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婦道 (3)

“我一點也不反對結婚,而且我也漸漸發現,結婚這事,如果你非要結,真的也不是很難,但問題就是,我爲什麼非要結婚不可?怎樣才討男人歡心,怎樣才嫁得出去,這些技巧,我不是不知道,只是我懶得做。”D同學認爲,如果不想結婚被認爲是一種固執,但同時又認爲結婚就是好榜樣,非要不結婚就是壞榜樣,那不過是用一種固執代替另一種固執。

常常有過來人要教育她:再過10年,發現還是需要有一個家的時候,你就會後悔。D同學不以爲然:“那就等到那個時候再說,我不要爲10年後的我負責,讓她自己負責。反正最後你都必須爲自己曾經做過的事情負責,不是因爲結婚,不是因爲生病,不是因爲貧窮,也會因爲別的。”

也對,關於養老,指望男人還不如指望養老保險靠譜,畢竟遇到保險公司破產的機率可比遇到爛男人的機率小多了。

不是不要愛情,而是我們只要好的愛情。但無論如何,愛情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我們的人生不是爲了結婚而存在的,我們的價值不是隻能用妻子這個角色來實現的,我們的精神和情感也並非只能靠“家”這個事物來填補。單身就像愛睡覺、愛旅遊、愛美食一樣,是個人興趣的一種,人生狀態的一種,並且低碳環保無公害。

好的婚姻,必須套用彭浩翔那句名言,跟粉紅色的一樣,可遇不可求。沒遇到足夠愛的、願意嫁的男人,沒必要妥協。自從按摩棒發明以來,男人就可有可無了。

中國父母都是逼婚達人

不談戀愛約等於不孝,光談戀愛不結婚約等於變態,結了婚不生小孩約等於現行反革命——這就是中國父母的主流價值觀。

父母認可的最高憲法是,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除此之外,都是瞎扯淡。

不管父母的智商、見識、能力、財富如何,一旦子女過了法定結婚年齡還沒動靜,他們會自動切換到逼婚模式,通常分爲循循善誘、惡言相向、以死相逼幾個階段。在逼婚這件事上,中國父母都經過統一培訓,老奸巨猾詭計多端不擇手段,有的玩苦肉計讓子女不忍,有的旁敲側擊含沙射影;有的安排鴻門宴強逼相親;有的拉幫結派搞親戚攻勢……

天涯有個帖子,一女生的媽媽天天催她結婚,逼得她快崩潰,實在沒辦法反鎖了房門,躲在自己房間裡,結果,她媽媽居然從隔壁房間的陽臺攀巖過來,半個身體貼在窗戶上衝她嚷:“我說,你還是趕快結婚吧!”老天,那可是8樓啊。

武漢有對父母牛逼,直接把26歲的兒子逼成神經病,每天在他耳邊24小時滾動播出逼婚宣言,強迫他相親20多次,兒子漸漸對相親產生心理陰影,一聽到相親這一敏感詞,就恐懼、煩躁,進而患上情感性精神障礙,不知道他的父母會不會追着他到醫院精神科繼續嘮叨,呢?

未婚青年們從這條新聞中讀出了強烈共鳴,因爲大家基本上都在奔往精神病院的路上。父母催急了,子女的精神狀態基本上分爲兩種:抑鬱症和躁鬱症。被逼婚的同學們,還不趕緊把這個新聞打印出來,裝裱妥當,貼在家裡的客廳,每天在父母面前高聲朗讀一遍,你們再催,我就只好一瘋了之。你們會威脅,我不會啊?

搞不好不少有父母會認爲發瘋也比單身好。畢竟對他們而言,單身就是萬惡之源。

豆瓣“父母皆禍害”小組成員多達4萬多,裡面有不少關於父母爲逼婚無惡不作的血淚控訴。中國的問題是,因爲社會劇變,三四十年完成了西方國家花幾百年才完成的社會轉型,子女的觀念已經更新了,父母卻活在100年前,二者的衝突不可避免甚至異常慘烈。父母不是不愛子女,但愛是尊重是理解,不是強加、霸佔、控制。你單身你就是不孝,“我愛你才管你”是最強勢的邏輯。

因爲我是爲你好,你就要聽我的;因爲我是爲你好,我一切都是對的。這是典型的中國式父母思維。

上學時不準早戀,畢業就得結婚,子女們會法術啊。

在西方,結婚與否是一種人權,一種,哪怕父母都不可以橫加干涉。一個美國朋友就說,他父母偶爾也會問他,是否打算結婚,婚後是否要小孩,但都是小心翼翼地探尋,只要他不願意談這個話題,他們絕不會問第二遍。對於中國式逼婚,他深感不解,自己要不要結婚,關父母什麼事,每個人只需爲自己的人生負責。

被儒家倫理綱常統治幾千年的中國,子女在父母面前絕對是弱勢羣體,你不結婚就是對不起父母對不起黨對不起社會,你必須夾着尾巴做人,什麼?還敢囂張?還敢反抗父母逼婚,那已經不是不孝了,那是大逆不道,是十惡不赦。

父母逼婚最愛說一句:不結婚老來孤獨晚景淒涼啊。我們得趕緊給你找一個纔是對你負責。問題是,現在聽你們的隨便找個結了婚,要是跟對方不合,吵架家暴冷暴力,還沒到晚景就提前淒涼了你們負責嗎?

父母們到底是要子女結婚,還是要子女幸福?問題的根源就在於,他們認爲結婚就是幸福,單身就是不幸,也許,我們應該給父母洗腦,很多人結了婚,也不幸福,天天跟爛男人惡女人鬥智鬥勇,還不如一個人快意人生。

一朋友年薪20萬,有房有車高興了就環遊世界爽歪歪,她說,男人嘛就是錦上添花,可有可無罷了。但她媽根本不理這套,以子女是否結婚作爲判斷人生成功的唯一標準,缺乏這一基礎的事業、名譽、健康或快樂都不過是海市蜃樓。她媽甚至可以接受她結了婚再離,卻不接受“沒遇到合適的人”這種理由,她媽說:沒有不合適的人,只有不願意將就的不孝女。

她和她媽就像活在兩個平行世界,說的話永遠不在一個軌道。她說,“客戶誇我上一個設計做得不錯”,她媽會說,“你怎麼選了這麼個工作,十天半個月都見不到活的男人。”她說,“下週打算飛去蘇梅島做SPA”,她媽會說,“旅遊完了還不是得一個人住,我一想到你這麼慘就想哭。”她說,“這是我閨蜜特意買來送你的燕窩”,她媽會說,“你那些朋友沒一個靠譜的,都不給你介紹對象。”她說,“這條裙子和我新發型很配”,她媽會說,“有男人喜歡這麼妖的麼?”

她不敢說自己過得很好,她媽會認爲你既然工作上這麼能幹交際上這麼八面玲瓏,唯獨結婚這件事辦不好,唯一的解釋就是誠心跟父母作對。

當然,她更不敢說自己過得不好。哪怕她只是得了小感冒,她媽都能聯想到,別人都是閤家歡樂,只有她奄奄一息,且清冷病榻前無人陪伴,黛玉焚書稿都沒她一半悽慘。

專欄作家木木就說,敢於不結婚的纔是內心強大才智俱佳。因爲不結婚往往被認爲這代表了許多問題,比如這個人缺乏主動性、交際能力不夠、逃避責任等等。不排除有人是爲了掩蓋或者證明自己沒有這些問題而結婚,但結婚並不代表問題就消失了。有些人對年齡很敏感,比如29歲、34歲,還有着急結婚或者不敢離婚的人,很多時候是因爲缺乏自信。真正能做到全憑自己意志決定結婚這件事的人,首先必須經濟獨立,有穩定的社交圈,智商、才能都上佳,身體健康,並且內心很強大。最重要的不是結不結婚,而是要清楚自己爲什麼結婚,爲什麼不結婚。

需要被培訓的是父母,不是我們。

逼婚典型句式

我們都是爲了你好。

只要你嫁得出去,讓我做什麼都行。

你歲數越大,可選擇範圍越小。

你不替自己想,也要替我們想想。

隨便找一個行了,要求不要太高。

等你結婚了,我們就不管你了。

女人過了30生孩子對身體不好。

不是要你馬上結婚,先談一個放着也好!

你太不現實了,以後老了怎麼辦?

人家能看上你就不錯了,你還挑。

反逼婚攻略

對父母要動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

1、找出報紙上關於“結婚不是人生必備”的理論,逐步對父母洗腦,是的,這很難,但比不說要好。很多理論就是靠不停地重複才能深入人心,父母用了幾十年形成的觀念,你想在幾天之間改變,那是不可能的,必須要付出長期的努力。

2、想要說服父母,必須動用蔡康永的說話之道,比如你誇他們明理,誇他們心疼自己,不要太直白地表露單身計劃,給他們臺階下。

3、可以設立擋箭牌,比如你要考個會計證之後纔有空考慮婚姻問題,比如你有機會年底升職現在必須全力表現等等,父母總是希望子女在工作上節節上升的,轉移注意力,不失爲權宜之計。

4、如果你有足夠耐心,可以給他們畫餅充飢。比如你身邊出現了什麼異性,你可以跟他們溝通一下,跟這個男人發展的可能性,至少表現出你不是爲了跟他們作對而完全放棄結婚的。這個方法的弱點在於你得準備好“後續報道”,因爲他們會一直追問跟那個男人有什麼下文,這場你主演的愛情連續劇得一季接着一季上演。你不願意搞得這麼複雜,至少也得跟異性朋友保持正常交往,以證明自己的身心均非常健康。

5、對於相親,不要強硬排斥,父母安排五次至少去一兩次,就當是人類學研究,分析分析千奇百怪的陌生人,也挺有趣的。

6、父母常說你不結婚,以後你老了病了沒人照顧,我們可以答,有了孩子也未必有人照顧,比如孩子在很遠的地方,鞭長莫及,再說孩子願不願意照顧更是另一回事。養兒防老這對孩子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是把生育當成生意在做。何況,既然年輕時享受了沒有孩子的輕鬆愜意,老了承受無人照顧的孤獨,也是合情合理,總不能什麼好事我們都全佔了。事實上老了病了都有醫療保險和養老保險,這些我們準備好,比孩子還靠譜。再說,我們又沒有孤僻的毛病,朋友多着呢。

7、父母說不結婚“人生不完整”,誰的人生是完整的呢?總有漏掉的部分,不環遊世界人生也不完整,不睡100個男人人生也不完整,不吃遍天下美食也不完整——哪裡有絕對的完整?

8、如果講理說不通,父母仍然極端、偏執,那麼只能來強硬的了,老實說,很多父母也是欺軟怕硬,我一朋友的媽媽曾天天在電話裡邊哭邊說“你不結婚就是要我死”,她就說,“我不結婚是要你死,你讓我結婚我就去死,反正我們必須得死一個,你看着選,我很孝順,我絕對照辦。”她媽不依不饒,她直接說,你再這樣我就找個女的去外國登記結婚,你信不信?她性格剛烈,她媽媽不敢惹她,至少最近一年多不敢再提逼婚這事了。

第27章 歷史 (4)第21章 影評 (2)第19章 書評 (8)第20章 影評 (1)第23章 影評 (4)第11章 劇評 (5)第26章 歷史 (3)第5章 親子 (2)第26章 歷史 (3)第14章 書評 (3)第11章 劇評 (5)第3章 愛情 (3)第11章 劇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20章 影評 (1)第10章 劇評 (4)第14章 書評 (3)第18章 書評 (7)第5章 親子 (2)第30章 婦道 (3)第6章 親子 (3)第13章 書評 (2)第17章 書評 (6)第27章 歷史 (4)第23章 影評 (4)第30章 婦道 (3)第15章 書評 (4)第13章 書評 (2)第13章 書評 (2)第9章 劇評 (3)第26章 歷史 (3)第20章 影評 (1)第27章 歷史 (4)第18章 書評 (7)第8章 劇評 (2)第3章 愛情 (3)第6章 親子 (3)第4章 親子 (1)第19章 書評 (8)第2章 愛情 (2)第30章 婦道 (3)第22章 影評 (3)第11章 劇評 (5)第22章 影評 (3)第18章 書評 (7)第16章 書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10章 劇評 (4)第26章 歷史 (3)第11章 劇評 (5)第13章 書評 (2)第7章 劇評 (1)第28章 婦道 (1)第23章 影評 (4)第28章 婦道 (1)第8章 劇評 (2)第8章 劇評 (2)第22章 影評 (3)第17章 書評 (6)第1章 愛情 (1)第11章 劇評 (5)第17章 書評 (6)第31章 怪癖 (1)第25章 歷史 (2)第4章 親子 (1)第24章 歷史 (1)第31章 怪癖 (1)第13章 書評 (2)第20章 影評 (1)第14章 書評 (3)第12章 書評 (1)第23章 影評 (4)第5章 親子 (2)第11章 劇評 (5)第23章 影評 (4)第21章 影評 (2)第22章 影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9章 劇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27章 歷史 (4)第18章 書評 (7)第15章 書評 (4)第13章 書評 (2)第13章 書評 (2)第1章 愛情 (1)第30章 婦道 (3)第26章 歷史 (3)第29章 婦道 (2)第6章 親子 (3)第29章 婦道 (2)第21章 影評 (2)第24章 歷史 (1)第12章 書評 (1)第10章 劇評 (4)第22章 影評 (3)第6章 親子 (3)第21章 影評 (2)第8章 劇評 (2)
第27章 歷史 (4)第21章 影評 (2)第19章 書評 (8)第20章 影評 (1)第23章 影評 (4)第11章 劇評 (5)第26章 歷史 (3)第5章 親子 (2)第26章 歷史 (3)第14章 書評 (3)第11章 劇評 (5)第3章 愛情 (3)第11章 劇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20章 影評 (1)第10章 劇評 (4)第14章 書評 (3)第18章 書評 (7)第5章 親子 (2)第30章 婦道 (3)第6章 親子 (3)第13章 書評 (2)第17章 書評 (6)第27章 歷史 (4)第23章 影評 (4)第30章 婦道 (3)第15章 書評 (4)第13章 書評 (2)第13章 書評 (2)第9章 劇評 (3)第26章 歷史 (3)第20章 影評 (1)第27章 歷史 (4)第18章 書評 (7)第8章 劇評 (2)第3章 愛情 (3)第6章 親子 (3)第4章 親子 (1)第19章 書評 (8)第2章 愛情 (2)第30章 婦道 (3)第22章 影評 (3)第11章 劇評 (5)第22章 影評 (3)第18章 書評 (7)第16章 書評 (5)第25章 歷史 (2)第10章 劇評 (4)第26章 歷史 (3)第11章 劇評 (5)第13章 書評 (2)第7章 劇評 (1)第28章 婦道 (1)第23章 影評 (4)第28章 婦道 (1)第8章 劇評 (2)第8章 劇評 (2)第22章 影評 (3)第17章 書評 (6)第1章 愛情 (1)第11章 劇評 (5)第17章 書評 (6)第31章 怪癖 (1)第25章 歷史 (2)第4章 親子 (1)第24章 歷史 (1)第31章 怪癖 (1)第13章 書評 (2)第20章 影評 (1)第14章 書評 (3)第12章 書評 (1)第23章 影評 (4)第5章 親子 (2)第11章 劇評 (5)第23章 影評 (4)第21章 影評 (2)第22章 影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9章 劇評 (3)第29章 婦道 (2)第27章 歷史 (4)第18章 書評 (7)第15章 書評 (4)第13章 書評 (2)第13章 書評 (2)第1章 愛情 (1)第30章 婦道 (3)第26章 歷史 (3)第29章 婦道 (2)第6章 親子 (3)第29章 婦道 (2)第21章 影評 (2)第24章 歷史 (1)第12章 書評 (1)第10章 劇評 (4)第22章 影評 (3)第6章 親子 (3)第21章 影評 (2)第8章 劇評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