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丨興亡遠鑑

“故明君治國而晦,晦而行,行而止。”————————【申子·少輔】

未央宮,宣室殿。

皇帝手中拿着王允由王凌代呈的奏疏,有一下沒有一下的,輕輕敲打着掌心。

“臣允稽首上書……今關東饑荒,百姓多賣妻鬻子,法不能禁;涼、並之間,羌胡爲亂,積年難平,此乃社稷深憂。願陛下專顧根本,節約民力,以弭平羌胡爲首,以撫卹關東爲是……臣允稽首再拜。”

心中默唸完這段奏疏,皇帝對坐在下首的王斌、楊琦嘆道:“他還是不明白自己輸在了哪裡。”

北軍中候王斌是最瞭解皇帝心意的人,關東羣雄紛起,早就被皇帝視爲叛逆。如今未有興兵討伐倒還罷了,哪裡有張開懷抱逐一封賞接納,對擁兵攻伐的行爲既往不咎的道理?

倒是侍中楊琦眉頭一皺,尚不明白皇帝是什麼意思。他在皇帝身邊也不早了,雖然禮遇如常,有大事也會找他來問計商量,但他依然覺得自己在皇帝眼中並沒有達到推心置腹的地步,甚至還隱隱察覺出皇帝對他的提防。

只見皇帝把奏疏往案上一丟,道:“他所仰賴的世出三公、經學傳家的汝南袁氏,如今一個假借說客謀奪冀州,另一個擅居南陽,自立開府。這樣的人,哪裡有把朝廷放在眼裡?如何能像王允所言,忠心輔弼漢室?”

“陛下,當年董卓專權亂政,彼等爲興漢室、清君側,不得不暫代軍權,串聯各方以抗朝廷。”弘農楊氏與汝南袁氏雖有地域之別,卻有姻親之好,此時不得不爲袁本初兄弟說幾句話。“如若不是董卓顧忌關東之軍,朝廷恐怕就不只是封其爲太師、相國那樣簡單了。”

皇帝卻不以爲然,道:“如今王綱解紐,天下喪亂,各路州牧郡守擁兵自立,猶如古之諸侯,趁勢而起!當年袁氏即便是心存社稷,興起義兵,所謂情隨事遷,如今董卓已死,朝中安定,他們再擁衆割據,可就心懷叵測了。”

通過王允的奏疏,以及楊琦適才的回話,皇帝可以從中得知朝廷內部仍有很大一批人對關東諸侯,譬如袁紹、袁術等人抱有樂觀的態度,並將彼等起兵謀亂的行爲視爲勤王義兵。

這幾日朝中已隱隱有風聲,不僅不怪罪他們割裂州縣,互相攻伐,反而要對他們加官進爵,予以籠絡。

好像是隻要朝廷這麼做了,他們就會俯首帖耳,對朝廷畢恭畢敬似得。

楊琦等人拘於眼界,不如洞悉這段歷史的皇帝知道的更清楚,如今漢室威風喪盡,中央對地方的掌控力一落千丈,諸侯迭起,天下大亂。袁紹等人無不想着逐鹿中原的霸業,誰還會在乎一個偏安關中的小朝廷?

皇帝認爲有必要統一內部、尤其是自己人的思想,讓他們拋棄幻想,準備鬥爭。

朝廷衆人怎麼想,他管不着,只要身邊的親信與他的意見保持一致就行了。

於是當着一干親信的面,皇帝鄭重其事的說起了這件事。

“如今世道更易,若要尋個譬喻,我以爲正如平王東遷,諸侯雖仍奉周天子爲主,但各自爭霸,目無朝廷。”皇帝說道:“要諸侯稱臣奉表,何其易也!如今我手握十萬之兵,只需兵出河洛,殺一儆百,再賜以餘者官爵,天下諸侯誰敢不服?”

皇帝頓了頓,往在座衆人看去,見他們俱是一副嚴肅認真的模樣。皇帝接着說道:“可這麼做後,天下雖是臣服,州郡之內,卻仍是餓殍載道,民不聊生,與桓、靈二帝在時一般無二。既如此,於國又有何益?”

“陛下。”楊琦起身言道:“撫慰關東,本是權宜之計。待天下暫且安定,陛下佈施德政,緩而行之,可成集細流而成江海,積小步而至千里之效。”

楊琦所提的法子在皇帝眼中,不過是做個泥瓦匠,只知道對四處漏風,一場豪雨就能沖垮的屋子塗塗抹抹、粉飾縫補。根本沒想過這棟房子早已到了非得拆換腐朽的棟樑,重建地基牆體的地步了。

皇帝知道這些人都是出自豪族,多半是棟樑上的蛀蟲,想要他們除害,倒還不如讓自己一腳將這破屋踹倒重修了好。

王斌倒是領會聖意,開口道:“君上,關東諸侯,譬如袁紹、袁術等輩,皆割裂一方,自相攻伐,毫無治土安民之心。當年起兵反董,皆爲個人名利,頓足逡巡而不敢前。如此看來,所謂匡扶社稷而起義兵,倒不如說是有意擾亂天下而擁衆割據,這等人,斷不能以忠臣視之。”

底下的謁者僕射楊衆似乎有些不服氣,反駁道:“朝廷偏居關中,道路阻絕,信使不通。各地刺史、太守很難得知朝廷情況,譬如家裡一時沒有長君,餘者皆惶惶不知所爲。朝廷當下要做的就是恢復秩序,遣派使節赴關東,勒令地方不得擅動刀兵,有違者論處。關東諸侯,到底心向朝廷的多,心存異心的少,豈能一概視之。”

這些人裡面,哪怕是最瞭解皇帝心意的王斌都只是認爲朝廷要佔據大義名分,對關東諸侯分而治之,看來一時間想讓這些人轉變思路還很困難。

正好眼下關中要修養生息,不宜興兵作戰,所以順着朝中大多數人的意見,對關東懷柔也不爲不可。

等袁術淮南稱帝、袁紹攻滅公孫瓚等事情發生以後,就能用事實來說明皇帝的高瞻遠矚。

中國自古就存在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的傳統,想要保全爵祿,就必須要迎合上位者的施政理念。

皇帝如今已經很露骨的做出了提醒,而且提防地方勢力做大,站在朝廷的立場上說也不算錯。底下的臣子們就算不願、不解,也得在今後緊隨着皇帝的決議。

知道自己今天這番話的基本意圖已經達到,皇帝最後強調道:“天下紛擾,不能再以常理常情視之,當初王司徒派使者張種出使關東,如今已有月餘,可有州牧郡守奉表來朝?不過謁者僕射說的也是,關東諸人,當徐徐圖之,彼能順者,便予以爵祿,彼不順者,便興兵伐之。”

衆人無不是人精,皇帝言盡於此,要是還看不清形勢,那就不用多說了。

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
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三百三十章 人眠庭晝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五百章 取義爲公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百二十七章 昭德塞淤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七十二章 我暨我友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十五章 異軍東來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百二十三章 情難當對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章 輕哀薄斂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二十八章 汾曲之陽第八十二章 搖頭稾腦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二百七十三章 示子吾道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二百四十四章 益州克成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零七章 算前思後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二十五章丨北闕甲第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