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逃過一劫

劉範留下對付董卓的,一共有三策。前面兩策已經讓楊彪順利的施行,只有這最後的刺史策還沒有完成。所謂刺史策,就是朝廷任命一個幷州刺史進入幷州就任,和幷州牧董卓爭權奪利,拉攏人心,牽制董卓,削弱其力量,甚至是在朝廷決心對董卓動手時,裡應外合。

現在其實正是實施刺史策的最好時機,因爲董卓勢力衰弱到了極點。由於近幾年被劉範利用暗中購買糧食,和拉攏幷州的百姓進涼州兩大陽謀,董卓治下的幷州人口流失嚴重,原本就很落後的農業生產更是雪上加霜。別說繼續擴軍,董卓連餵飽麾下的士兵都做不到。幷州軍士兵一看董卓喂不飽他們,就連連逃跑。董卓也攔不住。爲此,在劉範的陽謀奏效以後,董卓只好忍痛割愛,壯士斷腕,大大削減了軍隊的人數,只留有精銳八萬人。又慘遭朝廷嚴禁匈奴人與幷州開通互市,戰馬貿易停止了。所以,董卓的騎兵只有五萬人。其餘的老弱病殘,董卓就發了慈悲,將之放回家去,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活動,說白了,就是種田。如此,董卓的勢力方纔有所起色。

此時的董卓,雖然恨透了三番兩次要整死他的劉範,但也無能爲力。軍隊還不夠十萬大軍,更嚴重的是軍糧時時短缺。幷州雖然地域遼闊,但主體位於黃土高原上。土地貧瘠,降水稀少,根本就不是一個適合起家的地方。幸虧劉範沒選幷州,要不然現在吃虧的就不是董卓而是他了。至於餉錢,董卓倒是從來沒有剋扣過幷州軍的。

幷州在這時境內有多條商道,商人多經過幷州。但幷州又有黑山軍作亂。所以董卓只要讓幷州軍假扮成黑山軍,伺機搶奪來往商人的物資。董卓何等聰明的人,知道竭澤而漁不可行。所以每次得手了,儘量不要讓假扮成黑山軍的幷州軍傷害到那些被搶掠的商人。這樣,那些商人雖然被搶掠,但沒有喪失性命。而幷州又如此重要。很有可能那些商人會好了傷疤忘了疼,第二次經過幷州。利用如此不光彩的計謀,董卓從來沒有缺過錢。

但光有餉錢也不行,幷州軍八萬張嘴總是要吃飯的。如果整天呆着就訓練,哪也不去,董卓的後勤還能湊合。但要是發生緊急軍情,幷州軍出動,就撐不過半個月。所以,董卓只能讓幷州軍老老實實呆着,養着他們。董卓也不敢去招惹黑山軍,更害怕黑山軍知道他的虛實,下山來搶掠百姓。黑山軍不來找他的麻煩,他就燒高香了。

至於朝廷,讓劉範弄得疲弱不堪的董卓,更是不敢招惹。朝廷雖然相對於西涼來說是挺窮,但比起幷州來說還算富的。朝廷畢竟是朝廷,治下的百姓除了流民之外,還有能交稅的百姓三千五百多萬。一個人每年哪怕只交十錢,朝廷的財政收入也能有三億五千萬錢。

而且朝廷直接掌握的官軍,在洛陽就有南北兩軍十萬人,以及未曾成軍的西園新軍三萬人。各地的駐軍和郡兵加起來,也不會小於這個數字的四倍。如果再算上那些忠於朝廷的世家,朝廷的軍事動員能力強過抓壯丁的董卓百倍。

董卓弱小到了極點,根本不敢冒犯朝廷。這次朝廷強令李儒入朝爲官,董卓都不敢阻攔,只能使用狸貓換太子之計矇混過關,就說明董卓不敢效仿劉範那樣,去觸怒朝廷。

如此一來,實施刺史策正是最好時機。只要朝廷達成了一致,向幷州派遣了一名刺史,董卓必然不敢拒絕。假如董卓對朝廷任命刺史提出了反對意見,楊彪就又可以藉此機會揭露董卓的反心。董卓何等人物,肯定不敢反對朝廷。但楊彪想了想,還是決定放過董卓,不在朝廷裡提議任命幷州刺史。一個原因是,他現在手裡沒有合適的人選。

在洛陽之變後,劉範在朝廷上的勢力全部被清除出去,留下的巨大的官職空缺,被其他勢力所填補。其中楊彪也有。除了那些人以外,楊彪就沒有什麼朋黨。但對於楊彪來說,眼下最重要的是用這些朋黨鞏固在朝廷裡的地位,而不是把其中一人浪費在兇險的幷州。

楊彪素來知道董卓嗜殺成性,萬一他舉薦一個人爲幷州刺史,很有可能會被董卓暗殺。楊彪也不是沒有想過舉薦其他人的朋黨爲幷州刺史,如國舅何進,司徒袁隗,十常侍。但現在朝廷經歷了洛陽之變這個重新洗牌後,各方都在努力站穩腳跟,保護在洛陽之變中獲得的政治利益。誰都沒有閒人去管幷州刺史那點破事。倘若楊彪提出了刺史策,但是其他勢力又懶得浪費自己的黨羽,對他的提議置之不理,充耳不聞,那楊彪經過前兩策成功實施所積攢起來的威望,就又會跌入低谷。楊彪多年從政,豈會不知這等道理?

再有,楊彪認爲,現在朝廷無論派不派遣刺史,都對局勢沒什麼重大影響。董卓現在勢力大減,連黑山軍都不敢輕易招惹,對朝廷自然是服服帖帖,召之即來,揮之即去。只要董卓一日勢力不增,幷州就還是朝廷的幷州。

況且,楊彪仔細想了想,留下董卓,對於朝廷也是很有好處的。在北方,一個曾經一上任就打敗匈奴人的董卓,可以用來威懾匈奴人。匈奴人和烏桓人,一直以來都是朝廷的忠犬。在涼州未平、黃巾未平以前,大多數的時候,朝廷都會徵調匈奴人和烏桓人去鎮壓。

一個最爲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原有的歷史軌跡中,涼州未曾安定,而且叛亂四起。朝廷遣名將張溫,去幽州徵召烏桓人去平定涼州之亂。但是當時的朝廷太窮,給不起烏桓人的勞務費。況且朝廷多次徵調,讓烏桓人死傷慘重,生產停滯,由此心生怨懟。所以張純和張舉就利用了烏桓人的反抗心理,帶領烏桓人發動了烏桓之亂。

上次匈奴人入侵併州,其實原因也不只是搶掠物資,也有和烏桓人一樣的原因。匈奴人也多次被朝廷徵調,主要用於平定國內的農民起義。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在原來的歷史軌跡上,白波軍於幷州的西河郡和河東郡崛起。而河東郡正和洛陽城所在的河南郡接壤,咫尺之遙。

爲了應對白波軍的威脅,朝廷徵調了時任匈奴單于的羌渠的大兒子於夫羅,帶領兩三萬匈奴騎兵進駐幷州。結果沒多久之後,漢靈帝劉宏暴斃而亡,之後又發生了董卓進京、酸棗聯盟,東漢國內一片亂起。於夫羅趁此機會,先是搶走了蔡琰,又和白波軍和解,雙方一起搶掠幷州。

而在這個時空,董卓擊敗匈奴人,未免會讓匈奴人對朝廷更加心生恨意。而匈奴人是朝廷手中最鋒利的劍之一,另一劍是烏桓人。失去對匈奴人的控制,朝廷的軍事力量就會大大降低,並徒增一個敵人。這時候,讓董卓繼續保持對匈奴人一定的威懾,朝廷才能繼續利用匈奴人。

所以,基於這些考慮,楊彪還是決定放過董卓一馬。董卓由此逃過一劫。

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讓倒戈第四百一十八章 各方雲動第七百一十一章 無限苦衷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困獸猶鬥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三百零四章 談判要點第七百一十章 何人知意第四百六十一章 舉世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大發明第一百九十八章 貢品驚人第五百七十三章 戰後和談第八百九十一章 飛鴿傳書第四百三十九章 言語交鋒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醜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七百五十六章 惻隱之心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師徒夜話第五百一十章 開城投降第七百六十二章 街巷酣戰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七百六十二章 街巷酣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六百五十七章 酣戰敵將第三百九十四章 荀攸之功第二十一章 蘇陵泄密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計第一百零七章 必爭之地第七百四十四章 錦衣之敗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二百四十八章 貨幣之重第二百八十章 緊急會議第二百九十五章 脣槍舌劍第八十五章 忠奸不分第八百八十一章 雙重保障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六百一十六章 少女幻夢第八百五十六章 親入敵營第二百七十一章 慘痛教訓第七百二十三章 新政之行(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底線所在第六百九十四章 途中問政第二十三章 殺蘇陵第三百零一章 錦衣之威第二百八十三章 是進是退第五十一章 拜訪毒士第五百一十四章 火攻之計第六百五十三章 西征安息第四百四十六章 重甲騎兵第一百三十章 別無選擇第五百六十七章 殺是不殺第四百四十七章 盟軍潰敗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涼邸報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從天降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諾千金第三百八十三章 曹操之思第一百五十四章 甄堯獻女第七百零四章 慶典結束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下反響第七百八十二章 國無忠臣第八百零九章 大變將至第八百八十八章 青隼傳書第八百四十八章 暫告段落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一百九十四章 亂世初現第二百六十四章 施恩樓蘭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難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六十一章 黃忠歸心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困街亭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一百七十八章 幷州軍事第七百六十一章 當街行刺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三百八十四章 荀氏公達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諫第八百章 王越之死第四百九十章 …西域守禦
第八百九十六章 死前回憶第二百一十五章 張讓倒戈第四百一十八章 各方雲動第七百一十一章 無限苦衷第四百三十五章 大獲成功第七百四十六章 貿易困局第一百一十六章 困獸猶鬥第九十章 打定主意第三百零四章 談判要點第七百一十章 何人知意第四百六十一章 舉世之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重大發明第一百九十八章 貢品驚人第五百七十三章 戰後和談第八百九十一章 飛鴿傳書第四百三十九章 言語交鋒第五十四章 袁氏家醜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七百五十六章 惻隱之心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七百三十四章 師徒夜話第五百一十章 開城投降第七百六十二章 街巷酣戰第八百二十章 建立互信第七百六十二章 街巷酣戰第六百三十五章 月國中計第一百三十一章 大局已定第六百五十七章 酣戰敵將第三百九十四章 荀攸之功第二十一章 蘇陵泄密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計第一百零七章 必爭之地第七百四十四章 錦衣之敗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二百四十八章 貨幣之重第二百八十章 緊急會議第二百九十五章 脣槍舌劍第八十五章 忠奸不分第八百八十一章 雙重保障第四百一十二章 兵不血刃第二十五章 父子談話第六百一十六章 少女幻夢第八百五十六章 親入敵營第二百七十一章 慘痛教訓第七百二十三章 新政之行(中)第二百九十九章 底線所在第六百九十四章 途中問政第二十三章 殺蘇陵第三百零一章 錦衣之威第二百八十三章 是進是退第五十一章 拜訪毒士第五百一十四章 火攻之計第六百五十三章 西征安息第四百四十六章 重甲騎兵第一百三十章 別無選擇第五百六十七章 殺是不殺第四百四十七章 盟軍潰敗第四百一十七章 稱以涼王第四百二十三章 馬氏長計第一百一十一章 馴馬高手第四百三十一章 曠世之戰第七百七十二章 大涼邸報第五百零一章 迂迴包抄第七百六十四章 金蟬脫殼第三百三十一章 水泥出世第一百八十一章 喜從天降第五百三十二章 盟軍中計第一百七十一章 一諾千金第三百八十三章 曹操之思第一百五十四章 甄堯獻女第七百零四章 慶典結束第八十四章 鎮北軍首戰第一百三十九章 天下反響第七百八十二章 國無忠臣第八百零九章 大變將至第八百八十八章 青隼傳書第八百四十八章 暫告段落第六百零六章 臨別之前第一百九十四章 亂世初現第二百六十四章 施恩樓蘭第二百七十九章 心急如焚第二百七十章 戰爭賠償第八百零五章 大獲全勝第二百一十一章 孟德破局第三十一章 董卓刁難第六百六十九章 鳳宮之斥第六十一章 黃忠歸心第四百七十章 毒士毒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圍困街亭第六百九十二章 新的領土第二百八十五章 衆說紛紜第三百三十章 農牧安排第一百七十八章 幷州軍事第七百六十一章 當街行刺第五十九章 終成眷屬第二百六十五章 西域在手第三百八十四章 荀氏公達第六百六十二章 忠臣直諫第八百章 王越之死第四百九十章 …西域守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