之中。在來之前,輔政王帶我去見了皇帝陛下,並且給予了我們兩個一個小時的,絕對私密空間的談話,在那次談話中,皇帝陛下說,這次阿格拉事變的解決應該以兩國和平和李氏和睦爲上,他並不堅持自己的皇位。

而且皇帝陛下還說,他是能接受輔政王成爲帝國皇帝的,那是先皇的遺願。還說,他原本想着,待改革完畢,把萬難之事做完,就效法太上皇陛下,禪位於後人的,而後人之中,沒有發現驚才絕豔之人,因此......因此也考慮禪位於輔政王。

還有就是,印度斯坦帝國效法帝國,秘密立儲,在輔政王控制宮廷,從奉先殿裡取出聖旨時,裡面寫明,輔政王爲後繼之君。而這一點,其實皇帝陛下和輔政王在幾年前已經說定了。”

李昭圭是印度斯坦帝國的皇帝,但他並沒有兒子,只有三個女兒。在早年,主要是後宮不寧,前後生了四個兒子,都被惡婦所害。而後來卻是因爲一次邊境衝突,李昭圭下陰受傷,自此不能再生育。

而這些事,是帝國皇室這邊不知道的,這邊只是知道李昭圭尚未有所出,是因爲感情因素。

李君威聽到這個消息,很是震驚,因爲他一直以爲侄子昭圭對自己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的,若早知道這一點,李君威或許會有其他選擇,更爲長遠,也更爲穩當的選擇,比如揀選李昭奕的孩子到申京培養,或者培養自己的另外一個兒子去爭奪印度斯坦帝國皇帝的位置。

而無論選擇哪一個,都是十年甚至二十年之後的事了,斷然不會惹出今時今日的局面。

李君威對此感覺不可思議,是因爲他過度高估了權位在李昭圭心中的重要性。實際上,根據後世史學家對李昭圭的研究發現,李昭圭本人對印度斯坦帝國根本沒有什麼歸屬感,終其一生,他都沒有把自己視爲印度人,在他個人的書信中,不只一次的表露出自己只是印度的一個匆匆過客的態度。

他的父親李君度爲了更好的統治印度斯坦帝國,皈依了天方教。當然,只是名義上,啃着蒜香排骨喊着臻主至大是他的生活。但李昭圭並沒有,他尊重任何宗教,卻沒有皈依任何宗教。

在李君度統治時期,在次大陸北部上層流行的波斯語一度成爲官方語言,有些華族二代都不會漢語了,但在李昭圭的堅持下,漢語再次佔據了統治地位,不會漢語,根本無法在中樞當官。

李君度在當上皇帝之後,就開始在阿格拉修築自己的陵寢,而李昭圭卻沒有,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想過會在印度終老。

短短的十年統治,爲李昭圭在後世印度歷史上留下了第一仁君的美名,但這些後世者不得不承認,這位仁君的心,從未屬於過印度。

如果倒回來去看,其實這一點不難理解,李昭圭人生最重要的十歲到十八歲,裕王李君威實際扮演了他父親的角色,雖然他的沉穩大氣很像李君華,但性情和價值觀更像自己的三叔。

他不把印度當成自己的私產,只是當成事業,盡最大努力而已。

林西塘甚至還提到,李昭圭因爲改革失敗,萬念俱灰,想過在自己禪位給李昭奕或者李昭奕的某個兒子後,以什麼姿態或者什麼方式返回帝國,他甚至專門找了一個法律專家,詢問自己這樣的身份返回帝國是否符合帝國的法律。

這對於李昭圭曾經是一個很重要的事,而李昭圭綜合各方面信息得出的結論是,爲了避免各方面尷尬,應該由太上皇或者帝國皇帝做主,把自己過繼到裕王這一脈,這樣皇室和英王一脈就都不會尷尬了。

而對於李昭圭的淡然態度,最滿意的毫無疑問是李君華,他一直頭疼一件事,如何說服自己的弟弟李君威。現在最好的理由出現了,人家李昭圭自己都不堅持皇位,你又何必堅持呢?

“李昭奕是什麼條件?”在瞭解了李昭圭的態度後,李君威主動問道。

林西塘說道:“輔政王希望皇帝陛下禪位於他,成爲印度斯坦帝國的太上皇,從此不再參與朝政。而輔政王保證皇帝陛下及其一家的安全和富貴。另外就是維持皇帝陛下主張的,兩國之間友好的關係和經貿往來。

帝國從此以後,不以任何名義干涉印度斯坦帝國的政治,而裕王殿下計劃索拿輔政王之事,輔政王是裕王血脈之事,政變之事,全都當做沒有發生過。”

“哼,好大的口氣,他以爲拿住昭圭,帝國就任他開價嗎。他這一點誠意沒有的條件,我是不予考慮的。”李君威立刻表達了自己的態度。

皇帝與誠王對視一眼,誠王林君弘問:“這些條件印度皇帝陛下是否知道呢?”

“是的,陛下是知道的。”林西塘說。

李君華輕咳一聲,冷冷問道:“林大人不會告訴我,昭圭同意這些條件吧。”

“不,皇帝陛下並不完全同意,他希望世人不知道其中發生的事,希望維護兩國的和平與友好,也願意禪位於輔政王,但他堅持自由,在我們秘密會談中,皇帝陛下希望帝國一方爲他爭取自由。”

“自由?什麼是自由,昭圭說的自由具體是什麼?”李明勳開了口。

林西塘則是說:“皇帝陛下說,至少離開印度,最好回到申京。”

“皇上,你怎麼說?”李君威看向皇帝,態度也變的強硬了許多。

這是極大的不恭敬,但李君華不在乎,在他看來,這個時候,裕王還願意把決定權交給自己,而不是讓父親做主,這就是最大的尊重,對兄長的尊重,也是對皇帝的尊重。

李君華說:“朕覺的,昭圭的要求是正當的,他爲了和平,願意放棄皇位,犧牲的已經足夠多了,如果我們連最基本的安全和自由都不能爲他爭取到,那這次談判將毫無意義。

如果李昭奕把自由都不願意給予,而是強行把對他無比包容的兄長和母親當成籌碼的話,這樣的無情無義之人,必須是要討伐的。

所以,自由是最基本的條件,李昭奕必須滿足,如果不滿足,那就是戰爭。”

“自由,或者戰爭。”林西塘問。

在得到了太上皇和皇帝二人的共同認可後,林西塘說:“好,那微臣把帝國方面的態度如實轉達輔政王。”

“好,那多謝林大人了,朕也會盡快安排人與其聯絡。”雖然林西塘是李明勳所信重的人,但他現在的身份與帝國無關,而且李君華不能的不會全相信林西塘的立場。

林西塘並不感到意外,在衝李明勳磕頭之後,選擇了退下。

在只剩下宗親之後,李明勳問:“你們覺得,昭奕會同意給昭圭自由嗎?”

“昭圭和昭奕兄弟的感情還是挺好的,一直以來,昭圭對其都很照顧。老三啊,這次是你節外生枝啊。”一直保持沉默的李海說道。

對於自己的責任,李君威可沒有撇清的意思,他大方承認下來,說道:“是否給予昭圭自由,不能由昭奕決定。這是我們的基本條件。”

“是啊,準備戰爭吧。或許只有大炮的聲音,可以讓昭奕清醒一下。我準備讓西疆區和遠疆區進行動員,並且向南洋方面增派陸戰隊。君弘當年率軍在果阿抵抗過莫臥兒王朝,這次若開戰,還是君弘來主持軍務吧。”李君華說道。

林君弘點點頭,他知道皇帝的意思,這件事絕對不能再讓裕王來主持。

而李君威卻說:“慢着,慢着,這件事還要再討論一下。”

林君弘呵呵一笑:“老三,你不會信不過我吧。”

李君威擺擺手:“不,我不會主持這件事,我要避嫌。但是,我認爲,還未完全到要開戰的地步。我們還有籌碼,那就是昭奕的血脈。”

“怎麼說?”一直主張不開戰的李君華來了興致。

李君威說:“昭圭沒有兒子,但大哥不只有昭圭和昭瑢兩個親兒子,包括昭奕在內,他可是一共有六個兒子在世。另外那三個,雖然不如昭奕這樣有實權,但也是受封了王爵,還各自擔任着下七萬戶的萬戶長,也是一股政治勢力。”

李昭圭對於自己的兄弟們還是很照顧的,教養年幼的弟弟,封賞成年的手足,做的還是挺好的,只不過一場不成功的改革,把這些弟兄全都得罪了,讓他們全都站在了李昭奕的那邊。

但問題在於,這些人站在李昭奕這邊,是因爲李昭奕執掌軍權且是先皇最器重的兒子,除了李昭奕,根本就沒有人能和皇帝李昭圭對抗。但問題就在於,假設李昭奕的血脈有問題,那這三個人未必不會有自己的心思。

“他們可也是你的侄子,你要挑起兄弟內鬥嗎?”李明勳敲打着柺杖。

一直以來,他都知道自己的幼子很理性,但問題是他理性到了近乎無情的地步,對自己的兒子李昭奕都沒什麼親情,對那些幾乎未曾謀面的侄子自然也就談不上什麼感情了。

可李明勳不是這樣的人,尤其是年紀大了,在政治上已經沒有什麼掛念,反而越發掛念自己的後裔,或許也想百年之後留下一個枝繁葉茂的家族和更好的名聲吧,更不要說,他對長子是充滿愧疚的。

“是啊,老三,若是昭奕真的感覺到威脅,或許他會有所反應,而對他來說,那三個兄弟可沒有昭圭的威脅大,你若這麼做,可是把昭圭推向萬丈深淵啊。”林君弘提醒道。

李君威說:“只是一個籌碼,一種交易罷了,在這件事上,我們不能失去主動權,更需要有人扮黑臉,而我可以做這個角色。”

李君華擡手說道:“打住,打住!我們可以把這個考量隱晦的告知李昭奕,但不能做諸如聯絡那三個侄子這種事。只有李昭奕執拗不肯給昭圭自由,亦或者雙方陷入戰爭之後,再來做這些事。

最重要的是,老三,李昭奕是你的兒子這種事,你可有什麼東西或者信件之類的能證明嗎?”

“這.......沒有。正是因爲大哥一直不肯給我這種東西,我才懷疑昭奕的立場。”

“如果沒有,那這張牌可是很難打的。既然如此,那就按照我說的做,只隱晦的告知,甚至可以暗示其我們有證據證明,這種牌,拿在手裡才能唬人,打出去就徹底露餡了。”李君華認真說道,顯然李君威不能再堅持了。

見弟弟認同,李君華說:“好,現在討論,我方該派遣誰前去交涉。”

章七九 大擴軍章一五六 忠告章七 金橡木號章一八六 調解章三 炮臺、護航和保險業務章五八 潛流章十八 海盜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職業章三六一 情商章一三二 誠意章一七七 分崩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章一二七 故人章九七 內鬥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四三 開屏孔雀章三零八章 貝都因人章一五九 山東快板章一零四 驚變章二二五 各方章二三零 禪位章七七 枕頭章十四 實力與計劃章一三零 冰冷的皇權章一零二 定策章一一七 英法戰爭章一一零 城牆章三六 江南之行章三五九 查克拉章一零五 暗棋章五九 家事與國事章四九 商業互吹章十七 施琅的野望章二十四章五零六 父子 兄弟 叔侄章八六 招商引資章四八九 名字的重要性章一零七 轉向,戰列線決戰章一五八 帝王心術 上章二二六 一場風雨章二一七 舞弊端倪章八七 政策章六十 永寧寺碑章一零二 各懷鬼胎的協議章六九 愛耍手段的英國佬章三一 改造章九八 巨大收益章六七 吃幹抹淨章五一 華盟戰略章十五 爭議章二九 登州章一二九 英王遇襲章九五 天皇章一七五 自家祖墳自己刨 下章一八零 麻煩的女人章一百 巡航艦之間的對決章一八零 麻煩的女人章五一 華盟戰略章十八 求活章十九 虎門章三三零 上鉤章四六四 會面章四四七 一步一個坑章一零五 航線章二二 絲割符制度章二零四 漸遠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一八九 嶽樂的選擇章三四零 打仗是爲了停戰章九八 關原之戰 下章四 進攻澳門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七八 宗族改革章三八六 戰鬥章八三 多爾袞之死章四一二 聖人章一八五 挑起日本內戰章二二二 三皇之戰 優勢章三七 盛宴中的插曲章二二一 閉門養病章五一 火攻章五十 忠貞營章四四二 用人章一三一 定性章四九四 操縱章四零六 興大案章二六 航線章五零九 討厭就是討厭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三六 八百萬銀子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一零五 陰謀章三五六 玩明白了章四九五 大籌碼章一二三 四面楚歌章一四九 再推一把章三五四 何時奮起章四四八 兩國章一六八 末路窮途章五零二 專業人做專業事章五九 乳法,乳法!!!
章七九 大擴軍章一五六 忠告章七 金橡木號章一八六 調解章三 炮臺、護航和保險業務章五八 潛流章十八 海盜是一種很有前途的職業章三六一 情商章一三二 誠意章一七七 分崩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章一二七 故人章九七 內鬥章九二 開拓與奴隸章四三 開屏孔雀章三零八章 貝都因人章一五九 山東快板章一零四 驚變章二二五 各方章二三零 禪位章七七 枕頭章十四 實力與計劃章一三零 冰冷的皇權章一零二 定策章一一七 英法戰爭章一一零 城牆章三六 江南之行章三五九 查克拉章一零五 暗棋章五九 家事與國事章四九 商業互吹章十七 施琅的野望章二十四章五零六 父子 兄弟 叔侄章八六 招商引資章四八九 名字的重要性章一零七 轉向,戰列線決戰章一五八 帝王心術 上章二二六 一場風雨章二一七 舞弊端倪章八七 政策章六十 永寧寺碑章一零二 各懷鬼胎的協議章六九 愛耍手段的英國佬章三一 改造章九八 巨大收益章六七 吃幹抹淨章五一 華盟戰略章十五 爭議章二九 登州章一二九 英王遇襲章九五 天皇章一七五 自家祖墳自己刨 下章一八零 麻煩的女人章一百 巡航艦之間的對決章一八零 麻煩的女人章五一 華盟戰略章十八 求活章十九 虎門章三三零 上鉤章四六四 會面章四四七 一步一個坑章一零五 航線章二二 絲割符制度章二零四 漸遠章四七 陸軍登陸章一八九 嶽樂的選擇章三四零 打仗是爲了停戰章九八 關原之戰 下章四 進攻澳門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七八 宗族改革章三八六 戰鬥章八三 多爾袞之死章四一二 聖人章一八五 挑起日本內戰章二二二 三皇之戰 優勢章三七 盛宴中的插曲章二二一 閉門養病章五一 火攻章五十 忠貞營章四四二 用人章一三一 定性章四九四 操縱章四零六 興大案章二六 航線章五零九 討厭就是討厭章一一九 歸途有變章三六 八百萬銀子章五八 澳洲開拓計劃章一零五 陰謀章三五六 玩明白了章四九五 大籌碼章一二三 四面楚歌章一四九 再推一把章三五四 何時奮起章四四八 兩國章一六八 末路窮途章五零二 專業人做專業事章五九 乳法,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