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 真假

勤政殿是皇帝與大臣處理政務的地方,韓孺子登基當天來過一次,趕上太監劉介以死護璽的意外,在那之後,就連接近勤政殿的機會都沒有了。

直到今天,關東的一次戰敗,讓韓孺子二度來到勤政殿,終於見到了太后本人。

殿內的人比上次要多,除了在外面帶兵的太傅崔宏,四位顧命大臣都來了,還有二十餘名文臣武將,南軍大司馬上官虛卻不見蹤影,值此危急之刻,太后竟然沒有召來自己的哥哥。

最不尋常的是,殿內的太監很少,只有楊奉、景耀、左吉三人,大臣在數量上佔據絕對優勢。

太后這回沒有躲在聽政閣裡,坐在寶座上,面朝大臣。事實上,太后每日參政,與大臣都已見過面,唯一沒見過太后真容的人只有皇帝。

太后看上去還很年輕,若不是神情莊重,並且身上的盛裝過於正式,說她不到三十歲也有人信。

東海王曾經私下裡抱怨說,只要太后在場,父皇的目光就不會看向別人,韓孺子現在覺得這句話過分誇張了,以他十三歲少年的眼光來看,太后的確很美麗,卻沒有美到讓人挪不開目光的程度,起碼滿屋子的大臣沒有一個人在意太后的容貌,全在激烈地互相爭論。

皇帝一現身,大臣們安靜下來,退到兩邊,按序列排位,由宰相殷無害帶頭,下跪磕頭。

太廟裡的牌位也能得到禮遇與崇拜,可它們終究只是一件件死物,並非先帝的化身,跪拜者走出太廟之後就會將它們遺忘。眼下的韓孺子無異於一塊會動的牌位,被上官皇太妃攜手,親自送到太后身邊。

寶座很寬,足夠坐下三名成年人,韓孺子有意靠邊,卻被太后伸手拉了過去,兩人緊緊挨着,真像是一對相依爲命的母子。

上官皇太妃站在太后身邊,一直抓着東海王的手腕,就這樣,上官氏姐妹將桓帝的兩個兒子緊緊掌握在手裡。

孟氏兄妹和三名太監分立左右,形成僅有的一層保護圈,孟徹這回沒有穿宮女的服裝,而是以侍衛的裝扮出現。

中司監景耀宣佈免禮,羣臣起立,安靜了一會,好幾位大臣擡頭看向皇帝,目光中滿是好奇與疑惑。

韓孺子同樣疑惑,自己畢竟是名義上的皇帝,又有太后坐在身邊,這些大臣何以如此無禮,而太后居然沒有任何反應?

慢慢地,大臣們又開始爭吵起來,

右巡御史申明志揮舞手中的笏板,衝着一名三十多歲的大臣叫喊,繼續之前的指責:“崔太傅領兵二十萬,徵發十郡民夫將近四十萬,齊王兵力不過十餘萬,孤守臨淄,孰強孰弱,一目瞭然。崔太傅久攻不下,已令天下驚疑不定,突然兵敗,一朝陷朝廷於傾危之地,此事大爲可疑!”

被指責的大臣滿面通紅,卻不敢直接辯論,撲通跪下,衝太后磕頭,“太后明察,崔氏唯太傅一人領兵在外,眷屬皆留京內,太傅雖一時受困,必能重聚天兵,與齊王再戰,經不會讓逆兵靠近京城,更不會令陛下與太后陷於險地。大將征戰,內不信則外不立威……”

楊奉彎腰,輕聲向皇帝介紹道:“兵部尚書蔣巨英,崔太傅的女婿。”

韓孺子明白了,用餘光瞧了一眼太后,想看看她會怎麼解決這次危機。

母親的手總是溫暖而柔軟的,太后的手卻是又溼又涼,被它握住很不舒服,韓孺子忍不住想太后是不是生病了。

太后沒有開口,大臣之間的爭吵逐漸擴大,有站在右巡御史申明志一邊對崔家大加斥責的,也有不少人替崔太傅辯護。

楊奉悄聲介紹大臣的姓名、官職與簡單背景,太后聽到了,沒有加以制止。

朝廷的大致格局逐漸浮現韓孺子眼前,讓他感到奇怪的是,有幾位大臣明明應該是崔家的人,卻也義憤填膺的指斥太傅崔宏,比右巡御史申明志還要激動。

更多的大臣則持兩端,等待形勢明朗。

能決定對錯的人是太后,可她卻一直沒有顯露態度,偶爾開口,也是命令某位沉默的大臣說出自己的看法,最後她叫到了宰相殷無害:“殷宰相,你是百官之首,爲何一直不肯說話?”

太后比許多大臣預料得更有執政經驗,想在她面前裝糊塗是不行的,殷無害與太后接觸較多,對此感受頗深,急忙躬身行禮,用老年人特有的顫聲說道:“臣不敢藏私,只是茲事體大,從齊國傳回來的消息不多,相互間又都矛盾重重,僅憑這點消息,似乎還不足以得出結論。”

“聖賢見微而知著,諸位大人都是先帝選立的社稷重臣,就算稱不上聖賢,也該接近吧。不管消息多少,齊國戰事不利總是真的,宰相乃陛下之肱股,垂手不言,是令陛下束手無策。”

殷無害急忙跪下磕頭請罪,顫音更重,“依臣之愚見,崔太傅一時不慎爲齊王所敗,若能收聚殘部,似乎仍可再戰。齊王雖勝,傷亡不少,聲勢雖盛,未必就能長驅而至京城。還是再觀望……”

一名二十多歲的武將大步走到宰相身邊,怒聲道:“觀望、觀望,再觀望下去,齊兵就到城門口了。太后,給臣十萬精兵,臣願迎戰逆賊,不斬齊王頭顱,甘願受軍法處置!”

楊奉在皇帝耳邊只說了名字:“上官盛。”

不用說,這是太后的親屬,獲得官職大概沒有多久。

太后沒有迴應,上官盛越發惱怒,用手中的笏板指向崔宏的女婿蔣巨英,“臣只有一個條件,將崔家黨羽通通抓起來,不能給他們裡應外合的機會。”

這句話得罪的人可不少,大臣們七嘴八舌地反駁,更有人向太后不停磕頭,高喊“崔氏無罪”。

勤政殿裡一下子亂成一團,這不是韓孺子首次見到這種場面,他明白太后爲何很少說話,遲遲不肯表面態度了,太后的心事難測,大臣們的立場更加難以判斷,每個人都在隱藏自己的想法,揣摩別人的想法,看似鬧劇的爭吵,其實隱藏着微妙的智慧。

韓孺子暫時還看不太懂,他得更頻繁地參與議政,才能摸出規律來。

景耀上前,將手中的拂塵揮動了幾下,這表示太后真的要發話了,而且將是衆人期盼已久的定論。大臣們馬上閉嘴,齊刷刷地跪下。

太后扭頭看了一眼皇帝,似乎在問他是否有話要說,韓孺子裝作看不見,緊閉雙脣,相比於滿屋子的老狐狸,他纔是一隻剛走出巢穴沒多久的小獸,楊奉提醒得對,他現在唯一該做的事情就是多聽少說。

“召韓鈴上殿。”

太后此言一出,跪在下面的大臣們都吃驚地擡起頭,彼此交換目光。

楊奉對皇帝說:“齊王世子。”

韓孺子想起來了,當初他登基的時候,各方諸侯來賀,齊王稱病未至,代替他進朝拜的就是這位世子韓鈴,刺駕案發之後,想必是沒來得及逃走。

景耀前去傳召,沒多久,兩名持戟武士押着一個人進入殿內。

韓鈴三十來歲,又高又胖,穿着紅色朝服,昂首而立,不肯下跪,看樣子被囚禁之後沒受多少苦頭,而且聽說了齊王大勝的消息。

太后沒有強迫齊王世子下跪,目光掃過羣臣,說:“齊王聲稱當今天子乃是假冒,又說天子登基之後就被推入井中,齊王世子,你還認得皇帝嗎?”

皇帝登基之時,齊王世子是首批朝賀的諸侯之一,韓孺子不記得他,韓鈴卻認得皇帝,冷笑一聲,道:“太后何必如此?假就是假,登基時是假,現在也變不成真的。”

韓鈴轉向殿中的大臣,“諸位大人可要看清楚嘍,別跪錯了人,大楚江山姓韓,不姓上官。”

上民無忌大怒,起身就要撲向韓鈴,被太后看了一眼,又跪下了。

太后並未發怒,“你要怎樣才肯承認當今天子爲真?”

“倒也簡單,太后將皇帝交給宗室長老,此子是不是桓帝之後,我們韓氏一查便知。”

太后沉默了一會,對顧命大臣之一的兵馬大都督韓星說:“韓卿家與武帝同輩,算得上宗室長老吧。”

韓星馬上道:“當今天子乃桓帝次子,譜籍所載,確定無疑,齊王父子妖言惑衆,罪大惡極。”

韓鈴大笑,“韓星老賊,上官家給你什麼好處,你連祖宗都給賣了?太后,你將皇帝握在手裡,誰敢說個‘不’字?要辨真假,太后先得退到一邊。”

太后仍不動怒,更不會退到一邊,“諸位卿家看到了,齊王父子冥頑不靈,非要置我母子於死地不可。前日齊王遣客刺駕,爲保皇帝安全,因此長留禁內,每日與勳貴子弟同學文武之術。今日皇帝親臨勤政殿,誰有疑惑,儘管提出。”

大臣們沒有疑惑,韓鈴笑得更響,伸手指向太后身邊的少年,“你說他是皇帝?他連話都不敢說一句,算是哪門子的皇帝?”

太后正要開口,皇帝站起身,輕輕甩開她的手。

韓孺子本沒打算這樣做,他只想聽,不想說話的,可是突然間靈機一動,覺得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他可以當着羣臣說話,而不受太后的挾制。

“朕乃桓帝之子、武帝之孫,朕能證明。”

韓孺子的心怦怦直跳,目光還是忍不住看向太后,就在他甩開太后手掌的一剎那,分明看見她的手腕上有傷。

(求收藏求推薦)

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一百八十五章 離開與到達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二百四十七章 虎皮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九十九章 師出有名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齊王后人第六章 衣帶詔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九十三章 以一敵多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第九十五章 賭徒與賭徒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三十五章 冠軍侯做主第一百四十二章 遷營第六十八章 書房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五百三十章 亂猜第三百九十章 留下(二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供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三十章 尚思肉否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眠之夜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談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三百五十一章 重新談判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四百四十二章 宰相之才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訂閱求月票)第一百五十二章 老將不老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三百三十七章 談判與攻城推遲發稿通知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囑託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二百九十七章 輕重緩急第四百九十三章 遷都之爭第四百零七章 微笑的乳母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四十七章 追捕第三十六章 憤怒的皇后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二百八十七章 曲聲動心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四百零八章 刺客的希望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匈奴人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臨終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齊之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一百七十八章 東海王的承諾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一百零七章 老漁夫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
第六十五章 風水輪流轉第一百八十五章 離開與到達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八十四章 以下觀上第八十三章 話別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二百四十七章 虎皮第三百三十二章 兩路逃亡第九十九章 師出有名第九十七章 獨立小王國第一百四十六章 齊王后人第六章 衣帶詔第四百三十三章 狂妄的客人第九十三章 以一敵多第三百八十七章 隱而不退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第九十五章 賭徒與賭徒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二百七十四章 無人可用?第二百三十五章 冠軍侯做主第一百四十二章 遷營第六十八章 書房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五百三十章 亂猜第三百九十章 留下(二更)第一百四十三章 傳言製造者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一百五十八章 招供第四十四章 犧牲第一百九十三章 良禽擇木第三十章 尚思肉否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眠之夜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湖人楊奉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九十二章 怎麼辦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第一百四十七章 殘城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一百六十九章 夜談第三百五十二章 大單于讓步第三百五十一章 重新談判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四百四十二章 宰相之才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訂閱求月票)第一百五十二章 老將不老第二百零一章 漁翁第三百三十七章 談判與攻城推遲發稿通知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百五十三章 太后的囑託第三百八十章 江湖盟主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二百九十七章 輕重緩急第四百九十三章 遷都之爭第四百零七章 微笑的乳母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四十七章 追捕第三十六章 憤怒的皇后第五百二十八章 京城之火第一百三十四章 私人部曲第六十三章 回宮第二百八十七章 曲聲動心第二百七十章 寬赦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四百一十七章 風向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一百零九章 觀賞皇帝第四百八十七章 一醉第三百二十三章 蹊蹺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四百零八章 刺客的希望第一百五十章 初見匈奴人第五百一十三章 請兵三千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二百六十七章 泥沼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七十一章 宰相臨終第二百九十九章 平齊之計第二百三十三章 嫌疑與好處第二十七章 在劫難逃第一百七十八章 東海王的承諾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三十二章 姐妹恩怨第五百三十六章 難解的楊奉第一百零七章 老漁夫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二百九十三章 最重的刑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