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

“馬先馴而後求良,人先信而後求能。”————————【淮南子·說林訓】

京兆尹,長安。

在得知自己的父親忍辱負重,潛入敵營行反間之計,最後助力郿縣大勝之後。馬超多日以來的委屈、憤恨一掃而空,他興奮的從席榻上跳將起來,反覆不停的對面前收拾書篋的司馬朗說道:“這是真的麼?我阿翁沒有反叛,反倒還立下大功……現在又要召喚我到陳倉軍前效力?”

司馬朗手上持着一份書卷,正猶豫着此行要不要將它帶上,見到馬超興高采烈的樣子,頗爲無奈的笑了:“有皇甫公親自作保,此事自當無疑。”說着,司馬朗又見馬超高興地坐立不安的樣子,知道他是定不下心來待在這裡了,又覺得此人老在自己面前跳脫實在有些煩人,遂道:“如今正是用人之際,調你至軍前,正是朝廷不拘一格、彰顯寬宏之意。你快回去收拾行裝吧,不要再待我這,明日一早我在橫城門外等你,錯過了時辰,可就不等你了。”

“唯!唯!”馬超忙不迭的應諾道謝,旋即轉身走了出去。

司馬朗見他如一陣風似得去了,臉上的笑容慢慢消失,手上的書卷也緩緩放了下來。

自從少府張昶勞累成疾之後,朝廷一向有序的糧草調度突然變得運轉不靈,許多工作還沒來得及交代就一股腦的壓在大司農劉和的身上,劉和年紀尚輕,同時肩擔兩府職權力有未逮,承明殿爲此想了許多辦法,例如揀選在朝中的得力人手分赴地方爲官,分擔一部分地方上的運輸壓力;或者是另外上疏皇帝,請求改派大臣接任少府。

出於團結各方勢力的需要,向來量能任用的衛將軍王斌很快根據各人薦舉,考評德才,一一作出分派。在年前因病辭官、休養在家的原晉陽令司馬朗也趁這個機會被拜爲陳倉令,不日赴任,負責統籌皇甫嵩大軍的糧草具體用度。

此外,請求皇帝改派幹員接替少府的奏疏也隨着薦舉的奏疏一併遞往關東,在皇帝的批覆下來之前,作爲在少府任上數年之久的老臣,王斌自認爲有必要親自問一問張昶對於繼任者的看法,順帶看望對方的病情。

“我本就不堪此任,全賴國家不棄,仰先人恩澤,竊據此位而已。”張昶虛弱無力的說着,伸出被褥的手被王斌緊緊握住,他艱難的睜開眼睛看向對方:“當初還是衛將軍將我引薦給國家,不然,我何以有今日?王公待我兄弟的大恩,我至今難忘……”

我又何嘗不是呢?

王斌心裡這樣想着,話卻沒有說出口,他低垂着眉眼,緊握着張昶的手,在榻邊不住的嘆氣。

“王公問我可有繼任之選,在朝中能勝於我的人太多了……可依我的意思,這裡頭誰都比不過自家人。”張昶兩眼渾濁,努力的想看清王斌卻怎麼也看不清:“我知道王公心意,可內舉不避親,有些事大可不用着意避嫌……國家是歷來少有的聰睿之君,王公切莫自疑,自疑反倒令人生疑,倒不如坦蕩。”

王斌低低的應了幾聲,張昶這才知道對方是抽噎了,他將頭轉到一邊,像是自言自語,又像是在說自己最後的遺願:“太僕趙公、廷尉法公也不好啦……眼下形勢,大勝之期已是計日而已……我多想熬到那一天吶,國家喜歡我寫的字,出征前還命我多去將作監,讓匠人將我的八分楷體刻成泥塊,傳做萬世垂範,可惜事情未竟……”

等走出門時,王斌已經心情悲痛的不能站立,還是在門下的王輔一把扶住了他。父子兩人一前一後的上了車,王輔便問道:“我看張公的面色不好,太醫也說左右不過這幾日了,少府關係錢糧榷稅,張公可是有什麼人物薦舉?”

不等王斌答話,王輔便徑直說起自己的見解:“依我看,麋家舅哥倒是個人物,當初三輔糧荒,各家囤積糧谷,還不是靠他一力均輸,平抑物價?如今讓他來代掌少府,名正言順,誰也說不上什麼來。”

他絮絮叨叨的說了半天,王斌也沒有去理會,他這兩年的精力本來就不好,自打今日看了張昶最後一眼,發覺自己的精神更差了。馬車開始被車伕驅動,在路上顛簸了一陣,讓他有了些睏倦,王斌不耐的擺了擺手,說道:“讓我休息一會,到府上了喚我。”

皇甫嵩在右扶風組織的幾場大勝成功趕走韓遂,化解了三輔的一次危機,三輔百姓尤其是長安市民無不歡欣喜悅,對皇甫嵩一片歌功頌德。至於朝廷諸公一向穩重,見狀也只是鬆了一口氣,因爲最大的外部威脅已經解除了,臨時合作的各方勢力自然要開始各自算計。

對於尚無資格躋身朝堂的馬超來說,朝堂上的風雲是他關切不到的,眼下最重要的事除了趕赴陳倉建功立業,就是立即去蘇則在長安的家中說清事實原委,兩人重歸於好。

“文師!文師!”任憑馬超在門外如何叫喊,蘇則也不肯出來見他一面。

見着周圍已有閒人聚在一起往這裡張望,蘇則身邊的老僕不得不出來勸道:“這位郎君,我家主君正在守喪,實在不能見外客。”

“那勞你進去告訴他,就說我阿翁是身受重任,不得已詐降侍賊,絕無反叛之跡!”馬超認爲只要真相大白,蘇則自然會放下他二人之間的嫌隙,可誰知他們兩人之間的癥結並非如此。

“誒!”這一點,就連作爲旁觀者的老僕都看得清,他嘆了口氣,直截了當的說道:“可這又如何呢?蘇氏堡依然是被羌人攻破,我蘇氏……誒!郎君請回吧!”

這話猶如在他耳邊炸響了一道霹靂,馬超驚愕當場,原來事情還是要歸結於自己父親陰結韓遂,帶韓遂入寇三輔。無論他父親馬騰出於什麼目的,都間接造成了扶風蘇氏的覆亡,難道就因爲馬騰是爲了大方向的戰略,就可以無視那些因此而喪命的百姓麼?

“我明白了。”馬超兩隻拳頭攥得緊緊地,老僕看的心驚膽戰,心裡想着自家的大門能不能抵得住對方的暴力。可馬超盛怒之下,卻沒有做什麼出格的事情,反倒是宣誓般的在門口說道:“你們蘇氏上下百五十口人,我就給你們殺百五十個羌賊。如果他蘇文師還不滿意,我就殺一千五百個,直到他滿意爲止!”

說罷,馬超便毅然決然的轉身離去。

老僕嘆了口氣,也隨即回到府中,向坐在案前讀書的蘇則說起了此事。

蘇則身着一身斬衰,劣質的粗麻衣裳就連袖口都沒有縫好,露出幾根麻線,將他的手腕磨得發紅。他看着桌案上的一份調令,聽完了老僕的敘述後,蘇則神情漠然的說道:“他明日就走?”

“是,就在橫城門。”

“那我們就走洛城門。”蘇則伸手將那份調令從眼前移開,忽然有些疲憊的說道。

洛城門地處長安城北牆諸門之中最東邊的一道城門,因面對渭河,可以通達洛水而有此名。而馬超要走的橫城門正好是長安城北牆諸門之中最西邊的一道門,兩道城門都面朝渭河,雙方從這裡出發的一開始就會分出前後。

老僕擔憂的看了一眼桌上的那份調令,那是要調蘇則去右扶風擔任農曹的調令,由於蘇則尚屬於實習的太學生,所以這個調令直接由太學與大司農接洽,沒有經過中臺的批覆。這是太學的師長們以及蘇氏遺留在朝中的親故對蘇則的照顧,然而老僕對這份沉甸甸的‘照顧’卻有他的憂慮:“主君真的要去赴任麼?”

“我沒有忘記孝道,三年之喪,一天也不能少。”蘇則輕聲說道:“我只是要回武功縣,看能不能將家人斂葬。”

老僕知道自己會錯了意,忙拱了拱手,慚愧的退下了。

蘇則獨坐房中,他比馬超還早一刻知道郿縣之戰的前因後果,如果讓他站在一個皇甫嵩這個決策者的角度考慮,他多半也會選擇避免正面鏖戰、而是誘敵深入的戰術,利用馬騰裡應外合,將韓遂一網打盡。這樣損失最少、見效最快、獲利最大。

可是站在一個受害者家屬的角度,蘇則卻實在不能諒解皇甫嵩乃至於馬騰等人,說他是書生之見,不夠冷硬決絕,他也都認了。本來蘇則想着,如果馬超來找他,他會繼續因爲遷怒而拒之不見。然而蘇則雖然確實沒有見馬超一面,但並不是出於上述理由,而是不知該怎麼去見。

這個想法很奇怪,蘇則嘗試用很長的時間去琢磨明白,一年、兩年、甚至是三年。

“橫城門……”

這是馬超與蘇則第一次見面的地方,吃了昨日的一次閉門羹後,前來送行的馬休等人擔心馬超會情緒低落,搜腸刮肚的想了許多措辭來開導他。可誰知馬超什麼話也沒跟他們說,更是沉默的一人收拾好了兵甲,騎上一匹黑的發亮的駿馬,緊趕慢趕的來到橫城門下。

“好了,你們都回去吧。”馬超對馬休、馬鐵等人沒好氣的叮囑道:“在家裡不準給我惹禍,要我知道了,當心挨一頓鞭子。”

馬休等人心有餘悸的縮了縮頭,默契的站立在城門下不再繼續相送。

敲打完弟弟們的馬超獨自騎馬走過城門下長長的甬道,城門外連接着一架寬闊的渭河橋,橋上行人往來不絕,一匹體形瘦小、樣子醜陋的黑嘴黃馬孤零零的系在橋頭的欄杆上。

“這不是……”馬超心裡猛地一跳,彷彿有個念頭在腦海裡一閃而過。他猛地策動坐騎,幾步便趕至那匹騧馬跟前。那騧馬顯然認識馬超,主動將頭伸過來蹭馬超的小腿。

馬超翻身下馬,看見騧馬身上馬具齊全,四周卻不見主人的身影,他知道這是蘇則送給他的禮物。當初他們二人就是在這渭橋之上因爲這匹騧馬結緣,現在騧馬如願以償的到了馬超手中,這讓他心裡格外高興。

他當即將坐騎換成了騧馬,步履輕快的走過渭橋,與橋邊的司馬朗等一行人匯合。

司馬朗看着馬超一人雙馬的架勢有些奇怪,道:“駿馬背行裝,駑馬負人?這裡可有什麼說法?”

“孔子都說不能‘以貌取人’,何況是馬呢?”馬超心裡的喜悅溢於言表,彷彿那個開朗樂觀的涼州健勇終於又回來了:“別看這馬又瘦又醜,等一會跑起來,郎君還未必追得上呢。”

“是麼?”司馬朗矜持的笑笑:“那我就等着看好了。”說完,他一勒繮繩,動作流利的趨馬前行,無形間也昭顯了他熟練的馬術:“王輔家中有事,不會來送行了,時間緊迫,就此啓程吧。”

有賴於朝廷在關中大力興修的驛道,一行人沒用多久便趕到陳倉,監軍謁者司馬懿代表驃騎將軍皇甫嵩出來接見,並當即撥給已被司馬懿舉薦爲騎都尉的馬超二千人馬,讓他守禦陳倉。

馬超一來就受到如此重視與信任,讓他很是高興,他知道這段時間多虧有司馬氏的照拂,父親馬騰在出兵漢陽之前也給他傳信讓他多與司馬氏子弟親近。馬超深以爲然,他想當然的認爲此戰過後不單是司馬朗兄弟,就連保證長安治安的執金吾司馬防都會有一定封賞,藉由司馬氏靠上外戚王氏,如何也是他馬家的仕途捷徑。

於是馬超在聽司馬懿介紹起雍涼軍情時格外認真,時不時地還出言附和。只是他尚未想清楚的是,馬氏確實需要司馬氏彌補在政治上的短板,但司馬氏又何嘗不是需要馬氏彌補在軍事上的短板?

這本來是合作共贏的平等地位,但馬騰等人主動將姿態放低,這讓司馬懿大爲滿意。

“當初國家心疑王昌於覆車山一戰中勳勞有僞,特加考校,若非寧胡將軍出面薦舉,平南將軍何以進至御前,爲國家熟知?”司馬懿提及當初徐榮賞識徐晃的一段故事,在他對面的馬超聽的連連點頭:“所以寧胡將軍雖未在街亭伏擊韓遂,又使安定生亂、韓遂脫逃。但我等也應看在平南將軍的份上,多多擡舉這位宿將,各自相善,纔是在軍中長久立足之道。”

馬超明悟,如今平南將軍徐晃統領諸軍降服袁術,威震江淮,是朝廷上炙手可熱的人物。如果能間接的示好於彼,雖不至於站到一起,也能算是結個善緣。

他知道司馬懿是有意拿他當自己人看,不然也不會與他說這些推心置腹的話:“謹受教。”

這段往事衆所周知,任誰都會作此一舉,司馬懿特意拿他說給馬超聽,自然是要起到想要的效果。

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
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一百八十一章 別開新面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百七十三章 旋至輒興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十三章 賂遺金錢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三十七章 教於宗室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二百零八章 互有勝負第四十一章丨寒宵獨坐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八十四章 彼竭我盈第二百二十二章 諸事之由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三百零九章 暫告靖安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二十九章 絕義安後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二百五十八章 利行規則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十八章丨有詔討賊第一百零五章 郡邸宿論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五百二十九章 勞於心計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六十五章 策馬平輿第一百零一章 兵連禍結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百九十二章 朽株有蠹第二十二章丨治國治民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一百五十七章 旱生螟螣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第五百三十二章 馳疾驚人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