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奪權第一步——金本位改革

進入1855年過後,奧地利政府的經濟會議就多了起來,除了處理不良資產外,更重要的還是幣值改革。

不同於繼位之初,奧地利的金銀儲備不足,政府的經濟工作重心就是穩定幣值。

近東戰爭中,通過對俄貿易大量的金銀流入了奧地利,金銀儲備不足的窘迫局面已經得到了改善,金本位改革的必要條件已經具備。

貨幣改革涉及到的範圍太廣了,不是弗朗茨一拍腦袋就可以做出決定的,內閣政府已經進行了多次論證,依然沒有能夠達成一致。

現在大部分國家都採用的是金銀復位制度,要不就是直接用金銀充當貨幣,金本位國家還是很少的。

政府大樓內,支持金本位制度改革的,正在和主張金銀復位制度的進行辯論,這是奧地利最後一次辯論了。

那一方的觀點能夠獲得勝利,那麼未來一段時間內,奧地利就將實現什麼本位制度。

孰優孰劣,實際上並不於制度本身。最適合的纔是最好的,不同的時間段採用不同的本位制度,纔是最佳的選擇。

爲了避免太過超前成爲烈士,弗朗茨把最終的決定權交給這個時代的精英,這些專業人士的判斷,總比他這個外行要強得多。

弗朗茨囑咐道:“本次會議只是討論貨幣本位制度,禁止牽扯任何不相關的話題,禁止人身攻擊。

請大家思考清楚了再發表意見,你們的意見將決定新神聖羅馬帝國未來的命運,必須要綜合考慮各方面因素。

首相,你來主持會議。”

吵架的事情,還是讓手下的小弟們上吧!

如果是說服內閣大臣,弗朗茨還不介意偶爾親自出馬。現在這種公開場合,皇帝親自下場辯論,就太沒有氣度了。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這次貨幣改革自然不會那麼單純,不然弗朗茨也不會這麼早提出金本位改革。

貨幣改革更深層次的用意,還是統一新神聖羅馬帝國的貨幣,收攏各個邦國的鑄幣權。

奪權的時候到了,向來小心謹慎的弗朗茨,這會自然是注意吃相的,面子上的尊重先要給足了。

直接生硬的把奧地利貨幣變成帝國法定貨幣,顯然是不可取的。弗朗茨想要的是一個團結一致的帝國,可不是矛盾重重的帝國。

現在藉着本位制度改革的機會,發行新貨幣代替各國原來的貨幣,就是爲了照顧大家的感情。

反正不管最終的結果如何,鑄幣權都會被中央政府收走。

費利克斯首相回答道:“是,陛下!”

聽頓了一下,又說道:“新神聖羅馬帝國貨幣本位會議,最後一次擴大會議現在開始,各位代表按照順序發言。”

參加會議的人不少,有資格發言的人卻不多,除了內閣諸位大臣外,就只有各邦國代表有資格發言。

符騰堡、薩克森、法蘭克福、黑森、倫巴第、巴伐利亞各一人,奧地利代表四人。

這是按照每一千萬人口產生一名代表(不足的四捨五入),每個邦國不低於一名代表的原則,由各邦國政府任命代表。

這是弗朗茨親自設計的制度,主要目的就是爲了避免人多嘴雜,拖延了會議時間。

最後的會議結果,由各邦國代表和五名內閣大臣共同投票決定。好吧,這就是政治作秀,一共十五人可以參加投票,其中十一人由弗朗茨是親自任命的。

法蘭克福代表漢斯開口說道:“諸位,金本位制度並不是不好,問題是我們國內黃金的產量跟不上商品的增長速度。

按照目前國內工商業的增長速度,我們每年至少需要增加十幾二十噸的黃金儲備,才能夠發行足夠的貨幣,保障經濟的正常運行。

而目前新神聖羅馬帝國每年的黃金產量,僅僅只能滿足四分之一,剩下的缺口怎麼補足?

靠對外貿易,從國際市場上收購黃金麼?

近東戰爭已經結束了,這種戰爭財的機會一去不復返,在國際貿易中要獲得這麼大的順差,幾乎是不可能的。

爲了保障國內經濟的發展,繼續實施目前的復位本位制度,纔是最適合我們的。”

按照現在奧地利的幣值折算,這意味着年貿易順差要達到一千四百萬盾,顯然這只是理想數字。

實際上,想要兌換成黃金運回本土,用來當做發行貨幣的儲備金,這個難度會更大。

巴伐利亞代表榮格勒反對道:“漢斯先生,你太多慮了。黃金產量不足,又不是沒有辦法解決。

既然廢除了金銀混合本位,我們儲備大量的白銀就不需要了,完全可以拿着這些白銀到國際市場上購買黃金。

目前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是復位本位制度,用白銀兌換黃金幾乎不存在任何障礙。

實在不行,我們還可以放大槓桿比例,只要政府的信譽可以保障,國際貿易中不出現逆差,造成黃金外流,通貨膨脹就不會發生。

無論是金本位還復位本位,歸根結底最後都是靠信譽,政府要是沒有足夠的信譽,除非直接使用金銀當貨幣。

況且,復位本位制度並不是那麼美好。表面上來看多了白銀做儲備金,我們可以印發更多的鈔票。

可實際上,我們都清楚金銀比價隨時都在發生變化。一座新的金礦、銀礦發現,就足以改變市場上的金銀比價,從而給貨幣市場帶來強烈的波動。

在復位本位制度下,貨幣市場時常發生波動,隨時可能發生的幣值變化,嚴重影響到了國內商業貿易的發展。”

兩人幾乎把兩種本位制度的優劣都說了出來,如果有足夠的黃金儲備,自然是金本位佔優勢。

反之,就只能湊合着用金銀復位本位了。信用本位考都不用考慮,這個年代根本就行不通。

國際貿易結算的時候,好好金銀結算方式不用,誰會認“信用”啊?

總不能用單純的銀本位吧?誰都知道目前世界上的白銀產量逐年增加,金銀兌換比例呈下跌趨勢。

如果採用銀本位制度,貨幣市場是穩定了,不過是穩定的處於長期貶值狀態。

現在這個速度還不怎麼快,到了19世紀末期,越來越多的銀礦被發現,到時候貨幣還不血崩?

薩克森代表弗蘭克開口問道:“諸位討論這個問題前,我們是不是要搞清楚,現在政府手中有多少金銀儲備?”

“新神聖羅馬帝國中央政府加上地方政府,黃金儲備總量是382.6噸,白銀儲備總量是8728.9噸。”財政大臣卡爾回答道

這個數字有些出乎衆人的意料,很多人都不知道新神聖羅馬帝國居然已經有這麼多黃金儲備了。

這沒有什麼好奇怪的,自從弗朗茨繼位過後,奧地利政府就下意識的開始增加黃金儲備。

具體來說就是對外結算的時候,儘可能的減少黃金支出,改由白銀支付。反正金銀復位本位制度下,各國政府對黃金白銀的態度一樣。

近東戰爭中,俄國人給奧地利又貢獻了大量的金銀,增加了奧地利政府的金銀儲備。

在新神聖羅馬帝國的金銀儲備中,奧地利政府就佔據了百分之九十的份額,自然就提高了國內的黃金儲備量。

這些黃金看上去很多,實際上進行金本位改革過後,也僅僅只夠前期使用,隨着經濟的不斷髮展,這個儲備金還需要繼續增加。

這個年代的黃金總量有限,各國實施金本位改革前,大部分黃金都以奢侈品的形式在民間保存。

聽到這個好消息,主張進行金本位改革奧地利代表于爾根開口說道:“我們的黃金儲備量已經不少了,如果現在進行金本位改革,還可以在民間收購黃金。

目前各國大都是實行的金銀本位制度,我們提前進行金本位改革,還可以趁機用白銀兌換一批黃金回來。

一旦各國都開始貨幣本位改革了,喪失了貨幣地位的白銀,價格勢必要發生大跌,最後估計連現在三分之一的價值都保不住。

從長遠發展的角度來看,穩定幣值至關重要,英國人最先踏出了第一步,如果我們不跟上的話,後面就要吃虧了。”

金本位制度本來就是英國人提出來的,早在1823年英國人就開始搞金本位了,他們擁有足夠的海外殖民地,從殖民地上開採出來的黃金足以支撐他們實施金本位。

這一點歐洲大部分國家都無法做到,儘管大家知道金本位的好處,在沒有足夠的黃金儲備下,都不敢冒然跟進。

金銀復位本位制度就是黃金儲備不足情況下的代替品,如果新神聖羅馬帝國進入金本位時代,那麼同樣也繞不開這個話題。

法蘭克福代表漢斯搖了搖頭說:“貨幣改革事關重大,一步踏出去再想要收回來,付出的代價就不是一星半點兒了。

就算是現在我們在國際市場上掃貨,能夠獲得的黃金數量也有限,能夠兌換個百八十噸回來,就非常不容易了。

金本位制度建立了,前期的我們可以支撐。但是在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是更久,當我們發現黃金儲備不足的時候,又該怎麼辦?”

聽了漢斯的解釋,弗朗茨總算是明白了爲什麼他們會堅決反對金本位改革了,歸根結底還是黃金儲備不足。

新神聖羅馬帝國的發展速度很快,既然經濟發展了,那麼市場上需要的貨幣流通量自然也就增加了。

在這個年代增加貨幣流通量可不僅僅是印票子就行了,還必須要有足夠的儲備金,或者說是要有足夠多的金銀放在那裡,讓民衆們對政府的信譽放心。

從殖民地獲得黃金,這個念頭在弗朗茨的腦海中一出現,就變得揮之不去。

這是最有效也最靠譜的辦法,南非的金礦最多,可惜英國人已經佔領了沿海地區,除非能夠從內陸繞過去,不然就只能遙望。

這種不靠譜的辦法,弗朗茨想想就打消了。非洲內陸地區可不好混,那是真正的蠻荒之地。

就算是打通了交通,最後開發出金礦來,還要遭到歐洲各國的爭奪。奧地利不是大英帝國,可沒有能力從海上切斷大家加入分贓。

弗朗茨可不想替他人做嫁衣,花費大代價投入了大本錢,最後大家一起來瓜分,搞不好奧地利成本都收不回來。

再次思考其它地區……

第兩百一十章、炮灰總動員第三十六章、尋找對手第一百二十三章、殘酷第一百七十七章、體制改革第兩百三十一章、融資第二十二章、貌似致命的誤會第兩百二十二章、霸權鬥爭的延續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一百七十二章、君主立憲第八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三十四章、迷霧重重第六十七章、理想戰略第一百六十四章、戰爭結束第一百五十九章、奧斯曼危機第四十一章、閱兵第二十九章、跑路也不容易第二十六章、黃雀在後第八十六章、準備殺羊了第九十五章、六六條約第一百三十章、引子第八十三章、巴拿馬運河第一百零四章、交易第二十一章、美國反戰運動第七十七章、大決戰第十三章、“愛心”人士出沒第九十二章、英國人的外交能力第四十三章、拿破崙三世的想法第一百八十四章、就食於敵第兩百八十七章、北德意志的可行性第八十九章、列強是要吃肉的第一百一十二章、昏暗的日子第兩百一十九章、外交行動第兩百零二章、給得太多了第三百零四章、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第二十六章、領主的煩惱第一百一十二章、債主的煩惱第一百二十八章、大局觀第一百零七章、序幕第六十六章、上船容易下船難第一百七十六章、苦第十六章、基本操作——挖坑第四十二章、無良想法和買單第一百六十四章、應對第兩百一十四章、落井下石第八十章、風雲變幻第五十七章、超長實習生第一百五十九章、奧斯曼危機第一百零六章、一盤大棋第四十二章、第二次普丹戰爭第一百五十章、道德綁架第十三章、“愛心”人士出沒第三百零六章、針對性打擊第四十二章、無良想法和買單第一百二十四章、小國的無奈第一百二十七章、運河遇襲第一百零八章、約翰牛的外交手段第五十四章、撿來的元帥頭銜第一百一十五章、未雨綢繆第一百零八章、真正的危機第三十九章、不正常的商業貸第一百三十四章、戰略分析第五十五章、不作死就不會死第一百二十九章、貴族第三十七章、下黑手第八十七章、分裂第一百九十八章、鈔能力第六十一章、猝不及防的世界戰略第二十一章、陰差陽錯的經濟危機第四十三章、拿破崙遇刺第三章、傳奇人物——卡爾大公第七十三章、中亞鐵路通車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兩百三十三章、鬧劇——背鍋總統第八十四章、賣隊友第一百五十四章、現在—未來第九章、僱傭兵第一百二十一章、登陸戰第六十六章、豆腐渣工程的威力第五十九章、條件第五十八章、第一百三十四章、損失慘重第一百五十一章、合格的官僚第八十四章、邪惡的自由貿易第兩百一十九章、外交行動第一百七十九章、聖誕攻勢第兩百零九章、腦洞大開的沙皇政府第六十四章、各方抉擇第十九章、風波第兩百三十七章、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第一百零二章、俄阿密約第一百零二章、命懸一線的撒丁王國(求票票)第十二章、自由燈塔必須要亮起來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一百零七章、英法協約第九十三章、算計第六十四章、影響力第一百三十六章、維也納和會第三十三章、苦逼的西班牙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當人子第三十四章、慌亂的大公們
第兩百一十章、炮灰總動員第三十六章、尋找對手第一百二十三章、殘酷第一百七十七章、體制改革第兩百三十一章、融資第二十二章、貌似致命的誤會第兩百二十二章、霸權鬥爭的延續第五十七章、約翰牛的計劃(新的一週求票票)第一百七十二章、君主立憲第八十一章、無心插柳柳成蔭第三十四章、迷霧重重第六十七章、理想戰略第一百六十四章、戰爭結束第一百五十九章、奧斯曼危機第四十一章、閱兵第二十九章、跑路也不容易第二十六章、黃雀在後第八十六章、準備殺羊了第九十五章、六六條約第一百三十章、引子第八十三章、巴拿馬運河第一百零四章、交易第二十一章、美國反戰運動第七十七章、大決戰第十三章、“愛心”人士出沒第九十二章、英國人的外交能力第四十三章、拿破崙三世的想法第一百八十四章、就食於敵第兩百八十七章、北德意志的可行性第八十九章、列強是要吃肉的第一百一十二章、昏暗的日子第兩百一十九章、外交行動第兩百零二章、給得太多了第三百零四章、人都是被逼出來的第二十六章、領主的煩惱第一百一十二章、債主的煩惱第一百二十八章、大局觀第一百零七章、序幕第六十六章、上船容易下船難第一百七十六章、苦第十六章、基本操作——挖坑第四十二章、無良想法和買單第一百六十四章、應對第兩百一十四章、落井下石第八十章、風雲變幻第五十七章、超長實習生第一百五十九章、奧斯曼危機第一百零六章、一盤大棋第四十二章、第二次普丹戰爭第一百五十章、道德綁架第十三章、“愛心”人士出沒第三百零六章、針對性打擊第四十二章、無良想法和買單第一百二十四章、小國的無奈第一百二十七章、運河遇襲第一百零八章、約翰牛的外交手段第五十四章、撿來的元帥頭銜第一百一十五章、未雨綢繆第一百零八章、真正的危機第三十九章、不正常的商業貸第一百三十四章、戰略分析第五十五章、不作死就不會死第一百二十九章、貴族第三十七章、下黑手第八十七章、分裂第一百九十八章、鈔能力第六十一章、猝不及防的世界戰略第二十一章、陰差陽錯的經濟危機第四十三章、拿破崙遇刺第三章、傳奇人物——卡爾大公第七十三章、中亞鐵路通車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兩百三十三章、鬧劇——背鍋總統第八十四章、賣隊友第一百五十四章、現在—未來第九章、僱傭兵第一百二十一章、登陸戰第六十六章、豆腐渣工程的威力第五十九章、條件第五十八章、第一百三十四章、損失慘重第一百五十一章、合格的官僚第八十四章、邪惡的自由貿易第兩百一十九章、外交行動第一百七十九章、聖誕攻勢第兩百零九章、腦洞大開的沙皇政府第六十四章、各方抉擇第十九章、風波第兩百三十七章、頭疼醫頭,腳痛醫腳第一百零二章、俄阿密約第一百零二章、命懸一線的撒丁王國(求票票)第十二章、自由燈塔必須要亮起來第二十二章、吾日三省吾身第一百零七章、英法協約第九十三章、算計第六十四章、影響力第一百三十六章、維也納和會第三十三章、苦逼的西班牙第一百六十六章、不當人子第三十四章、慌亂的大公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