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

“帝……少有奇節,聰明多大略,博學洽聞,伏膺儒教。”————————【晉書·宣帝紀】

“朝堂諸公防範董氏外戚,不想對方在此次獨佔大功,是爲了社稷着想,用些手段來謀算董氏也在情理之中。”司馬朗當即反駁道:“此外你這話也不對,仁義之士如何不能達於亂世?好比那劉幽州……”

“劉幽州若不是有朝廷解圍,他與公孫瓚之間遲早必有一戰,到時候以劉幽州仁厚寬下、不善軍謀的秉性,難免身死人亡。”司馬懿把手中的書簡丟到一邊,對司馬朗露出了一個陰冷的笑容:“太史公曾言:‘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阿兄,小弟奉勸你不要把朝廷諸公看得太簡單了。”

“仲達!休逞口舌之辯,我看你還是要多讀些書,養一養你的身心。不然我作爲兄長,教弟無方,以後如何去見阿翁?”司馬朗對朝堂上的事一直都有自己的想法,但他對此事諱莫如深,也不願眼見弟弟一步一步走入不知堂堂大義、只知陰險算計的詭道上去,故而嚴厲說道。

司馬朗的脾性深肖其父,在兄弟中向來極有威嚴,司馬懿見他是真的動了氣,只得無奈的垂着腦袋,不再言說。但看樣子依然是堅持自己的看法,沒有把司馬朗的話當回事。

“你過了年就要滿十四,我學問不夠,已經不能讓你在經術上有所精進,也是該好好尋個大儒教導你了。”司馬朗默默地把司馬懿隨便亂丟的書簡撿了起來,放在一邊的書篋中歸置好:“胡公與你相善,也很賞識你,如今他避亂於潁川鄉里,等此事了結,你就去潁川尋他求學吧。”

“不。”司馬懿這時搖了搖頭,眼神裡流露出一絲玩味:“此事過後,度遼將軍與趙公於冀州再無立身之地,有朝廷諸公在旁言說,天子肯定會詔使他們隨行護送使臣,所以我得跟着阿兄還有趙公他們一同回長安。阿翁都爲我籌劃好了,到時候我可以直接進秘書監,跟天子一起讀書。”

“阿翁什麼時候與你說的?”司馬朗不知道這件事,不由奇道。

司馬懿臉上頓時露出調皮的笑來,露出兩顆虎牙,一掃原本的陰狠冷漠,顯得特別孩子氣:“這是阿翁特意給我的信,很早以前就說過了,阿兄不知道也是常情。”

聽到這話,司馬朗總算是放心了,他知道父親司馬防雖然對兄弟三人不偏不倚,但其實心中卻向來喜愛這個弟弟。他也知道司馬懿確有英略,是今後興旺自家門楣的人物,而司馬朗又是性情寬厚、友愛兄弟的那類人,因此並沒有對司馬懿心懷妒忌,反倒是爲其感到歡喜。

“好、好。”司馬朗稱讚說,語氣非常高興,這對於向來不苟言笑、保持長兄爲父姿態的他來說,是極爲難得的:“在秘書監的無不是高門子弟、年輕俊彥,你在讀書之餘,用心結識。上親天子、下交同儕,如此何愁不能光大我家!”

司馬懿擡起頭來,有些鄭重地道:“必當不墮我司馬家名。”

初平三年十一月十八日。

冀州牧袁紹在各方的壓力下,將天使裴茂與幷州刺史劉虞禮送至河內朝歌,並遣使上表謝罪。

在這麼多天各方的逼迫之下,壓抑已久的袁紹與其手下的冀州終於爆發出了應有的實力。就在朱儁將天使迎接回雒陽後,袁紹轉身便帶手下顏良、文丑等將,引冀州精兵,西入朝歌縣鹿場山,征討於毒。圍攻其屯壁五日,後大破之,陣斬於毒。

此戰袁紹不僅出了一口惡氣,還對近在咫尺的張楊好生炫耀了一次武力,逼得張楊不敢造次。另外,袁紹在斬殺於毒過後,在於毒軍中俘獲董卓專權時署任的冀州牧壺壽。

在審訊中,真相終於大白,原來是壺壽僭取董卓亂命,不惜勾結黃巾逆賊,試圖刺殺使臣,引發朝廷對袁紹的不滿。好以自己被董卓署任冀州牧的名義,率外軍入河北。

壺壽口中的這個‘外軍’除了黑山軍以外,還有沒有別的什麼人,雖然語焉不詳,但隱隱間已有矛頭指向了公孫瓚。再聯繫起公孫瓚屢屢南侵冀州,曾與袁紹勾結圖冀的事蹟,這個‘外軍’還包括誰,其實不言自明。

此後袁紹尋山北行,在涉縣擊殺黑山軍渠帥左髭丈八,而後冬雪封山,他便不再進擊,留下一支軍隊駐守後便回到鄴城。從涉縣順山道往西行就是壺關,袁紹在此留下將領駐守,表面上是爲了防備黑山,其實是與上黨的董承對峙。

董承此時受到詔命,心裡又畏懼冬雪冰寒和山中險途,留下護匈奴中郎將段煨屯駐上黨後便早早回師了。

袁紹解決了西線的危機,便開始着手應付東邊的戰事。

公孫瓚在得知壺壽一事的時候,正在忙於將劉虞的家底轉化爲自己的實力。

因爲劉虞留下的屯兵看似青壯甚多,其實疏於兵事,在一定程度上無疑是拉低了公孫瓚軍隊的戰鬥力,沒有一段時間的操練根本難以成軍。是故他惱恨歸惱恨,也不至於在這個凜冬已至,大雪紛飛的時候對袁紹動兵。

於是公孫瓚只得指派先前已勝過一仗的兗州刺史單經、青州刺史田楷、平原相劉備等人一鼓作氣,再戰臧洪。

沒想到臧洪此前略輸一陣,不過是想誘敵深入,並藉此給袁紹施加壓力而已。如今袁紹既已作出了正確的抉擇,臧洪也不再保留,帶着袁紹派來的麴義等將在甘陵大敗單經等軍,斬殺公孫瓚私授的兗州刺史單經。

在田楷退兵平原時,南邊突然又遭受沉默已久的曹操的突然進擊,田楷被臧洪、曹操二人聯手合擊,丟盔卸甲,無奈之下只得與劉備退守齊國。

自此之後,袁紹私授的青州刺史臧洪正式進入青州平原、濟南等郡國,徹底斬斷了公孫瓚與青州的聯繫,使田楷與劉備等人成爲了孤軍。

東西戰場上的勝利一舉挽回了袁紹多日以來的頹勢、尤其是壺壽這個替罪羊的出現,挽救了袁紹的聲望。這讓有心落井下石的袁術一時間無可奈何,只得偃旗息鼓,暗地裡與公孫瓚、陶謙等人聯繫的愈發密切起來。

這次聲討看似是朝廷與袁術等人勁往一處使,共同打擊袁紹的行爲。其實追根究底還是各地諸侯對朝廷權威、以及對天子魄力的一種試探,或輸或贏,都會讓天下局勢往不同的兩個方向走。

眼下顯然是朝廷贏了,雖然這是在袁術等人有心相幫的前提上取得的勝利,但朝廷在這次事件中表現的威嚴依然讓各地懷有異心的諸侯悚慄不已。

當裴茂、劉虞等人與雒陽的趙岐匯合之後,後將軍袁術、荊州刺史劉表、徐州刺史陶謙、東平相曹操等各方牧守紛紛派來使者,表示要隨趙岐等人西入關中,向皇帝敬獻新年賀表。

這次關東人所表現出來的臣服姿態,在一些人的眼中,好像天下已經再度歸一,四海安定了。

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
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三百九十八章 急見鳴犢第一百七十三章 夜議軍謀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四百五十六章 乍暖還寒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二百零六章 從容任策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四百二十七章 眉攢翠蛾第五百九十四章 涼颼霧晦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四十九章 其敢憚勤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五百七十七章 盡忠任事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七十章 凶終隙末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三十一章丨錢穀甲兵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六十六章 解衣趨鑊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三百二十六章 炎德有傷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五百七十四章 慮敵不周第三十三章丨日出星逃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七十六章 務期實用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五百零六章 旋行旋滅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三十二章丨臣操權柄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八十一章 僥倖爲安第五十一章 分醪之惠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五十七章 淡乎不阿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四百八十章 坐視不救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二百九十一章 振乏懲惡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二百二十四章 局勢跌宕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四百五十章 勢成難輟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十九章 絃歌如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