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曜對改元有別的看法?
他脫口而出的話語讓正在討論的羣臣們面面相覷。
“大將軍有何高見,還請賜教。”蔡邕拱手問道,語氣中帶着謙遜。
蘇曜微微一笑,目光掃過衆人,緩緩說道:
“諸位所言皆有道理,但我以爲,年號之事,還需考慮更爲深遠的意義。”
“年號,不僅僅是一個符號,更是國家意志和時代精神的體現。”
蘇曜繼續說道:
“初平雖寓意國家初定,百廢待興,但在我看來,它缺乏一種激勵人心的力量。”
“大將軍此言何意?”有人不解地問道。
蘇曜深吸一口氣,目光變得堅定而深邃:“我想要一個新的年號,一個能夠激勵人心,鼓舞士氣,讓我們所有人都能爲之奮鬥的年號。”
“那大將軍有何提議?”蔡邕再次問道,眼中閃爍着期待的光芒。
蘇曜微微一笑,目光掃過朝堂上的衆臣,緩緩說道:
“蔡祭酒所言初平年號,寓意深遠,確實是個不錯的選擇。不過,本將軍對於改元之事,倒有一個不同的想法。”
衆臣聞言,紛紛露出好奇之色,靜待蘇曜下文。
蘇曜輕咳一聲,繼續說道:
“本將軍以爲,年號之設,本爲紀年之用,然歷朝歷代,年號頻換,實則有些繁瑣。”
“雖說其是每遇大事便改元,但改元的標準全在統治者一念之間,尋常百姓難以記憶,史官記載亦顯混亂。”
蘇曜的話讓衆人陷入了一陣沉默。
年號紀年,此乃漢武帝所創,此前的帝王只有年數,沒有年號。
往後的皇帝在即位時往往會立即行改元事,換一個新的年號重新紀元,然後每逢大事變改元紀念。
但是,正如蘇曜所說,改元標準不一,全在統治者一念之間,逐漸成爲君主誇耀自身的象徵。
雖然漢朝的皇帝還沒有像後世大唐皇帝那樣瘋狂改年號,但也就僅武帝一朝,便改元十一次,自桓帝即位起最近的43年也改了十六次之多。
最近一年三易其號也可見如此傳統的弊端:
“如此頻繁的更換年號,不但尋常百姓記憶不住,反而還很容易讓人產生朝局動盪、皇帝無能之感,不利於國家形象的樹立。”
“同時,年號變更還需要重新制作大量的文書、影響鑄幣和文獻等,這不僅耗費大量的人力物力,還會導致混亂和信息傳遞的延遲,徒耗人力與錢糧。”
蘇曜的話語讓朝堂上的衆臣們陷入了沉思。
他們沒想到,這位年輕的大將軍竟然會對年號制度有如此深刻的見解。
蔡邕撫須點頭,眼中閃爍着讚許之色:“大將軍所言極是,年號頻換,確有其弊。”
“那不知大將軍有何高見?”太傅盧植開口問道。
蘇曜微微一笑,目光堅定地說道:“我意,自今日起,皇帝在位期間,只使用一個年號,以示穩定與傳承。”
“只使用一個年號?!”
衆臣聞言,皆是大驚失色。
他們沒想到蘇曜竟然會提出如此大膽的想法。
自古以來,皇帝在位期間改元乃是常事,從未有過只使用一個年號的先例。
蘇曜此舉,無疑是對傳統的再一次挑戰。
然而,蘇曜卻顯得胸有成竹,他繼續說道:“沒錯,就是隻使用一個年號。這個年號,將伴隨皇帝的一生,成爲其統治時期的唯一標識。”
“如此一來,百姓們就能清晰地記住年份,對朝政的穩定和發展也將大有裨益。”
“而且,一個穩定的年號,也能彰顯出皇帝的威嚴與傳承,讓天下百姓對朝廷產生更強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衆臣聞言,紛紛陷入沉思。
他們深知蘇曜所言非虛,一個穩定的年號確實能帶來諸多好處。
然而,傳統習俗的力量是巨大的,想要改變它並非易事。
不過顯然,對如今蘇曜來說,他擁有這個能力。
比起在官制、軍制和官員選拔制度上的大變革,只是改元這點事情,沒人願意來自找沒趣。
於是很快的,衆人便討論起該以何等年號來彰顯其意義。
最終,當蘇曜聽到蔡邕等人討論後報上的年號後,略微一愣:
“你們說是開元?”
蘇曜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絲意味深長的笑容。
這個年號,他自然不陌生。在後世的歷史中,“開元”是大唐盛世的一個標誌,象徵着繁榮與昌盛。然而,在這個時代提出“開元”,卻別有一番深意。
“開元,寓意開創新紀元,開啓新篇章。”
蔡邕解釋道,眼中閃爍着期待的光芒:
“如今不論是女帝登基,還是大將軍接下來欲大刀闊斧施行的制度改革,無疑都是開歷史先河,行前所未有之事,非開元不可承其意。”
蔡邕的話聽的蘇曜哈哈一笑,當即便拍板認可了這個年號,並交由蔡邕親自撰寫改元詔書以頒行天下。
就這樣,“開元”這個年號正式確定下來,成爲大漢新朝的第一個年號。
萬年公主也在衆臣的見證下,正式接受了“開元”這個年號,成爲華夏曆史上首位女皇帝。
登基之後緊接着舉行的便是蘇曜與女皇的大婚。
接連兩件大喜之事使得整個洛陽城在三月中都沉浸在一片歡呼與喜悅的浪潮之中。
大婚之日,洛陽城內張燈結綵,鑼鼓喧天,百姓們紛紛走上街頭,歡慶這歷史性的時刻。
皇宮之中,更是熱鬧非凡。
蘇曜身着華麗的婚服,英姿颯爽,與身披鳳冠霞帔的萬年公主並肩站在皇城之上,接受着百官與萬民的祝福。
他們的婚禮,不僅僅是一場個人的結合,更是大漢新朝的象徵,預示着新的時代即將到來。
婚禮儀式結束後,蘇曜與女皇攜手步入內宮,開始了他們共同治理天下的新徵程。
大漢歷史也正式進入了一個新篇。
不過,女帝登基改元,並不意味着天下已經穩定,可以安心種田。
很快的,蘇曜眼前便出現了一個頭等危急。
大漢朝廷,馬上就要破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