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

第173章

詔命傳各地

聞言,李斯道:“也好。”

扶蘇望向正在與王賁看美人起舞,一邊正用午食的父皇。

見李斯的眼下有些發黑,扶蘇問道:“老師近來沒休息好?”

李斯一手揹負,目光帶着些許無奈,道:“皇帝將一卷考卷送來,臣這些天常苦思題意。”

“老師費心了。”

“無妨。”

李斯擺手表示沒大礙。

既然是父皇送的考卷,李斯能不重視嗎?

要是李斯不能作答出來,當皇帝再提起此事,他該如何作答。

或許父皇覺得李斯身爲大秦的丞相一定會將那捲考卷作答出來,李斯又怎敢不寫答案。

見老師將書信遞回來,扶蘇收起這封信,彷彿看到了兒子一邊哭着一邊抱怨的樣子。

扶蘇看向與衆多女眷走在一起的妻子,自從兒子送去敬業縣之後,妻子臉上的笑容也更多了,高泉宮也清淨了許多。

田安將烤好的肉端給了皇帝與太尉。

扶蘇與老師一起坐在了宴席上,一起看着諸多起舞的美人。

李斯飲下一口酒水道:“公子近來心情總是很好?”

扶蘇道:“今年的關中多增加了二十萬人口。”

“是嗎?”

“嗯,人口當然是越多越好,關中有如此廣袤的土地,卻只有這麼少的人口,我們的人口應該越多越好。”

人就是生產力,關中的人口遠遠不夠,這片沃土還能養活更多的人。

扶蘇盤算過關中的人口,不算隴西郡,關中十二縣的人口也就二十萬戶,滿打滿算八十五萬人口。

距離百萬人口的大關,還差十五萬。

這十五萬人口還要等着下一批孩子出生。

人口越多自然是極好的,國家建設需要人口,扶蘇盤算過關中的田地,按照如今的糧食產量,養活百萬人口不在話下。

爲此,也不能讓人口太過集中,咸陽的人口不能太多。

要將人口儘可能分散在各縣,這一點可以通過控制地方支教名額的手段來實現。

一個讀書的名額,可以開展第二次的再分配與人口遷徙活動。

而這個人口遷徙的週期應該就快到了,未來會有更多人遷徙入關的。

皇帝的政令從去年的秋天從咸陽發出,直到今年的開春中陽裡才收到皇帝的詔命,這道詔命從秦地到楚地,跋涉數千裡。

蕭何聽前來支教的老師說過,如今的關中多數都用隸書書寫,但詔命依舊用小篆書寫的。

這道詔命的意思很簡單,天下子民不論老幼都可以參加考試入仕,並且地方官吏也能參加進行再選拔。

“把曹參喚來。”蕭何坐在縣府內,吩咐了一句話。

過了片刻,曹參腳步匆匆而來。

蕭何道:“看到詔命了?”

“縣裡都在傳着這件事。”

蕭何站起身,望着窗外街道上那些熱鬧的人們,他雙手揹負,還有些困惑,道:“公子扶蘇真的這麼做了。”

曹參道:“這是好事呀。”

“這當然是好事。”蕭何回頭看向曹參,道:“對你來說也是一次機會。”

曹參的目光看着蕭何,神色激動,他心中明白以蕭何的才能在這個小縣實在可惜。

這是他曹參的機會,也是他蕭何的一個機會。

蕭何道:“你說這是皇帝安撫人心的手段嗎?”

當初列國征戰,將士們衝殺在前,可是列國的舊貴族許諾的斬首封賞卻很少有真的送到手的。

封賞不一定真會到你手裡,以前舊貴族的許諾也不過只是讓人做夢。

曹參行禮道:“若說是以前楚王的詔命,人們或許不信,可這是皇帝的詔命,詔命上寫了主持考試的人是丞相李斯與公子扶蘇。”

那位公子扶蘇向來言出必行,賞罰分明。

這位公子許諾的事都做到了。

在皇帝東巡期間有一個傳聞,那是發生在琅琊縣,皇帝要遷越民入琅琊縣,爲了收服一地越民的人心,公子扶蘇承諾了保留他們居住地。

而後那片地方的越民真的沒有遷入琅琊縣,只是劃入了琅琊縣的界內。

這件事是稂說的,後來的傳聞也證實了這件事。

曹參等着蕭何的回話,若是蕭何不參加這次考試,他曹參也不參加。

可接連幾天,蕭何都沒有給曹參回答。

楚地的春雨綿綿不絕,今年楚地各地的江水氾濫,淹了不少田地。

一騎快馬來到了中陽裡,來人將一卷書信送到了縣府。

坐在縣府內的蕭何正在閉目養神,也在爲今年的江水氾濫發愁。

曹參衣衫與鞋履還是溼的,他腳步匆匆走入屋內,手裡還拿着書信,道:“琅琊縣來信了。”

蕭何睜開眼伸手接過書信,打開竹筒從中倒出一張紙,這一看就知道又是稂寫來的書信。

紙張打開,看着一列列的文字,稂的書信內容很簡單,只有一句話先入仕,再引鄉里人入仕,或建設楚地。

蕭何看了稂的書信,放低眼神。

稂說的沒錯,只有他蕭何先通過考試入仕,才能讓其餘人一起參與進來,楚地於秦而言,太需要一個榜樣了,這個榜樣能夠帶動楚地的人心,以及秦對楚地的治理。

這些天蕭何就在爲氾濫的江水發愁,今年的春汛來得太過猛烈。

稂的那句話進了蕭何的心,唯有入秦爲吏,他這個楚地的官吏方能造福楚地。

思量再三,蕭何緩緩擡頭道:“你寫一封書信,讓人快馬送去琅琊縣,就說我蕭何答應了。”

聞言,曹參咧嘴一笑,忙去安排。

蕭何重重呼吸着,他做了一個人生中的大決定,這個決定可能會讓他人生不一樣,他也不知道自己的將來會如何。

淮陰縣位於淮河的南岸,因在水之南稱之爲陰,因此得名淮陰縣。

一個年輕人正懷抱着一把劍,看着那道貼在城牆上的皇帝詔命。

四周的人紛紛指指點點,這個年輕人抱着一把劍,像是一個貴族子弟,卻穿着落魄,杵在城門的皇帝詔命前半個時辰了,一動不動。

幾個市井地痞正在取笑着這個年輕人。

這年輕人一字一字的看着詔命,確認沒有看錯,他轉過身朝着縣城裡走去,一路上又引來了更多地痞的笑聲。

這個年輕人在這裡幾乎沒有朋友,他的朋友只有一個支教夫子。

他是個窮困潦倒的人,他再一次來到了南昌亭的亭長家裡,只不過他剛走入亭長的家中,就傳來了婦人的話語聲。

“又來要飯吃,怎麼不在外面餓死!”

話語入耳很難聽,但他還是走上前,向眼前的長者行禮道:“亭長,我來告別。”

長者問道:“韓信啊,你去哪裡呀?”

“我去關中。”

“你要怎麼去?”

“我……”言至此處,韓信眼神低垂,不知該如何回答。

亭長走入屋內,片刻之後他又走了出來,手中拿着一卷文書,“我們淮陰縣又來了幾個支教夫子,如今夫子們輪換了,有幾人要回關中,這卷文書是老夫要給那夫子的,你代老夫轉交,還有你的驗與傳,可過關驗明身份。”

韓信雙手鄭重地接過文書,點頭答應道:“好。”

“嗯。”亭長又點頭道:“你可以與那些關中來的夫子一起走,他們要帶着很多學子入關中的。”

韓信向眼前的長者行禮道:“謝亭長。”

“去吧。”

亭長似乎是一眼就看穿了韓信的心思,以及知道了韓信要去做什麼。

韓信又朝着剛埋怨過自己的嫂嫂行禮,道:“謝謝嫂嫂。”

屋子裡沒有迴應,韓信拿着文書低着頭,快步離開。

當他走到淮陰縣,打開了亭長給的文書,淮陰縣還沒有用紙張,如今往來依舊是竹簡。

韓信解開綁在竹簡上的繩子,當即就有幾枚錢掉落出來。

將掉落的銅錢撿起來,韓信將文書放回包袱中,數着銅錢一共九枚。

這是亭長放在竹簡裡的,韓信感受着亭長的好意,感受着心中產生的愧疚之情。

韓信一路走向了縣外的一個村邑,他知道那裡有一位從關中而來的支教夫子,也知道他就是亭長所言的要回關中的那位。

韓信走到一處院子前,院子很破落卻有很多孩子在打鬧,初略一看有三十多個孩子,都在十歲左右。

正巧有個少年人揹着行囊走出來,他見到來人心說眼熟,“你是……”

韓信認識眼前的人,當初他剛來淮陰縣支教時前來告知亭長,又忙拿出文書遞給對方,道:“這個給你。”

對方接過竹簡看了好一會兒,頷首道:“嗯,我正好要去取這卷文書。”

韓信又問道:“這些孩子是……”

“會有人來教他們讀書。”支教夫子走出院門,向着遠處看去,正巧見到又有一個少年人騎着驢過來,解釋道:“他就是來接替我的。”

韓信又是點頭。

看着眼前兩個比自己的還年輕的夫子正在交談與交接着事宜,韓信默然不語。

見對方要走了,韓信也忙跟上腳步,問:“你是要去關中?”

“對啊。”

“我也去關中。”

“你可以叫我李覓。”

“我叫韓信。”

李覓朝着遠處一招手,就有一羣要同去關中的年輕人圍了上來。

這些人說話的口音都是淮陰人,韓信再看這位支教夫子,也不知這些支教的少年人是誰教出來的,這些遠赴各地的夫子身上都有一種無畏與灑脫。

(本章完)

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201章 心宿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49章 “還價”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11章 暴雨第27章 封賞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55章 學荀子者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53章 告別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48章 書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189章 難題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50章 重聚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66章 立秋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53章 刀與火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14章 韓舊地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96章 稂與張良第89章 軍報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72章 佩劍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81章 相會第86章 羣鹿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98章 又聞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205章 草原上的韓信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88章 大試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94章 墨子有言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66章 立秋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57章 兩年南征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72章 佩劍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28章 驪邑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82章 有關張良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52章 期盼着糧食
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110章 頻陽公與老太尉第201章 心宿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209章 諸子不在的時代第149章 “還價”第95章 神奇的祭文第134章 長城之事第111章 暴雨第27章 封賞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96章 多費心的丞相第58章 兩年南征(下)第103章 隴上傳說第55章 學荀子者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153章 告別第14章 最後一茬蔬菜第11章 公子的反省第148章 書第51章 一定還清第159章 白渠與將相猜忌第189章 難題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52章 期盼着糧食第5章 呂不韋的遺產第137章 李斯的中年危機第150章 重聚第46章 原來很多年前就認識第193章 去信中陽裡第122章 公子觀海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166章 立秋第9章 故人的河渠第53章 刀與火第41章 上架感言第114章 韓舊地第152章 秋冬的崤函道(先補一章,暫先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100章 頻陽公家事第96章 稂與張良第89章 軍報第34章 公子的權力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186章 大試在即第180章 再遇張良第105章 西巡諸事第17章 雪天中的煞風景第203章 東郡隕石第72章 佩劍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04章 呼嘯一箭第81章 相會第86章 羣鹿第204章 並無異樣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74章 進函谷關第57章 兩年南征第178章 公子之法更嚴酷第98章 又聞第133章 最後一位長輩第205章 草原上的韓信第208章 告別與支教第188章 大試第107章 很重的心事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19章 我們都是荀子的弟子第61章 夏收之前的麥梢黃第90章 丞相三思第132章 了不起的耕戰第94章 墨子有言第36章 微小的回報第96章 稂與張良第166章 立秋第12章 齊魯博士第63章 公子的腳踏實地第115章 崤函古道第151章 遷民大計第97章 野心(加更,求月票)第60章 楚王的噩夢第57章 兩年南征第78章 丞相與張蒼(感謝黎明的山頂洞人盟主打賞)第29章 弱小的人有巨大的力量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29章 戰爭預警第162章 缺一不可(補一章,明天再補一章)第199章 對下相的思念第202章 熒惑守心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1章 我的老師韓非第142章 兩鬢已白的李斯第72章 佩劍第42章 劍拔弩張第175章 老夫認識的孩子第128章 驪邑第140章 再一次東出第82章 有關張良第37章 不怕黑夜的孩子第172章 憔悴的丞相第52章 期盼着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