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

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

函谷關城內,即便是秦一統天下了,這裡的守軍依舊很多。

一晚上過去了,一隊隊的秦軍往來腳步聲就沒有停下。

當天亮的時候,這一夜韓信睡得並不好,當真的入關了,纔會回想之前的決定是不是錯了,是不是真的要前去關中。

倒也說不上忐忑,只是有些迷茫。

眼前這些學子們倒是很高興,他們離開家鄉來到了關中,聽他們的話語中,韓信知道他們要面對一個不一樣的人生。

早晨,韓信吃着餅揹着行囊就朝着函谷關的西面走去。

這裡的確是一座雄關,韓信走出函谷關回頭看了看城池。

李覓道:“我要去渭南,你也一起去嗎?”

韓信又回頭看了看,不見其餘人。

李覓又道:“黑圓他又去支教了,他說有個地方需要支教夫子,讓我代爲照顧你。”

“多謝。”韓信頷首,跟着一起走向潼關城。

函谷關的後方走十餘里就是潼關城,當韓信第一次站在黃河邊的潼關城下,看到高大的城牆,以及往來的人羣,一時間呆住了,他從未想過一座城的城外會有這麼多人。

他們多數都是來關中找活的,這裡就像是一個人口集散中心,在這裡有招工的,也有找工的。

趁着李覓向縣吏稟報的這半個時辰,韓信站在城門前,觀察了好一會兒,注意到這裡的人只要報上自己的擅長的本領,不用半個時辰就會被帶走,不論男子或婦人只要有擅長的本領,在這個關中都有用。

“這位兄弟你是來找工的。”

韓信頷首。

對方說着地道的關中話,又問道:“會耕地?”

韓信搖頭。

“會木匠?”

韓信還是搖頭。

“泥瓦匠?”

韓信依舊搖頭。

對方不耐道:“出點力氣總會?”

見到韓信再一次搖頭,對方道:“這位兄弟,如今不僅關中缺人,最缺人的是河西走廊,你去了河西走廊說不定還能打仗。”

韓信依舊是搖頭。

對方也不再搭理了,去問別人。

李覓進入潼關城後就一直沒出來。

韓信等了兩個時辰,也不見人,潼關城前的人走了一批,又來了一大羣,這一大羣也是從函谷關進來的。

於是韓信乾脆在河邊等着。

一直等到黃昏時分,聚在潼關城前的人們也都離開了。

“韓信!”

聽到身後的呼喚聲,韓信回頭看去,見到了李覓。

在李覓帶路下,韓信終於進入了潼關城中,一進入城中,就聽到了孩童們的朗朗讀書聲。

與喧囂的城外不同,城內很乾淨,就連路面上都是用乾淨的石板鋪成的,城內最多的就是一羣羣孩子,這些孩子的穿着有好有壞,年齡也有十五六歲的,也有十歲上下的。

李覓問道:“你就沒想着進城嗎?”

韓信道:“沒有。”

兩人走入城中的食肆,便在這裡吃着飯食,在這裡有很多孩子正在用飯,黃昏的陽光灑在這個巨大的食肆,孩子們吃飽之後接二連三就離開了。

之後又有幾個人走入食肆,聽說對方是從楚地來的人,穿着並不算好,粗布麻衣也有些髒兮兮的,甚至比自己還要更差一些,卻在這裡得到了人們的尊重。

韓信注意到這裡的人十分尊重他人,能夠得到尊重,能夠有溫飽。

這是韓信以前在淮陰沒有體會過的感受。

潼關城的夜裡是有宵禁的,到了宵禁之後,整座城就安靜了下來。

翌日,蕭何與曹參就來到了潼關的書庫。

正巧,韓信也來到了書庫,他想要看書。

潼關城的書庫更大,藏書也更多,而且多數都是紙製書。

韓信見到了昨天在食肆內見到的人,不過對方來了此地之後,也在看書。

雙方都沒有打擾對方,就各自看着書。

接連一個月,來潼關城要考試的人越來越多,這些人多數都住在這裡潼關城內。

韓信很想知道,這樣的關中是如何治理出來。

李覓去了潼關之後,就一直沒有回來。

不過住在潼關城,韓信不用爲吃穿住行發愁,因他曾在三川郡的書庫當值,又在李覓的引薦下,能在這裡的書庫繼續當值。

韓信又開始了他吃了睡,醒了看書,一邊看書一邊吃的生活。

進入潼關城之後,韓信能看到更多有關公子扶蘇與關中建設記錄的書。

近來,一批批想要入秦爲吏的人越來越多,只是過了半個月,這樣的人就有上百人了。

食肆是一個很有秩序的地方。

沒錯,對秦人來說,吃飯是一件很有規矩的事,首先不能浪費糧食,一粒糧食都不能浪費。

吃飯不得交頭接耳,不得喧譁,尤其要坐得端正。

當這裡的十歲甚至不到十歲的孩子都能夠遵守的時候,韓信也開始端正用飯,而後續來到這裡的人,他們也不自覺地融入了這個規則中。

用秦人的話來說,好好吃飯是很重要的。

飯後,那些前來考試的人也需要在潼關城內找活幹,有的人負責印書,有的人負責整理紙張,來這裡的每個人都有他們要做的事。

韓信覺得也就他的工作最好,能夠一邊看書一邊工作。

而這些人中,韓信注意到了剛來的一人,此人是從河西走廊而來的支教夫子,這個人叫婁敬。

在婁敬的講述下,公子扶蘇治理關中,三五年造福了數十萬人,十年間造福了近百萬人,天下臣民臣服,收西戎人修河西走廊,分田地惠之於民。

自周天子設秦邑這八百年來,關中從未有過如此的富庶。

公子扶蘇就是天生的皇帝。

韓信聽得好奇,如今的這一切都是公子扶蘇所賜的。

在書庫中的藏書記錄中,韓信看過確實有關關中建設的書籍。

這似乎也進一步佐證了公子扶蘇對關中的建設是真實的。

婁敬的話語聲落下,有人朗聲道:“誰不知道你婁敬來關中這麼多年都沒有見過公子扶蘇,當初向公子扶蘇進獻國策,還未被公子所用。”

食肆外,頓時議論聲四起,婁敬想要找到說話的人卻沒有發現。

蕭何先一步離開了人羣,走在後方的曹參道:“這個婁敬聽說確實是在關中已有數年,但觀其人言行,似乎並不可靠。”

蕭何道:“不用在意他們。”

曹參頷首。

這一次想要入秦爲吏的人很多,說是通過考試入仕,也就是說秦廷是擇優而取,並且這些人之中,肯定是有人會被淘汰的。

蕭何回到自己的住處,“聽說在潼關城外有人能夠送書信?”

曹參道:“那都是官府的人。”

蕭何頷首。

夜裡,蕭何以自己的縣吏身份,通過潼關的守軍找到了渭南郡的郡丞。

也不知道蕭何用什麼辦法,曹參只知道蕭何與渭南郡的郡臣司馬欣商議了片刻,司馬欣就答應在遞交琅琊文書時,順手將蕭何要給琅琊縣支教夫子的書信帶上。

曹參也沒有多問,兩人依舊與平日裡一樣。

潼關城的建設是以城內的學舍爲主的,而且這裡的一切設施也都是以服務學舍爲主,此地雖說往來人口衆多,可人們的交易依舊以糧食爲主,鮮有銅錢交易,多數都是以物換物。

如果有一個十分富有的人,他帶着大量的錢來到潼關,卻難以用銅錢在潼關買到想要的東西。

潼關城除了是一座學城,其實這也是一座勞動力轉移的樞紐,大量的人涌入關中,只要到了第一站潼關,就有不少人前來此地僱工。

關中像是永遠都需要人口,蕭何偶爾也會離開潼關城,去關中的各地看看。

蕭何發現關中到處都在修路,或者是墾田修渠,造房子。

這關中所有的路都集中一個方向,這裡道路的盡頭都是咸陽城。

蕭何站在敬業渠邊,看到了敬業渠的石碑,這上面記錄了公子扶蘇從何時開始建設這條渠,以及這條渠建設是何時建設完成的。

回到潼關城時,已是入夜,蕭何又一次見到了司馬欣。

司馬欣說書信已經送去琅琊縣了,不過這一來一回間,等對方收到文書多半要等兩個月。

蕭何倒也不在意這些,能夠藉助文書傳遞的便利,將他的書信送去給稂,郡丞已十分好了。

換作是別人,或許會拒絕。

面對司馬欣,蕭何行禮道:“多謝。”

曹參也跟着行禮,換作別人,多半也會拒絕這件事。

司馬欣神色平靜道:“無妨,稂這個孩子老夫認識。”

這一次輪到蕭何疑惑了。

司馬欣又道:“在我初到渭南任職時,稂就是第一批前去支教的人,三年前這孩子回來過一次,原本他可以留下來在關中爲吏,不過他說他還要接着去支教,從此他這一去就再也沒有回來過了,不過去年有稂的學生來到關中,說了有關他的事情。”

話語一頓,司馬欣站在黃河邊嘆道:“那孩子在外面娶了一個十分美麗的妻子,還生了兒子,稂就住在海邊,他雖說多年沒回來了,可是每年都有十餘個他的學生來到潼關,那都是稂教出來的孩子,他們與稂一樣,好學且善良。”

(本章完)

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155章 大雪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89章 難題第198章 項籍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161章 學城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6章 立夏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16章 戍邊第81章 相會第111章 暴雨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27章 封賞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79章 親家也要明算賬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98章 項籍第146章 立夏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40章 渠中骨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28章 驪邑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8章 叔孫通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58章 秋獵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8章 又聞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11章 暴雨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55章 大雪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第117章 徐福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62章 婁敬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123章 冷流雪第128章 驪邑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9章 頻陽公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77章 棗第158章 秋獵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17章 徐福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88章 大試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12章 權與利
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95章 治國爲樂的公子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155章 大雪第91章 公子高與甪里先生第189章 難題第198章 項籍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187章 李牧後人第161章 學城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146章 立夏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88章 匈奴與上郡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75章 不一樣的東出第106章 北伐決心第210章 南方傳聞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44章 鞭子與刑具第16章 戍邊第81章 相會第111章 暴雨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27章 封賞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79章 親家也要明算賬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4章 我的祖師是荀子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98章 項籍第146章 立夏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21章 八千卷書第138章 岳丈是很好的人第40章 渠中骨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66章 公子很現實(加更)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35章 侷促之人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28章 驪邑第30章 共同經歷第24章 守規矩的公子第18章 叔孫通第127章 務實是一種風氣第158章 秋獵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8章 又聞第177章 楚地門生第111章 暴雨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55章 大雪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第117章 徐福第85章 公子與拙誠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82章 有關張良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50章 公子扶蘇的建設第62章 婁敬第84章 歸來的人們第123章 冷流雪第128章 驪邑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99章 頻陽公第108章 再發上郡第30章 共同經歷第141章 狡猾的戎商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77章 棗第158章 秋獵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131章 先活下來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73章 禮成(再加更)第206章 太僕令的御官第65章 選誰都好第117章 徐福第139章 丞相府的禁私學令第188章 大試第143章 從北方歸來的博士第112章 權與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