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五章 舊規難改

東海王將戶部侍郎劉擇芹的奏章仔細看了一遍,沒瞧出門道,“陛下懷疑他與洛陽富商勾結,給予他們太多好處?”

“我不知道,我只是覺得……”韓孺子說不出那種感覺,讓東海王等人先退下,他要單獨接見戶部侍郎。

劉擇芹受命主持每日的朝會,倒是盡職盡責,隨傳隨倒,手裡捧着一摞文書,那是朝會的詳細記錄,能讓缺席的皇帝身臨其境。

韓孺子隨手翻了幾頁,沒有細看,“劉侍郎,朕有句話問你,希望你能有話直說。”

“陛下請問,臣萬萬不敢有所隱瞞。”劉擇芹恭恭敬敬地站在皇帝面前。

韓孺子沉吟片刻,“奏章朕已經看過了,有什麼需要朕做的嗎?”

劉擇芹擡頭看了一眼皇帝,面露驚訝,馬上垂頭,“臣考慮不周,必有遺漏之處,請陛下暫緩一兩個時辰,臣這就去修改,只是……請陛下略指一二……”

劉擇芹還以爲皇帝對他的奏章不滿意。

韓孺子搖頭,“劉侍郎誤解了,奏章沒問題,朕覺得有些事情可能不好寫在奏章裡,你可以直接對朕說。”

劉擇芹更驚訝了,“沒有,洛陽官私放糧乃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一切盡在奏章之中,臣不敢有半點隱瞞。”

劉擇芹是那種真正的朝廷大臣,韓孺子看着他,就像是隔着一堵牆,只聞其聲,不見其人,沒有目光交流,彼此都在對着空氣說話。

“如此甚好。”韓孺子微笑,表示滿意,心裡卻明白,自己的問話方式不對,只能一無所獲。

他接着又召見了國子監博士瞿子晰。

瞿子晰兼任河南郡御史,非常認真,已經去城外跑了一圈,正好也要見皇帝報告一下情況。

“真是難得,洛陽官吏和商戶向來以老奸巨滑聞名,我還以爲他們這次又要上瞞下欺,結果卻冤枉了他們,我在城外看到,放糧井然有序,糧棚綿延十幾裡,都有專人看管。流民先登記籍貫,憑條領糧,湊夠五十人以上,選任一名甲頭,給付足夠的糧食和官府憑證,准許他們返回原籍。”

瞿子晰對洛陽官民的表現很滿意,“陛下親臨,的確事半功倍。”

看過劉擇芹的奏章,瞿子晰不覺得有什麼問題,“這些補償不多,洛陽商戶這回真是令人刮目相看。臣要爲之前的言辭道歉,那時臣以爲洛陽乃貪滑之地,讓陛下有了先入之見。”

“有勞瞿先生在洛陽多待幾日,善始善終。”

“義不容辭。”

韓孺子從瞿子晰這裡也沒有得到幫助,可他還是不死心,總覺得事情沒這麼簡單。

他又與東海王商量,“把你學過的帝王之術多想想。”

“那算是什麼帝王之術?不過是一些猜測人心的雕蟲小計。”東海王又不承認了,但還是拿起奏章,重新看了一遍,良久方道:“倒是有一個辦法可以用來查找破綻。”

“說來聽聽。”

“就是慣例。”

“慣例?”韓孺子不是很喜歡慣例,很多時候,慣例就是他與大臣之間的那堵牆。

“對,忘了是誰對我說過,實在找不出大臣所提建議中的破綻,就問他慣例如何,當初這麼做總得有個理由,看看這個理由還存不存在、剩下多少,或許能找出一點線索。”

韓孺子茅塞頓開,“沒錯,起碼得弄清當初爲什麼要對關東商戶徵以重稅並限制入關次數,應該問誰?劉擇芹肯定會推脫說他不瞭解。”

“這個我就不知道了,陛下本應留在京城,整個朝廷都在身邊,有什麼疑惑就問宰相,宰相就算自己不清楚,也得推薦一位知情者,這是他的職責。如今陛下是在洛陽,身邊沒有多少人,尤其是宰相不在,該問誰?”

韓孺子身邊有顧問,十名讀書人隨傳隨到,可他們的強項是引經據典,擬旨重賞有功的南、北軍將士,以及斥責楊奉,他們很快就能做好,字字有力、句句用典,足以令受賞者感激不盡、令犯錯者慚愧不已,可是說到洛陽商戶的事情,誰也不記得當初的規定。

“應該不是什麼大事,否則的話,國史裡肯定會記載。”一名讀書人推測。

十名顧問退下,東海王又出了一個主意,“讀書人不行,陛下應該找那些熟悉文書的老吏。”

韓孺子還真想起來一位,將中司監劉介叫進來,問道:“京城的奏章副本每天都是誰放在桌上的?”

“是我。”劉介回道。

“誰交給你的?”

“中書省官員。”

“在京城也是這個順序?”

“對,中書省整理文書,再由宮裡的某人轉交給皇帝,通常是中司監,陛下也可以指任他人。”

“劉公做這件事就很好,把隨行的中書省官員叫來。”

人很快就到了,“微臣中書舍人趙若素拜見陛下。”這是一名三十來歲的中年人,頗有幾分未老先衰的樣子,一看就是久做文案之人。

中書舍人沒資格參加朝會,韓孺子對趙若素只有模糊的印象,他總是混在一大堆隨從當中,離皇帝很近,中間卻隔着重重障礙,若不是皇帝召見,他永遠也沒機會與皇帝直接交談。

韓孺子有點猶豫,此人不像是直言敢諫的人,自己對他一無所知,想了想,還是問道:“你是中書舍人,能看到從前的公文吧?”

“是,陛下。”

“最早是多久以前?”

“每隔十年,中書省與秘書省會一同抄寫歷年公文的副本,微臣有幸參與過一次,見過太祖定鼎以來的全部公文。”

韓孺子吃了一驚,東海王也不相信,“全部?摞在一起比山還高吧,你能看完?”

“微臣擅於辨識錯訛之字,負責初校,重抄的公文微臣都要過一眼。”

“這不叫看,頂多算掃,你當時連公文上寫的是什麼內容都不知道吧?”

“大部分不知道,有一些還記得。”

東海王冷笑,還是不信。

韓孺子不想在小事上計較,直接問道:“朕問你,對關東商戶的徵重並限制入關次數是何時規定的,你有印象嗎?”

“有,這兩項都是太祖登基第一年定下的規矩。”

韓孺子與東海王互視一眼,都沒料到這位不起眼的中書舍人居然真記得一百多年前的公文。

“太祖爲何定這麼高的稅?”韓孺子問。

趙若素想了一會,回道:“當時的一份奏章裡說,關東民富,人心仍向趙、齊,必須徵以重稅,以斷其造反之資。”

太祖定鼎之初,趙、齊兩國的勢力還沒有完全肅清,而且不限於現在的趙、齊,面積要大得多,因此太祖有意壓制關東。

“大楚已綿延多年,當初的趙、齊兩國早被百姓遺忘,爲何重稅未減?”

“微臣不知,微臣所見的公文之中從未提起此事。”

東海王這時候的反應就快了,笑道:“這有什麼難解釋的,關東商戶負擔得起,他們這些年還不是越來越富?至於京城,用慣了這筆收入,突然減少,反而不適應,所以就一直保留,公開的理由就說這是太祖定下的規矩,不能改。”

“太祖定下的規矩真不能改嗎?”韓孺子覺得重稅可以稍減一點。

東海王撇撇嘴沒有回答,趙若素道:“從來沒人說不可以,但禮部可能會提出反對。”

“禮部?”韓孺子不明白這與禮部有何關係。

“每年臘月,禮部要在太廟祭祖,其中的一項儀式是稟告陛下一年來的所作所爲,禮部可能會說,改變舊規將惹怒太祖的在天之靈。”

韓孺子驚訝得說不出話來,仔細一想,這又的確像是禮部會做出的事情。

“入關次數的限制呢?有什麼理由?”

“當時的理由很簡單,趙、齊兩國的舊臣仍未死心,曾經試圖刺殺太祖及朝中大將,入關商戶帶的人多、貨多,刺客很容易混跡其中。”

“按禮部的想法,這條舊規也不能改了?”

趙若素又想了一會,“這倒未必,徵稅是大事,太祖當初頒佈了聖旨,有據可查,限制入關次數是守關將軍提出的建議,太祖許可,並沒有特意頒旨,因此,在禮部看來,這可能不算是改變太祖舊規。”

“有勞趙舍人解惑,朕已明白,你退下吧。”

趙若素退出帳篷。

“這是位人才。”韓孺子說。

“嘿,記性好一點而已,這種人在各大部司裡一抓一把。”東海王不太在意,“劉擇芹膽子好大啊,他肯定知道減稅之事不可行,卻故意寫在奏章裡,等到禮部駁回,陛下就會大怒,他則伏地請罪,一來一去,就把入關這件事給忘了。”

“洛陽商戶真正想要的只是增加入關次數?他們不會造反,只是想多做生意吧?”

“劉擇芹弄巧成拙,本來事情很簡單,可他非要掩飾,陛下不可不防啊。”

韓孺子沉吟不語,明天一早就要出征,只剩一個晚上的時間,而他除了一些猜測,再無別的證據,真不知道該怎麼辦。

劉介進帳通報,王堅火求見。

醜王也去洛陽城外跑了一圈,所見所聞與瞿子晰一樣,得出的結論卻不同,“依草民所見,城外的許多遊民是假冒的,真正的流民反而得不到救濟。草民願意當官,寧可得罪千人,也要救更多人。”全本小說網

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四百六十五章 無休無止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沒者第四百四十章 替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攻城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四百三十一章 諸王之宴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眠之夜第五百二十章 逃難路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禮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第三百八十六章 兩個皇帝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三百九十五章 暗中求助第一百三十一章 受封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四十章 回信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二十四章 不變的年號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於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二百八十二章 懶散之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訂閱求月票)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四百零二章 後院失火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脅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二百二十二章 譚家的女兒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二百二十七章 勢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二百九十六章 深夜私訪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以民爲本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擾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四章 太廟裡的交易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帝就是大勢(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駕第四百零七章 微笑的乳母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五百二十章 逃難路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二十章 仁義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心第二百七十七章 習慣第三百七十八章 金鍋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太會說話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四百七十章 敗得蹊蹺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三百零五章 選妃之爭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
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四百六十五章 無休無止第一百三十七章 兩位公子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四百八十六章 夜飲第三百七十七章 各有門道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四百六十二章 被埋沒者第四百四十章 替兵第一百七十一章 攻城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四百三十一章 諸王之宴第四百零三章 長久之計?第一百三十三章 不眠之夜第五百二十章 逃難路上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三百六十九章 分工第四百七十四章 後事第三百六十一章 送禮第十七章 凌雲閣上凌雲志第三百八十六章 兩個皇帝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三百九十五章 暗中求助第一百三十一章 受封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第四十章 回信第二百七十五章 八道聖旨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二十四章 不變的年號第四百二十章 私交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一百零五章 匈奴人第三百一十一章 音者生於心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二十五章 劃線的門道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四百六十一章 祭天第二百八十二章 懶散之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說服江湖人第四百九十章 兩軍歸一人第一百二十五章 攻寨者(求訂閱求月票)第二百六十章 大勢如水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二百一十九章 讀書人的請求第三百六十八章 重返倦侯府第三百五十三章 妾身自薦第一百六十三章 突然出現的匈奴人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二百四十三章 一出一入第四百九十六章 親上加親第四百零二章 後院失火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二百三十六章 外面的威脅第二百一十五章 虛能生實第二百一十二章 第四名爭位者第二百二十二章 譚家的女兒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二百二十七章 勢變第一百五十五章 刀盾第四百八十五章 辯才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三百七十一章 聰明的眼睛第七章 皇帝的招供第二百九十六章 深夜私訪第一百五十九章 亂前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四百七十八章 以民爲本第三百四十三章 皇帝的困擾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四章 太廟裡的交易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一百九十七章 皇帝就是大勢(求月票求訂閱)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駕第四百零七章 微笑的乳母第四百七十二章 吏首如賊第三百二十五章 魯莽人與暴脾氣第一百七十三章 關內關外第四十六章 背上的字第三百七十三章 崔家長女第五百二十章 逃難路上第一百八十八章 左右爲難第五百一十六章 陛下會怎麼做?第一百零一章 草叢中的雙腳第二十章 仁義第三百九十九章 破格提拔第三百六十六章 宮中從無爭鬥第三百一十七章 揮金如土第四百五十九章 離心第二百七十七章 習慣第三百七十八章 金鍋第十八章 太祖往事第二百二十五章 不太會說話第四百六十七章 古怪的求情第四百一十二章 喜脈第四百七十章 敗得蹊蹺第五百一十二章 決戰在即第三百零五章 選妃之爭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