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夜,袁紹得知女兒鬆口,喜不自勝,連夜召集謀士商議送親事宜。
“主公,屬下認爲應當儘快送小姐入京。“逢紀建議道,“趁大將軍尚未回朝,先讓小姐在洛陽安頓下來。待大將軍凱旋時,正好可以.“
他意味深長地笑了笑。
陳琳補充道:“此外,嫁妝一定要豐厚。除了金銀珠寶,不妨再送些南陽特產,以示誠意。“
袁紹連連點頭:“有理!還有,選派得力家將護送,務必確保語兒安全抵達!“
三日後。
就在袁紹的大軍整裝完畢,一路向東,奔赴廬江戰場的時候,一支浩浩蕩蕩的送親隊伍也從南陽出發,向着北方的洛陽行進。
與此同時,洛陽皇宮之中也傳來了一聲嬰兒的啼哭,大漢王朝迎來了一位新的皇子。
開元二年,四月,孟津渡。
“喜報,大將軍喜報啊!”
蘇曜的大軍行至孟津渡口時,一騎快馬飛馳而來。馬上信使滾鞍下馬,跪地高呼:“恭喜大將軍!陛下已於三日前誕下皇子,母子平安!“
“什麼?!“蘇曜猛地勒住繮繩,戰馬人立而起。他眼中迸發出驚喜的光芒:“當真?“
“千真萬確!“信使雙手呈上錦帛,“此乃陛下親筆所書,請大將軍過目。“
蘇曜展開錦帛,只見上面娟秀字跡寫着:“蘇郎親啓:朕已平安誕下麟兒,重七斤八兩,啼聲洪亮。大家都說眉眼像極了你.“
字裡行間透着濃濃的溫情,最後還印着一個小小的脣印,把蘇曜看的樂呵呵的:
“不錯不錯,辛苦陛下了。“
身後衆將齊聲賀喜:“恭喜大將軍!“
趙雲上前一步:“大將軍,陛下產子乃普天同慶之事。不如加快行軍,早日回京探望?“
蘇曜收起錦帛,眼中精光一閃:“傳令全軍,即刻拔營,日夜兼程趕回洛陽!“
隨着軍令下達,數萬大軍行進速度驟然加快。
沿途百姓只見旌旗招展,鐵甲錚錚,赤色軍陣如洪流般涌向洛陽。
三日後,洛陽城外。
文武百官早已列隊相迎。
見蘇曜率軍歸來,太傅盧植當先出列:“老臣恭迎大將軍凱旋!“
蘇曜翻身下馬,扶起盧植:“太傅不必多禮。陛下和皇子可還安好?“
盧植捋須笑道:“託大將軍洪福,陛下母子安康。小皇子天庭飽滿,哭聲洪亮,實乃我大漢之福啊!“
正說話間,一隊禁衛護着鑾駕而來。紅兒掀開車簾,只見萬年女帝懷抱嬰兒,笑靨如花:“蘇郎.“
蘇曜三步並作兩步上前,輕輕握住女帝的手:“辛苦你了。“
女帝將襁褓中的嬰兒遞來:“快看看咱們的孩子。“
蘇曜小心翼翼地接過,只見嬰兒粉雕玉琢,正睜着烏溜溜的大眼睛好奇地打量着他。剎那間,一股血脈相連的奇妙感覺涌上心頭。
“好小子!“蘇曜忍不住在嬰兒臉蛋上親了一口,引得小傢伙咯咯直笑。
女帝柔聲道:“蘇郎給孩子起個名字吧。“
蘇曜略一沉吟:“此子生於太平盛世之始,不如就叫'蘇永平'如何?願他將來能守護這太平江山。“
“永平?“
萬年一臉驚訝,身旁衆臣也是大感意外。
蔡邕上前一步,拱手勸諫道:
“大將軍,依我大漢舊俗,單名爲貴,雙名爲賤,不論世家寒門,凡書香之家皆取單名,以示尊貴正統。”
“皇長子身份貴重,若以雙名‘永平’相稱,恐於禮不合,還望大將軍三思。”
蔡邕的話讓現場氣氛一時凝滯,衆人緊盯蘇曜,俱是不言。
片刻後,蘇曜輕笑一聲,說道:
“蔡公所言,乃舊俗也。本將軍以爲,世易時移,因循守舊已不合時宜。”
“如今大漢歷經動盪,百廢待興,正是大興革新之時,我既掌天下兵事,又蒙陛下信賴,自當以身作則,移風易俗。”
“朕覺得大將軍所言有理。”
萬年隨之附和說:
“單名爲貴之事乃是那賊逆王莽託古改制,強行推行,本就不合常理。如今我兒生於新朝開元之際,正應打破舊規,以全新氣象昭示天下。”
“這永平兩字,朕就覺得非常中意,永平永平,永世太平,豈不是正合我大漢中興之兆?”
太傅盧植見狀,立即會意地捋須笑道:“陛下聖明!《詩經》有云'君子萬年,永錫祚胤',這'永'字本就寓意綿長,而且又與陛下公主時的封號相合,看得出大將軍取名之用心良苦。”
“至於‘平’字,更是彰顯大將軍平定四海的功績。老臣以爲,此名甚妙!”
盧植話音一落,萬年看向蘇曜的眼睛就閃起了小星星。
然而蘇曜則被看的是略感尷尬。
講道理,他對於孩子的事情,其實還真沒那麼上心。
畢竟如果以統一天下爲結束時間的話,這些孩子是根本沒機會派上用場的。
所以說,不管是雲公主生的長女,還是其他侍妾們生的孩子,蘇曜都是秉持一副放任主義的態度。
逗逗孩子挺有趣的,但也就僅此而已了。
這回皇長子取名有改革用意不假,但這永平二字,他更多還是拍了個腦門,隨便選了個聽起來吉祥的名字。
結果不曾想,就這倆字,能被盧植給吹成這樣。
着實有些令人臉紅啊。
不過臉紅歸臉紅,這個時候蘇曜自然不會在這傻愣着。
一眨眼的功夫,小皇子就被他抱在手中,高高舉起:
“今日我兒得名永平,願他能長在太平之世,護這天下從此永享太平!”
“永享太平!”
“永享太平!”
在場文武百官與數萬將士齊聲高呼,聲震九霄。
萬年女帝眼含熱淚,依偎在蘇曜身旁。這一刻,她彷彿看到了大漢中興的曙光。
當即,蘇曜下令大擺宴席,全城歡慶三日,甚至還特意開放了皇家西苑,供百姓遊覽。
一時間,在這四月桃花開的日子裡,洛陽城中是張燈結綵,萬民歡慶。
然而,有一個問題,卻一直悶在諸大臣們心中,如鯁在喉,那就是
“咱們這皇子,他究竟是姓劉還是姓蘇啊?”
這個問題,終於在三日後的朝會上,由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臣提出,正式引爆了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