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四三二 一些國策

蘇日安回京也不過半個月的時間,但問題在於,他在離開東江行省的時候,已經交接了工作,只是到了京城之後,還未得到新的任命, 現在處於有銜無職的狀態,想管也無從入手。只不過,他此次回京,卻並非是任期到了。

一般來說,地方長官入京,都是任期到了之後, 但蘇日安距離其任期還有一年半的時間。只不過皇帝調蘇日安進京, 是做了完全打算的,不僅提前告知, 還安排了繼任者前往。

可如果蘇日安非要管,也並非沒有辦法,畢竟其回京之後已經陛見過一次,可以對皇帝提出,亦可以向內閣提出,只不過蘇日安一向與申京的官員們沒有什麼私交,爲了避免尷尬,也就沒有說什麼。

因此,現在這個問題沒有解決,也算是有他明哲保身的個人原因。以往的蘇日安鐵面無私,絕對不會如此,但經過了地方任職之後,蘇日安已經有所改變,明哲保身並非是爲了自己,也是爲了東江行省,以他這種狀態和內閣及行政總院各部門的關係, 若是貿然提請,只會誤事。

當着李昭譽和裴元器的面,蘇日安把心中的擔憂說了個通透。李昭譽聞言,輕輕點頭,表示理解蘇日安的難處,說道:“蘇大人既是當世名臣,又是孤臣,以目前的身份,確實難辦一些。”

裴元器則是說:“旁人你不去找,爲何不進我的門?難道我裴元器是爲了私人恩怨,不顧大局的人嗎?”

蘇日安只能告罪,並沒有給出相關的解釋,反倒是李昭譽說道:“裴叔叔也就是得理不饒人,東江的事,他已經幫蘇大人你處理的尾巴,再過幾日消息傳來,一切就不是問題了。”

蘇日安萬萬沒有想到會是如此,他以爲裴元器就是來興師問罪的,因此問道:“裴大人是如何解決的?”

“戰儲倉庫的棉花,我調了二十萬擔去了漢城。”裴元器說道,他用手掰着比較大的菜花和蘑菇,一邊說道:“地方上那些行會和申京的期貨市場,鬧的也太不像話了。今年主要棉花產地,可都是沒有天災,中原產區不論是播種面積還是產量,都有增長。無論如何棉花是鬧不到這個價格的,說白了就是一羣妖魔鬼怪故意炒高棉花價格。

不收拾他們一下,還以爲朝廷拿他們沒有辦法了。”

蘇日安也知道其中道理,但這種事,也只有總攬全局的人才能辦妥當。而裴元器雖然只是副相,首相是趙銘德,但他卻實際掌握着帝國行政系統的實權,而且做事果決,不受尋常勢力影響,因此做起來才能算是得心應手。

蘇日安正要道謝,裴元器卻是擡起手說道:“蘇大人,我可不是爲了你,而是爲了帝國。”

“也罷,總歸裴大人救了東江行省的紡織業。”蘇日安說。

李昭譽攪拌着蘸料,對二人說道:“棉花現在是緊俏商品,供需並不平衡,還是要想方設法提高棉花產量纔是。”

“據我所知,中原、湖廣和兩淮,棉花產量依舊不足,還有很大的增長潛力。”蘇日安說道。

“蘇大人,你說的這些,我們都明白。但棉花是戰略商品,其產地和產量直接關乎國家戰略,你可不要中了某些利益集團的陰謀詭計呀。”裴元器提醒說。

“我?怎麼可能。”蘇日安說道,而裴元器的下句話讓他有些坐不住了:“尤其是你要接手國資組的這個時候。”

蘇日安詫異看着裴元器,雖然他只是帝國副相,但卻是皇帝在內閣之中最爲信賴的臣子,從他口中說出來的話,肯定是皇帝已經下定的決心,那就是他的職位已經定下來了,那就是進入行政總院的中樞,成爲部長級的高官,不僅如此,他還管着兩個部,其地位相當高。

所謂國資組,是行政總院下轄的一個工作組,匯合了兩個部門,也就是國有資源部和國有資產部。在帝國行政架構中,如果由帝國副相掌管這類事務的時候,兩個部雖然不會合二爲一,但卻會形成一個共同的工作小組,由副相擔任這個小組的領導。

蘇日安顯然沒有這個資歷,他只是成爲部級長官,甚至連內閣閣員都不是。是擔任這個工作小組的副手,同時在兩個部門也擔任副部長。

而在兩年後,帝國內閣會有一次調整,到時候蘇日安就可以直接進入內閣了,顯然皇帝不僅安排了他的職位,就連他的晉升路線都已經安排妥當了。而在這一次內閣換屆之前,國資組的領導就是蘇日安眼前的這位副相裴元器。

如果裴元器不把事情說明白,或許蘇日安也就不繼續這個話題了,既然裴元器連他的個人安排都說出來了,那蘇日安只能繼續下去,他不再堅持自己不會中計的執拗,反而問道:“裴大人,您能把話說明白一些嗎?”

“說明白一些,那就是傳統漢地的棉花種植面積,不能無序擴張。在保證各省耕地面積大體不變的情況下,才能調整種植面積。”裴元器吃着煮好的羊肉,平淡說道。

ωwш_Tтká n_C○

蘇日安點頭,因爲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帝國一直堅持這樣的政策。也就是說,海內各行省如果想要提高棉花產量,只有兩個辦法,一個是通過改良品種、提高種植技術的辦法,提升單位面積內的棉花產量。而另外一個則是減少其他作物的種植面積,騰出足夠多的土地,來種植棉花。

之所以如此,是爲了保證各行省土地的緊張程度。要知道,海內各行省的人口是不斷增長的,但帝國中央政府一直對開墾荒地進行限制,是爲了逼着農民進城,進行城市化,或者倒逼着貧苦農民移民其他區域。

事實是,這種政策堅持了幾十年,效果非常好。雖然西津、美洲等海外領地,遷移過去的百姓,受到這項政策的影響並不是很大,但海內人口密集省份周圍行省的人口卻得到了較爲良好的分佈。

比如在明清戰爭中,人口只剩下幾十萬,成都城內都出現老虎的四川行省,就因爲這項政策,得到了大量的湖北、湖南和江西的移民,河南的百姓大量向陝西遷移、西疆地區遷移。河北和山東百姓遷移到遼寧行省和吉林、黑龍江等綏靖區的也有很多。

這些曾經因爲戰亂和歷史因素而導致人口稀少的行省,都得到了補充。

在建國早期,四川行省人口不過百萬,短短四十五年,已經超過六百萬。遼寧行省剛建立的時候,也就八十萬人口,現在也已經超過了四百萬,都已經是帝國人口中等規模的行省。

而南方人口密集的行省,也在這類政策的倒逼之下,大量百姓下南洋,甚至遠至澳洲去。

問題在於,帝國海內諸行省,並非沒有土地,在明清戰爭中,大量的土地撂荒,此後因爲帝國嚴格的土地管控,導致很多土地都沒有開墾。尤其是陝西行省,現在百分之九十的人口聚集在關中平原,陝北廣袤的土地,幾乎成爲了無人區,在大明時代的州府,現在降爲了縣,縣降爲了鄉或者鎮,就是因爲,陝北時常發生旱災,所以在帝國初期,但凡不能旱澇保收的水澆地,一律被取締,陝北人口大量移民因爲戰亂而人口稀少的關中地區。

促進帝國百姓向海外遷移,一向是帝國的國策,這一點從未有過改變。

畢竟帝國在海外有大量的土地,無論是河中之地還是美洲,都是適合種植棉花的地方,而那裡缺少的就是人。

而蘇日安要掌握的國資組,其中國有資源部就控制着帝國所有國有化的土地,其實也就是帝國絕大部分的土地,因爲在帝國建立早期,除了明確屬於私人的土地,其餘的一律劃歸國有,即便是私人的土地,在帝國建立後,對地主士大夫進行嚴格的清算,其所擁有的土地也劃歸了國有。

中原、長江流域,這些都屬於當年清算重點地區,私有耕地佔據耕地的面積普遍不超過百分之二十,私有土地佔據土地的面積也不超過百分之五。而保持國有資源比重,也是帝國的一項國策。

蘇日安知道了這項任命,也就明白了自己的職責,雖然自己現在完全屬於行政官員,但當世包公的屬性是去不掉的。近些年來,國有資源的侵吞和國有資產的腐敗案件屢見不鮮。蘇日安明白,讓他掌握國資組,就是要他清理國有資源和國有資產兩大系統。

想到這裡,蘇日安更加聯想到早先在宮正那裡聽說的皇帝的禪位計劃,和後繼之君以自己這把鋒利的刀,靠反腐賺取登基威望。蘇日安感覺,現在自己接手國資組,也是爲那個長遠計劃做準備。

說白了,打鐵還需要自身硬,不論是國有資產還是國有資源,都是帝國勳貴的利益範疇內,如果他蘇日安要在將來對帝國整個系統進行刮骨療毒,那麼先把勳貴清理乾淨,到時候就會少很多麻煩。

“蘇大人,其實東江行省所需的棉花,也並非一定要海內各行省提供。亞歐大陸橋可是要貫通了,來自西疆的棉花可一樣合用呀。”李昭譽笑着對蘇日安說道。

蘇日安也不傻,他說道:“大公子的意思是,鼓勵東江百姓向西疆地區移民。”

西疆有的是適合種植棉花的土地,而遠疆區的河中之地也是如此,但唯獨缺少人。早年,向這些地區移民,除了剛剛開拓的時候,帝國以行政力量配合軍隊大規模向當地移民之外,主要就是海路通過蘇伊士運河向當地移民。

從帝國的港口出發,坐上郵輪,哪怕只是到西津的港口,也需要三個月的時間,輾轉抵達安置地,可能半年時間就沒有了,但如果坐火車,一個月或許就可以抵達目的地。

蘇日安聽了李昭譽的話,一瞬間就想明白了其中的邏輯鏈條,而且他還想起幾年前,大公子李昭譽在河中之地的進行的努力。

當時河中之地也在擴張棉花種植面積,非常缺人,但李昭譽認爲,所謂缺人,本質上就是缺錢,因此倡導引入了歐洲資本,允許來自歐洲的商人,在河中之地投資建設農場,僱傭帝國百姓種植棉花,並且大規模解禁屬於綏靖區的扎薩克,讓這些已經半遊牧半農耕的民族參與到棉花生產之中去。

那個時候,蘇日安也剛剛抵達東江行省,對所有有關棉花的新聞都感興趣,因此對這件事非常瞭解。

按照報紙上的報道,這種引入外資的政策在當地大獲成功,確實加快了人口向當地的遷移,並且提升了當地的機械化水平。當然蘇日安也清楚,事實或許沒有說的那麼美好,但至少是有用的。

蘇日安正是想到了李昭譽的這件事,感覺這位大公子是一位實幹家,因此很願意就這件事和他討論。

“朝鮮半島上確實面臨着人多地少的困境,近些年,人口不斷向城市裡聚集,也開始向關外移民。”蘇日安說道。

李昭譽問:“這麼說,半島往外移民,這件事有的搞咯?”

蘇日安點點頭:“大公子對這件事有興趣?”

李昭譽含笑不語,這次因爲太上皇駕崩,兩位公子都緊急結束了在海外的任務,回到了國內。雖然李昭譽面臨大婚,李昭承剛剛有了孩子,但私事總是好解決,早有傳言,皇帝已經準備正式安排這兩位成年皇室子弟在行政系統內工作,進行歷練。

裴元器接口說道:“蘇大人或許還不知道,大公子也會進入國資組工作。至於移民這種事,應該屬於移民局,而據我所知,二公子可能要把移民局的差事管起來。”

蘇日安點點頭,感覺李昭譽這麼問,肯定不是要給自己弟弟搗蛋,相反可能是爲其多着想一些。

章一五零 推動章二四零 海外新政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四三一 經濟章一七零 死前誅心章五九 家事與國事章三五 遷界禁海章六零 吳三桂之死章一五二 間諜章四八九 名字的重要性章四四零 宗教歸化章三三九 從頭開始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一九一 租界問題章二一一 收買章二七 揍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三二 拒絕統治章一七一 登陸章四四七 女人的手段章四三四 挑選章二零五 大西洋城章三九四 請賜教章八 浮屠章三五四 何時奮起章一四六 對抗章六二 瓊州的窘迫章三五一 各方利益章二二 廣州章一四二 登聞鼓章二六四 馬澤帕章四二九 政治章四一六 奔馬的夢想章八八 民心所向即爲真理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三二六 南洋風雲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九三 明爭暗鬥章八 華人的自強章七十 紡織業章七十 班特里灣章六三 遁出章四八二 蘇伊士運河章七一 失利章一零九 爪哇海戰 四章四九 猜不透的用途章二零六 罐頭章三 把國姓安排的明明白白章二四 榮耀遠征章二三 濟州島章三七三 抵達章四 炮製章一二一 大勝章七七 洲際貿易船隊 狂歡章二一六 三皇只戰 大陣章四一六 奔馬的夢想章二三 濟州島章三五 滿清計議章四三九 消化勝利果實章三一 改造章一零七 需要的賞賜章七四 滿清應對——分藩章八三 棒子與泡菜章三八六 工事章一一零 城牆章三九一 奴隸章三一 改造章一一五 銜尾蛇章十八 達成一致章三五八 舊事章一八八 選擇章三一 曾櫻的手段——聯姻章四八六 求變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七九 入彀章十一 第一波攻勢章二零八 基本穩定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四九七 內政外交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四八零 海外事務部章二九 經略西南章九五 新國家新外交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二七 新貴們的特權章五六 羣英薈萃章一四五 進步章十七 殺雞儆猴章三一九 屬於你的陽光章四一零 一個請求章二零二 美洲還是亞洲章八九 以鐵換鐵章四五 預備變天章四八 西南章八 浮屠章一一三 伯克制度章二五 鏖戰章四四 抗爭章十一 縱橫家
章一五零 推動章二四零 海外新政章九六 關原之戰 上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四三一 經濟章一七零 死前誅心章五九 家事與國事章三五 遷界禁海章六零 吳三桂之死章一五二 間諜章四八九 名字的重要性章四四零 宗教歸化章三三九 從頭開始章一零三 一路向西章一九一 租界問題章二一一 收買章二七 揍章五四 重大的外交失誤章三二 拒絕統治章一七一 登陸章四四七 女人的手段章四三四 挑選章二零五 大西洋城章三九四 請賜教章八 浮屠章三五四 何時奮起章一四六 對抗章六二 瓊州的窘迫章三五一 各方利益章二二 廣州章一四二 登聞鼓章二六四 馬澤帕章四二九 政治章四一六 奔馬的夢想章八八 民心所向即爲真理章一四四 配合你演出的我視而不見章三二六 南洋風雲章三零六 緊張局勢章九三 明爭暗鬥章八 華人的自強章七十 紡織業章七十 班特里灣章六三 遁出章四八二 蘇伊士運河章七一 失利章一零九 爪哇海戰 四章四九 猜不透的用途章二零六 罐頭章三 把國姓安排的明明白白章二四 榮耀遠征章二三 濟州島章三七三 抵達章四 炮製章一二一 大勝章七七 洲際貿易船隊 狂歡章二一六 三皇只戰 大陣章四一六 奔馬的夢想章二三 濟州島章三五 滿清計議章四三九 消化勝利果實章三一 改造章一零七 需要的賞賜章七四 滿清應對——分藩章八三 棒子與泡菜章三八六 工事章一一零 城牆章三九一 奴隸章三一 改造章一一五 銜尾蛇章十八 達成一致章三五八 舊事章一八八 選擇章三一 曾櫻的手段——聯姻章四八六 求變章九七 關原之戰 中章七九 入彀章十一 第一波攻勢章二零八 基本穩定章三四八 政治的邏輯章四九七 內政外交章十八 佔領聖胡安 上章四八零 海外事務部章二九 經略西南章九五 新國家新外交章一四一 政治問題章二七 新貴們的特權章五六 羣英薈萃章一四五 進步章十七 殺雞儆猴章三一九 屬於你的陽光章四一零 一個請求章二零二 美洲還是亞洲章八九 以鐵換鐵章四五 預備變天章四八 西南章八 浮屠章一一三 伯克制度章二五 鏖戰章四四 抗爭章十一 縱橫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