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書評 (2)

重點是,別以爲這本書寫的全是理科瘋子,文科瘋子也不少。不是說他們是學文科的,而是說他們的行爲模式完全是文藝範兒,對萬事萬物,一往情深。從他們的神經病行爲中,我們能看到老莊、看到禪宗、看到東野圭吾、看到伍迪·艾倫。

一個喜歡跟石頭說話的瘋子,她認爲石頭是高級生命,而石頭根本看不上人類,我們太速生速朽了。就算我們原地站一輩子,它們也看不到,就像我們看不到朝生夕死的某些細菌一樣。換到宋代,她就能貴爲藝術家。如北宋大書法家米芾最經典的行爲藝術就是見到石頭就瓊瑤附體,大喊“哥哥啊,我想死你了”,然後撲上去一陣狂親。

一個研究瑪雅文化的瘋子,用了很多年去分析瑪雅文字,他說,瑪雅原文並沒有說2012是世界末日,而是指從此進入新紀元,可能是人類文明的一次顛覆性進展。該瘋子分析,這個理論被一些人誤解或被宗教利用了,越傳越邪門。我們正常人不求甚解,被末日論哄得一愣一愣的,而一個精神病人通過大量翻查資料,得出獨家解釋,這簡直太幽默了。在這個時代,有幾個人能靜下心來做一些不涉利益的事,然而,精神病人能。這個素材稍微改改就是一部主旋律勵志片,《阿甘正傳》算個毛。

一個發瘋的前精神科醫生,他的言論完全具有cult片氣質,“你們想要那麼多,而我只是想知道爲什麼活着,我就被關進瘋人院。難道我非得和你們一樣瘋了,才能不在這裡?不過我覺得挺好,至少不用出去跟你們瘋瘋癲癲地混在一起,到最後都不清楚自己爲什麼活着。”太富有哲理了。

書裡類似這些能改編成電影的故事太多了,假裝老伴一直沒死的苦情老奶奶;偷屍體試圖研發如何復活自己妻子的情聖(據說像恐怖電影《三更之回家》);把每個人都看成一種動物(蜘蛛、貓、鼴鼠等)的超萌小蘿莉;每週都會滿足女友願望,再殺死她一次的“連環殺手”;記得自己每一任前世的活膩了的大富豪……有人說,瘋人院纔是作協。對的,國內的作家們編劇們跟瘋子比,想象力比喜馬拉雅山頂上的空氣還稀薄。

太多瘋子都像活在電影裡(國產片除外,大部分都不配讓瘋子活進去)。作者寫了一個明星級大帥哥,眉宇間有股邪氣,其畫作能把瘋子都嚇哭——《暮光之城》的粉絲正想尖叫,呃,他只有小小的缺點,就是強制性給女友背上刺了逆五芒星,絕不是“岳母刺字”的典故看多了,而是他要證明自己是最後的撒旦,是光明的反義詞,襯托美好就是他存在的價值。

某妄想症患者認爲自己是一部書的主角,同時也是作者。作者問他爲什麼要企圖殺死自己的孩子。他說那是假裝的,爲了進瘋人院——沒有讀者喜歡看平淡的流水賬,應該有個。半年後,作者聽說他好了,要出院了,去看他,他正和醫生談笑風生,他讓作者去看第一次談話時的那張桌子的背面。作者去了,上面寫着當時的日期以及一句話:半年後離開。

某患者的興趣愛好是24小時模仿另外一個人,陳漢典那幫全民大悶鍋的模仿達人跟她一比,太寒磣了,因爲她能做到抵達“無我”的境界。開始周圍的人都覺得很有趣,後來慢慢覺得可怕,因爲她完全是被另一個人附體。當她模仿老年男子時,她男友感覺在和自己的爸爸交往,嚇到跟她分手了。作者問她,是不是放棄主觀意識去體驗別人?她說:“不止。不帶任何主觀意識不是超脫,只是淡漠,境界還差得遠。想看到真正的世界,就要用天的眼睛去看天,用雲的眼睛去看雲,用花草樹木的眼睛去看花草樹木,用人的眼睛去看人。”請問,這不是禪宗嗎?

自從我樹立了正確的人生觀,就發現發瘋是一件很NB的事。當初決定喜歡尼采而討厭黑格爾,就是因爲黑格爾這負心漢把親密到如同gay友的荷爾德林拋棄,因爲後者得了精神病——黑格爾主張理性至上,一個非理性的人對他來說就是死人,這種強迫症難道不是精神病表徵嗎?同樣是哲學家,我家尼采多可愛,不僅不歧視瘋子,還親自把自己變瘋。

反正福柯也說了,人類必然會瘋癲到這種地步,即不瘋癲也只是另一種形式的瘋癲。我們現在迷戀瘋子還不算太晚。豆瓣有位網友說得精準,瘋子和天才一線之差,差別就在粉絲數量上。

有人不愛這本書,說故事都太假,我想說的是,作爲有9年媒體經驗的老年人,負責任地說,這類訪談體的文章,寫假的比寫真的難,故事應該有原型,只是浮誇或者修飾是難免的。重點是,我希望他們都是真的,如果不是,那麼這世界只剩下大坨大坨的物質病人,沒有高智商精神病人,那該多麼可憎。

伊恩·麥克尤恩《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

雲淡風輕地描寫變態,纔是重口味的最高境界

伊恩·麥克尤恩,英國最當紅的“國民作家”。據說,單憑這個名字,就可以保證200萬冊以上的銷量,印他的書,基本等於印鈔。2005年,他的小說《星期六》出版,倫敦地鐵裡幾乎人手一冊,宛如地鐵車票。他的一舉一動都會上報紙頭條,他從切瑟爾海灘上拿了塊鵝卵石,都被炒成了大新聞。一個大作家,怎能侵吞公共財產?2008年,他60歲大壽,生日派對選在倫敦動物園,請柬和海報都夠惡搞,寫着“老男人在動物園”,還畫了只豎中指的大猩猩——哪怕伊恩·麥克尤恩已經變得主流又精英了,還是時不時拿自己開涮。

也許你沒看過他的書,但《贖罪》你總知道吧?2007年那部大熱電影,這部電影就改編自伊恩·麥克尤恩的同名小說。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是伊恩·麥克尤恩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餘華在這本書的序裡憤憤不平,因爲中國文學界和讀者們以奇怪的沉默迎接這位文學巨人。麥克尤恩爲什麼在中國不紅?很簡單啊,一來他還沒死,二來他還沒拿到諾貝爾獎(儘管大家都說他唾手可得),三來宣傳上根本沒找準爆點。他的那些小說,單看名字壓根不知道寫的是什麼。《水泥花園》寫什麼的你知道嗎?4個無父無母的孩子,姐姐和弟弟,扮演媽媽和爸爸,小弟弟在姐姐身上尋找母愛,充斥着異裝癖、戀童癖、等戲碼。

至於近期中國讀者紛紛吹捧的號稱成功嚇暈了73人、號稱重口味神作的《腸子》,誇它多麼陰暗多麼變態多麼極端,但我認爲,比起《腸子》這種顯性的、張揚的重口味,《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這種,用雲淡風輕去描寫變態,纔是重口味的最高境界。

書中8個短篇,寫了8個猥瑣男,8種款式的變態,各有萌點。

《立體幾何》寫的是一個老實巴交的宅男,天天在紙上整理姿勢,把泡着船長的福爾馬林瓶子當家裡的首席裝飾,但人家真的是性冷淡。妻子不懂事,非要對他動手動腳,搞性騷擾。他顧念夫妻之情,沒有報警,邀請她來,用從祖父日記裡學到的立體幾何知識,把她摺疊沒了。“怎麼回事?深藍色牀單上只剩下她追問的回聲”——這結尾詩意吧?

《家庭製造》中,14歲的少年對性萬分好奇,想付費去參觀妓女,又怕朋友笑他無知,他靈機一動,假裝和妹妹過家家,誘姦了她,最後他終於體驗到“蚊叮式的”。妹妹在大哭,他卻充滿自豪,終於進入成人世界,躋身於“人類社會的高級人羣”中了。這場和誘姦,寫得爛漫又天真。

《蝴蝶》的主角是個沒有下巴的醜男孩,因爲長相可疑而飽受歧視,9歲的小女孩簡友善地跟他搭訕,他很感動,想要她成爲自己的朋友,哄她一起去看蝴蝶。咦,看蝴蝶爲什麼要脫褲子呢?“所有那些我獨自消磨的時間,所有那些我一個人走過的路,所有那些我曾經有過的想法,全都噴泄在我的手上”。小女孩嚇暈了,“我輕輕把她抱起,悄悄地慢慢地把她放入運河中……”。一個變態少年的犯罪行爲,卻被寫得輕盈、質樸、動人。

《與櫥中人的對話》是另一種方向的變態。一個男孩的媽媽爲了一直控制他,把他長期關在家裡當嬰兒養大,他17歲了還需要人餵飯、幫他穿衣服,但他媽媽認識了一個男人,想再婚,覺得他丟臉,逼他馬上成人。他無法融入現實世界,躲在櫥櫃裡,想念溫暖而碩大的子宮。最後他很感傷地說,“我希望重回一歲。但那不會發生。我知道,不會的。”

《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裡,最搶眼的不是一對畏畏縮縮的小情侶,也不是他們居住的那種陰暗潮溼惡臭的房子,而是女孩的躁鬱症表弟和被他們殺死的懷了孕的老鼠。

自認爲尺度很大的我,第一次讀這本書,都有點震驚、有點不適同時又有點過癮,但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它有多牛X。隨後我去讀了張翎的《餘震》(《唐山大地震》的小說原型),我不得不感嘆,麥克尤恩確實是天才!《餘震》的故事其實很巧妙,但在敘述和質感上,高下立現。《餘震》設計感太強,描寫很乾燥,活像一坨仙人掌;而《最初的愛情,最後的儀式》,溼潤、多汁。就像有人評論說,神奇的是,“自然而然的,故事就走向了它們”。

有人說麥克尤恩是黑色魔法師,有人說他跟博爾赫斯一樣是畫夢天才。麥克尤恩的特異功能在於,寫這麼驚悚的故事,他避重就輕,又超然物外。變態們陰狠又脆弱、殘暴又天真、兇險又無辜。全是第一人稱,每一句話都具有鏡頭感,又極富想象力,很容易就讓你入戲了,你被牽進這個故事,被那種乾淨、優雅、溫和的氛圍催眠,進而那些令人髮指的變態行爲,讀起來都變得順理成章水到渠成。蔡康永就說過,邪惡,並不是一件無聊的事。如果保持很高的興趣去描繪邪惡,邪惡很可能會變得太有趣、太吸引人、太燦爛、甚至太有深度。

麥克尤恩自己就成長於一個奇怪的家庭,父母拋棄了他的親哥哥,全家一直在各國流亡,爸爸是酒鬼,動輒揍人,媽媽永遠憂心忡忡,麥克尤恩說他的寫作天分就來自於媽媽,因爲她是偉大的擔憂家,而這是需要天分的。他說那時“一直夢想着某一天我的父母沒有任何痛苦地融化掉,不是說發生了什麼可怕的事,我不是希望他們死,我只是希望打掃乾淨場地,你知道,那樣我纔可以單獨面對這個世界。”他曾經過了一段“吃致幻蘑菇,服可卡因,在電擊一樣冷的水裡裸泳”的《猜火車》式的生活,後來,隨着小說一部部出版,拿了毛姆獎、布克獎等十幾個大獎,從“恐怖伊恩”變成了全民作家,重點是,他第二次婚姻美滿,陰陽協調、親情飽和——他的創作就變得溫馨和正常起來,宛如奧斯丁附體了。

這本書的翻譯者潘帕文筆其實超級好,但他說,麥克尤恩讓他打消了寫作的念頭。麥克尤恩讓人煩的就是這點,我越是重讀,越是火大——爲什麼在有些人的手下,文字就這麼賤,這麼聽話,這麼任君差遣?

保羅·喬爾《質數的孤獨》

不是質數的孤獨,而是孤獨的人質

我決定這次不聽王爾德的話了。

王老師說,美麗的東西有了過失,要不分青紅皁白地原諒它。可是,寫《質數的孤獨》的80後粒子物理學博士保羅·喬爾達諾,堪稱意大利版謝耳朵,明明是文學圈難得的正版帥哥,可壞話還是在我腦子裡自行排了隊,等着跑出來見人。

我昧着良心、從善如流地誇誇它不行啊。

作爲一本處女作,跟所有被看好的處女作一樣,一出版就拿了意大利最高文學獎斯特雷加獎,拿過這個獎的有世上最淵博的惡毒怪老頭,艾柯。

重點是,喬爾達諾不愧是理科高材生,上來就玩了次混搭派修辭——“質數的孤獨”,這名字多酷,成功完成文理科之間的漂亮穿越。孤獨這個文學的流行母體沒什麼新意,但嫁接上數學概念,比如質數,只能被1和自己整除的質數;人生看上去充滿**範兒,只能跟自己的質數;哪怕有隔得最近的法定好朋友,就像3和5、11和13、107和109,被稱作孿生質數,但中間永遠有個該死的小三——偶數,把它們活活隔斷,兩兩相望卻永遠也不能合體——用流行的“蛋疼體”形容,這大概就是比悲傷更悲傷的事吧。

本來,有了這個跨界式的隱喻打底,這小說的起點已經算挺高了,忽悠數學盲文青們綽綽有餘。重點是,它還有個充滿想象力的開篇——我敢說,小說第一章《雪上天使》,莫扎特都會愛死。女主角被虛榮心過剩的老爸逼着練習滑雪,平常只是害怕到尿褲子,某天喝了太多牛奶,拉了屎,一坨坨沿着大腿滾下來。她帶屎堅持滑雪,分開的兩腿使她覺得下面總算沒那麼髒了。

第二章《阿基米德定律》也有大把高智商句子,比如男主角有個弱智雙胞胎妹妹,在教室裡瘋狂揮舞雙臂,像一隻落在捕蟲網裡的蛾子,老師希望這個弱智女孩有朝一日真的能夠飛走。他把妹妹丟在樹林裡,妹妹掉進河裡淹死了。他在岸邊,看見了那片還要堅持好幾個鐘頭的黑暗,“爲什麼有些東西能浮在水面上,而有些東西就不行”。

第3章 愛情 (3)第7章 劇評 (1)第6章 親子 (3)第1章 愛情 (1)第13章 書評 (2)第18章 書評 (7)第2章 愛情 (2)第29章 婦道 (2)第31章 怪癖 (1)第28章 婦道 (1)第16章 書評 (5)第10章 劇評 (4)第30章 婦道 (3)第27章 歷史 (4)第18章 書評 (7)第29章 婦道 (2)第16章 書評 (5)第23章 影評 (4)第22章 影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3章 愛情 (3)第3章 愛情 (3)第29章 婦道 (2)第30章 婦道 (3)第27章 歷史 (4)第19章 書評 (8)第11章 劇評 (5)第17章 書評 (6)第12章 書評 (1)第15章 書評 (4)第16章 書評 (5)第3章 愛情 (3)第16章 書評 (5)第8章 劇評 (2)第22章 影評 (3)第4章 親子 (1)第27章 歷史 (4)第3章 愛情 (3)第25章 歷史 (2)第13章 書評 (2)第23章 影評 (4)第24章 歷史 (1)第27章 歷史 (4)第21章 影評 (2)第8章 劇評 (2)第23章 影評 (4)第1章 愛情 (1)第25章 歷史 (2)第2章 愛情 (2)第2章 愛情 (2)第8章 劇評 (2)第16章 書評 (5)第18章 書評 (7)第16章 書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3章 愛情 (3)第21章 影評 (2)第9章 劇評 (3)第6章 親子 (3)第13章 書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31章 怪癖 (1)第23章 影評 (4)第11章 劇評 (5)第5章 親子 (2)第31章 怪癖 (1)第7章 劇評 (1)第8章 劇評 (2)第10章 劇評 (4)第27章 歷史 (4)第3章 愛情 (3)第26章 歷史 (3)第27章 歷史 (4)第1章 愛情 (1)第14章 書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11章 劇評 (5)第29章 婦道 (2)第8章 劇評 (2)第18章 書評 (7)第26章 歷史 (3)第26章 歷史 (3)第13章 書評 (2)第30章 婦道 (3)第25章 歷史 (2)第17章 書評 (6)第10章 劇評 (4)第21章 影評 (2)第11章 劇評 (5)第7章 劇評 (1)第11章 劇評 (5)第3章 愛情 (3)第10章 劇評 (4)第8章 劇評 (2)第11章 劇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3章 愛情 (3)
第3章 愛情 (3)第7章 劇評 (1)第6章 親子 (3)第1章 愛情 (1)第13章 書評 (2)第18章 書評 (7)第2章 愛情 (2)第29章 婦道 (2)第31章 怪癖 (1)第28章 婦道 (1)第16章 書評 (5)第10章 劇評 (4)第30章 婦道 (3)第27章 歷史 (4)第18章 書評 (7)第29章 婦道 (2)第16章 書評 (5)第23章 影評 (4)第22章 影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3章 愛情 (3)第3章 愛情 (3)第29章 婦道 (2)第30章 婦道 (3)第27章 歷史 (4)第19章 書評 (8)第11章 劇評 (5)第17章 書評 (6)第12章 書評 (1)第15章 書評 (4)第16章 書評 (5)第3章 愛情 (3)第16章 書評 (5)第8章 劇評 (2)第22章 影評 (3)第4章 親子 (1)第27章 歷史 (4)第3章 愛情 (3)第25章 歷史 (2)第13章 書評 (2)第23章 影評 (4)第24章 歷史 (1)第27章 歷史 (4)第21章 影評 (2)第8章 劇評 (2)第23章 影評 (4)第1章 愛情 (1)第25章 歷史 (2)第2章 愛情 (2)第2章 愛情 (2)第8章 劇評 (2)第16章 書評 (5)第18章 書評 (7)第16章 書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3章 愛情 (3)第21章 影評 (2)第9章 劇評 (3)第6章 親子 (3)第13章 書評 (2)第31章 怪癖 (1)第31章 怪癖 (1)第23章 影評 (4)第11章 劇評 (5)第5章 親子 (2)第31章 怪癖 (1)第7章 劇評 (1)第8章 劇評 (2)第10章 劇評 (4)第27章 歷史 (4)第3章 愛情 (3)第26章 歷史 (3)第27章 歷史 (4)第1章 愛情 (1)第14章 書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11章 劇評 (5)第29章 婦道 (2)第8章 劇評 (2)第18章 書評 (7)第26章 歷史 (3)第26章 歷史 (3)第13章 書評 (2)第30章 婦道 (3)第25章 歷史 (2)第17章 書評 (6)第10章 劇評 (4)第21章 影評 (2)第11章 劇評 (5)第7章 劇評 (1)第11章 劇評 (5)第3章 愛情 (3)第10章 劇評 (4)第8章 劇評 (2)第11章 劇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3章 愛情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