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3 一將功成萬骨枯(下)

皇甫嵩在廣宗城外屯駐了十天,諸部休整完畢,依次開拔,前往下曲陽去。下曲陽在廣宗的西北邊。從廣宗出發,渡過漳水,經大陸澤,再過薄落亭、楊氏縣,前行不太遠便是下曲陽。

荀貞、荀攸、戲志纔等人雖然沒有來過下曲陽,但對這個地方卻早皆是“久仰其名”,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此地乃是本朝的“龍興”之地,光武皇帝就是從此地開始了他的逐鹿中原的。

更始二年,王朗自稱天子,都冀州邯鄲,時光武皇帝正在河北,因其新盛,所以避讓去了幽州的薊縣(今北京),王朗移檄以十萬戶的封賞懸購光武的首級,光武麾下兵微將寡,爲保性命,復往南逃,沿途歷戰,任光、邳彤、劉植、耿純等先後率衆來投,最後到了下曲陽,樂附者至有數萬人,得了不少兵馬,因從此地北擊中山,東圍鉅鹿,皆勝,進擊邯鄲,最終拔其城,誅了王朗,盡得河北之地,從此之後“始貳於更始”,開始了征戰天下之路。

下曲陽的城池正好處在一個河彎裡,三面都臨水,只有南面是平原。要說起來,也算是一個得了形勝的易守難攻之地。要放在平時,可能攻打此城要費些功夫,但現如今張角、張樑已死,廣宗已破,漢軍是大勝之軍而下曲陽城裡的張寶卻是一支孤軍,打起來就很容易了。

張寶麾下人馬不少,亦有十萬衆之多。廣宗城陷和張角、張樑身死的消息傳來後,他其實就想棄城北遁的,只可惜下曲陽三面臨水的這個“形勝”在他想逃跑的時候卻反而變成了短處。

三面都是水,人少還好說,人多就難辦了,十來萬人如果渡河逃走,可以想象必然就像是下餃子、趕鴨子似的,鉅鹿太守郭典在河對岸佈置了三千人,有此三千人在岸上狙擊,再加上漢兵大隊從後追擊,兩面合擊,他們將要面臨全軍覆滅之局,所以要想逃,只有往南去,而南邊城外駐紮了鉅鹿太守郭典親率的萬人精卒,這萬人克城不易,攔阻城內出逃卻是不難。

因此之故,張寶在短短的五六天裡,接連突圍了五次,卻一次都沒有成功,被牢牢地困在了城中。皇甫嵩率部到後,張寶更是沒有了逃跑的希望了。

皇甫嵩與郭典合兵後卻不急着進攻,他對諸將說道:“廣宗城陷,張角、張樑身死,我大軍壓境,兵臨城下,外無必救之軍,困守孤城,形同籠中困獸,當此之時,城中賊定軍心惶惶,人人思逃,我軍不必急擊,可稍待之,待其軍心徹底大亂,然後擊之,可有事半功倍之效。”

諸將皆無異議。

各部在城外安營紮寨,每日操練。如此這般,過了數日。

這幾天裡,不但各部大張旗鼓地操練,並且不斷的有兵馬從鄰郡來到,如安平、中山、常山等郡國有餘力的皆遣兵前來相助。各郡各部的旗號絡繹不絕,或步卒或騎兵,紛紛雲聚下曲陽城南。城中的守軍每天在城頭上看着成千上萬精鎧亮甲的漢兵出操訓練,耀武揚威,同時眼睜睜看着每天都有新的漢兵來到,漢兵越來越多,他們的士氣越來越低落。

皇甫嵩每天都會登上望樓觀望城中,盡知了城中虛實,八天後對左右諸將說道:“我軍揚威已足,城中軍心已亂,明天便是攻城之日了!”

次日,先遣兵萬人至城北、城東、城西的河對岸列陣,補充了一下對岸的兵力,以防黃巾兵從這幾個方向拼死遁逃,隨後點齊主力,縱兵擊城。

營中諸將皆知,下曲陽之戰將是平定黃巾的最後一次大戰,過了這一仗再想撈軍功就不容易了,所以各部爭先奮勇,諸將多親上前線。先是步騎合力,擊破了黃巾軍的城外大營,休息一天,隨後次日一早荀貞、傅燮、鄒靖等各率步卒分批攻城,董旻、牛輔、徐榮等則分率騎兵遊弋遠處爲步卒掠陣。

就像皇甫嵩預料的一樣,下曲陽的守軍果然皆無鬥志,城外大營又已被擊破,城中的防禦更是不堪,漢兵只用了半日就攻入了城中。城中守卒有的投降,有的突圍。投降的倒也罷了,突圍的要麼被城南的漢軍騎兵圍殺,要麼淹死在了城北、東、西的河中。

荀貞部和另外幾部漢兵是最先攻上城頭的,他提劍立在城頭,轉顧四下。

北邊、東邊、西邊河水滔滔,河對岸萬餘漢兵旌旗林立,正攔殺逃敵,河中黃巾兵卒密密麻麻的屍體隨水波上下。城南野上伏屍何止上萬,一眼望去簡直看不到邊,殘肢遍地,斷劍棄矛處處,蒼茫的暮色下,殘陽如血,極遠處,只見地上遍是黑點,那些卻都是敵我的屍體。三河騎士、西涼精騎馳馬縱橫,追殺殘敵,漢兵在城外的各部步卒吶喊奔涌,競相入城。

城中的黃巾兵卒出逃無望,有些遂負隅頑抗,鏖戰中難免走水,多處黑煙滾滾,喊殺滿城。

荀貞行至垛口,俯視城中,入眼屍橫遍處,街上、裡中、屋頂、樓閣裡,凡視線所及,盡是鮮血、倒屍。死的有漢兵,有黃巾,也有百姓。一股股的漢兵不斷絕地從城門處涌入城裡,分奔城中各地,負隅頑抗的黃巾節節敗退。漢兵就像是一條條的狂流,席捲城內。

落日西下,城外響起了號角聲,蒼涼悠揚,這卻不知是何部的漢兵在鳴號收兵了。

是日,下曲陽城破,張寶死於亂軍中,城內守軍全軍覆滅,或死或降,漢兵首獲十餘萬。廣宗一戰,漢兵斬獲十餘萬,下曲陽一戰,又斬獲十餘萬,至此,冀州黃巾的主力被全殲。豫、兗諸州的黃巾已滅,冀州的黃巾主力又被殲滅,雖尚有南陽黃巾仍未被全滅,但朱儁、南陽太守秦頡等獲取全勝只是時間問題了,這一場聲勢浩大的黃巾起事算是告一段落。

戰後,爲震懾心存不軌之徒,皇甫嵩令把戰死的黃巾兵卒的首級悉數砍下,堆於城南,築成京觀。數萬個首級堆積成山。隔幾裡地遠就聞見血腥之味,膽小的人不敢從京觀的邊兒上走。

……

皇甫嵩設宴帳中,諸將齊至,歡呼痛飲。

宴至中宵,畢竟是在軍中,不能太晚,散了宴席,諸將各歸本部。

荀貞與劉備都喝得不少,兩人醺醺然地同行。荀貞藉着酒勁,握着劉備的手,連聲說道:“玄德,玄德!我與你相見恨晚啊!要能早點識你,此生才叫痛快!”

劉備因破廣宗死士之功,得了皇甫嵩的看重,下曲陽一戰,他又被選爲精銳,帶着關張和本部數百義從立下了些功勞。他對荀貞滿心感激,知若非荀貞舉薦,必不會得有今日之功,對荀貞說道:“我亦覺與兄相見太晚!今晚不如兄長便宿在我的營中,備與兄同榻夜談。”

荀貞聽得“同榻夜談”四字,心道:“往日這話都是我對別人說,今夜卻被我這‘賢弟’先說出來了。”哈哈一笑,說道,“固所願也,不敢請耳!”便即打發了隨從的原中卿、左伯侯回營去告訴荀攸、戲志才並及許仲、典韋等,就說他今晚住在劉備營中了。

原、左奉令歸營。

荀貞與劉備自去劉備營裡。離營門還有挺遠,就見夜色下有兩人立在營外。

荀貞指着說道:“怪哉!夜已中宵,卻怎麼還有兵卒在外?”劉備瞧了眼,笑道:“此必是雲長、益德。”行至近處,果然是關張二人。荀貞笑問道:“這麼晚了,二君怎還未睡?”

關羽答道:“劉君未歸,羽、飛豈敢先眠?”與張飛上前接過劉備的佩劍,恭敬地跟從在劉備、荀貞的身後,跟着他們回營中去。

荀貞再三後顧,心道:“關羽、張飛皆虎狼之將,萬人敵也,各有傲氣,而對劉備卻皆恭謹,尤爲難得的是這份恭謹乃是發自內心。劉備,真能得人!”

入到劉備營中,簡雍和劉備部中的數百義從卻竟也都沒有睡下,聽見劉備歸來,紛紛從帳中出來,俱皆恭謹而又親熱地向劉備行禮、說話。劉備停住腳步,也親熱地和他們說話。

荀貞雖能記住大部分部衆的名字,甚至知道他們的籍貫和家庭情況,能得到部衆的敬畏愛戴,但是若論這份“親熱”,卻是遠遠不及劉備與他的義從們了。

他含笑立在一邊看劉備和義從們說笑,只覺得他們間的關係就彷彿是魚兒與水,說不出的和諧融洽,再又看了眼恭立在劉備左右的關張,猛然心警,醒悟了他爲何一見到劉備就想殺他的緣故,心道:“我想殺劉備是因爲他善能得人心!曹操才略過人,孫氏父子猛鷙勇銳,我才略不及曹操,猛銳不及孫氏,若得人再不及劉備,縱有雄心壯志,何以爭天下?”

套句後世的話說,他與劉備是同性相斥。

劉備少結關張,關張從其周旋畢生,再結趙雲,趙雲亦患難相隨,從無貳志,爲平原相時,郡中有人結客刺殺他,因他待這刺客甚厚,竟使這個刺客不忍刺之,反將僱主賣給了他。他自起兵,數十年中輾轉諸州,寄食各地,無立錐之地而能得陶謙、孔融之敬重,袁紹父子、劉表皆曾郊迎,投奔曹操,曹操亦“禮之甚重”,南下,“荊州豪傑多歸之”,避曹軍而奔江陵,“荊州人士隨之者十餘萬”。趙翼嘆曰:“是時身無尺寸之柄,而所至使人顛倒如此!”

遍觀古今,像劉備這樣能得人心的可謂寥寥無幾,屈指可數。性格堅忍不拔、百折不饒已是可怖,又能得人心至此更是可怕。荀貞無孫堅之勇,無曹操之家世才略,所仗者唯在克己得人,如果得人這一點再被劉備比下去,那他以後或可成一地霸主,卻絕難成天下之主了。

月光如水,夜風清涼,他按劍笑立在劉備旁邊,看劉備與義從們歡暢笑談,心中做出了決定:“孫堅父子輕脫,不足慮。曹操豪族子弟,且爲人傑,殺不得也不能殺。唯此劉備,吾必殺之!惜乎如今黃巾已定,卻是難以讓他死在戰場上了,只有日後再說。”

孫堅雖然猛鷙,然而只是個寒士匹夫,輕脫早死,不必殺。曹操是貴族子弟,他父親這幾年正走紅當權,他本人也已被拜爲兩千石太守,又是袁紹的好友,如果把他殺了,勢必震動朝野,事情一旦敗露,荀貞也活不成,並且最主要的曹操乃是雄主,雄才大略,當爲天下惜之,來日逐鹿中原,荀貞勝,則有天下,荀貞敗,亦不必慮天下無明君,故此殺不得也不能殺。

劉備就不然了,寒家子弟,沒什麼背景後臺,就算立下戰功,戰後至多當個縣尉、縣丞,最多一個小縣的縣長,殺了也就殺了。

做出了這個決定,他看着劉備,心道:“卻是對不住了。誰叫你性格堅韌、能得衆而卻又不肯居人下?若是你肯居人下,我倒是很樂意真的和你做個朋友,把你當成兄弟。”想到此處,忽然心中一驚,暗道,“我與這劉備相識還沒幾日,居然就因想殺他而心生歉意了?”再想起前些天在廣宗城外他看到劉備馬失前蹄,摔倒戰場上時的複雜心緒,他越發心驚,心道,“這劉備好比春雨,與人交竟是潤物細無聲!連像我這樣一個對他警惕十分、不安好心的人竟然都因爲想殺他而生出歉意,那些對他沒有警惕的人又怎能不被他得去人心呢?”

更加堅定了殺劉備的念頭。

劉備與簡雍和義從們閒話畢了,簡雍與義從們各回本帳,荀貞與劉備亦入到帳中。劉備向來是與關張同榻而眠的,今晚要與荀貞夜談,牀榻小,四個人擠不下,關張遂各去尋地方睡覺。兩人登上牀榻,剛要躺下,帳外有人來報:“荀司馬帳下典韋、陳到求見。”

荀貞納悶,心道:“他兩人怎麼來了?莫不是營中有事?”叫他兩人進來,說道,“我不是令原、左回去說了,我今晚宿在玄德營中麼?你兩人卻怎麼來了?”

典韋說道:“我等職在親衛,當從君左右,故奉姜君(許仲)之令特來從侍君側。”

荀貞笑道:“玄德,吾弟也,我在吾弟營中何需你兩人從侍?”

典韋卻是怎麼說都不肯走,沒辦法,荀貞只得請劉備給他倆安排住處,典韋、陳到卻又不願,最終兩人在帳外侍立了一夜。

……

這一夜,荀貞與劉備暢懷夜談,皇甫嵩的帳中,皇甫嵩也與一人秉燭夜談。

這人名叫閻忠,乃是涼州名士,家在漢陽,與皇甫嵩是同州人,兩人早就相識,是爲故交。他本是信都令,信都在鉅鹿郡東邊相鄰的安平國境內,是安平國的國都,前不久剛剛去官,因隨着安平國的郡兵一起來了下曲陽城外助陣。

前兩天下曲陽未克,皇甫嵩無暇與他敘舊,如今城克,有了空閒,兩人遂於宴後夜談。

正說完舊事,敘罷征戰,皇甫嵩見閻忠欲言又止,似有話說,笑道:“君似有話要說?”

閻忠頷首說道:“的確是有話想說,只是……。”

“只是如何?”

“只是不知當講不當講。”

“君與我州里人,舊識故交,有什麼當講的不當講的?有何話,請儘管言來。”

閻忠卻不說,而是先起身出了帳外,繞着帳篷轉了一圈,確定了帳外近處無人,這纔回入帳內,移席至皇甫嵩席側。皇甫嵩見他這般舉止作態,難免生疑,乃笑道:“君有何天機要講?如此小心謹慎。”

“公言天機,忠請問公,何爲天機?”

“天者,天也;機者,密也。所謂天機,天之機密也。”

“不然。”

“噢?那麼請君說說何爲天機?”

“天者,時運也。機者,機會也。難得而又容易失去的,是時運;時運來了馬上就能抓住它,是機會。故聖人順時而動,智者因機以發。”

皇甫嵩沉吟片刻,說道:“天是時運,機是機會。……,嗯,君言有理。”

“將軍既以爲忠說的有道理,那麼忠就有一句肺腑之言奉上。”

“請說。”

“黃巾擾亂天下,固是禍亂,然對將軍而言卻是難得的時運。正因爲有黃巾之亂,所以將軍才能提十萬步騎,平定南北,威震天下。將軍以爲然否?”

“然。”

“既然如此,而今將軍遇到了難得的時運,踏着容易變化的機會,卻有時運而不去抓,有機會而不去利用,敢問將軍打算怎麼保持大名呢?”

皇甫嵩莫名其妙,說道:“君這是在說什麼?”

“天道無親,百姓與能。將軍受鉞於春,收功於夏,兵動若神,謀不再計,摧強易於折枯,消堅甚於湯雪,旬月之間,神兵電埽,封屍刻石,報捷朝中,威德震本朝,風聲馳海外,雖湯、武之舉,未有高將軍者也。將軍既建立下了不賞之功,又有高人的品德,卻奉事着昏庸的人主,請問將軍,你打算怎麼求得安全?”

閻忠這麼一番話的關鍵詞是四個字:“不賞之功”。何爲不賞之功?沒辦法賞的大功叫不賞之功。“勇略震主者身危,而功蓋天下者不賞。”簡而言之便是:功高震主。

皇甫嵩默然了會兒,說道:“嵩夙夜在公,心不忘忠,爲何要不安呢?”

閻忠哂笑說道:“將軍此言是真心話麼?”

“是真心話。”

“將軍難道沒有聽說過韓信的故事麼?”

皇甫嵩默然不語。

“從前韓信不忍漢王的一餐之遇,丟掉了三分天下、鼎足而立的大業,利劍已頂住了他的咽喉,他才發後悔之嘆,這是失去了時機,謀劃又錯誤的原因啊!

“今皇帝勢弱於劉、項,將軍權重於淮陰,指揮足以振風雲,叱吒可以興雷電,如果將軍赫然發奮,利用黃巾亂後的危困之勢,奮然而起,推行恩德以獎勵先來歸附的,用兵進擊對付後服的,徵召冀州之士,發動七州之衆,羽檄先馳於前,大軍響振於後,蹈流漳水,橫渡孟津,直搗洛陽,打出誅殺閹官,除滅羣兇的旗號,就是童兒也可使奮拳以致力,女子也可使褰裳以用命,何況鞭策熊羆之卒,乘疾風之勢呢?

“功業已就,天下已順,然後請呼上帝,示以天命,混齊**,南面稱制,移寶器於將興,推亡漢於已墜,這實在是神機的關鍵,起事的良機也。

“將軍,已經朽爛的木頭是不能雕刻的,衰亡的時世是難以輔佐的,如果想輔佐衰亡的朝廷,雕刻朽敗的木頭,就好比是上坡走泥丸,逆風行船,這是違背時勢,不易行之的啊!

“況且現在宦官羣居,同惡相求,皇上的命令不得施行,權力集中在宦者的手中,昏主之下,難以久居,不賞之功,讒人側目,如不早圖,後悔無及。”

這卻是勸皇甫嵩造反!

皇甫嵩大驚失色,霍然起身,起身得太倉急,險些摔倒,連鞋子都沒穿,赤腳奔到帳門口,掀開帳幕往外顧盼,夜色沉沉,帳外無人。他轉回帳中,因爲恐懼害怕,額頭上冷汗淋淋,他對閻忠說道:“君不要再說了,君不要再說了!”

“將軍!”

閻忠還待再說,皇甫嵩打斷了他,說道:“君這是非常之謀,非常之謀不能在有常的形勢下施行,創圖大功,豈是庸才所能爲的?我只是個庸才啊!黃巾細孽,也不能和秦、項相比啊!我麾下步騎雖衆,卻都是奉天子之詔所以才集結起來的,他們只不過是臨時歸我調用的罷了,這樣的部隊人心不齊,容易離散,是立不了你所說的那種功業的!

“並且雖遭黃巾之亂,但天下的百姓沒有忘主,天不保佑叛逆。如果徒然想建立做不到的功業,只會加速大禍的到來!我寧願盡忠本朝,恪守臣節,雖然說朝中閹宦當權,讒言很多,不過遭到流放或廢棄,猶有令名,死且不朽。反常的言論,我不敢聽從。”

75 欺上弄假國之賊53 此非常人所能爲也19 辛璦(上)80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下)9 督郵在此(上)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140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六)13 典韋30 將戰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10 查封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14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二)66 急擊則負緩則勝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32 破敵(中)49 輜重已備12 仲仁迫凌去檄書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20 屯田從來積糧策17 無賴53 此非常人所能爲也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12 琴心劍膽10 荀家五虎度陳倉(上)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1 雙喜臨門(上)13 倏忽如白駒過隙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75 時當秋收堂上議 夜讀淮南閨中樂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74 如何練兵75 曹純少貴氣吞虎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224 破敵潰阻驕兵計38 荀攸來訪215 十年樹得梧桐栽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207 丈夫豈可受人輕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32 許顯奉令提兵援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61 太守行春(上)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45 得士親附225 幕府遣行三道檄79 聞聽道上辱郡丞(下)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92 兵臨西華(中)24 文聘(下)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7 生死之恩何以報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7 置彀在此請君入73 贈馬劉備關張喜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69 躋身才俊(上)76 江東猛虎方列陣 幷州飛將已出營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84 了卻山中寇賊事(八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73 鎮東檄調三將援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50 呂奉先攻勝李通(下)15 命令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26 威震郡北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63 不朽曰三次爲功33 偏師掠潁橋蕤橫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86 風捲雷動誅鄴趙(二)32 君爲虎士92 虛席問賊進退意60 文直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3 督郵一怒(下)40 兵非無情不可掌7 清洗潁陰(上)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2 二李陰與澤賊通82 擒賊先擒王(下)126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一)9 聯軍雖盛心思異 孔伷步騎到潁川9 書箋反覆修棧道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
75 欺上弄假國之賊53 此非常人所能爲也19 辛璦(上)80 故齊晏子因君顯 北遊橫連舊蘇秦(下)9 督郵在此(上)294 陳國相襄軍第一(三)140 建功立業就在冀州(六)13 典韋30 將戰120 冤句一頭傳諸縣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10 查封132 聖旨一下赴冀州(二)75 既見君子其樂如何145 潘文珪負甲拔縣 關雲長渡淮克城(十二)66 急擊則負緩則勝301 陳國相襄軍第一(十)32 破敵(中)49 輜重已備12 仲仁迫凌去檄書170 許顯臨機能應變(上)20 屯田從來積糧策17 無賴53 此非常人所能爲也256 兩中郎脣槍舌劍125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112 陶謙忍怒緣忌器 曹宏獻得打劫計12 琴心劍膽10 荀家五虎度陳倉(上)88 襲陣兵退夏侯惇(六)1 雙喜臨門(上)13 倏忽如白駒過隙60 劉備月下圖遠志 關羽林中慨爲驅104 陶恭祖待以時變 荀貞之只爭朝夕126 玄德愁悶業不立75 時當秋收堂上議 夜讀淮南閨中樂6 壓豫州取佔先機 猛劉鄧拒領校尉74 如何練兵75 曹純少貴氣吞虎45 搜山千騎入深幽(三十六)224 破敵潰阻驕兵計38 荀攸來訪215 十年樹得梧桐栽74 程劉自請見臧薛 三陳領命討郡賊207 丈夫豈可受人輕35 甲兵四千向神都(十五)32 許顯奉令提兵援70 陶謙雖怒忍不言 糜竺借力反愈重59 文若誓願扶漢室 貞之笑辱董仲穎61 太守行春(上)25 甲兵四千向神都(五)45 得士親附225 幕府遣行三道檄79 聞聽道上辱郡丞(下)116 三戰盡復東郡地(一)167 滿營呼擁張益德(上)33 戰罷將軍色不改 願以剩勇取全功92 兵臨西華(中)24 文聘(下)106 孫堅使從豫州來7 生死之恩何以報23 自古興亡百姓苦 天子西遷民何辜7 置彀在此請君入73 贈馬劉備關張喜89 風捲雷動誅鄴趙(五)52 佳客翩翩洛陽來(中)82 了卻山中寇賊事(六)69 躋身才俊(上)76 江東猛虎方列陣 幷州飛將已出營71 董仲穎操立天子 袁本初離洛奔冀84 了卻山中寇賊事(八76 張飛宿將襲如狼(上)89 襲陣兵退夏侯惇(七)73 鎮東檄調三將援228 琅琊鹽亂不足定50 呂奉先攻勝李通(下)15 命令71 俊將徐緄孫家甥 佯取伊闕攻太谷26 威震郡北218 媒歸婚得兩家允63 不朽曰三次爲功33 偏師掠潁橋蕤橫9 邯鄲陌上九月秋(九)86 風捲雷動誅鄴趙(二)32 君爲虎士92 虛席問賊進退意60 文直113 長安董卓壞五銖 廣陵荀貞制二器33 督郵一怒(下)40 兵非無情不可掌7 清洗潁陰(上)56 下邳國荀貞得子 廣陵郡笮融逞威(六)105 豫方郡國唯貌恭 荀家諸俊各有長60 酸棗十萬兵將散 洛陽勝軍氣恐驕2 二李陰與澤賊通82 擒賊先擒王(下)126 三戰盡復東郡地(十一)9 聯軍雖盛心思異 孔伷步騎到潁川9 書箋反覆修棧道5 秦項建言取濟南(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