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10章 嘗試

第1010章 嘗試

乾寧六年十一月初一,唐州方城縣,汝州刺史韓建、從隨州轉任唐州刺史的趙匡璘以及都水監趙克裕齊至。

比水河面上,縴夫拉着漕船一路北上,抵達碼頭之後,開始卸貨。

“此河開不了。”趙匡璘看着沿途卸下來的江漢財貨,篤定地說道。

財貨以藥材、皮子、絹帛之類爲主,都是折宗本在蘄州、舒州一帶抄掠、繳獲的戰利品。

佑國、威勝二軍繼續在江漢一帶與淮軍大戰。

十月之時,進至蘄州城下,久攻不克。會逢李神福遣水師武昌一帶,燒燬屯於碼頭的運糧船數百艘。夏軍大恐,敗退回鄂州,淮軍沿途追擊,俘斬數千。

十一月,淮軍士氣如虹,追至武昌城下,雙方戰於郭下,淮軍大敗,又被追殺回去,反倒連蘄州城也丟了,倉皇退入舒州境內。

至此,楊行密在江漢一帶的擴張成果毀於一旦。安、黃、蘄三州盡失,向襄陽方向擴張,鞏固西部戰線的希望徹底破滅。

折宗本趁着淮軍新敗,率大軍入舒州,四處抄掠,所獲甚豐。他沒有忘記給女婿分一份,這不,全都用船輸往洛陽。

裝財貨的船從長江入漢水,至襄陽後逆比水而上,一路抵達方城縣。

到了這裡,便要下船走陸路了。

都水監趙克裕奉邵樹德之命,最後一次前來查看所謂的襄漢漕渠。

襄漢漕渠的設想,古來有之。尤其是大地震使得川中財貨無法水運至關中後,這條漕渠的開鑿就更顯得必要了——蜀中財貨經長江出川后,如果能經漢水直達河南諸水系,那麼將大大減少損耗。

國朝曾經設想過,尤其是都洛陽之後,但終未實施。

歷史上北宋都汴州,正式着手開鑿,但最終以失敗告終。

太平興國三年(978),趙光義調集唐鄧汝潁等州百姓,“凡數萬人,以弓箭庫使王文寶、六宅使李繼隆、內作坊副使李神祐、劉承掛等護其役”,正式開鑿襄漢漕渠,目的是將南陽的唐白河水系與豫東平原的沙河水系溝通,再匯入蔡水,抵達汴梁。

幾萬人忙活了一個月,開鑿了百餘里漕渠,連通了沙河與唐白河兩大水系。然後在下向口築壩攔水,令其東北流,匯入漕渠,即人工改變河道走向。

也是在此時,尷尬的事情出現了。

因爲漕渠通過方城口,此埡口地勢略高,而唐白河水量不足,“地勢高,水不能至”。後來他們想了許多辦法,比如加高堤壩,再加上洪水汛期,唐白河水終於經葉縣之石塘河匯入沙河,南陽盆地在史上第一次通過水路溝通了豫東平原。

但更尷尬的事發生了。

即便是洪水汛期,河水也只是勉強衝入埡口對面的沙河水系,但是水淺,“然不可通漕運”,隨後山洪暴發,直接把下向口攔水改道的石堰給沖毀了,工程爛尾。

北宋開鑿這條漕渠也不是毫無根據的,因爲這是古白河河道。古代白河就是這麼走的,然歷經多年,滄海桑田,白河已無法越過方城口,也不知道中間發生了什麼故事。

或許是看到了成功的希望,十年後,趙光義第二次下令開挖襄漢漕渠,但又以失敗告終。

兩次都離成功差一點,但就是這一點,使得這條運河罷廢。

其實吧,就是缺個帶升船機的船閘。美國早年在五大湖開鑿伊利運河,就是通過升船機讓船隻翻山越嶺,成功通航。

襄漢漕渠並不長,區區百餘里罷了,動用的人員也只有數萬,前後忙活了一個月,算不得什麼大項目。但就是被技術卡住了,最終不得不花費巨大成本,讓川中、湖廣財貨繞了好大一圈才能轉運至汴州。

“趙使君,真不能想辦法了?”趙克裕問道。

人力都不是問題。又不是隋煬帝調動百餘萬人修大運河,還是長年累月那種。幾萬人搞個把月,屁大點的工程,徵兵一次還不止外出幾個月呢。

“別想了。”趙匡璘苦笑道:“高宗、武后年間便動議開此渠,然實地考察後,罷廢了。方城口不好過。”

“不過,此渠也不是一點作用沒有。”韓建在一旁插言道:“即便沒法過方城口,也縮短了百餘里車馬運輸,耗費大減。”

“沒有意義。”趙匡璘說道:“比水向南流,折而東北,平日裡或無事,一旦山洪暴發,不沖毀石堰纔怪。”

“或可修陂池,減緩水流。”趙克裕思索了一會,建議道。

趙匡璘沉吟了一下,道:“也不是不可以,能縮減百餘里旱路,或值得一試。”

“唐州有多少戶口?”

“效節軍家人遷來後,有三萬八千餘戶、十五萬八千餘口。”

“今歲可徵兵?”

“不曾。”

“鄧、隨二州呢?”

“我離隨州之時,有一萬六千戶、七萬五千餘口。鄧州有兩萬戶、八萬六千餘口。”趙匡璘說道。

“汝州有五萬八千戶、三十一萬餘口。”韓建立刻補充道。

“修個國道不需要這麼多人。或可調集五六萬民人,開挖古白河。”趙克裕以拳擊掌,道:“此事還需大王定奪,我回去後便報上去。”

“其實,要我說,還不如導洛入汴。”趙匡璘說道:“殿下所憂者,唯汴水少而平緩,泥沙淤積,不利漕運罷了。但洛水較爲豐沛,或可溝通洛陽、汴州兩大水系,補充汴河之水。”

導洛入汴工程,是宋神宗時完成的。而在宋太祖時期,其實就想這麼做了。他在位最後一年,曾動用五千人疏通了洛陽的三十五里漕渠——是的,洛陽漕渠,就是一個五千人級別的小工程,徵兵一次都不止五千,五萬還差不多,激起民變什麼的,不存在的,不給飯吃纔會有人造反。

“殿下對洛陽的水十分看重,不可能分出去的。”趙克裕說道:“引黃濟汴還差不多,就是泥沙太多。”

趙匡璘、韓建都嘆息不已。

“諸君也不用嗟嘆。襄、洛間八百五十里,有七百里水路,還有什麼不滿足的?”趙克裕笑道:“殿下有言,江漢之間,大有可爲,後面可能要大力整飭這一片了。”

簡單來說,河陽、河南及河北部分地區,是洛陽的糧食基地。但江漢、南陽也不可偏廢,尤其是襄陽、鄂州一帶,地廣人稀,沼澤、森林密佈,如果開發好了,豈不是一個大糧倉?

“襄陽還在趙匡凝手裡。”趙匡璘提醒了一下。

他的這個堂弟,心思可不少。這些年來不斷入侵荊南,就在十月中,忠義軍衙內都指揮使趙匡明率軍攻破江陵府,擒許存,結束了這場漫長的拉鋸戰。

江陵一下,忠義軍又擊敗了前來搶奪的西門道昭等人,克峽州,一路追至歸州城下。

聽聞趙匡凝已經親至江陵府,打算派衙軍萬餘、土團鄉夫兩萬南下,攻打已經與西門道昭結盟的雷滿。

雷滿驚慌失措,與嶽州鄧進思、鄧進忠兄弟結盟,並遣使聯絡湖南馬殷,以爲奧援。

荊南的戰事,或許將深入發展下去。

“殿下或不欲趙氏兄弟兼領兩鎮。”趙克裕含糊地說道。

開什麼玩笑?都看不出來夏王在大力削藩麼?趙匡凝兄弟情深,多年前就想打江陵府,給弟弟趙匡明也找塊地盤。如今趁着李侃死後,荊南內鬥嚴重的有利時機,攻拔下此等重鎮,夏王注意到之後,必然會採取措施。

趙匡凝、趙匡明兄弟只能在襄陽、江陵之間二選一,沒有其他可能。

不,甚至選擇的機會也不會有。夏王多半想得到襄鎮,將襄、郢、復三州收入囊中,趙家兄弟最好的結果還是去江陵府,當荊南節度使。

想到這裡,趙克裕看了眼趙匡璘。

趙匡璘臉色如常,沒有任何異樣。投靠夏王這麼多年了,他的利益與堂兄弟們早就不一致了,沒什麼可多說的。

這其實也是地方土族的生存智慧,不要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多頭下注,更能保證家族的延續。

堂弟取江陵府,在趙匡璘看來未必是壞事。襄陽太重要了,你拿得住麼?還不如早早交出去,到江陵府上任好一點。

不過,唉!趙匡璘默默嘆了一口氣,荊南鎮早晚也是要撤藩的,終究什麼都拿不住。

“聽聞李茂貞攻克東川后,一面清掃殘敵,一面大舉造船,似要東出?”韓建突然問道:“怕是在做樣子吧?”

“兼有東、西二川后,不北上取龍劍,鬼才信。”趙克裕笑道:“不過蜀中人多、錢多、兵多,誰又說得準呢。派一支偏師走出峽內,給西門道昭等人一點盼頭,也不是不可能。”

趙匡璘笑着點了點頭,不過他的心思還在自家的堂兄弟身上。作爲同宗,他是真的不希望趙匡凝、趙匡明兄弟沒有好下場。他細細想來,匡凝似乎對李家聖人挺忠心的,至今貢賦不斷,爲許多人嘲笑。

鄂州杜洪被折宗本偷襲拿下,奪了地盤,江漢諸州人人自危。他現在是真的擔心匡凝、匡明二人想不開了,唉,夏王也是個慾壑難填之輩,不給他人一點活路,這不是逼人造反麼?

第三十七章 壽、申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二章 孔子化身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第三十一章 體系與上黨第1041章 風向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1297章 巡視第八十七章 稅務監的一天第五十四章 爛泥塘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四十一章 專業第1226章 榮譽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十四章 全忠第三十八章 往前一步是深淵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十七章 神武門第二十七章 市井(三)第587章 不動搖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1024章 造勢第七章 士兵王第四十一章 土雞瓦狗第七十二章 柔州與富谷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五章 鄉村第七十章 加班!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1024章 造勢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六章 接見第七十六章 瞎子聾子第三章 演員就位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1126章 星夜來告第1141章 無處下口第三十章 西行第十三章 心事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二十六章 趙折第一章 調查(一)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第九章 表演第十八章 戰宥州(二)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1331章 一家人第1219章 外港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四章 李國昌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十五章 鄜坊驛路好馬來(含淚爲青衣熊貓盟主加更)(一)東漢騎兵第十八章 代理人第二章 生民第五十五章 北歸(二)(爲盟主當世韓白加更)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四十九章 馴馬第五十二章 聯軍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十三章 心事第四十章 驚喜第三十一章 待價而沽第1215章 動身北上第六章 亮相第三章 上元第六十三章 二子第九章 消耗與消化第六章 接見第1331章 一家人第八章 紛至沓來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1271章 郡王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十八章 東出第四十九章 動員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四十八章 送菜第六十章 淮南行第1006章 調動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十三章 心事第三十八章 無家與暗流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爲國第十七章 神速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十八章 東出第四十二章 真·飛龍軍
第三十七章 壽、申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二章 孔子化身第四十二章 名正言順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第三十一章 體系與上黨第1041章 風向第十六章 朱玫的決定第1297章 巡視第八十七章 稅務監的一天第五十四章 爛泥塘第五十八章 七分政治三分軍事第四十一章 專業第1226章 榮譽第五章 延、汝(給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十四章 全忠第三十八章 往前一步是深淵第六十二章 淮南行之三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十七章 神武門第二十七章 市井(三)第587章 不動搖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1024章 造勢第七章 士兵王第四十一章 土雞瓦狗第七十二章 柔州與富谷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五章 鄉村第七十章 加班!第七十三章 見解第1024章 造勢第四十二章 搶回了數年時間第六章 接見第七十六章 瞎子聾子第三章 演員就位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1126章 星夜來告第1141章 無處下口第三十章 西行第十三章 心事第八十六章 怎麼打?第二十六章 趙折第一章 調查(一)第1295章 見微知著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第九章 表演第十八章 戰宥州(二)第三章 小日子(三)第1331章 一家人第1219章 外港第九十四章 一躍四十年第三章 紅利之三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十一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三)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四章 李國昌第四十一章 拓跋第十五章 鄜坊驛路好馬來(含淚爲青衣熊貓盟主加更)(一)東漢騎兵第十八章 代理人第二章 生民第五十五章 北歸(二)(爲盟主當世韓白加更)第四十二章 擴散第一章 統一思想第四十九章 馴馬第五十二章 聯軍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十三章 心事第四十章 驚喜第三十一章 待價而沽第1215章 動身北上第六章 亮相第三章 上元第六十三章 二子第九章 消耗與消化第六章 接見第1331章 一家人第八章 紛至沓來第二十九章 你不要作死第二十七章 醋溝第六十九章 整頓第1271章 郡王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十八章 東出第四十九章 動員第二十六章 基地第四十八章 送菜第六十章 淮南行第1006章 調動第八十七章 磧北第十三章 心事第三十八章 無家與暗流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爲國第十七章 神速第二十二章 催促第十八章 東出第四十二章 真·飛龍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