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了麼,聽說了麼?今兒個這朝堂上鬧翻了呀!”
洛陽的街巷,消息靈通的百姓們交頭接耳的討論起今日早朝的緋聞。
所有人都沒想到,在這大喜狂歡的日子剛過去的時候,朝堂之上竟然就有人趁着大將軍例行性缺席朝議的時候掀起了暴論,爭論起皇長子的姓氏問題。
“子隨父姓,天經地義,大將軍訂立婚約時陛下尚爲公主,且婚約並未言及入贅之事,依我看啊,那皇子自然就該姓蘇。”
一位老者捋着鬍鬚,在那裡搖頭晃腦。
“胡說八道!”旁邊一個書生模樣的年輕人立刻反駁:“陛下乃先帝血脈,這劉氏江山的皇子自然還得是姓劉,否則豈不是亂了祖宗規矩,皇家的顏面何存?”
“祖宗規矩?如今世道都變了,大將軍權勢滔天,又平定北方立下不世之功,陛下都對其言聽計從,這皇子姓蘇又有何不可?”老者提高了音量,臉上滿是不服氣。
“哼,說來說去,還不是因爲大將軍手握重兵,你們就滿腦子都是慕強之心。”年輕人不甘示弱,臉漲得通紅說,“若真讓皇子姓蘇,這天下到底是姓劉還是姓蘇?往後這皇位又該傳給誰?難不成要改朝換代嗎?”
“改朝換代又怎麼了?”又一壯漢插嘴說,“大將軍平定四方,功高蓋世,打下了大半的天下,那是響噹噹的漢子,難道還要讓孩子跟婦人之姓?”
“你,你們怎麼這麼不識好歹?!”書生氣結。
“什麼叫不識好歹?咱們這叫知恩圖報!”老者緊接着說,“你們可別忘了,要不是大將軍攆走了董卓,咱們京師的百姓怕是有不知道多少人都要死在路上。大將軍的話,老夫我是絕對支持!”
“謬論!謬論!”
“這真是倒反天罡!”
坊間爭吵愈演愈烈,一如朝堂爭論的縮影。
那皇宮大殿上的氣氛,一點都不比坊間溫和。
諸位世家公卿,爲了國本之事在朝堂上爭得臉紅脖子粗。
以光祿大夫衛明,中書侍郎賈詡等人爲首的少壯派們是歷數大將軍蘇曜的功勳,言說大功未賞,又再剝奪冠姓權,這豈不是寒了功臣之心?況且陛下與大將軍早有婚約,皇子隨父姓乃天經地義!
而太常劉虞,侍中荀彧還有尚書令朱儁,御史大夫王允等人則是據理力爭。
他們引經據典,強調漢室正統,尤其是宗廟祭祀和傳承一事,堅稱皇子必須姓劉,否則祖宗法度盡失,大漢數百年基業將蒙羞受辱。
雙方各執一詞,互不相讓,朝堂之上吵得沸反盈天。
“皇子若不姓劉,宗廟祭祀何以延續?此動搖國本之舉,萬萬不可!”
太常寺卿劉虞鬚髮皆張,手中笏板重重地拍在地上,宛如一個驕傲的鬥士。
他放棄一切來到洛陽,就爲了保祖宗基業、漢家宗廟,若讓蘇曜鳩佔鵲巢,他有何面目去見列祖列宗?
面對劉虞的激烈反對,衛明冷笑一聲:“劉太常此言差矣!若無大將軍力挽狂瀾,這漢室宗廟怕是早被董賊一把火燒了。如今大將軍功高蓋世,皇子隨父姓有何不可?“
賈詡也跟着附和:“衛大夫所言極是。陛下與大將軍情深意篤,皇子姓蘇,既能彰顯皇家對功臣的倚重,又能穩固朝堂局勢。況且,皇子即便姓蘇,也依舊是陛下親子,將來若繼承大統,同樣會尊漢室宗廟,何來動搖國本之說?”
朱儁冷哼一聲,目光如炬,直視衛明與賈詡:“兩位大人,莫要巧言令色。祖宗成法不可廢,皇子姓劉,關乎大漢正統,這是天下臣民的共同認知。若貿然更改,必然引發天下大亂,到時民心不穩,四方諸侯又豈會坐視不理?”
“是啊。”荀彧也跟着說,“我等並非不知大將軍之功,然國之根本,不可輕動。若只是因爲功高便可使天家改姓,那恐使後世無數野心家競相效仿,以致國將不國。”
“諸位說得沒錯。”
御史大夫王允也站了出來,表明態度:
“如今袁術叛亂尚未平復,天下戰亂仍舊不休,此時更改皇子姓氏,恐令四方諸侯以爲我漢室內部不穩,進而生起覬覦之心。一旦引得各方勢力蠢蠢欲動,戰火重燃,百姓又將深陷水火,這難道就是諸位想要的嗎?”
朝堂上的爭論愈發激烈,雙方僵持不下,整個大殿彷彿被一股無形的緊張氣氛所籠罩。
萬年女帝端坐龍椅,手指不自覺地絞緊了衣袖,目光頻頻向殿門外望去。
她搞不懂,怎麼之前還好好的,突然就鬧了大的風波?
難道這是大將軍的意思嗎?
“大將軍來了嗎?他怎麼說?”
就在下面爭吵不休的時候,萬年悄悄小聲問身邊的女官。
“任內官已經去了,想來大將軍一會兒就到。”
說蘇曜,蘇曜就到。
就在朝堂上劍拔弩張之際,殿外突然傳來一陣整齊的腳步聲。侍衛高聲唱道:“大將軍到——“
霎時間,滿朝文武噤若寒蟬。只見蘇曜一身戎裝未卸,腰間佩劍隨着步伐輕叩甲冑,發出清脆的金屬聲響。他龍行虎步走入大殿,目光如電掃過衆臣,最後停在御階之下,抱拳行禮:“臣蘇曜,參見陛下。“
萬年女帝不自覺地挺直了腰背,聲音裡帶着幾分急切:“大將軍免禮。今日朝議.“
“臣已知曉。“
蘇曜直起身,轉身面對衆臣,聲音逐漸冰冷:
“讓我看看今天這是誰在這無事生非,拿皇子的姓氏來做文章?難道你們就沒點正事可幹了嗎?”
蘇曜的聲音並不高亢,卻如寒冰刺入骨髓,讓殿中空氣爲之凝固。方纔還爭得面紅耳赤的大臣們此刻紛紛低頭,不敢與之對視。
“本將軍今日倒要問問——“蘇曜緩步走向最先發難的侍御史,“張御史,你們監督冀州新置郡縣的官吏名單可擬好了?幷州屯田的進度如何報告可呈上來了?“
那侍御史頓時汗如雨下,撲通跪地:“下官、下官.“
“還有尚書令。“蘇曜目光轉向朱儁,“本將軍出征前安排你們負責落實的漕運改革一事,現在進展如何,做的怎樣了?拿出來讓我看看。“
朱儁一時語塞,他轉頭看向自家下屬,那官員頓時面如土色,噗通跪地,連連叩首,小聲說着忘帶了云云。
蘇曜也不理他們,只是兀自冷笑一聲,突然提高音量:“這一個個正事不幹,倒有閒心管起皇傢俬事來了?好大的膽子啊!“
蘇曜的聲音越來越大,到最後一句幾乎如驚雷炸響,有幾位年邁的大臣聽得耳朵嗡嗡,險些站立不穩。
萬年女帝見狀,連忙輕咳一聲:“大將軍息怒。諸位愛卿也是爲國本考慮“
“陛下明鑑。“
蘇曜轉身拱手,語氣稍緩:
“臣非是要干涉朝議,只是如今北方初定,百廢待興,南邊還有袁術劉表等叛逆未平,這些大臣不思爲國分憂,反倒在此等小事上糾纏不休,實在令臣心寒。“
他頓了頓,目光掃過噤若寒蟬的羣臣:“至於皇子姓氏——臣以爲,此事根本無需討論。“
“什麼?!”
“大將軍這是何意???”
一陣驚呼後,殿內頓時落針可聞,所有人都屏住呼吸。
尤其是剛剛被打壓的那些保皇黨們,那是一個個攥緊拳頭,身子微微發抖。
只見蘇曜看了眼萬年,然後嘴角微揚,環視四周,笑說:
“本將軍蕩四方擾攘,一心只爲開天下太平,豈會在意姓氏之爭,以孩子的姓氏彰顯自己的功績?汝等未免太看不起我了吧。”
“皇子當與皇帝同姓,此乃天經地義之事,無需再議,今後誰再敢以此挑撥天家關係,休怪本將軍不講情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