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

荀成現下不在琅琊,而在泰山。

考慮到琅琊、泰山兩郡的北邊皆與青州接壤,而泰山郡也是新得未久,其郡內多賊寇,此兩郡都需要有一定的兵馬留守,荀成能帶去歷城的部曲算來算去,也只有三四千人,相對較少,荀貞便命負責東海治安的東海都尉凌操引本部兵七百、從兗州回來的太史慈領本部兵五百,合計千餘,與送去給荀成的檄令一道,趕去泰山郡,暫歸荀成指揮。

和凌操、太史慈同赴泰山的,還有州府的儒林從事、北海人孫幹,兩個督軍從事、俱爲泰山人的羊琮與高堂隆;此外,劉謙也從在其中。

在給荀成的檄令中,荀貞委任時也在泰山郡的華歆做荀成此次援助平原的副手。

華歆家在平原,是平原郡的高唐縣人。早在四五年前,荀貞尚在冀州爲官之時,那時的冀州刺史王芬,與汝南許攸、平原陶丘洪等人密議,打算廢除靈帝,另立新君,詢問華歆、曹操的意見,兩人都對之加以制止。荀貞聞此事後,亦覺王芬的念頭實在荒唐。華歆此人,是個明智之士。靈帝死後,何進輔政,華歆與鄭泰等一批在各地擁有高名的士人被何進召闢入都,他被任爲尚書郎。初平元年,董卓挾持天子,遷到了長安,華歆求爲下邽令。下邽是左馮翊的一個縣,離長安不遠,大約百里上下。以此爲名義,從長安出來以後,華歆託辭有病,遂不赴任,經藍田縣,一路向東,逃去了南陽。去年,陳羣寫信給華歆,把華歆請到了徐州。

華歆雖然有智謀,有才幹,但他初來乍到,尚無功勞,而荀貞帳下的那些文臣,又無不是一時之選,論名氣、論才略,莫說與華歆旗鼓相當,便是勝過他的也是頗有,因暫無適合的實權職位給他,荀貞便先把他闢爲了州府的師友從事,——卻與劉謙的現任職一樣。

打下泰山後,荀貞當時有意進兵青州,遣了荀成出任泰山,同時把家在平原的華歆也派了去。

正好這回田楷求救,華歆對平原郡的地頭、人物皆熟,荀貞於是就任他爲了荀成的副手。

凌操、太史慈領兵到了泰山,與荀成會合。

不久,駐在琅琊郡臨沂的右軍校尉陳到、開陽的左軍校尉陳午也各領部曲千人趕到。陳到、陳午兩人,亦是奉荀貞的檄令而來,來參與此戰,聽受荀成調度、指揮的。荀成的官銜裡邊有督琅琊軍事一條,陳到、陳午本就屬在他的督下。陳到、陳午二部的兵力總共約有四千,他倆沒有全部帶來,各留在琅琊了半數,加上琅琊北部都尉黃遷現有的近千部曲,琅琊郡目前尚有駐兵三千餘,在琅琊太守陳登的統一協調下,雖是不足以外擴,用來守境卻也夠了。

從荀貞的檄令發出之日,到各路兵馬匯聚於荀成帳下,前後用時,計小半個月。

兵馬既已到齊,田楷求援的檄文一道接一道,平原外圍的樂陵、般縣、鬲國現在俱已被袁譚、張郃攻破,郡治平原縣也已被袁譚圍困,其郡的局勢已是岌岌可危,馳援的事情不能再拖了,荀成便就召集帳下的文武部曲,準備明日出兵的事宜,順便安排下留守泰山的人員和部隊。

華歆、劉謙、孫幹、羊琮、高堂隆和荀成軍府中的長史秦項、主簿劉忠、司馬張文等等文屬坐於帳右。——秦項、劉忠、張文三人的年紀都不很大,他們三個的父親分別是現任東海丞的秦幹、下邳丞的劉儒和已經去世的故潁川郡五官掾張仲。秦幹、劉儒、張仲都是荀貞在潁陰、潁川爲吏時的上官或同僚,現今荀貞今非昔比,除掉已去世的張仲,秦幹、劉儒亦因之貴重,連帶着他們的兒子,也都得到了合適的任用。

孫觀、吳敦、尹禮、陳到、陳午、王融、凌操、太史慈和荀成帳下的軍正夏侯封等等將校坐於帳左。——夏侯封,是趙雲的老鄉、現爲明威中郎將,掌徐州全軍軍法事的夏侯蘭之族弟。

荀成久掌軍權,所謂“居移氣,養移體”,與初日在潁陰郡那個,總是跟在荀貞的屁股後頭,喜好收集瓦當的少年,不管是形貌上,還是性格上,都已有了天壤之別的變化。

他沉穩地坐在席上,撫摸着鬍鬚,顧視帳中的文武羣僚,說道:“袁譚對平原郡的攻勢甚猛,東郡曹孟德亦遣偏師,呼應袁譚,掠平原郡南,田楷困守孤城,已是難支。他在求援的檄文中說,平原縣內的存糧已幾近空乏,其部下兵卒的傷亡很大,如果再無援兵,遲則旬月,短則十日,平原縣就會失守。子龍雖是已派部往援,然歷城的兵馬只有兩千,子龍也沒辦法派出太多的部隊,只能起到一點牽制袁譚、張郃部的作用。援救平原此事,已是刻不容緩了。”

華歆身爲荀貞親命的“援平原此戰”之副手,得以參與軍機,知道一些孫幹、孫觀等文武不知的事,他補充說道:“按平原郡危急的情勢而言之,我部本是該早一點去馳援它,大可不必等到各部聚齊之後,才做動兵的計劃的。唯是袁譚、張郃部有萬餘之衆,且西有袁本初爲後援,南有曹孟德爲羽翼,歷城的駐兵不多,我部的兵馬就是齊聚以後,也不算多,如果貿然就去援平原郡的話,敵衆我寡,可能非但無功,還會失利,故此纔等到現下。

“爲何要等到現下?

“原因有二。一個是於今右軍、左軍兩部已到,我部的兵力得到了增強;二來嘛,是在等青州那邊的動態。”

孫幹、孫觀等人有的聽聞到了點此事,有的不知。

華歆也不管帳中他們的竊竊私語,繼續說道:“君等中有些人,大概已經聽到了風聲,明公於十餘日前,因劉從事的建議,上表朝中,舉薦了齊國相陳買爲青州刺史。”

說到這裡,華歆禮敬地指了下劉謙,與衆人說道,“表陳買爲青州刺史之策,便是劉從事獻給明公的建議。此策上佳,誠然妙計!”

劉謙名如其人,謙虛地說道:“豈敢,豈敢。”

華歆往下說道:“陳買得訊之後,果如劉從事所料,並無推脫,當即應表。他於這十來天中,分別傳檄給濟南、樂安、北海、東萊等青州的各個郡國,請各郡遣兵,與他匯合,將欲西入濟南郡,以阻袁譚、張郃的兵馬侵犯。現下,北海等郡都接到了他的檄文,並都奉其檄文,皆派出了一些郡兵,給其統帶。算上齊國本郡的部隊,陳買目下計已有兵萬餘。今天早上剛收到的情報,他大約在三兩日內,就會提兵離齊,趕赴濟南郡了。

“有了陳買的這萬餘青州兵爲我部張聲勢,我部與袁譚、張郃部就可一戰了。是以,將軍召集君等,準備明天就拔營出師,先到歷城,然後再戰袁譚!”

孫觀等將聞言,俱現振奮之色。

孫觀大聲說道:“袁本初已是巧取豪奪,佔了冀州,今無緣無故的,又犯青州!真是可惡至極!觀早就義憤難平了!但請明將軍下令,觀敢請爲明將軍先鋒!”

孫觀是孫康的弟弟。昌豨去年搞了場叛亂,荀貞的愛將陳容爲救劉備,甘願斷後,結果爲昌豨所害。昌豨叛亂時,曾想拉着與他駐營不遠的孫康一起起兵,孫康顧慮在荀成帳下的弟弟孫觀之安危,沒有跟昌豨一起幹,但他那會兒的態度是比較曖昧的。雖是在平息了這場叛亂後,荀貞沒有遷怒於孫康,可孫康、孫觀兄弟不免會因此而自生不安。

是以,華歆的話剛一說完,孫觀就頭一個表露忠心。

陳到沉穩,陳午寡言語,兩人沒開口,等着荀成下命令。

凌操輕俠出身,性子剽勇,他眉飛色舞,說道:“兗州諸戰,主公神機妙算,戰無不克,一舉當下了兗州五郡!參戰的各部將校俱皆立下了大功!不瞞明將軍說,操早就看得眼熱了!這回援救平原,在泰山郡待了這麼些日,終於等到了明將軍出兵!操部兵馬雖少,悉勇健士也!皆一擋百!孫校尉部的兵卒,無有操部精銳,操請爲明將軍先鋒!”

卻是爭搶先鋒。

要說起來,他說的“操部兵馬雖少,悉勇健士也!皆一擋百”,“孫校尉部的兵卒,無有操部精銳”,這兩句話倒是不假。他是東海都尉,負責東海的治安。東海乃是州治所在之地,荀貞撥給他的部曲,自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因而人數雖少,戰力卻的確可稱頭等。

孫觀瞥了他眼,心道:“南蠻子!你當老子真是想做先鋒麼?你若搶,就給你!”

孫觀等泰山諸將,除掉叛亂被殺的昌豨不說,餘下的那些現被荀貞分別調任,臧霸屯陰平,孫康改屬樂進,屯兗州,可以說,原先那個人多勢衆的泰山軍事集團,早已無有當年之勢了。亂世年間,既非主君的嫡系,那唯一能夠依仗存身的就是手下的部隊了,孫觀而今是很生了點“危機意識”的,總是擔憂有朝一日,當自己的部曲被損耗得差不多時,會被荀貞奪去軍職。適才的請爲先鋒,其實不過是他的表忠之言罷了,凌操願搶先鋒,他自是十分樂意讓賢。

荀成心道:“袁本初兩次大敗公孫瓚,聲威正盛,今援平原,我部兵少,我方憂士氣或會不高,而孫觀、凌操爭相求爲先鋒。孫觀倒也罷了,凌操鬥志昂揚;我觀陳午、陳到,亦神色如常,如有畏懼。這是軍心可用啊!”不復再有士氣方面的憂慮,笑道,“我部還沒拔營,選任先鋒爲時尚早。等到了歷城,待與袁譚接戰時,孫校尉、凌都尉再來搶先鋒不遲!”

孫觀、吳敦、尹禮、陳到、陳午、凌操、太史慈幾將,都是要跟着去歷城的。華歆、劉謙、孫幹,都是青州人,也是要跟着從軍的。

便在帳中的此回戰前軍議中,荀成定下留羊琮、高堂隆兩人,及王融,領兵兩千,留戍泰山郡。王融是王匡的從弟,荀貞攻泰山時,他爲了給王匡報仇,主動給荀貞做內應,荀貞任他爲慕義都尉。

次日,荀成領各部步騎,共五千餘,拔營起寨,西向而行,往歷城去。

……

平原郡,平原縣外。

袁譚接到軍報,展開略看,神色微變,馬上召見辛評、郭圖、張郃等文武商議。

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90 襲陣兵退夏侯惇(八)59 吾候諸君久矣95 冀州北望氣如何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3 光和七年13 荀成善納奉孝策13 孔德再獻明良策 江東猛虎孫文臺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13 荀君有召50 祭祀族宴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76 演武薦賢(上)14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四)18 府主簿拒降守名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91 忽然聞得故人到29 盤點籌劃14 賊困屋中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89 從徵汝南(中)10 防寇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61 最令人懼是毒計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13 孔德再獻明良策 江東猛虎孫文臺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02 殊死鏖戰破敵營(上)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11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70 相見恨晚堂上歡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95 冀州北望氣如何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18 捕人190 非荀侯無以安徐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111 爭徐未起州已亂 治徐終究用徐人74 花開是爲迎卿來9 書箋反覆修棧道76 貴顯何氏兩將軍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53 送糧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36 我所邀者仁民名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20 屯田從來積糧策25 孟德智略真天授46 室暖臨懷春情在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75 欺上弄假國之賊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43 焉可自棄學陳項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2 光和六年(下)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56 行若純儒實懷詭73 健兒戰死誰封侯(下)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39 班底24 文聘(下)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18 誅滅沈家(上)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4 將近臨湘桃花盛14 陽城治吏(上)38 初步110 兄弟一心共禦敵24 甲兵四千向神都(四)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141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七)97 趙子龍進克歷城35 褒貶由人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64 裨將軍新旅建組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4 臧霸風從元直言2 獲名84 誅趙家者在今日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12 一檄引得泰山驚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30 將戰72 初見一龍(下)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13 詔討東郡出汝南(下)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
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6 秦項建言取濟南(中)90 襲陣兵退夏侯惇(八)59 吾候諸君久矣95 冀州北望氣如何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3 光和七年13 荀成善納奉孝策13 孔德再獻明良策 江東猛虎孫文臺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119 東郡二文鎮兗州13 荀君有召50 祭祀族宴49 本初情誼銘記不忘76 演武薦賢(上)147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四)18 府主簿拒降守名134 聖旨一下赴冀州(四)52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中)91 忽然聞得故人到29 盤點籌劃14 賊困屋中130 廣陵兵動徐方沸 魯陽坐視豫州盟(三)89 從徵汝南(中)10 防寇27 甲兵四千向神都(七)61 最令人懼是毒計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13 孔德再獻明良策 江東猛虎孫文臺162 開陽都尉假彷徨102 殊死鏖戰破敵營(上)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11 搜山千騎入深幽(二)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70 相見恨晚堂上歡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95 冀州北望氣如何114 曹操引兵拔寨撤18 捕人190 非荀侯無以安徐120 三戰盡復東郡地(五)111 爭徐未起州已亂 治徐終究用徐人74 花開是爲迎卿來9 書箋反覆修棧道76 貴顯何氏兩將軍47 天下之事何事不成53 送糧12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36 我所邀者仁民名29 甲兵四千向神都(九)20 屯田從來積糧策25 孟德智略真天授46 室暖臨懷春情在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75 欺上弄假國之賊19 闖中軍咄咄逼糧 到帥帳訝見有客43 焉可自棄學陳項260 浮華交會時之弊2 光和六年(下)4 最風流之武評(一葦)56 行若純儒實懷詭73 健兒戰死誰封侯(下)80 了卻山中寇賊事(四)57 我爲君取彼良駒(三)158 劉玄德兩戰援徐39 班底24 文聘(下)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83 商應拜奉州印綬18 誅滅沈家(上)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4 將近臨湘桃花盛14 陽城治吏(上)38 初步110 兄弟一心共禦敵24 甲兵四千向神都(四)58 剛孝好義朱公偉(上)141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七)97 趙子龍進克歷城35 褒貶由人3 董卓兵掠潁川地 孔伷借兵陳國中64 裨將軍新旅建組119 郭奉孝東陽說反 劉玄德廣陵先至14 臧霸風從元直言2 獲名84 誅趙家者在今日87 風捲雷動誅鄴趙(三)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12 一檄引得泰山驚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30 將戰72 初見一龍(下)54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四)154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113 詔討東郡出汝南(下)135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一)3 邯鄲陌上九月秋(三)2 由許仲復仇試看兩漢復仇之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