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殺蘇陵

劉範大喜,先叫蘇陵進去探路,然後劉範跟着進了地窖,凡是火炬照亮的所在,無一不是堆滿了裝着金寶的箱子,最後金銀珠寶實在是太多了,以至於只能堆積在地上。再跟着蘇陵往前走,就是一座座巨大的糧倉,用劍捅進去,一顆顆飽滿的糧食就立即噴涌而出。

劉範想到這些東西都是他的了,不禁笑得合不攏嘴,手舞足蹈。最後,劉範戀戀不捨地出了地窖,讓蘇陵關閉洞口。劉範這時纔想到,他和蘇陵的約定:只要帶他找到張角的寶藏,便留蘇陵一條性命。但是顯然除了劉範之外,只有蘇陵知道這個寶藏的存在,要是他泄密出去,不僅這些戰利品不會屬於劉範,而且他還很有可能受到其他人的攻訐,私藏戰利品如此豐厚,肯定是死罪一條。而且蘇陵長得尖嘴猴腮,矮小精瘦,一副賊像,又曾經侍奉過張角,劉範最後還親手殺死了他侍奉過的主子。保不齊他爲了利益和仇恨,而出賣劉範,將劉範私自藏匿戰利品的秘密,告發給朝廷。要是朝廷知道了,就算是劉焉也救不了他。

劉範犯了難:一邊是自己日後起家所需的豐厚資本,很有可能得而復失,況且有句話說得好:死人才永遠不會泄露天機;但一邊是早已許下的諾言,放過蘇陵一條生路。利益和貞操,劉範不知道該看哪一方。蘇陵好像看出了劉範糾結的心思,立即跪倒在地,不住地給劉範磕頭求饒。

突然,劉範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折中的辦法:劉範心想:我所擔心的,不過是他蘇陵會泄露天機,只要廢除掉他泄密的能力,不用殺死他,豈不是兩全其美?

於是劉範從腰間取下一把匕首,扔在跪倒着的蘇陵手邊。匕首“噹啷”一聲掉在地上,冷白的刀刃上反射出一道兇光,照到蘇陵已經煞白的臉上。蘇陵剛要求饒,劉範便阻止了他,道:“你放心,我既然已經發了誓不殺你,就一定不會殺你。”

蘇陵一顆懸着的心頓時落地了。劉範又道:“但你侍奉過張賊,又屢次爲他出謀劃策,犯上作亂,其心可誅,我,實在難以信服啊。”

蘇陵想了想,忐忑不安地道:“那將軍覺得,應該如何處置?”

劉範道:“如果放了你,難保你不會爲了自身利益而泄密,出賣我;但我又要遵守誓言,兩難之中,我想到了一個兩全之策:那就是,你自己廢掉舌頭,讓你不能說出來;然後再廢掉兩隻拇指,讓你不能用筆寫出來。最後一句,你沒有第二個選擇,你只能照做。”說完,劉範用眼神瞄了一下蘇陵面前的匕首,然後眼神變冷。

蘇陵看了劉範許久,眼神裡全都是無奈。良久,蘇陵終於抓起了匕首。蘇陵用發着抖的手握着匕首,伸進了嘴裡。劉範還是有些恐懼,只好閉上了眼睛。突然,蘇陵爆發出一聲怒吼,劉範驚得睜開了眼睛,剎那間正看到蘇陵一手握着匕首,跳將起來,正要捅向劉範!

劉範危急存亡之際,並不驚慌,他知道慌忙是沒用的。於是劉範迅速伸出一隻手,擒住了蘇陵握着匕首的手,蘇陵的威脅頓時消弭。蘇陵大驚,拼命地想要掙脫束縛,可惜劉範的手都比他的腿都還要粗,骨瘦如柴的他,怎麼能成功?劉範憤怒地大吼一聲,飛起一腳,正好踢中蘇陵的要害之處。蘇陵被踢中要害,立即哀嚎一聲,然後身體像斷線風箏地飛開,劉範再用力,蘇陵便仰面倒地,並噴出一口鮮血。

劉範拿下了他還在緊握着的匕首,怒道:“愚蠢!我已經放你一條生路,爲何還要自尋死路?!”

蘇陵身體蜷縮成一個圓,雙手緊緊地包着他的寶貝,全身上下瑟瑟發抖,臉色在火焰的照耀下顯得慘白,額頭上滴滿透明的汗珠,他還在快速地呼吸空氣。蘇陵聽到劉範的話,先是惡毒地看了劉範一眼,然後,他詭異地一笑,道:“哼哼!真要照你說的做,那我還不如死了?!”

劉範想了想,嘆了口氣,其實他也不想再殺人了。劉範又扔給蘇陵那把匕首,道:“我還是決定遵守誓言,不會殺你。所以你自己動手吧!”

劉範再次閉上眼。再睜開眼睛時,匕首已經不在他手上了,而是直直地插在蘇陵的脖子上,傷口處像趵突泉一樣涌出血來,他全身痙攣般的抖動,後來抖動一會兒就不再抖動了。劉範嘆了口氣,將蘇陵的屍體拖進隱蔽的所在……

辦好這些事後,劉範便回到了廣宗城的軍營裡。

深夜裡,劉範在榻上想着下一步動作。此時,冀州黃巾軍已經被剿滅大部分了,剩下的都是小魚小蝦,無頭蒼蠅,不用劉範的屯騎部出手,自有其他想要建立功勳的官軍去打醬油;而豫州戰場上,官軍和黃巾軍還是相持難下,戰火紛飛。劉範想着,如果去豫州,說不定還能建立一些個功績,錦上添花最好不過

。突然,劉範靈機一動,想到了一個人,那就是他的父親:劉焉!

劉焉者,字君郎,荊州江夏郡竟陵縣人士,他乃是西漢魯恭王之後,一生歷任冀州刺史、南陽太守、宗正、益州牧等要職,可謂是身份顯赫,位高權重。劉焉的配偶,也就是劉範的母親是黃氏,出身江夏黃家,和劉焉家是同鄉,更是故交,黃氏的弟弟,也就是劉範的舅舅是黃琬,一生忠於漢室,曾和王允一起密謀除掉董卓。劉焉和黃氏一共育有四個兒子,長子就是劉範本人;次子是劉誕,死之前擔任朝廷的治書御史;三子劉瑁,他本人並沒有什麼名聲,因爲他老婆吳氏天香國色,巴蜀聞名,才得以名留青史;四子就是有名的闇弱之主劉璋,他是劉焉最出名的兒子,但他也是最窩囊的。

最值得一提的是,劉焉提出了重設州牧制度,自己也出任了益州牧,這個制度,更加方便了各個軍閥的裂土分疆,加快了東漢王朝的滅亡。

劉焉到任益州後,就將治所從廣漢搬到了成都,並開始大力打擊益州的世家大族。爲此,他還專門接收了很多來自南陽郡和關隴地區的流民,並扶持流民勢力,組建了一支軍隊,由於流民們來自東方的州郡,益州是在西邊,所以那支軍隊號爲“東州士”。比如說,益州名將張任,就是來自東州的。劉焉就依靠東州士的力量,逐漸將益州軍政大權牢牢掌握在手中。

後來,他和劉範、劉誕和馬騰聯合,出兵五千東州士攻打長安,準備殺死國賊李傕和郭汜。事情暴露,劉範和劉誕被殺;劉瑁僥倖被河南人龐羲救下;而劉璋則跟在他身邊。劉焉聽到兩個兒子被殺、一個兒子失蹤後,哀痛不已,痛不欲生,結果導致背上的創傷復發,並因此死去。劉焉死之前,吩咐下屬們立劉璋爲益州之主。後來,河南龐羲幾經周折,終於帶着劉瑁回到益州。因此大功,龐羲被劉璋委以重任,引以爲心腹之人。

縱觀劉焉此人,一生建樹還是很大的;至於他提出州牧制度,劉範猜想,這很有可能是,劉焉看到了歷經四百年的大漢朝氣數已盡,又受黃巾、白波、黑山之亂,烏桓、羌胡等蠻族的折騰,更加使得大漢朝風燭殘年,積重難返,所以,爲了保全自身,劉焉選擇了逃離雒陽,進入有“蜀道難,難於上青天”之稱的益州。劉焉面對山河破碎,也進行了抗爭,只是失去了兩個兒子後,他就失去了繼續抗爭的信心,人老了,心態也會變老。

第八百六十八章 脫逃妙計第三百九十八章 口乾舌燥第四百四十二章 曹劉交談第一百零三章 女神來了第七百八十二章 國無忠臣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絕路第二百四十章 升堂議事第八百五十二章 樂進妙計第九百零一章 主謀自盡第三十五章 故技重施第五百五十三章 南鄭之戰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業改革第五十章 宗親集團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一百七十六章 董卓之怒第七百章 入城儀式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殺之計第九十三章 回京受賞第五百七十八章 逐條妥協第八百一十六章 尼城攻防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情帝王第六百零七章 作別家人第八百四十四章 突襲援軍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第一章 一跌越千年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式開戰第四百四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二百四十三章 烏孫異動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一百三十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一十六章 人心匯聚第三百二十六章 金城書院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八百四十五章 破陣破陣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式開戰第八百五十章 戰象出擊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四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零二章 文武爭名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八十六章 大雕隕落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中生有第二百五十七章 互下戰書第五十三章 田豐效力第七百八十一章 安息內亂第二百四十四章 西域攻略第五百六十五章 議將和談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四十八章 繼續忽悠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七百零五章 慶功盛宴第九十三章 回京受賞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一百五十二章 人馬鎧甲第一百六十七章 家人駕臨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三百七十五章 連環三計第一百七十二章 駟馬難追第九百零八章 董卓上表第五百九十一章 爲長遠計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二百五十七章 互下戰書第四百一十九章 無言以對第九十五章 君臣之間第四百九十七章 胡毗色伽第九百零七章 曹操之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離間計成第兩百章 萬國衣冠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援之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五十六章 借酒題詩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四百五十九章 堅守不出第一百九十二章 武神之戰第五百六十二章 徘徊不前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三十八章 秉燭夜談第四百零二章 表露心跡第二百五十四章 西域危機第七百二十九章 應對策略第七十六章 全軍反響第九十八章 劉家子弟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四百五十章 內訌初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反目成仇第六百六十七章 虛假瘟疫
第八百六十八章 脫逃妙計第三百九十八章 口乾舌燥第四百四十二章 曹劉交談第一百零三章 女神來了第七百八十二章 國無忠臣第二百二十章 逼上絕路第二百四十章 升堂議事第八百五十二章 樂進妙計第九百零一章 主謀自盡第三十五章 故技重施第五百五十三章 南鄭之戰第三百五十八章 準備就緒第三百九十七章 白衣少年第一百四十五章 工業改革第五十章 宗親集團第七百五十二章 深夜潛入第一百七十六章 董卓之怒第七百章 入城儀式第一百三十五章 涼州改革第五百零三章 馬槊之威第六百八十三章 毒殺之計第九十三章 回京受賞第五百七十八章 逐條妥協第八百一十六章 尼城攻防第一百九十九章 無情帝王第六百零七章 作別家人第八百四十四章 突襲援軍第七百二十一章 稅改金改第一章 一跌越千年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式開戰第四百四十三章 陣前動員第二百四十三章 烏孫異動第六十七章 甄家買馬第一百三十章 別無選擇第三百一十六章 人心匯聚第三百二十六章 金城書院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八百四十五章 破陣破陣第七百八十六章 郭嘉賭約第四百三十七章 正式開戰第八百五十章 戰象出擊第四百八十七章 斷糧之險第一百五十六章 巨大轟動第四百五十二章 圍魏救趙第七百零二章 文武爭名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第八十六章 大雕隕落第四百零七章 天下義理第八百九十三章 密信傳遞(下)第三百四十四章 無中生有第二百五十七章 互下戰書第五十三章 田豐效力第七百八十一章 安息內亂第二百四十四章 西域攻略第五百六十五章 議將和談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三百四十八章 繼續忽悠第三百八十八章 光武在世第七百零五章 慶功盛宴第九十三章 回京受賞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一百五十二章 人馬鎧甲第一百六十七章 家人駕臨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三百七十三章 陰謀始作第三百七十五章 連環三計第一百七十二章 駟馬難追第九百零八章 董卓上表第五百九十一章 爲長遠計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十四章 火燒黃巾軍第二百五十七章 互下戰書第四百一十九章 無言以對第九十五章 君臣之間第四百九十七章 胡毗色伽第九百零七章 曹操之思第四百七十三章 離間計成第兩百章 萬國衣冠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八百二十七章 殊死血戰第四百六十三章 救援之人第二百三十四章 收士之利第五十六章 借酒題詩第七百九十章 羅馬帝國第四百五十九章 堅守不出第一百九十二章 武神之戰第五百六十二章 徘徊不前第七百一十六章 商議對敵第三十八章 秉燭夜談第四百零二章 表露心跡第二百五十四章 西域危機第七百二十九章 應對策略第七十六章 全軍反響第九十八章 劉家子弟第八百五十七章 達成一致第五百五十八章 攻入長安第四百五十章 內訌初起第一百二十三章 反目成仇第六百六十七章 虛假瘟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