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一四九 再推一把

“這是遺毒子孫的策略,萬萬不可答應。”御前會議上,烏以風在聽完李昭睿的介紹後,立刻表態。

李君華問:“烏大人何意?”

烏以風從懷中掏出一個小算盤來,又打開他要遞上去的報告,一筆筆的算起來:“皇上,我們就拿吉林綏靖區順義郡王領地來算,如果廢除外藩,改制旗佐,把全領地百姓都改爲生產旗佐,而僅順義郡王一家就取用賦稅之十分之一,若其餘屬官、貴族待遇一應與海內貴族同等,那麼.........。”

噼裡啪啦的一陣算盤打下來,得出的結論是,僅僅是給這些外藩貴族支出俸祿,其數目就已經超出了所有領民所產出的賦稅。

而實際上,如果這麼辦,真是情況肯定更糟糕。烏以風是把全部領民按照生產旗佐來計算的,這些生產旗佐不用承擔軍事義務,只負擔賦稅和徭役,實際與海內諸行省的百姓無異,但在理藩院治下的土地,生產旗佐佔比例最大的雲中綏靖區,也只佔了六成左右,其餘都是要承擔軍事義務,但又被免去賦稅責任的內藩旗佐和外藩旗佐。

而外藩改制是大事,爲了避免地方發生變亂,最好還要配合免稅、分田、整軍等政策,這些政策無一例外都是要花錢的。

“......草草一算,如果按照這樣的方案改制外藩,前三年的投入絕對會超過四千萬元。卑職說的這四千萬,可是理藩院全力負擔之外的差額,請問這筆錢從何處而來,內閣會出嗎?”烏以風說到最後,問了一個問題。

幾個人相互看看,已經擔任內閣首輔的陳平說道:“事關帝國大業,內閣責無旁貸,但預算案是要議院那邊通過的,想來.......。”

“想來那羣孫子,肯定會答應承擔,第一年,你要多少他給多少,第二年,就給不全,之後就不給了。”李君威不客氣的說道。

林君弘接口說:“那接下來,差額就要被理藩院承擔,理藩院怎麼辦?說來說去,只有出售國有資產,土地、礦山........。”

李君華的眉頭皺起來,他已經認識到,這應該不是外藩貴族自導自演的,而是有高人指點。

而實際上,帝國現在主要的政治鬥爭是實權貴族與資產階級之間的,前者擁有元老院和理藩院,後者執掌議院,管控最高法院,而在重要的行政總院之中,資產階級也漸漸佔據上風。實權貴族最大的依仗是皇帝,皇帝還是傾向於貴族的。

但是,如果刨根問底的說起來,這就是國有制和私有化的一場鬥爭。

資產階級支持私有化,而皇帝則堅持國有製爲主。

在李明勳時代,帝國的前身,社團、合衆國階段,就建立了非常多的國有企業。這些企業最早是軍工企業、造船和遠洋航運,把持的都是當時的國家命脈。隨着經濟的發展,模式的轉變,諸如航運、造船逐漸向民間開放,實際已經形成了私有爲主體,國有爲骨幹的局面。

但是國有企業之中又誕生了諸如鋼鐵、礦業、鐵路等新興的企業,依舊管控着國家命脈。

李明勳建立國有企業的初衷是賺錢,比如當年的帝國遠洋航運公司,完全把持着帝國勢力範圍與歐洲的貿易,僅僅是東方黃金與西方白銀的兌換業務,就能爲帝國每年創收百萬兩白銀。也正是這些高利潤行業的壟斷,爲帝國對付海陸兩個方向的挑戰提供了諸多資源。

當帝國建立之後,國有企業非但沒有消亡,反而得到的加強,並且誕生了更有資產。李君華登基之後,強化了李明勳的國有化策略。

其中最不容挑戰的就是土地,要知道,在帝國驅逐韃虜恢復中華的過程中,舊有的地主士大夫羣體已經被消滅殆盡,但是他們的土地卻沒有被簡單的出售或者分給百姓,帝國把這部分土地全部收爲國有,只是出租給民衆使用。

江南、湖廣、中原和西北這些地方,土地的國有化程度很高。別的不說,申京所在的長江三角洲,只有部分勳貴的宅子是私有的,其餘全都是國有土地。

但這些同樣是帝國最爲富庶,發展最快的地方,無論是豪富起來的資本家,還是工商業發展崛起的中產階級,都對土地有着劇烈的渴望。但李君華一直頂住壓力,只出售有時限的使用權,而絕對不變更所有權。

可是隨着資本主義的發展,土地的私有化並非只是一些資本家的訴求,而是帝國的大部分百姓的形成的民意,甚至可以說,是歷史的潮流。

爲了抵抗這種潮流,李君華做了兩件事,一是分化對手。無論是教育還是社會傳媒,帝國都不遺餘力的宣傳私有化的害處。把土地兼併當成文明興衰,國家存亡的重要標誌。帝國毫不猶豫的告訴百姓,你即便擁有了土地的所有權,但也會被資本家們所兼併。只有土地掌握在帝國手中,纔是絕對的安全。

所以,普通百姓支持土地私有化是鼠目寸光的,最終得利的只有大資本家。

而在另外一個方面,皇權積極的尋求更多的盟友。這就是帝國的實權貴族。

帝國國有的土地、礦山和牧場,都掌握在兩個衙門手中,一個是理藩院,另外一個行政總院的國有資產局。而前者就是貴族們的自留地,而後者也由貴族大體把控。此外,帝國那些數量巨大的國有企業也更多的向貴族階層開放。

這導致的結果就是,國有化越推進,國有資源就越多,那麼貴族得到的利益和機會就越多,貴族也就成爲了皇權的最大盟友,聯合起來,對付那些崛起的資本家們。

而這次外藩改制,雖然具體的方案沒有公佈,但這次參加御前會議的幾個人都已經大體清楚。

其中對於外藩所擁有的土地等資產的處置尤爲重要,李君華兄弟三人已經決定,外藩領地內,上至藩主貴族下到普通平民,他們的合法私有財產不做變更。其餘資產,起義率收歸國有。

那麼什麼叫合法的私有財產呢,就是向理藩院報備過、繳納過稅款的資產才叫合法的資產。

要知道,在扎薩克制度實行的三十年裡,理藩院每年都會組織會盟,會盟期間,都要進行報備,起先報備最重要的是本藩的軍事力量,但後來領民人口、土地多少等等也要報備,而外藩扎薩克是不允許種地、開礦、辦理工廠的,在帝國十八年時,爲了邊疆區的發展,這些有所鬆動,但新的經濟活動更要報備和交稅。

當然,涉及到利益,外藩貴族都會少報瞞報,比如阿布奈,向理藩院報備,藩地內只有兩處礦山,礦工不過四百人,但實際上,他是雲中綏靖區最大的煤老闆,且擁有最大的蜂窩煤廠,顯然,這些產業最終會和那些沒被報備的土地一樣,會被收歸國有。

而在年初的國務會議上,議員代表提過外藩改制的方案,其方案核心就是把收歸國有的土地、牧場和礦山分給所有百姓,尤其是那些被奴役的奴隸們。

這個方案看似充滿了人文關懷,實際就是個陷阱。如果這樣分配,那些資產很快就會倒手到海內各行省的資本家手裡。

要知道,農奴並不是在法律上得到解放就變成普通的百姓,也不是得到土地和工具就能成爲農民、工人,這些人在很長一段時間仍然需要組織,甚至說,需要教育。

正如監獄裡走出的犯人,重返社會後,只要有條件就會大吃大喝一番。奴隸獲得自由和資產後,也很容易揮霍掉剛剛獲得東西。

李君華當時就意識到,那是一次試探,立刻重申了藩地資產國有化這個前提。現在看來,直接手段不靈光了,這些傢伙又搞出了間接手段,先讓藩地資產國有化,然後再逼着理藩院出售國有資產。

“看起來,我們怎麼應對都是輸的。”李君華捏了捏額角,說道。

帝國中樞利用資本家發動了對百姓對於外藩的批判,使得這個原本不那麼迫切的問題,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這是皇帝的勝利。

但是等砍頭的刀真正懸在脖子上的時候,那些被資本家們擺了一道的外藩已經不在乎仇恨了,誰能幫助他們保住更多利益,誰就是他們的朋友。現在資本家出來幫忙,他們自然樂意配合,而這是資本家的勝利。

可是皇帝不可能接受這樣的失敗,因爲外藩掌握着理藩院的很多資產,一旦按照資本家們寫好的資本走下去,理藩院的那些貴族也很快就變成資產階級新貴族,他們會和資本家們擁有一樣的訴求。那時候理藩院就不是皇帝的理藩院了,而變成了資本家的理藩院。、

屆時,失去了這一重要的資源,實權貴族們也成爲了無根浮萍,皇權也是,接下來的一段時間,皇權就會被架空,皇帝也會成爲吉祥物一樣的存在。

“不會,陛下!”烏以風站出來,他拍了拍自己的腰間,發現佩刀已經因爲覲見被收走了,但他還是說道:“刀把子在誰手裡,誰的聲音就大,陛下,咱們大可以玩硬的,直接把外藩全都滅了。這樣就用不着那羣王八蛋配合,就能解決外藩問題。”

“武力是最後一張牌,不祥之器,萬不得已不要動。”林君弘說。

而陳平則是問:“皇上,不如........不如暫緩外藩改制,僅僅處置幾個阿布奈這樣的人,給百姓一個交代。”

這也算是一個辦法,李君華聞言,看了一眼裕王李君威,搖搖頭:“開弓沒有回頭箭,做了就做下去,現在不做早晚都得做,勿爲子孫憂。”

在李君華的心裡,這個選項還要排在動武之後。

實話說,外藩改制這件事是裕王李君威一手挑起的,雖然皇帝李君華一開始是同意的,但是這兄弟兩個顯然沒有想到會鬧這麼大,這麼廣泛。

李君威卻是臉上看不出一點凝重的樣子,在所有人都安靜之後,李君威說:“看起來,我們也應該耍點陰招了。”

“什麼陰招?”李君華眼睛一亮,他早已不是當年那個執拗迂腐的少年郎,什麼陰招不陰招的他不在乎,關鍵是要有招。

李君威說:“現在的根源就在於,內外勾結,議院那羣傢伙和外藩貴族達成了利益一致,首先得打破這個勾結。”

“怎麼打破?”

李君威說:“加大火力,讓他們先鬥個你死我活。”

“具體呢?”

李君威朗聲說道:“至少到目前爲止,還沒有哪一方提出,要外藩貴族的性命吧。”

幾個人都點頭,事實也確實如此,外藩改制這種事,註定要有人人頭落地的,可是,範圍一定很小,如果沒有資本家插一手,按照皇帝的意思,頂多殺一個阿布奈。帝國要的是外藩手裡的地和人,要他們命幹什麼。

而這段時間雖然輿論洶洶,社會各界都要求嚴懲外藩,喊出滅族口號的也不少,但多是譁衆取寵罷了。真正到了有影響力的政治人物這一層級,就沒有人提這種觀點了。

外藩是外藩,但首先是貴族,這些外藩貴族是姥姥不疼舅舅不愛的,可是元老院延伸出來的那些實權貴族、軍事貴族也是貴族。本質上,天子一爵,皇帝也是貴族。要是對外藩趕盡殺絕,日後是不是一步步的走下去,都趕盡殺絕呢?

李君威說:“所以,我們就推一把,動員幾個人在議院之中演講,擺出要把外藩趕盡殺絕的樣子。那些野心家就只有三個選擇,同意反對和保持沉默,本質上保持沉默就是同意。這樣外藩自然不會和他們再合作。如果反對,現在這個當口,誰會主動站出來反對呢,這是要與天下萬民爲敵的。”

林君弘等人一時猶豫了,最後李君華說道:“就按裕王的辦!”

衆人狐疑之際,李君華補充說:“就算爲動武提前進行輿論準備吧。如果我們想不出其他好辦法,也要走出這一步的。”

章三二 馬吉翔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九 進擊的哈士奇章四三七 復冰章四三七 復冰章二零二 美洲還是亞洲章四七 意見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一四三 瘋狂章四零八 波拿巴章五零九 討厭就是討厭章二九三 老問題新解決章一八七 各方章三五一 駐疆大臣章三三零 上鉤章六 搶人搶炮搶船章二一九 罐頭 還是罐頭章四二一 最後的歲月 上章十六 沿海岸線前進章二二三 謹慎章四零二 選擇章一九七 最後的安排章一零四 處分章三六 廣而告之章四一五 北美新經濟章二十三 遠征準備章一八零 伎倆章三六二 故人來章一三一 侄子與兒子章一一三 利益章十一 夜襲章一零五 陰謀章三五九 查克拉章四 購糧章七五 野蠻衝撞章十二 派遣艦隊 上章四七三 改造的成果章一九二 一個恩典 三種訴求章二六四 馬澤帕章八八 南非衝突章一八四 改名字章四零三 去處章八一 裝甲巡洋艦章八一 出家章二零一 處置英王章二七三 要坑一起坑章四八六 求變章七十 誘導章二六一 戰爭結束了一半章一六四 俄羅斯輪盤賭章四六七 未成年人保護法章一八五 永曆現身章四一六 真誠的敵人章四八零 海外事務部章六零 海軍長遠規劃章一 程璧章四八二 蘇伊士運河章四四 國力不足章一一四 尾聲章一零三 機會,馬尼拉大帆船擱淺!章五 蠹蟲章一零六 收穫頗豐章四零五 解決問題章四五 預備變天章三 安全章一一四 範迪門的奉獻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三四 兵行險招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三六一 情商章四八五 藏地新變章十一 很不順利章三七六 躲事章一一二 戰後章四零一 道義的力量章三五 遷界禁海章七五 風雲變化章五零八 中國之章四六六 軍機會議章一零三 態勢章六七 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章二八二 平衡章一零一 分封章四一五 北美新經濟章四八七 暗潮洶涌章三四九 國營聯運章三十 態勢章四四 馬尼拉大帆船章一七零 死前誅心章一三六 五路北伐章一三六 五路北伐章七五 配套體系章二八 權力的分配章三八一 馬拉地章三七四 第烏章二九三 老問題新解決章一二五 刺殺者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
章三二 馬吉翔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八 陷城與築城章九 進擊的哈士奇章四三七 復冰章四三七 復冰章二零二 美洲還是亞洲章四七 意見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一四三 瘋狂章四零八 波拿巴章五零九 討厭就是討厭章二九三 老問題新解決章一八七 各方章三五一 駐疆大臣章三三零 上鉤章六 搶人搶炮搶船章二一九 罐頭 還是罐頭章四二一 最後的歲月 上章十六 沿海岸線前進章二二三 謹慎章四零二 選擇章一九七 最後的安排章一零四 處分章三六 廣而告之章四一五 北美新經濟章二十三 遠征準備章一八零 伎倆章三六二 故人來章一三一 侄子與兒子章一一三 利益章十一 夜襲章一零五 陰謀章三五九 查克拉章四 購糧章七五 野蠻衝撞章十二 派遣艦隊 上章四七三 改造的成果章一九二 一個恩典 三種訴求章二六四 馬澤帕章八八 南非衝突章一八四 改名字章四零三 去處章八一 裝甲巡洋艦章八一 出家章二零一 處置英王章二七三 要坑一起坑章四八六 求變章七十 誘導章二六一 戰爭結束了一半章一六四 俄羅斯輪盤賭章四六七 未成年人保護法章一八五 永曆現身章四一六 真誠的敵人章四八零 海外事務部章六零 海軍長遠規劃章一 程璧章四八二 蘇伊士運河章四四 國力不足章一一四 尾聲章一零三 機會,馬尼拉大帆船擱淺!章五 蠹蟲章一零六 收穫頗豐章四零五 解決問題章四五 預備變天章三 安全章一一四 範迪門的奉獻章二十一 君度的殺雞儆猴章三四 兵行險招章十九 橫掃清水師 大發橫財章三六一 情商章四八五 藏地新變章十一 很不順利章三七六 躲事章一一二 戰後章四零一 道義的力量章三五 遷界禁海章七五 風雲變化章五零八 中國之章四六六 軍機會議章一零三 態勢章六七 抗清御虜統一陣線章二八二 平衡章一零一 分封章四一五 北美新經濟章四八七 暗潮洶涌章三四九 國營聯運章三十 態勢章四四 馬尼拉大帆船章一七零 死前誅心章一三六 五路北伐章一三六 五路北伐章七五 配套體系章二八 權力的分配章三八一 馬拉地章三七四 第烏章二九三 老問題新解決章一二五 刺殺者章二九九 常任理事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