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

“晚唐浮生 新”查找最新章節!

“去歲收成幾何?”邵樹德甫一下船,便直奔靈州城下的試驗田。

雖說去年纔是第一次搞三茬輪作制,看不出什麼來,但他依然十分關心。

田是龍興寺的田,去年便已收歸關中,而辯才法師更是帶着部分僧人,到地斤澤傳道去了,那邊新建了一座龍興寺分院,專門給草原雜虜講解佛祖的大道理。

耕作試驗田的是原龍興寺的莊戶,同時也是邵大帥的食邑。試驗的三年內免稅賦、勞役,因此大夥還是很有積極性的。

“大帥,一畝收一斛七鬥。”靈州別駕裴遠稟報道。

這個數字是三百戶的平均數字,高的破了兩斛,低的只有一斛,總共種了60頃,收麥一萬斛出頭。

“撒了多少種子?”邵樹德又問道。

“每畝播種兩鬥。”裴遠答道。

一畝地播兩鬥種子,這是密植了,難怪能收一斛七鬥。

邵樹德心算了一下,種子收穫比是1:8.5,不算低,比正常稍好。但也好得不多,畢竟這是密植,很多時候農民播種時,一畝地不會撒兩鬥種子,除非那地特肥沃,養分充足。

不過沒關係,這纔是第一年,休耕固氮的農田需要兩年後種植糧食時才能看出成效。希望能把收益率提高到10以上,甚至是1:15,即播種兩鬥種子,收麥兩、三斛,那樣就完美了。

邵樹德曾經到橫山党項那邊看過,人家的農業生產是真的粗放。山上以種植粟、麥、青稞爲主,撒一斗多一點種子,然後啥也不管了,坐等八月份收穫。一畝地大概平均收個五斗糧食,種子收穫比在1:5以內,有時只有1:4,這真的太坑了。

收益率如果再降低,那還不如放牧算了,這是實話。

種子收穫比,是糧食收成最關鍵的指標。所謂的提高產量,其實提高的就是這個收益率。種粟麥,1:4就偏低了,因爲畝產不足一斛;1:6、7是正常水平,因爲達到了國朝“畝產一石”的平均及格線,即撒一斗半的種子,秋收時得一斛糧食。

龍興寺莊戶一畝地撒兩鬥種子,高密度種植,平時估計也弄了不少黃河泥沙、牲畜糞便來肥田,就爲了弄個一斛七斗的畝產,讓自己高興高興。

唉,肯定是官員們教他們這麼做的,但他們一定沒想到邵樹德會問用了多少種子。

這年頭武夫居然還懂這個?

“一戶六十畝呢,還有四十畝是個什麼情況?”邵樹德問道。

“回大帥,總計種了六十頃大宛苜蓿,一畝年產數十石,可供一頭草原犍牛一年所食,或還稍有些富餘。二十畝,便可養二十餘頭牛。”裴遠答道。

“養二十頭牛,可忙得過來?”邵樹德問道。

“一家六口人,應是……應是忙得過來。”裴遠支支吾吾道。

邵樹德沒說什麼。作爲官員,能知道數字就已經不錯了,你還指望他深入農家,噓寒問暖,那現實嗎?

一家大大小小六口人,要忙農活,要照應牲畜,肯定是極苦極累的。邵樹德敢說,這三百戶人一定是榨乾了自己的每一分精力,不然根本不可能獲得一斛七斗的畝產。

或許也有利益驅動在裡面。三年不納賦,所得全是自己的,多勞多得,確實也能調動農民的積極性。

“大帥,三、四月下麥種,忙完之後,五月苜蓿發芽,可做牧場,直到隆冬,剛好岔開。”見裴遠被問得張口結舌,幕府營田判官趙植便上前說道。

“可還有其他牧草?”

“回大帥,營田司諸位同僚商議後,認爲蕪菁或可種下看看,亦可當牧草。”

“另找一塊地試試。”

“遵命。”

“一頭犍牛一年產多少糞肥?”邵樹德又問道。

裴遠、趙植都愣在了那裡,好像遇到了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

問這個事情,太有辱斯文了!大帥真的是武夫嗎?早年在天德軍時,一定種過地吧?

邵樹德搖了搖頭。事實上他也不清楚,他只知道,一頭牛一年所拉的糞便,用來肥一畝地,可能還略有些不足,最好是三頭牛肥兩畝地。如此,才能在維持地力的情況下,持續穩定多年獲得令人豔羨的高產當然也不能忘了休耕固氮的貢獻。

種子收穫比,一定要提上去,1:10是必需的,1:15纔是目標。

“再找一塊地,用來培育良種。”

邵大帥的這句話他倆倒是理解了。其實農家都有留種選種的意識,每年都會拿顆粒最飽滿的麥下種,大帥這意思,是還需要更好的種子?

“馬政都知道了吧?”邵樹德說道:“好馬配好馬,生出來的馬駒再優中選優,一代代培育。種子亦可如此,着手去做吧,所需款項、田地、人手,來找某。”

“遵命。”

後世糧食高產,無外乎四大因素:良種、農藥、化肥、水利。農藥別想了,水利一直在搞。化肥確實沒有,但可以靠糞肥來代替,一頭牛一年拉的糞全砸一畝地裡面,效率低是低了點,但沒辦法,只能這樣了。

穿越前自己看小說,某人到了古代,只要來一句,用糞或河底淤泥肥田,彷彿立馬就可以獲得高產量,然後路人驚歎,名利雙收。

這就是臆想!

古人不知道漚肥嗎?當然知道。但爲什麼效果還是不好呢?沒有足夠的糞或淤泥啊!

人的那點糞便,只有牛的十幾分之一,夠肥屁的田!固氮休耕、牛糞肥田,多管齊下,纔可能補充高產後所消耗的地力。

此外還有良種,這事其實就和馬政一樣,需要長時間培育,也需要點運氣。

三茬輪作制,目前只有自己這個關北可汗能搞得起來。控制那麼多草原部族,獲得足夠的牛也是一大原因。慢慢來吧,若是一畝地能收兩三斛小麥,整個定難七州的糧食產量就會大增。屆時自己的威望將更上一層樓,鎮內誰人敢反?

李劭去了懷遠縣,邵樹德進城後便直接住進了節度使府。

他首先讓靈州幕府的人找來了戶口、農田資料。

去年春季攻佔靈州後,本地人口迎來了一次大飛躍。本來只有四萬人,算上隱戶也不過五六萬,滿打滿算不到一萬戶。但一年來,先編了四千戶農耕党項,隨後兩批關中民戶三萬人抵達。接着又有各類匠人、水師、藝人等三千六百戶接近兩萬人涌入。再加上照常分過來的三四千戶關東移民,現在的靈州八縣(包括即將設縣的定遠、豐安)已經有了兩萬六千餘戶,口十三萬餘。

這麼多人涌入,但基本都過了農時,沒能及時耕種土地收穫糧食。也就一些來得早的,種了點田地,能有那麼點收穫。這些人,也就是靠王重榮的那三十萬斛粟麥養着,靈州糧食產量的爆發,主要還是看今年。

光啓元年,靈州真正播種的土地面積只有六千餘頃。具體產量如何,幕府不知曉,因爲去歲戰爭,靈鹽二州免賦。估算一下的話,應該收了百萬斛稻麥,幾十萬斛雜糧豆子。

光啓二年,靈州的糧食產量應會暴增了。隨着人口的越來越多,這裡註定會成爲自己轄下最富裕的一塊地方。

“懷遠縣……”邵樹德的手指在地圖上劃來劃去。

懷遠縣就是後世的銀川,邵大帥現在有把政治中心從夏州搬到這裡的念頭了。

衙軍規模越來越大,如果二十萬人都住在夏州,則遠遠超出了土地的承載力,需要從其餘州縣調糧。但夏州不通水運,成本巨大,已經不適合再作爲政治中心存在了。

懷遠縣,是一個不錯的新“都城”。

平原面積廣闊,氣候適宜,利於灌溉,還有黃河水運便利。最後一點十分關鍵,水運可以將各種商品的成本大比例壓縮,同時亦可溝通到很遠的地方。木材、牲畜、布帛、皮革、鐵礦、石炭等等各類商品,都能以較爲合理的價格運到此處,供龐大的不事生產的人羣消費。

銀川平原的糧食、水果,亦可廉價輸送到其他地方,出售獲利。

說白了,“塞上江南”的人口承載力強,自己可以將數萬衙軍及其家屬全弄到懷遠縣周邊生活,而不用擔心破壞環境。

要出兵的話,也非常方便,沿着黃河走就是了。水運運輸量大、成本低的優勢,將大大減少自己的軍事開支,也減少民間夫子的徵發力度。自己將不用擔心老百姓誤了農時,一年可以多次出兵,而不用太過擾民。

最後一點也十分關鍵。這裡離草原近,政治中心遷過來之後,打擊不肯臣服的草原部落的力度也會加大,對周邊的安全形勢也會有所改善。

“懷遠縣,要築新城!”邵樹德一指頭戳在地圖上某處,說道。

陳誠、趙光逢、樑之夏三人聽了眼皮子一跳。築城,可是大勞役啊,而且這不是德宗年間突擊修築的鹽州那種“爛城”。大帥的意圖,他們這些人精都看出來了,這是想將理所從夏州搬過來,那麼這城就不能草草創建了,必須得下血本。

材料倒沒什麼,問題是人力。

“朱全忠現在在做什麼?”

陳誠等人已經習慣了大帥跳躍的思維,因此立刻答道:“去歲秦宗權在八角鎮大敗朱全忠,目前還在相持,互有勝負。”

邵樹德聞言有些佩服。

朱溫的部隊,和他的定難軍其實有些像,即都是主帥白手起家,一點點搭建起來的。邵樹德從天德軍五十人起家,慢慢擴大,朱溫帶了五百人去宣武上任,一點點組建軍隊。

這樣的好處是十分明顯的,就是主帥威望很高,即便大將想造反,中下級軍官也不會同意。除非那支部隊不是主帥親手組建的,而是其他藩鎮投過來的,比如朱溫晚年丁會叛變時,手下軍隊就是投降的昭義軍,根本沒整編過。

幽州鎮的李全忠敗了一次,直接就造反,軍士們也不反對,其他藩鎮也多有類似情況。那麼朱溫的部下爲什麼不造反呢?這兩年投降秦宗權的人可太多了,朱溫在他手下吃了這麼一個大敗仗,居然沒人造反,真的很難得。

與朱溫相比,憑空繼承了數萬河東衙軍的李克用,還在艱難地搞着平衡,並利用沙陀本部、北邊五部的胡兵往裡面摻沙子,也不給河東本地土著大權,他還是比較信任跟着自己起家的代北集團。

定難軍是自己一手組建的,是締造者,而非繼承者。去年出征前,在夏州城北檢閱諸軍,軍士們高聲歡呼,所過之處無不響應。在這種情況下,得有多傻才造反?怕不是一露出苗頭,直接被手下軍士們綁了獻給大帥邀功。

不過話又說回來了,以後自己地盤大了,威勢強了,不可避免要遇到帶着地盤和軍隊直接投過來的人,自己該怎麼處理呢?直接剝奪其軍隊,打散混編固然是一個好辦法,但人家能同意嗎?真這麼做了,怕是就沒人願意投你了。

朱溫晚年,就遇到了太多這樣的事,削藩在所難免。而你一削藩,人家要麼造反,要麼投敵。“帶資進組”的人,就是這麼麻煩,但你也可能只靠自己的錢“拍電影”啊。

定難軍,自己現在是100%股權,但以後總會有小股東加盟吧?股權總會被稀釋, 自己該如何面對呢?

“很好,朱全忠還在與秦宗權廝鬥。”邵樹德一笑,道:“我那義兄又在做什麼?”

“秣馬厲兵,準備南北同時開戰,攻大同和昭義。”趙光逢答道。

“那就好,還有時間。”邵樹德笑道:“定難七州的建設是關鍵。待朱全忠、李克用那邊稍稍整出點眉目,七州的糧食、牛羊、財貨應已大增,河隴舊地應該也收復了不少。屆時,某便可有下一步行動了。”

自己的地盤在西北,壞處不少,但好處同樣有不少。至少,不用和秦宗權那等狠人廝殺不休,可以安心種田,積累財貨,建設軍隊。

世上之事,有利有弊,全看如何操作。與朱溫和李克用的比賽,自己並沒有落後。也許,還稍稍領先了一些?

爲了方便下次閱讀,你可以點擊下方的"收藏"記錄本次(第200章 試驗田與政治中心)閱讀記錄,下次打開書架即可看到!

喜歡《晚唐浮生》請向你的朋友(QQ、博客、微信等方式)推薦本書,謝謝您的支持!!

第1090章 一切盡在掌控中第四章 州情(一)第十二章 夏州(一)第八章 抉擇第1287章 後宮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六章 兄弟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四十三章 風暴第三十七章 兩路(一)第二十八章 斫柱第1287章 後宮第四十九章 班師與說客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二十八章 難唸的經第1302章 接見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962章 樞密使第七十五章 剛起了個頭就沒了第四十九章 黃鄴(三)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五十一章 跗骨之蛆第十四章 韃靼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二十一章 效節第1250章 寒意第八十一章 渡河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1314章 收服第八章 東行第九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一)(爲LOL1號盟主加更)第十九章 碰撞第976章 北上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三十三章 大軍第三十章 南北突破第十二章 恩德關內、河東之間渡口第二十三章 會李第一章 打工皇帝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第三十一章 會州(五)第十三章 啓行第四十八章 調動(爲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六十一章 請走第三十六章 譁亂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986章 兗 淄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973章 加速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1176章 河北道與北巡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三十七章 不插手第十九章 全力南下第六章 夏、皋第1334章 說動(給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1067章 交代第十九章 只能做不能說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四十六章 專事威刑第三十七章 牛……銀行?第二十五章 粗安第1067章 交代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十章 他能給什麼?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二章 派系第二十五章 離開第四章 糖與木材第1229章 轟然倒地第四十八章 自己人的出路第三十一章 遍地烽火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1322章 鎮州陷落第1296章 默契第1239章 佈告諸州第五十二章 死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六十五章 授劍與交待第1053章 投降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1115章 處置第十五章 趙植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第1001章 邊塞體系第1287章 後宮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三十八章 加註第六十章 用盡全力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五十六章 霍邑
第1090章 一切盡在掌控中第四章 州情(一)第十二章 夏州(一)第八章 抉擇第1287章 後宮第1299章 萬勝黃頭第六章 兄弟第三十四章 安排與人第四十三章 風暴第三十七章 兩路(一)第二十八章 斫柱第1287章 後宮第四十九章 班師與說客第1189章 士氣如虹第二十八章 難唸的經第1302章 接見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五十八章 尊號與北衙第962章 樞密使第七十五章 剛起了個頭就沒了第四十九章 黃鄴(三)第三十三章 無根之萍第五十一章 跗骨之蛆第十四章 韃靼第1278章 大丈夫(加更1)第1047章 守戶犬與成安第二十一章 效節第1250章 寒意第八十一章 渡河讀者的胃口也太大了……第十三章 是可忍孰不可忍第1314章 收服第八章 東行第九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一)(爲LOL1號盟主加更)第十九章 碰撞第976章 北上第二十八章 終點第十九章 金城(二)第三十三章 大軍第三十章 南北突破第十二章 恩德關內、河東之間渡口第二十三章 會李第一章 打工皇帝談談騎馬行軍的問題第三十一章 會州(五)第十三章 啓行第四十八章 調動(爲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六十一章 請走第三十六章 譁亂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986章 兗 淄第三十六章 南衙北司第四十六章 我讓你大吃一驚第973章 加速第四十六章 狩獵第1176章 河北道與北巡第五十四章 就走了第三十七章 不插手第十九章 全力南下第六章 夏、皋第1334章 說動(給盟主鬼魅森林i加更)第1067章 交代第十九章 只能做不能說第二十七章 教化與態度第四十六章 專事威刑第三十七章 牛……銀行?第二十五章 粗安第1067章 交代第三十九章 拜倒第十章 他能給什麼?第六十四章 雙重噩耗第二章 派系第二十五章 離開第四章 糖與木材第1229章 轟然倒地第四十八章 自己人的出路第三十一章 遍地烽火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1322章 鎮州陷落第1296章 默契第1239章 佈告諸州第五十二章 死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六十五章 授劍與交待第1053章 投降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1115章 處置第十五章 趙植第七十七章 招慰與安排第十八章 亡國之臣第1001章 邊塞體系第1287章 後宮第四十七章 艦隊外交第三十八章 挑釁第三十八章 加註第六十章 用盡全力金國如何防禦蒙古騎兵入境敵後騷擾第十一章 出征前的二月第五十六章 霍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