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章 加班!

唐代科考,除進士科外,其實還有很多其他科目。

但時局若此,很多科目已經取消了,因爲壓根沒人考。

「明法科,貼律令十貼,對律令墨義二十道,策試十條。」金臺殿內,喝茶休息一輪後,陳誠繼續說道:「然應考者寥寥,三年僅取兩士,陛下欲罷此科耶?」

明法科,就是法學考生的考試,考的是《大夏律》,外加《建極禮》兩本書。

《大夏律》是包羅萬象的法律,承自唐律。而唐律其實也是自隋律修修改改而來,隋又······反正大家都是抄,改一改前朝的就能用了。

《建極禮》這本律令書是《大夏律》的補充,花費六年時間編纂而成。而此律成書後,建極七年便恢復了明法科的考試,至今已有三年。

仔細找的話,這本書有《大唐開元禮》的影子。

古來儀典,以《儀禮》、《周禮》、《禮記》爲根本。兩晉南北朝時,又修五禮(吉、兇、嘉、賓、軍),禮制日趨完善。

至隋,又有《開皇禮》,唐有《貞觀禮》、《顯慶禮》、《開元禮》。每一代都有改進,尤以《開元禮》相對改動最大。

開元十四年,通事舍人王嶽(yn)奏:「請改撰《禮記》,削去舊文,而以今事編之。」

意思就是《禮記》裡寫的東西,已經不太符合如今的社會風氣、價值觀、生產關係以及生產力水平了,要改。

這個建議遭到了宰相張說的反對,他認爲「歷代不刊之典,今去聖久遠,恐難改易。」

張說認爲如今離《禮記》的時代過去太久遠了,天下已經變得面目全非,如果要改的話,恐怕整本書都要改,那還不如扔掉《禮記》算了。

他建議在《貞觀禮》、《顯慶禮》的基礎上加以改動,這兩本書比起《禮記》已經有一定的變化了,再改一改,社會也更容易接受。

於是,最終定下的就是這種「折衷」的做法。但《開元禮》依舊是自周禮以來的集大成者,大體適應了唐時的生產力水平,對一個人的社會行爲做出了切合實際的規範—整體還是比較寬鬆的,該玩玩,該跳舞跳舞,該做生意做生意。

明法科學生的考試,涉及到儀典律令的,也以《開元禮》爲準,不管已經不適應時代發展的《禮記》是什麼樣的了。

其實這也是正常的。法律、儀典本來就該與時俱進,適應新時代的生產力,《禮記》都特麼過去千年了,你還抱着這本書不放,有什麼意義?

唐人還是很能想得開的,漢時能成《禮記》,服務於當時的社會,我就不能新編一本,服務於此時的社會嗎?

「明法科不能罷廢,也不能降低難度。」邵樹德說道。總計40道題目,10道帖經,即默寫填空出法律條文。

20條律令墨義,其實是讓你闡述對律令條文的理解,有點司法解釋的味道。

10條策論,這個就是出題了,比如你認爲法律條文有沒有不合理的,有沒有需要改進的,有時甚至出應用題,讓你應用法律條文來斷案。

「臣遵旨。」陳誠應道。

「明法科非常重要,朕將來說不定還要新編纂一些細分的律令。」邵樹德說道:「此科考試,寧缺毋濫。三年取兩士又如何?對了,這兩人現在何處?」

「一爲御史臺錄事,一爲監察御史。」陳誠回道。「可以了。」邵樹德點頭道。

無論是錄事還是監察御史,都是八九品的小官,但權力不小。御史臺本身是監察機構。

錄事在御史臺從事文書工作。

監察御史共有十人,「掌分察百僚,巡按郡縣,糺視刑獄,肅整朝儀。」各有各的分管業務,權力還是

比較大的。

這一條過後,君臣數人又談起了三史科。

三史即《史記》、《漢書》、《東觀漢記》這三本史書。

《東觀漢記》因爲種種原因,散佚很多,不太適合作爲教材了,於是《後漢書》取而代之。也就是說現在三史科考題皆出自《史記》、《漢書》、《後漢書》。

唐中宗那會,因爲殺青了一大批史書,如《晉書》、南北朝史書等,建議加入考試範圍。但有人提出反對意見,認爲「大抵作者,自魏已前,多效「三史',從晉已降,喜學五經。」

也就是說,寫歷史的人不太行了,已經不是社會頂級學者。後來那些史書,除個別外,「文淺而易摸」,不如三史水平高。

唐人認爲,三史之中,散佚之前的《東觀漢記》水平最高。散佚之後,此書退出三史排名,這時以《漢書》成就最高,《後漢書》其次,《史記》水平最差。

但邵樹德覺得,史書忠實記錄就行,文學水平固然要有,但並不是重點。唐代殺青了一大批史書,但都沒納入考試範圍,有些可惜了。

「三史科考試,《晉書》、《宋書》及南北朝史書、《隋書》等皆納入考試,《唐書》尚未修撰完畢,暫先不考。」邵樹德說道:「三百道墨義如故,另加策論五條。」

三史科考試的題目是三百道,數量驚人。且全是墨義,即你對這段歷史的理解,要展開講,考的其實是史書批註之類的內容。

邵樹德看史書也喜歡寫批註,但他不好意思把自己寫的東西拿出來,畢竟是一家之言,而且諸多白話。過陣子可以讓宮中才女們潤色一番,然後出一本書。但納入考試,還是算了吧。

他固然認爲自己對歷史的理解比其他人高,但畢竟一家之言,認真來講,你真這麼自信嗎?況且這種行爲本身也不合適,等於強行把自己的思想灌輸給別人,扼殺了其他思想,不好。

三史科的考生理論上可以擔任地方父母官,但一般在史館工作。不過史館、弘文館之類的機構,自己也培養史學生,並不全靠科舉,選拔途徑比較多。

說完三史科,還有明算科等。

「明算科考試,自唐末以來,應者寥寥。」趙光逢說道:「建極九年三月明算科考試,只錄得一人。」邵樹德嘆了口氣。

明算科考試,其實主要是社會考生,即「野生」數學家。他們多是家傳或師徒傳承,教材有些落伍了,因爲如今的明算科考試,加了很多幾何內容,他們不會做也情有可原。

《幾何》這本書曾經得過夏王賞,也是公開出版的,且各州都有數學博士授課,教材並不難見到。社會上玩數學且敢來考科舉的,一般都是家有餘錢,有錢有閒那種,買書對他們不是問題,主要原因或許在於信息閉塞?

另外,州一級的數學生水平也有點差。或許所謂的數學博士自己也不太會,教出來的學生就更不行了。

整體水平差,這就導致了去年只錄得一人,近三年只錄得十人。還好有三都國子監在。

與史館、弘文館自己開班培養史學生一樣,三都國子監自己也培養數學生。如今大夏主要的數學生來源,就是這些官辦學校。

國子監的學生來源主要是勳貴子弟以及蔭庇得到的入學名額。

比如,某人立下戰功了,斬將奪旗、破城先登、大敗敵軍等,厲害點的戰功可以蔭庇子弟當官,差一點也可以得到國子監入學名額,畢業了可以當個小官小吏。

蔭官雖然比不上科舉正途,但自己能力出色的話,也可以當上大官甚至宰相。這是給武人的優惠政策,激勵他們奮勇殺敵,封妻廕子。

官員來源多樣化,不全靠科舉,是自隋以來的定製。

邵樹德深以爲然。做什麼事情都切忌壟斷,他不打算改。

目前大夏的官員,與前唐差不多,有科舉、有蔭官、有經學、有國子監、有直授,來源還是比較多樣化的。

科舉改革之後,科舉給了底層讀書人機會。蔭官給了戰場賣命的武人機會。

官學拉攏了勳貴世家,也部分拉攏了武人。

直授的對象就比較複雜了,有可能是戰場立功的武人,也有可能是名氣較大但考不上的文人,還有拉攏的蕃人酋豪等—其實都是統戰需要。

整個問對一直持續到傍晚,進士、明法、明經、明算、三史、營建、醫學、武舉等科目甚至連鄉貢進士、賓貢進士都談了一遍,確定了改革的基調。

當然,作爲諸科中當之無愧的明星,最耀眼的存在,進士科仍然是人們最關注的。一經推出,想必會在士人中間掀起無數波瀾。

******

邵樹德吃罷晚膳後,才從僕固承恩那裡得到消息,於是來到了承恩殿。皇后也在,白了他一眼之後,直接走了。

邵樹德訕訕一笑,走到正在發呆的高氏身旁,輕輕摟入懷中。

高氏像遇到了什麼可怕的事物一般,匆忙掙脫。「慢點,別傷了孩兒。」邵樹德忙道。

這句話彷彿有魔力高氏的動作一下子變得輕柔了。

邵樹德又把她摟入懷中,高氏顫抖了一下,沒再掙扎。

「才四次,柔娘就懷上了····—·」邵樹德輕摟着美人,在她耳邊說道:「你既已經懷上了,掖庭那邊就不必去了,在朕身邊服侍吧。」

高氏又流下了眼淚這是要被徹底霸佔了。

邵樹德輕拍着她的背,道:「你父、你兄、你弟,日後都有造化。我們的孩兒,也能富貴一世。」高氏的眼淚稍止。事已至此,她能怎麼辦?

聖人其實給了她一個了不得的承諾,算是有良心的了。就是心中難受無比,往日恩愛的一幕幕浮現在眼前,陛下在忽汗海畔採摘野花,親手戴在她頭上······但她卻和別的男人有了孩子,想到此處,高氏的淚水又止不住了。

邵樹德的手也沒閒着。不一會兒,襦服就已經被解開了。

高氏一邊流眼淚,一邊推卻,但力度不是很大,態度並沒有多堅決。

「肚子顯懷之前,你還可去見大諲撰,就是要小心一些。」邵樹德幾乎咬着高氏的耳垂在說話。高氏渾身顫抖,臉色潮紅,也不知道什麼原因。

「後面就要安心待產了。」邵樹德又道:「待生完孩子,朕給你個宮官噹噹。無事之時,可在中官、侍衛陪同下,去見見你夫君。朕知道你們很恩愛······」

高氏顫抖得更厲害了,她的手反抓着邵樹德,眼中噙滿淚水,但意味難明。

邵樹德心中有數,繼續不停。待到裙襬被拉下來時,高氏甚至還輕輕擡了一下臀,方便褪下。

妥了!邵樹德心中滿是成就。枯燥的工作之餘,還可以欣賞小白兔是如何一步步墮落的,放鬆心情。良久之後,他神清氣爽地起身,在宮女的服侍下沐浴更衣,然後又回到了金臺殿。

今天加班,處理黔中發來的奏疏!

雖經御醫多番診治,但高仁厚依然病重不能視事。邵樹德已令牂州刺史邵勉仁暫領勝捷軍兩萬餘人,掌控黔南大局。

高仁厚病中上疏,提到大長和國君鄭買嗣已經病亡,廟號聖祖,諡號聖明文武威德桓皇帝。其子鄭仁旻繼位,詔以明年(910)爲始元元年。

鄭買嗣死,鄭仁旻繼位,這本沒什麼。但高仁厚提醒,鄭買嗣在位期間,因其篇位及殺南詔王族蒙氏862口於五華摟下,國中就多有不服。也

就九隆族後裔、西洱河蠻大姓高氏的首領高贊支持,他才能穩住局面。

而說起這個高家,也是南詔歷史悠久的實力派了。

唐懿宗鹹通年間,南詔入侵靜海軍,佔領交州。高駢集結大軍,大破南詔,收復安南失地。但這場戰爭,並不僅僅勝敗那麼簡單,事實上影響很深遠。

交趾之戰,「斬(段)酋遷、(範)脆些、(趙)諾眉上首三萬級,安南平。」

另俘南詔大將張詮、李溠龍以下萬餘人。

高駢移鎮西川時,南詔犯境,覆敗之,俘酋五十餘。

南詔國主蒙世隆因屢戰屢敗,心中氣結,疽發而死,諡號「景莊皇帝」。其子蒙隆舜繼位後,戰爭規模有所減小,最後漸漸平息。

但長達十五年的戰爭,已經令南詔疲敝不堪,百姓怨恨。

蒙世隆時期的名臣重將如段酋遷、範脆些、趙諾眉、張詮、李溠龍等死的死,降的降。在蒙隆舜時期,高駢又上疏朝廷,建議斬殺所俘之南詔名臣趙隆眉、楊奇鯧等人,朝廷許之。

於是,南詔柱國之臣幾乎一掃而空,令倖臣鄭買嗣、宦官楊登等人奪權,僅存的重臣如高贊,也與鄭買嗣合作。

但鄭買嗣終究做錯了事,殺蒙氏一族八百餘口,連襁褓小兒也不肯放過,令南詔上下有些憤怒。高仁厚認爲,鄭仁旻很可能爲了樹立威望,發兵攻夏,劍南、黔中、五管都將面臨戰火。

邵樹德讓人取來資料,仔細查閱,發現劍南道黎、雅之間有很多部落是受大長和國控制的。

想了想後,傳下命令:「屯駐黔中之勝捷軍左廂回返西川休整,勝捷軍右廂進駐黔中。以魏王勉仁爲牂州行營招討使,以燕王明義爲成都行營招討使,整肅各軍及蠻獠蕃部,即刻赴任。」

批完這條,又看了看五管戰場,進展還是比較順利的。

大長和國如果出兵,一般就是劍南、黔中、嶺南西道、靜海軍四個方向。

想了想後,又令靜海軍節度使儲慎儀派員巡視山川要隘,營寨該修繕的修繕,蕃部該安撫的安撫,丁壯該徵發的徵發。

嶺南西道,一如靜海軍故事,做好防冬工作。

當然,他也強調了,當務之急,還是儘快攻滅劉隱。

第十二章 善陽嶺(爲lenny盟主加更一章)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1239章 佈告諸州第十二章 澠池第962章 樞密使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七十六章 路線:直取北庭!第十章 他能給什麼?第1284章 好物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六章 夏、皋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十二章 澠池第四十八章 自己人的出路第一百零二章 後記告哀使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三十一章 年前瑣事第三十八章 無家與暗流第1291章 考驗與出使第1235章 奴部第六章 夏、皋第五十四章 濟源第三章 四月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四十五章 洛南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八十二章 出來吧!第1013章 “屯田”第二十六章 幫他體面第三章 調查(三)第二十九章 首尾第十一章 處理第二十七章 搶時間第四十九章 餘波第六十四章 碼頭第1037章 想說放棄不容易第1033章 全是壞消息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七十五章 盤算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四十六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三)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1098章 收穫與東巡第八十二章 執念第1006章 調動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四十三章 李朱第四十八章 遺留問題之三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二章 舊部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三十七章 不插手第1234章 大侄們的新工作第二十四章 人命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二十二章 備戰(爲盟主範河兄加更)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四章 團伙第1061章 菜,愛玩第三十九章 玩玩第五十一章 恨!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二十章 同州(給盟友布布久久爹加更第二章)第1226章 榮譽第五十七章 意外嗎?(給盟主對子狗加更)第980章 軍事政變第1330章 西樓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六十六章 快刀斬亂麻第977章 追襲第二十五章 變天第六章 收拾整頓(二)第二十章 金城(三)關內、河東之間渡口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1107章 參詳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四章 兵諫第十九章 開刀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三十二章 一起跳舞第四十七章 自爆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二十章 邙山第十三章 面聖第十九章 西路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二十七章 北巡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三十四章 就很突然第十六章 樂園
第十二章 善陽嶺(爲lenny盟主加更一章)第三十三章 淝水卻思安石在,涇陽遙望子儀行(二)第四十三章 顧此失彼第1239章 佈告諸州第十二章 澠池第962章 樞密使第八十八章 凋零第七十六章 路線:直取北庭!第十章 他能給什麼?第1284章 好物第五十三章 看海第六章 夏、皋第六章 人才與北征第十二章 澠池第四十八章 自己人的出路第一百零二章 後記告哀使第八十八章 河東系第三十一章 年前瑣事第三十八章 無家與暗流第1291章 考驗與出使第1235章 奴部第六章 夏、皋第五十四章 濟源第三章 四月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四十五章 洛南第十二章 新徵程第六十五章 處置第八十二章 出來吧!第1013章 “屯田”第二十六章 幫他體面第三章 調查(三)第二十九章 首尾第十一章 處理第二十七章 搶時間第四十九章 餘波第六十四章 碼頭第1037章 想說放棄不容易第1033章 全是壞消息第二十二章 上元第七十五章 盤算第五十章 巴士拉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四十六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三)第四十五章 父子與選擇第1098章 收穫與東巡第八十二章 執念第1006章 調動第二十四章 對聊第三十七章 風向第四十三章 李朱第四十八章 遺留問題之三第1324章 葬禮與政治第二章 舊部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三十七章 不插手第1234章 大侄們的新工作第二十四章 人命第四十四章 巡邊(三)第二十二章 備戰(爲盟主範河兄加更)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四章 團伙第1061章 菜,愛玩第三十九章 玩玩第五十一章 恨!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1143章 遼陽與建安第二十章 同州(給盟友布布久久爹加更第二章)第1226章 榮譽第五十七章 意外嗎?(給盟主對子狗加更)第980章 軍事政變第1330章 西樓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六十六章 快刀斬亂麻第977章 追襲第二十五章 變天第六章 收拾整頓(二)第二十章 金城(三)關內、河東之間渡口第九章 長安與洛陽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1107章 參詳第二章 兄友弟恭第四章 兵諫第十九章 開刀第二十四章 深固根本第三十二章 一起跳舞第四十七章 自爆第1217章 人事與工作第二十章 邙山第十三章 面聖第十九章 西路第三十四章 服不服第十四章 中陵水之戰(一)第二十七章 北巡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二十一章 僥倖第五十三章 怎麼還不走?第三十四章 就很突然第十六章 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