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入夏州(第二卷結束)

中和三年六月二十,富平縣。

邵樹德剛剛送走了京畿制置觀察使田從異。

田從異是來催促夏綏軍趕緊走人的。開什麼玩笑!三千衙軍屯駐華原,三千屯駐同官,兩千騎卒(包括“借”的鄜坊軍騎兵)屯於美原,主力鐵林軍逗留於富平。地方上每日供應這幫大爺,兩個多月了,合着不走了是嗎?

數日前,甚至就連賞賜纔剛剛領足的河北軍士都東出潼關回家了,夏綏軍還留在這裡做甚?難道盤踞不走?於是田從異過來了,想探聽下情況。

得知夏綏軍也是因爲“糧賜不足”才逗留之後,田某稍稍鬆了一口氣。不過也有點氣憤,這些軍頭都把關中當什麼地方了?隨意搜刮錢糧。就在上個月,守長安的忠武軍等部又在鬧餉,差點再次劫掠長安,最後還是緊急從畿縣調了些錢糧過來纔算安撫住。

田從異從富平離開時沒說什麼,算是默許了夏綏軍徵完糧後再走。反正天子在川中耍得高興,尚未有返回長安的意思,邵樹德最多再有一個月就走了,何苦與他撕破臉呢?

“大王,已經有幾縣夏糧收完了。李延齡已遣人去各縣收取約好的粟麥,統一運至同官縣集中。另外,李仁軍回來了。”陳誠走進書房,稟報道。

李仁軍在長安附近幾縣,連哄帶騙弄了三千餘戶百姓,然後將其與巢衆俘虜、糧草賞賜一起運回了綏州。

這是邵樹德最後一次在關中搜刮人力了。現在戰爭已經結束,沒人再會跟你走。大家都覺得生活終於安穩下來了,農業、商業開始慢慢恢復,對外移民慾望大減。

今年綏州開田2500頃,潛力差不多也用盡了。這些土地中,劃了600頃給軍屬農場,至此農場共有地2000頃,目前約有萬名巢衆俘虜在種地。900頃給了軍士,一人增領十畝地,鐵林軍全軍每人有地三十畝。剩下的1000頃,納入州中,使得州中公地數量達到了1500頃,暫時全部租給關中移民耕種。

就總體而言,如果算上陸陸續續從其他地方遷移過來的軍士家屬、押運回去的巢衆俘虜、吸引過去的關中民戶,目前綏州共有人口124000餘人,8800餘頃土地,差不多接近上限了。

不是不可以繼續加大開發力度,但沒這個必要。投資的效費比開始急劇下降,有這功夫,不如將重點轉到銀州去,那邊投資回報相當高。綏州五縣,以後就留給地方上的民衆自己開發吧,撐死了再弄個三千頃土地,但邵樹德不想砸這個錢了。

而經過這不到三年時間的發展,現在綏州已成了夏綏第一經濟重鎮。銀州、夏州七縣的漢民加起來,也只有綏州五縣六成的樣子。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是時候慢慢糾正了。

“告訴李延齡,收一批就運回去一批,不用等。走保塞軍的地盤,沒人敢攔的。”邵樹德說道:“對了,三十萬斛糧,二十萬送往夏州,六萬斛送到綏州,四萬至銀州,差不多就這樣安排吧。”

三十萬斛糧食,真的不是那麼容易運走的。鐵林軍連戰連接,繳獲了大量馬車、役畜,但這些糧食,也得分好幾趟搬運,因此時間是非常寶貴的,到冬季下雪前,差不多也就能運兩次,而且還挺勉強。

衙軍左右兩廂的輔兵也被動員了起來,甚至就連保塞軍李孝昌那邊都接到了邵樹德請求,讓他出人幫忙運輸,總之就是盡一切力量,趕在下雪前將糧食弄走。

“大王,明年銀州開渠,應有不少新增田地,然乏人耕種,如之奈何?”陳誠問道。

封絢煮好茶後,親自端到了院中。陳誠見狀趕忙站起身,低下頭,不敢直視。

身份不一樣了。以前只是封隱的從妹罷了,但現在已是主公之妾。而且看主公寵愛封氏姐妹的樣子,陳誠實在不敢怠慢。

“陳判官精於謀劃,屢次獻策破敵,大王多有倚重。此乃華州所產茶葉,雖未錄入《茶經》之中,然亦頗有風味。”封絢笑道。

自從痛下決心之後,最近數月她的氣色非常好,人也顯得愈發活潑,讓兄嫂劉氏幾乎以爲變了一個人。

“是小華山?”陳誠試探性問道:“某記得有首《茶亭》提到過此茶。天下戰亂不休,能有小華山亦是難得了。”

“茶無名,然卻產於小華山,朱學士曾詠詩‘靜得塵埃外,茶芳小華山’贊之。”封絢抿嘴笑道。

說罷,行了個禮,飄然而去,不耽擱兩人談正事。

“陳判官,某覺得當初似乎應該答應出關去殺賊的。西門重遂都監曾暗示過某,某亦很心動,然朝廷卻隻字不提鄜坊四州或朔方三州之事,某便失了興趣。現在想想,如果東出關擊賊,或許可以在河南收攏百姓,借道河中,送回綏州。”邵樹德嘆了口氣,道:“罷了,此事既已過去,悔亦無用。人力之事,某想了想,在關中、河東開設店鋪,販賣戰馬,採買其他物事。同時,這些店鋪亦可留意招募貧苦無依之民人,送回夏綏後,統一安置到銀州墾殖。天下紛亂,總有貧無立錐之地的百姓,且還不少,日積月累,總能弄來不少人。”

“此策甚妙,若是廣設馬行,一年幾百戶人總是能弄到的。一旦有戰亂,怕是更多。”陳誠讚道。

“人,始終是根本。”邵樹德說道:“近日準備準備吧,去趟延州,見一見李孝昌,讓他安安心。待你回返,某也差不多該動身回夏州了。”

“遵命。”陳誠應道。

******

七月二十一,邵樹德啓程離開富平,向延州方向進發,鐵林軍大隊亦跟着一起行動。封氏一家也將搬遷到夏州,這個李侃的莊子,算是物歸原主。

邵樹德沒有騎馬,而是和封氏姐妹一起坐在馬車內。原因也很簡單,小封(封都)懷孕了。諸將聞訊,紛紛賀喜,大王從赴援河東開始,五年裡打了四年仗,有子嗣真的不容易。唯一一個不開心的可能就是折嗣裕了,他妹妹纔是大王正妻,結果事情搞成這樣,實在憋氣。

坐在馬車裡,邵樹德抽空研究了下夏綏四州的財政問題。

按照國朝制度,天下各州縣包括藩鎮在內都要實行兩稅法。然而在實際操作中,藩鎮漸漸“違法聚斂”,操作起來大走其樣,甚至根本沒有執行。朝廷一看這樣不行,必須加以整頓,尤其是那些不聽話的藩鎮。

兩稅法實施那會,天下藩鎮大體上可分爲河朔割據型、中原防遏型、邊疆御邊型、東南財源型四種。河朔逆藩與朝廷之間關係很差,不申戶口,屢屢相抗,不過經過幾番討伐之後,最後基本都順服了,推行了兩稅法,向朝廷納稅。

河朔三鎮都這樣了,作爲神策軍系的京西北八鎮,自然不可能例外。不過作爲邊疆防禦型藩鎮,京西北八鎮本來就入不敷出,全靠中央補貼錢糧,因此他們所謂的財政數據也就僅僅是給朝廷看看罷了,基本不解送貢賦,而且還需要朝廷額外調撥。

夏綏四州的賦役徵收,按照正常狀態來說,主要是地稅、戶稅、榷稅這三大類。中和二年,邵樹德在外征戰,鎮內稅收慣性按照以前的方式徵收,數據不全。唯有宋樂在綏州大力整理資料,給自己發了一份摘要過來。

綏州賦稅,目前是按照七千餘戶的基數來徵收的,這幾年的新移民及新編成的戶(比如軍士們)並未納入課稅範圍。根據朝廷兩稅法的規矩,目前平均一戶年繳納粟米三斛、絹兩匹半、錢280文,理論上可收兩萬多斛粟米、一萬八千多匹絹、兩千六百多緡錢。

這點錢,差不多也就剛剛夠養州兵,可能還差一些,又怎麼可能養那麼多虎狼般的軍士?而且,對農民們來說,這負擔也太“輕”了一點,必須加徵!加徵的部分主要在糧食,比例則不定。因爲夏綏的財稅制度和朝廷一樣,原則是量出爲入,即需要花多少錢才收多少稅,但總體而言,一個五六口人的家庭,耕三十畝地,一年在三斛地稅的基礎上,加徵十斛都很正常。這樣他們全家也就剩下17-18斛糧食的樣子,離正常建康生活需要的22-24斛糧還有點差距,不得不吃糠咽菜彌補。

戶稅也差不多,因爲需要給軍士們發賞賜,需要大量銅錢和絹帛。一年不過兩三千緡錢、不到兩萬匹絹的戶稅,完全不敷使用。而且戶稅和農民們的副業經營息息相關,副業不發達,你想加徵也做不到。

綏州固然有蠶桑業,但產能也就那樣。倒是畜牧業還算過關,不過因爲種種原因,對外銷路不暢,商業沒做起來,老百姓手裡的錢也就不多。死命加徵了一番,目前每年每戶也就徵收三匹二的絹、不到五百文的錢,再也很難提上去了。

也就是說,中和二年綏州共徵收了九萬七千多斛粟米、兩萬四千匹絹、四千六百多緡錢的正稅(榷稅主要在夏州、銀州),沒算軍屬農場的收入,且因爲關中民戶、軍士都是外來戶,他們也未被納入計徵範圍,大體上就這麼多吧,基本都消耗在養州兵、給各級官員開銷以及州中開河事務上了,甚至還產生了點小小的虧空。

“這個千瘡百孔的財政。”邵樹德將文件放置一邊,心道:“待回到夏州後,一定要好好梳理梳理。正規的財政制度,是長治久安的基礎啊。現在天底下怕是就沒幾個軍頭能算對賬,財務上肯定一團亂麻,這就難怪軍士們要作亂了。”

頭枕在大封豐腴的大腿上,邵樹德幾乎想了一路的財稅問題,直到九月下旬抵達夏州時,他還在思考如何從拓跋思恭那裡收取榷稅。

中和三年九月二十五,邵樹德入夏州,此時距上次出征討賊,已經整整過去了兩年零九個月。戰爭的硝煙暫時遠去,下面等待他的,是比戰爭還要艱難百倍的內部治理問題。

也許,這纔是決定他能否蕩平天下的根本因素,而不是武力或者權謀。

第八章 東行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十五章 兩條線第十六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一)第三十三章 動盪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三十二章 收尾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十四章 勢第四十三章 追逃(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七章 “五年平遼”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十二章 觀魚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十九章 碰撞第三十四章 就很突然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二十七章 齊聚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還是解釋一下吧。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七章 亂第七十八章 分割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1117章 討論第三十五章 “百姓”簡單談談弓箭、鐵甲第三十四章 戰略企圖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985章 桑乾鎮第1033章 全是壞消息第1004章 國相第1242章 北都規劃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十一章 京師(二)第1200章 遲到的總攻擊令第八十章 躺平第四十五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二)第五十二章 要走了第九章 轉變第976章 北上第七十五章 武昌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五章 勾連第二十五章 成算第四十一章 剖析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二十一章 驚聞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爲國第三十三章 盤點家底第七十五章 去吧!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985章 桑乾鎮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1170章 康福第六十九章 東行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十六章 風聲第四十一章 完善第十五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三)第四十章 你不能殺我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十一章 三地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1247章 陰鬱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二十四章 約定第二十八章 鄧州第八十六章 委任與動員第1296章 默契第十章 京師(一)第五十一章 債務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堵路上了,釣魚中。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1025章 徵行第九十章 殷鑑第二十四章 政治仗第二十九章 六件事第五十五章 快快快!第1183章 長白山第九十七章 安北第四十三章 紈絝子弟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1046章 計劃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有人勸我發單章,就發下吧。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六十八章 道路與冊封第二十五章 父子
第八章 東行第五十一章 下一個熱點第十五章 兩條線第十六章 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一)第三十三章 動盪第十六章 入長安(一)第三十二章 收尾第三十二章 多事之秋第十四章 勢第四十三章 追逃(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十七章 “五年平遼”第十章 割麥子(爲菸草淡淡香.1005盟主加更)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十二章 觀魚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九十章 圍追堵截第十九章 碰撞第三十四章 就很突然第二十九章 大的要來了第1100章 圃田澤畔第二十七章 齊聚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還是解釋一下吧。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七章 亂第七十八章 分割第三十八章 新工作第1117章 討論第三十五章 “百姓”簡單談談弓箭、鐵甲第三十四章 戰略企圖第十八章 金城(一)第985章 桑乾鎮第1033章 全是壞消息第1004章 國相第1242章 北都規劃第九十四章 東去第十一章 京師(二)第1200章 遲到的總攻擊令第八十章 躺平第四十五章 塞下秋來風景異(二)第五十二章 要走了第九章 轉變第976章 北上第七十五章 武昌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七十九章 請斬朱瑄!第五章 勾連第二十五章 成算第四十一章 剖析第五十四章 銀鞍直第二十一章 驚聞第九十章 帶走他第四十六章 四塞以爲國第三十三章 盤點家底第七十五章 去吧!第四十章 休閒(二)第二十章 氣急敗壞第985章 桑乾鎮第二十章 神兵天降第1170章 康福第六十九章 東行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九十章 君何處可之第十六章 風聲第四十一章 完善第十五章 興師已定雲霄志(三)第四十章 你不能殺我第三章 生活與提頭賣命第七十八章 休養生息第六十七章 兵亂第十一章 三地第十七章 戰宥州(一)第1247章 陰鬱第二十八章 柴與學校第十二章 出征前之二第二十四章 約定第二十八章 鄧州第八十六章 委任與動員第1296章 默契第十章 京師(一)第五十一章 債務第六十八章 人心向背堵路上了,釣魚中。第五十三章 在晉陽簽到的日子(四)第1025章 徵行第九十章 殷鑑第二十四章 政治仗第二十九章 六件事第五十五章 快快快!第1183章 長白山第九十七章 安北第四十三章 紈絝子弟第二章 太子與調整第1046章 計劃第五十一章 圍三闕一有人勸我發單章,就發下吧。第二十四章 事業第六十八章 道路與冊封第二十五章 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