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八章 進諫

理由全都出奇地相似,先是盛讚皇帝的英明與決絕,大楚積弊已久,確實需要強力手段掃除,接下來是告罪的內容,自己都是清白的,但是親友、門生等等卻有違法之處,私蓄數量不等的家奴,最後是自責無能,愧對朝廷俸祿,甘願交出官印,待罪家中,請皇帝另選賢臣、能臣。

只有一個人的請辭奏章稍微特別一點。

宰相卓如鶴寫了一份極長的奏章,主要意思只有一個,自己面對朝廷亂象已是無能爲力,他願意爲皇帝效犬馬之勞,可是“發墜齒搖、心慌意亂”,縱有捕獵之心,已無奔走之力,最後他請求親自來見皇帝,但是需要皇帝先指定一位留守大臣。

韓孺子找不到留守大臣,除了少部分閒官,三品以上的大員幾乎都遞交了請辭書,只有瞿子晰一個人還在東海國苦苦支撐,據說也接到許多私信,都是勸他從衆。

韓孺子一份也沒批覆,全部留在手中,就像沒收到一樣。

南直勁走了,盯着皇帝一舉一動的人卻更多了,整個營地裡的隨行官員以及勳貴子弟,包括許多皇帝親自選定的顧問,都在揣摩皇帝的心意。

在這場狹路相逢的較量中,比的就是誰更能堅持,只要後退一步,就等於全軍潰散。

韓孺子無時無刻不注意自己的言行,絕不顯露出半點猶豫,即使是在淑妃鄧芸面前,也保持着一股冷酷與滿腔鬥志。

不久之後,各地武將的告病請辭奏章也來了,沒有預料得那麼多,文官的請辭書已經達到百份以上,武將的卻只有不到二十份。

韓孺子提前將幾支軍隊從京城調走,這一招影響極大,留在京城的文臣團結一致,分赴各地的武將卻各有算盤,相隔千山萬水,他們的每一步都要謹慎小心。

巡狩隊伍重新上路,按原定行程前往洛陽,出發的前一天,韓孺子再下聖旨,與請辭無關,而是加封黃普公爲海西大將軍,奉使持節,統領南海、西海諸**務,得便宜行事,事後上報即可。

韓孺子還送給黃普公二十條兩年之內新建成的大型戰船,允許他自行在大楚兵民當中招募船員,但是期限只有一個月。

總之他給了黃普公想要的一切,憑藉這道聖旨,黃普公帶着水軍能在海上橫行無忌,唯有一點要求:大楚餘威尚在,海上諸國歡迎楚軍的到來。

巡狩隊伍在陸上緩緩西行,黃普公在海上緊鑼密鼓地準備,接受招安的海盜越來越多,少量平民與士兵也加入這支奇特的水軍,願意追隨黃普公去海上冒險。

邀月與黃普公成親之後,由官府一路護送回到京城,成爲正式的將軍夫人。

黃普公的事情算是告一段落,韓孺子不再想他,專心打擊私蓄家奴的行爲,一方面,他扣押了所有的請辭奏章,另一方面,巡狩路上每到一郡,必然召見七品以上的所有官員,一一責問,虛辭以對者當場免官。

金純忠和景耀分頭行動,查證當地大莊園的情況,韓孺子因此能夠心中有數。

請辭之官不予迴應,貪戀官位者卻被免掉十幾名,皇帝的心事越發令大臣們捉摸不透。

重新上路半個月之後,皇帝身邊的人開始行動了,他們不敢當着皇帝的面抱成一團,而是一個一個地前來進諫。

第一位是康自矯,因爲一次單獨召見,他被認爲是新興的“寵臣”,受到鼓動之後,正式求見皇帝,要做諍臣。

隊伍行進得比較慢,下午早早紮營,韓孺子在用晚膳之前召見康自矯,不打算給他太多時間。

康自矯明白皇帝的意思,因此行禮之後開門見山,“陛下巡狩在外,京城人心惶惶,百官告罪請辭,朝廷已如大廈將傾,陛下可見否?”

“請辭奏章都在朕這裡,朕當然知道。”韓孺子平靜地說,他現在要用一切手段向羣臣表露自己的決心。

“微臣曾向陛下進言,面對請辭之官,可加以分化,陛下卻按兵不動,微臣斗膽進言,以爲陛下不可猶豫,或進或退,都可免除一場大動盪。”

“百官因何請辭?”韓孺子反問道。

“因陛下欲改祖制,要對朝廷大動干戈。”

“朕只是廢私奴、開荒地,與朝廷何干?”

“私奴、奴田雖不合法,歷代皇帝卻都容忍之,當成朝廷穩定的必要代價,到了陛下這裡,卻要一朝廢除,三個月之內清理完畢,此爲改祖制。爲官者皆欲錦衣玉食,與世家聯姻結親者早成慣例,便是自家,一旦得勢之後,也要廣置田地、多蓄奴僕,以爲十世、百世無憂,然後才能專心致志爲朝廷效力,陛下放奴,無異於動搖百官家中根基,此爲大動干戈。”

韓孺子大笑,“時移事易,先代皇帝容忍私奴、私田,因爲規模不大,影響不深,可惜人心不足,一代更比一代貪婪,如今竟然連官府所養的士兵都成爲私奴,朕花費大力氣安置流民,結果也送到了各家的莊園裡。不是朕與百官爭利,而是百官在與朕爭利,太祖、烈帝、武帝在世,還會容忍嗎?至於身後無憂,朕只放奴,並不收田,不至於讓諸家破產,他們只是不肯放棄眼前之利而已。”

“那陛下打算怎麼辦?就這麼一直拖着,等百官幡然悔悟?”別人都在揣摩皇帝的心事,康自矯卻直接發問。

“朕自有主意,但是朕絕不會讓步。”

康自矯想了一會,深躬到地,起身道:“如果陛下真能堅守不退,微臣願爲馬前一小卒。”

康自矯受衆人所託來向皇帝進諫,結果稍一交手他就倒戈,其實這纔是他的本意,之前的勸說只是想聽聽皇帝是否明白自己在做什麼。

韓孺子微微一笑,他需要馬前卒,可也不是隨便什麼人都接納,“康卿打算怎麼做?”

“人人爲利而當官,卻沒有一官肯言利,掛在嘴上的都是忠孝二字,這是他們的門面,也是他們的軟肋,微臣無權無勢、無兵無武,只有三寸不爛之舌,專戳軟肋。”

“你得到朕的許可了。”

“遵旨。”康自矯告退,當晚洋洋灑灑地又寫下一份萬言書,這回不是給皇帝看的,而是先後對百官、讀書人、天下人發聲,或指責,或勸說,或激勵,總之希望衆人支持皇帝。

此前的鼓動者都很尷尬,拒絕再與康自矯來往,萬言書沒人傳抄,康自矯就自己抄寫,專門送給那些意見相左者,他打着皇帝的旗號,對方還不敢不接。

每到一縣,康自矯都將萬言書分送當地官員與讀書人,請前者賞鑑,請後者代爲傳揚。

數日之後,第二位進諫者求見,同樣是在傍晚得到召見。

東海王不會開門見山,與皇帝閒聊一會,笑道:“陛下聽說了嗎?康榜眼如今得大名了,天下皆知。”

“進士三甲,皆當揚名。”韓孺子裝糊塗。

“這位康榜眼與衆不同,並非靠文章成名,而是用陛下的名義爲自己造勢,人人都說他是狐假虎威,卻又不敢肯定。”

“他說朕什麼了?”

“那倒沒有,他寫了一份萬言書,言辭狂妄,然後聲稱自己是‘奉旨傳書’,別人不接不行、不看不行。”

韓孺子嘆息一聲,“這是朕的錯,朕的確允許他做點事情,沒想到他抓住不放,竟然當成聖旨,可是沒辦法,君無戲言,只要不是太出格,隨他去吧。”

東海王心領神會,笑了幾聲,“也對,一名在吏部待職的進士,能折騰出什麼?無非得些名聲。對了,我也要向陛下告罪。”

“何罪?”

“治家不嚴之罪,我還以爲自己是位清廉諸侯,可陛下降旨,要求各家三個月內交出私蓄的家奴,我得遵旨行事,於是給家裡寫信詢問情況,昨天剛接到回信。萬萬沒想到,京城沒事,東海國沒事,我在洛陽、南陽卻各有一塊地,佃農數百,其中……有幾十戶沒入籍,屬於私蓄之奴,也不知是什麼時候留下來的。我已經寫信回去,王妃很快就會派人去這兩地,讓所有人入籍,該怎麼辦就怎麼辦。”

“離三月之期還遠,你不用着急。”

“陛下不怪罪我?”

“你既遵旨,自然無罪。”

“謝陛下大恩,老實說,接到家信之後,我還真是擔心了一陣。”

“擔心什麼?”

東海王嘿嘿笑道:“擔心陛下拿我當出頭鳥,狠狠處置,以儆效尤。”

韓孺子心中一動,“大家都以爲朕會虎頭蛇尾,處置幾名不得寵的大臣之後,就將此事草草結束吧?”

東海王笑道:“陛下莫要見怪,陛下所圖甚大,百官卻都請辭,不肯配合,天下人此時觀望,也是正常的。”

韓孺子稍稍向前探身,“等到了洛陽,朕會讓大家明白朕有多認真。”

“不用到洛陽,我現在就看到了陛下的認真。”東海王識趣地告退,一句進諫也沒說。

韓孺子準備安歇,張有才跑進來通報,“宮裡派人來了,剛到。”

文官告罪、武將告病,太后的人也終於來了,韓孺子重振精神,說:“帶進來。”全本小說網

通知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駕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誘兵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四十章 回信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誘兵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五百零五章 重獲信任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四百七十六章 傳染的不安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狀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第五百一十章 西進第四百四十二章 宰相之才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推遲發稿通知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三百四十九章 城頭眺望第一百二十三章 奪寨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四十章 回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人與用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五十六章 讀史之怒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一百七十章 神機妙算第四百三十二章 勞碌命推遲發稿通知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三十九章 願效犬馬之勞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二百六十四章 逃宮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內奸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衣服上的龍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離開與到達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意外消息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二百四十章 東海王準備好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頑石第四十五章 母親的話第三百零三章 琴音再斷第六十六章 遭逐之人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陽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五百二十七章 再攻京城第三百八十八章 抓活口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後一次機會第三百零五章 選妃之爭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三百八十五章 藥膳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通知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眠之夜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
通知第二百五十一章 南門第七十五章 劫車第四百零五章 崔府接駕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誘兵第四百八十章 謀自己的反第三百九十一章 利慾薰心第四十章 回信第五百二十二章 朕即誘兵第五百零四章 找事第二百三十四章 獨斷第四十一章 聖旨第四百二十八章 病因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五百零五章 重獲信任第四百二十七章 劍在手中第二百六十九章 拒之門外第二十六章 呼吸第三百八十九章 替換之道(一更)第四百七十六章 傳染的不安第三百零四章 玩物喪志第三百二十六章 告狀第五百四十七章 非常人也第四百三十章 首次試探第一百二十八章 火攻(求訂閱求月票)第五百一十章 西進第四百四十二章 宰相之才第三百零八章 小心眼兒推遲發稿通知第五百三十九章 臨陣之賭第三百四十九章 城頭眺望第一百二十三章 奪寨第一百三十六章 柴家人的一計第二百五十八章 三位皇帝第一百六十二章 後悔第四十章 回信第三百三十六章 選人與用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西方的通牒第三百二十九章 一退一進第五十六章 讀史之怒第一百零三章 持弓少女第五百一十七章 站在陛下一邊第二百四十二章 宮中的小君第五百一十五章 皇后的承諾第八十八章 不醉不歸第一百七十章 神機妙算第四百三十二章 勞碌命推遲發稿通知第五十五章 僵持第三十九章 願效犬馬之勞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來與現在第十六章 皇帝總是一無所知第一百八十二章 冠軍侯密令第二百六十四章 逃宮第一百二十一章 江湖內奸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第五百四十一章 皇帝來了第一百一十五章 遷營第四百五十七章 毒第一百九十五章 欽差督戰第二百三十二章 衣服上的龍第二百一十四章 女眷第四百九十二章 太后之難第四百五十章 親人第一百八十五章 離開與到達第二百四十八章 太傅安心第七十六章 老婦闖門第二十一章 兵敗第二百七十三章 意外消息第三百八十四章 微臣與草民第一百四十章 指點迷津第二百四十章 東海王準備好了第一百四十九章 頑石第四十五章 母親的話第三百零三章 琴音再斷第六十六章 遭逐之人第三百二十四章 六親不認第三百六十二章 洛陽第一百一十六章 十年之約第五百二十七章 再攻京城第三百八十八章 抓活口第一百一十章 望氣的奧妙第一百三十八章 最後一次機會第三百零五章 選妃之爭第三十三章 兄弟之約第三百九十六章 大將軍遇刺第三百七十六章 失蹤新章發佈時間調整第三百八十五章 藥膳第四百一十九章 推薦儲君第二十八章 皇太妃的暗示通知第五百零九章 朕要親征第二百五十四章 無眠之夜第五十二章 地動第三百四十四章 車騎將軍第四百二十三章 將軍風度第四百八十九章 朕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