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說清楚

一眨眼年關將近,邵樹德的情緒有些焦躁了起來。

他感覺這一年什麼事情都沒做。

當然這是他的錯覺。

從東向西數,紀州靺鞨人的叛亂被平定,鶻巖城爭端通過外交途徑得以解決,遼東整體處於微妙的平衡狀態。

都說王朝初期統計戶口比較簡單,經常搞。但遼東道弄起來阻力頗大,若非渤海世家大族被分化拉攏了一批,估計還要更加困難。

截止去年的數據,遼東道除七聖州之外,尚有12州、66縣,計有17萬2500餘戶、838000餘口。這個數據應該還有一定的潛力可挖,因爲這是編戶了不少靺鞨部落後的人口數據,真實數字顯然不止這麼多。

但即便如此,也非常可觀了。邵樹德就想知道,在他死去之前,遼東十二州的編戶人口一定會突破百萬,後世到底哪個子孫敢輕易捨棄?逼臉都不要了嗎?

因爲府兵安置的工作穩步推行,之前清塞軍最後一批人也安置到了穆州(暫缺部曲),樞密院又開始了新一輪的府兵整編。

這次勸說的對象是保寧軍。該部尚有一萬一千人左右,長期征戰之中損失頗大。到了這個地步,他們也疲了,於是大體同意被整編爲府兵。

經過協商,總計九千人被分散安置到龍泉府(六千)、鄚州(兩千)、蒙州(一千),剩下的兩千人除部分願意解甲歸田外,其餘分散到遼東道各州充當州兵——事實上他們也可以去湖南、黔中、五管、福建等地當州兵,但絕大部分人寧願去寒冷乾燥的遼東,也不願意去炎熱潮溼的南方。

保寧軍,就這樣消失了。

軍使李存賢前往淮海道,接替剛剛亡故的何絪的班,擔任州軍都指揮使。

副使李嗣肱調任蒙州刺史,兼州軍指揮使,取代渤海舊官。

都虞候李承約在打獵時墜馬而死。

都遊奕使袁建豐擔任理州刺史,兼州軍指揮使,同樣是取代渤海舊官。

至此,河東投降時,義兄留下的兵馬被整編爲萬勝黃頭、大同、天成、保寧、清塞、岢嵐六軍,而今皆不見矣。晉軍不多的餘燼,多集中在廣捷軍內,這支兩萬三千人的部隊裡有三分之二的官兵是晉軍出身。

最後的晉系兵馬了,能保持多久,也是個問題。

遼東道全部十九州,在建極十二年底的今天,除了編戶齊民產生的叛亂外,大體穩定了下來,下一步就是長期的開發與同化了。

遼東道以西,燕山一帶的鎮兵屯駐各堡戍,控扼交通要道,戶部也派人在此設卡收稅,一切都走上了正軌。

燕山以北,奚王去諸已經病逝,長子蘇支繼承大位。三泉、御夷鎮、仙遊宮、永安宮一字排開,是燕山北麓及大鮮卑山西側的外圍屏障。

他們存在,敵人就很難向東進入七聖州,以及向南進入幽州,這對河北、遼東長久保持安寧狀態至關重要——說白了,他們就是戰略緩衝區。

西北方向的進展也非常順利。

諸軍輪番北上,打得韃靼人或降或走,通往黑城子的大門已經完全敞開。

到了建極十三年,肯定會發起更大規模的進攻,徹底拿下黑城子,甚至向西推進一段距離,往磧西方向進兵。

這次還是以禁軍馬兵爲主,剛剛在豐州統一思想的蕃兵爲輔,儘量不動用豐、勝二州的府兵。

府兵不是自耕農民,也不是衛所兵。他們的一次性安置成本很高,但維持成本幾乎可以忽略不計,且維持戰鬥力不墜的時間很長,是一種非常良好的邊疆低成本解決方案。

前提是你不要過多透支他們的本源。只要不破產,且土地沒被大量分割,他們的戰鬥力就有保障。幾年遠征一次,其實還可以忍受,在家門口作戰,那更加可以接受了,長期遠征,你就會得到一支士氣不振、破產逃亡的府兵——前唐已經給我們打了樣。

目光投向南方。

最後一個割據勢力也被掃平了。置道設州,官員大舉南下,而今已經半年,局勢漸漸穩定了下來,一切都在往好的方向發展。

南方其實沒什麼可以多說的。當地軍民造反的意願不強,這從前唐安史之亂後就能看得出來——南方多觀察使區,北方多節度使區。

唯一的戰爭威脅就是大長和國了。

邵樹德其實給過他們機會,且至今仍在等待他們做出正確的選擇。但這事吧,好像他自己都不太信了。不然的話,大軍就不會慢慢往西南方向轉移了。

至於河南、河北、河東,雖然爲征討淮南的戰爭花費了一定的人力、物力,未來江寧府的建設也需要他們出一份力,但整體依然處於休養生息的節奏中。

河北偶有小亂,也是因爲部分百姓不願向外遷移引起的,且很快被平定。

河南人口密集的汴、宋、曹等州,向外移民的動作一直沒斷過,且幾乎沒起什麼亂子。

河北、河南的鮮明對比,其實也間接反應了兩地的民氣。

再有二三十年的話,差不多就會慢慢趨同了。

所以,仔細想想,建極十二年雖然看似很平淡,但這個國家的內裡在慢慢發生着深刻而堅定的變化。

從建極元年開始,每一年都是有意義的。

每成功渡過一年,都在給這個新生政權的基石添磚加瓦,直到它再也無法動搖。

世界,其實一直是這麼運轉的,沒什麼特別之處,不需要你爆發什麼英雄之氣,更無須你搞什麼蕩氣迴腸,貴在——

持之以恆,持之以恆,還是持之以恆!

******

邵樹德躺在軟塌之上,睜大眼睛。

宮人將一幅幅畫送到他面前舉起來,讓他可以從容欣賞。

“不知不覺間,唔……”邵樹德嚥下一粒葡萄乾,繼續說道:“朕居然做了那麼多事。這些畫好啊,彰顯着朕的無上偉業。縱千載之後,也會有人記得朕這麼一號人物。找人多臨摹一些,朕要分發給臣子。三都國子監、四都留守府,也要懸掛一些組圖。”

“是。”宮官蘇氏讓人記下。

邵樹德繼續看着組畫。

高氏紅着眼睛在一旁煮茶。她昨天收到了丈夫大諲撰的休書,哭了好久。

邵樹德趴在她背上,物理安慰着。

當休書被淚水浸泡完畢後,高氏哭哭啼啼地說她沒人要了,邵樹德迴應的是一泄如注。

這是近期質量最高的一次放鬆,足夠他回味好久了。

“第二件事……”看完組畫後,邵樹德繼續癱瘓在軟塌上,道:“着禮部準備冊文,冊封秦王承節爲皇太子。”

“是。”蘇氏平靜地應下。

建國已逾十年,大夏終於有太子了,真的不容易。蘇氏想起太子妃生下的是一個女兒,微微有些缺憾,但聖人還是冊封了,態度非常明顯。

能生女兒,自然也能生兒子。雖然太子看起來子嗣艱難,但他才二十多歲,還有機會。

當然,換正常時候,聖人未必會這麼痛快地冊封,怎麼也得等太子有了兒子後纔會考慮。但看如今的情況,聖人顯然不願意多等了,他似乎有很多事要做,極大可能會離京。

蘇氏在宮裡聽到個傳聞,皇后不願意繼續監國了,顯然這是在給聖人施加壓力——皇后什麼都可以不在乎,但她非常在乎兒子們。

“從馬直軍士整編爲東宮左右衛軍。”邵樹德繼續吩咐道。

北宋以前,東宮自成一個小朝廷,體系完備,各級官員都有,甚至就連直屬於東宮的軍隊都有——歷朝歷代規模不一,但都有。

北宋開始,東宮的軍事力量被剝奪,太子威望、權勢大減。明清兩朝,太子更是成爲皇帝可以隨意揉捏的可憐蟲,伴隨而來的則是大臣地位的直線下降,官場用語“大人”這種矮化人格的稱呼大行其道,以及皇帝越過宰相,直領六部,中央集權的無限加強。

唐末還沒發展到這一地步。

太子邵承節之前有一支親軍從馬直,有數千人。後來大部分分散進了勝捷軍,以便掌控這支部隊。從馬直只保留了兩三百人作爲骨幹,這幾年又慢慢擴充,恢復到了三千員額——人員主要來自降兵精銳、蕃部精壯、各新兵院訓練中的佼佼者。

邵樹德對此持默許態度。

此番冊封太子,本想學北宋剝奪掉邵承節的兵權,想了想後,只能長嘆一聲:這事做不得,如果他還想讓皇位順利繼承的話。

當然,這三千人他也沒放在眼裡。

雖說徐溫、張顥兩百人能做大事,但那是因爲淮南軍隊不作爲,就連楊府番直軍士都是他們的人。

大夏顯然不是這種情況,他現在還穩得住,太子的威望沒法和他比。

再者,太子左右衛軍三千人真的都是太子自己人嗎?從馬直最初可是在夏、樑爭霸時期於河南建立的,他們嚴格來說都是邵樹德的人,太子的一舉一動,逃不過他的眼睛。二郎如果聰明的話,就該在從馬直外重新建立一支私人武裝,但這又是邵樹德所不允許的。

既要千方百計扶持太子,提升他的威望,讓他掌握更多的權力和軍隊,以便能在當前這種社會風氣下順利繼位,同時又要防着他。其間的平衡,真不是一般人可以把握住的。

邵樹德有時候都很羨慕明清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但他又沒法完成這種體制改革,因爲文武朝官、地方將吏乃至豪強大族的價值觀,都不支持你這麼做。

帝王的偉力在於集衆,當所有人都反對某件事的時候,你最好不要去挑戰。

一個時期有一個時期的價值觀和風氣。在漢魏、南北朝的時候,像隋唐這種程度的集權都是不被世人所認可的,當時哪個皇帝敢這麼做,世家大族不介意換個代言人——事實上,那幾百年換皇帝還真不是很難,因爲皇帝需要世家大族的支持。

只有經歷了長達數百年的不斷消磨,隋唐天子才能進一步收攏權力,但要想轉變成明清的體制,條件還不成熟。

必須要讓社會更加原子化,讓有能力制約皇權的集體徹底消失,以小門小戶的貧寒讀書人取而代之,才能讓天子徹底說一不二,再沒人敢聒噪。

當然,世上沒有兩全其美,任何事情都有利有弊,像明清這樣集權也是有副作用的,那就是社會力量一盤散沙。當外敵入侵,官方機構癱瘓時,很難組織得起來——能組織他們的,只能是官府,或者是官方支持的私人。

唐夏之交的這會,社會還沒走到這一步。世家大族經隋唐兩代打壓和藩鎮割據的禍害,比起南北朝那會,經濟實力銳減,部曲私兵也沒了,已經沒什麼能力換皇帝,成爲了依附皇權存在的符號,但他們還對皇權有相當的制約作用。

有些事情,順其自然吧,邵樹德不想過多人爲干涉,他也沒這個能力把所有人的腦袋都打開,灌輸進去一種新的思想,告訴他們這纔是對的——太龍傲天了,思想可比生產力還難改變。

“讓趙王、韓王、齊王來見朕。”想了想後,邵樹德又說道。

這三個兒子已經分別從沙州、龍泉府、海州回來了。

差事幹得還可以,中規中矩。沒太多驚喜,但也不能說差。

這也是邵樹德最開始的預期。他們從小經歷了嚴格、優質的教育,本身也是中人或中上之資,沒理由把事情搞砸。

最關鍵的是,他們站在老父親收拾出的這個平臺上面。

好的平臺,可以讓中等之資的人,幹出上等資質的人才能做出的成就。

大夏這個平臺還不錯,三個兒子各自的成就也還看得過眼,如今即將冊封太子,有些事該對他們說清楚了。

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1002章 彷徨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八十六章 軌道第十七章 石橋第589章 新操作第996章 掃潢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1088章 天命第二十章 上路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十四章 行路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1272章 歸心第二十章 河清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四十六章 上表第三十章 歸屬第965章 恩威並施第1326章 前置準備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六十五章 揚子宮之三第1296章 默契第二十六章 市井(二)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1128章 匯聚第四十六章 專事威刑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十八章 勸第二十五章 敵後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1283章 魏州城外第1084章 框架第二章 世道第六章 三鬥第二十三章 入衛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四十六章 “陣前數語”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1028章 泗州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一章 紅利第四十七章 暖炕上的政事堂隨便侃侃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六章 茅店第六章 夏、皋第二章 林場第七章 安撫第五十八章 就這樣吧第十章 殘局第七十九章 條件第七十一章 利益共同體第五十九章 縱生口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958章 擔驚受怕第1306章 大巫第五十六章 寂寞如雪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四十一章 刷經驗第十七章 督戰第二章 派系第二十八章 當面(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1152章 來得有點快第三十五章 漢界胡鄉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1319章 南方部署第九章 焦躁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二十三章 意圖第十一章 震動第一章 關津第四十章 班底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十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二)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1167章 賞雪第三十五章 王建及第六十八章 逮住第十四章 心急第五十六章 寂寞如雪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二十八章 難唸的經第九十一章 大帥英明第四十五章 行賞第1020章 迎駕第1015章 該放手了第1103章 考覈第四十三章 坑第三十章 祭天大會(二)第1099章 父老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1099章 父老第963章 南北衙
第三十一章 反噬第五十三章 對兒雞第1002章 彷徨第1268章 一門兩刺史第五十四章 想法第八十六章 軌道第十七章 石橋第589章 新操作第996章 掃潢第七十七章 齊州第1088章 天命第二十章 上路第四十三章 人心第六十三章 一頓操作猛如虎第十四章 行路第991章 艱難的決定第1272章 歸心第二十章 河清第二十五章 陽城第四十章 奏疏與僧第四十六章 上表第三十章 歸屬第965章 恩威並施第1326章 前置準備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六十五章 揚子宮之三第1296章 默契第二十六章 市井(二)第三十四章 練武與動兵第1128章 匯聚第四十六章 專事威刑第1241章 處置手段第十八章 勸第二十五章 敵後第四十四章 二月第1283章 魏州城外第1084章 框架第二章 世道第六章 三鬥第二十三章 入衛第二十六章 下馬威第四十六章 “陣前數語”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五十八章 能給什麼?第1028章 泗州第十六章 小心行事第一章 紅利第四十七章 暖炕上的政事堂隨便侃侃第十六章 權宜之計第六章 茅店第六章 夏、皋第二章 林場第七章 安撫第五十八章 就這樣吧第十章 殘局第七十九章 條件第七十一章 利益共同體第五十九章 縱生口第四十二章 兵臨城下第958章 擔驚受怕第1306章 大巫第五十六章 寂寞如雪第七十四章 一舉失敗第四十一章 刷經驗第十七章 督戰第二章 派系第二十八章 當面(爲盟主公子青衫加更)第1152章 來得有點快第三十五章 漢界胡鄉第二十四章 集州第1319章 南方部署第九章 焦躁第二十三章 政策(給盟主李仁軍加更)第二十三章 意圖第十一章 震動第一章 關津第四十章 班底第二十三章 衝突第十章 十萬熊羆似潮涌(二)第1209章 皆吾赤子第1167章 賞雪第三十五章 王建及第六十八章 逮住第十四章 心急第五十六章 寂寞如雪第四十四章 追亡逐北(三)第二十八章 難唸的經第九十一章 大帥英明第四十五章 行賞第1020章 迎駕第1015章 該放手了第1103章 考覈第四十三章 坑第三十章 祭天大會(二)第1099章 父老第四十四章 北京的正月第1099章 父老第963章 南北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