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

“榷酤創始於漢,至今賴以佐國用。”————————【清波雜誌·卷六】

“兵興連年,朝廷倉廩久匱,國用不足。”皇帝撐着桌案從席上站了起來,漫無目的的走着,說着:“錢的事情,明年我還要詔少府、大司農及有關人等一起來議一議,這裡不便再言。單隻有一點……”

他停了下來,恰巧走到趙溫附近,說道:“酒榷自孝武皇帝便已有之,當時對匈奴用兵,需廣開財源。如今是府庫空虛、倘或遇見旱災水患,朝廷將無力賑濟。往後無論是建驛道、辦水利,都需要錢,諸公萬不能以爲所謂休養生息就是無事可做。”

“唯唯。”楊琦先是應了上一句話,然後再答下一句話:“光武皇帝中興以來,廢除王莽所置酒榷,對酒徵稅。延續至今,從無更改,於今行之,難免會有非議,陛下若要開源,不妨對酒加以重稅。重稅之下,商賈無利可圖,釀酒者自然就少了。”

“官府制定重稅,物價陡增,這稅自然會壓到百姓頭上去。”黃琬淡淡的說道:“不如直接禁止釀酒,期二三年民生恢復,倉廩豐足,再行解禁。”

“那財賦從何來?”吳碩疑問道:“我前日裡造訪太倉,裡面可沒有多少糧谷。如今民間糧價比以往還要高,這些不都是急需用錢平抑麼?”

糧價過高一事的背後大有文章,皇帝欲言又止,還是沒有出口將這個話題岔開去。

黃琬似乎頗爲不解的說道:“朝廷當初施行鹽鐵專營,僅是司隸、並、涼、益諸州,所得財賦,足以養軍。如今既有天下,鹽鐵專營廣而布之,一年所得之財,難道還不如從前麼?”

“如今要的既是增加歲入,以濟國用之不足,同時也要節省糧谷,民間的糧谷近年已是價高不下,一衆商賈還拿去釀酒,百姓黎庶吃什麼?”趙溫低聲說道,轉臉看了黃琬一眼:“但酒有祭儀、鄉飲之用,不可禁斷,故而要由朝廷專管,因需供給。”

“黃公。”趙溫特意說了句:“酒榷可不單是財賦的事。”

黃琬回過神來,既然趙溫是如此說,自己也不必要再繼續站在對立面。當初皇帝強制推行鹽鐵專營,得到的反對聲潮不可謂不大,可結果呢?如今只是一個酒榷,雖然侵犯了衆多豪強的利益,但在雒陽吃過一次虧的黃琬卻不便在近期出頭了。

“酒榷一年之財,豈能勝於鹽鐵?倘若來年鹽鐵之專亦不足用,則酒榷又於事何補?”楊琦語氣堅定的說道:“酒榷一開,便成制度,底下官吏私賣酒麴,高價害民,又當何如?不妨先使禁酒,待朝廷度過艱難,再行緩解。”

在這些人當中,黃琬選擇了折中的法子,提出抽取重稅;吳碩與趙溫則一直緊跟着皇帝的步調,想要推行酒榷;楊琦堅持異議,建議臨時性禁酒,待糧價回落後再解禁。

承明殿諸人或多或少的都表明了自己的看法,就連董承在此事上也知道附和着皇帝,唯獨侍中、平尚書事荀攸坐在下首不發言語,沉默低調的像個陪坐的木偶。

朝堂上的人都知道荀攸爲人寡言少語,想法都藏在心裡,很少公開表達自己的意見,但由於他是皇帝最親近的謀臣之一,自然也逃不過旁人的關注。

“公達。”楊琦是荀攸的長輩,他見自己無有外援,就連黃琬都不支持自己,遂只得看向荀攸:“你也是‘平尚書事’,該有建言纔是!”

說到這裡,衆人一齊將目光看向荀攸。

皇帝挑了挑眉,唯獨在這時轉過身去,彷彿信心十足的走回自己的席榻邊。

“酒關乎各類大禮,不可或缺,一朝禁廢,私下販酒不絕,更易生事端。”衆目睽睽之下,荀攸從容不迫的張口了:“是故,酒不得禁,然也不得私售、或徵重稅。”

楊琦驚詫的看了荀攸一眼,似要說話,卻見荀攸接着說道:“朝廷革新鹽鐵專營之法,數年以來,民間鹽價如一,未見欺民等事。今之酒榷,倘或以鹽鐵專營之法行之,使百姓有酒可用,朝廷有財可增,民間糧谷不絕,不可不謂是一件好事。”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楊琦哼了一聲,態度還是沒有轉變:“彼等小吏初行兢兢,待日後鬆懈了,其法又會敗壞。”

他說話從來都是這般不留情面,天下的確沒有長久有效的制度,這一點皇帝也承認,但若是因爲見到了他的負面,就全盤拋棄,未免有些因噎廢食。

“是故吏治一日不可忘。”皇帝重新坐回席榻上,撿起桌案上的詔書復又看了看,道:“酒榷之法可不同鹽鐵,未來數年內,將由朝廷專營。數年之後,民力恢復,可從容開禁,由官府賣酒麴、憑證,供民間私營。但酒榷仍不可廢,只是允許民間經營而已。”

酒榷跟鹽鐵不一樣,其不關乎國計民生,倘若始終一家獨大,必然會滋生腐敗等各種問題,只有引入市場競爭,國營的酒纔有競爭力。

楊琦聽到了這裡,也就沒有了話講。

興辦地方學校、恢復酒榷等一系列制度都是大方向上的某一個方面。皇帝與衆人就着關鍵的、有爭議的領域進行磋商,經過不同程度的妥協,最後一一達成共識。

然而這些討論的東西並不會一字一句的寫在關乎國是的詔書上,詔書的內容都是總體概括,並沒有具體性的提出朝廷要進行某項政策。有心人只能從哪些看似說了什麼、其實什麼也沒說的官方用語中不斷的琢磨,才能尋找到通向權力與財富晉升的道路。

詔書的內容總體看下來,皇帝沒有發現多少可以修改的地方。其上對未來數年的計劃簡單的描述爲:‘重農桑,興學校,築堤防,尚節儉。考察官吏,革除弊政……罷天下諸郡縣不急務。’

這短短十數字便道盡了未來數年朝廷將要進行的重點,從而可以延伸出許多各方面,比如在各地建立學校,爲寒微之家提供晉升之階,打通上下階層的流通渠道。比如將鹽鐵專營推行全國,在冀州、揚州、益州、交州等重點產鹽產鐵的地方設立官署。

“罷天下諸郡縣不急務?”皇帝從中點出了一句話,不甚贊同的說道:“何爲急務,何爲不急務?全憑彼等一言而定麼?”

詔書只有那麼長,總不能將急務一齊羅列在上,只能稍作簡略,聽人自決。

黃琬想了想,說:“如今形勢,自然農桑、興學、以及另有詔命特辦是急務,其餘乃一時不急之務,能暫緩便暫緩擱置。”

皇帝‘嗯’了一聲,不置可否,這句話其實是對‘休養生息’、‘天下少事’作最終定論。皇帝一時不好添改,只得默許了這自由度極大的一句話,末了,他又說道:“這個‘罷’字不好,太武斷,得換個字。”

“不如換成‘省’字?”吳碩插話道。

‘省’字有減免、簡略的意思,程度比‘罷’字要輕許多,自然得到了皇帝的同意。

“詔令如律令,一經發出,便爲諸署行事典範。是故字斟句酌,不可輕忽怠慢。”皇帝若有所思的看了吳碩一眼,簡單說道:“中臺秉筆執政,於此細微之處,要多留些心。”

“臣謹諾。”吳碩高興的拜倒。

“大體就依這上面的話,讓尚書檯再潤色,明日大朝再作宣讀。”皇帝拿起筆在詔書上的部分需要修改的地方一一圈好、批示,便命人拿去交給吳碩。

董承看着像是得到賞賜的吳碩,心頭突然有些不是滋味。其實這在許久之前他就感受到吳碩對他的態度有了細微的變化,比如有時招手下在他府中議事,吳碩常藉故不至;或者是在承明殿議政時,對方常迎合上意、或是提出別的與自己不同的建言……

這些行徑流露於平常的小事中,董承起初不甚在意,如今細數起來,背後不禁起了一身冷汗。

“你如今究竟是想做什麼?”事後,董承在承明殿外的值廬攔住了吳碩。

吳碩腳步匆匆,突然被董承攔住了去路,腳步一頓,看到對方後驚愕的表情立時變得熱情起來:“董公、董公!”

他笑道:“在下身上還有國家交代的事情未辦,這詔書要得急,真是一刻也偷閒不得。董公若有吩咐,不如等明日正旦大朝過後,在下必親臨貴府,奉上節禮,以備聆聽,如何?”

“你少來這套。”董承不理會他的諂笑,不耐煩的說道:“說,你究竟要做什麼?”

“在下不是說了麼?現在要儘早去尚書檯,命尚書郎擬詔……”

“你!”董承一把抓住吳碩的肩膀,厲聲說道:“還在裝糊塗?我看你如今是沒把我放眼裡了。”

董承武將出身,早年曆身戎馬,手勁之大,當即就把吳碩抓得肩膀生疼。他呲着牙到抽了口涼氣,說道:“嘶——董公這是如何一說?董公既是天子丈人、又是舅氏,當朝三公,誰能比過董公的權勢?在下這條命也是董公給的,哪裡敢瞧不起董公?”

“哼。”董承這才放開了吳碩,將那隻生平多提刀劍的手收回袖子裡:“別以爲我不知道你的秉性,你先侍董卓、再侍王允、於今又投於我門下。幾次背主求活,已爲士人所不容……我不是董卓、王允,你也別想有貳心!”

吳碩臉上一陣青一陣紅,陰晴不定了好一會,他這才壓着嗓子說道:“董公說的是,像在下這樣的人,如今忝爲尚書令,位在荀氏、傅氏之上,在彼等眼中,已是德不配位。除了董公,誰又足堪依附、誰又能出手保我呢?”

他謙卑的笑着,又衝董承拱了幾下手,說道:“董公,時候不早,在下真要去尚書檯了,若是耽誤了國家交代的事,在下吃罪不起啊。”

董承陰沉着臉,不耐煩的衝他擺了擺袖子,放吳碩走了。

“庸狗,你等着瞧吧!”董承望着吳碩離去的背影,惡狠狠的拋下這句話。

吳碩剛纔的話深深刺痛了他,什麼叫‘德不配位’?吳碩是,董承也是!因由管寧等人而起的輿論已經愈演愈烈,在吳碩看來,皇帝會不會頂着壓力保住董承這個太尉不失,已經是個問題。

假若皇帝沒有出手保下董承——就像現在這樣,對輿論不聞不問,任其發酵。哪怕僅僅是將董承平調至驃騎將軍,即便仍舊能錄尚書事,也意味着董承在皇帝心中並非是那麼重要。

不然同樣是外戚,換做王斌,皇帝會是這種視若無睹的態度麼?

吳碩歷事三主,每一次政變時都能迅速的改換門庭,獲取當權者的信任。論起政治敏感度以及適時脫身的能力,他比任何人都有經驗。在很早之前他便有了逐漸脫離董承、另擇出路的想法,只是王斌垂垂老矣,無心權位;趙溫麾下有一大幫蜀地士人,自然容不下他;自詡道德君子的士人們更是如此……

他不是沒想過直接委身皇帝,卻苦於沒有機會,只得盡力表現、費心思去揣摩聖意,好讓自己能在大廈將傾之時,有機會跳到另一艘安穩的船上。

不知不覺,吳碩便已回到尚書檯,迎面走來的正是尚書郎馮碩。

因爲同名諱的緣故,吳碩很不喜歡對方,見着對方走過來,他便沒好氣地說道:“荀僕射在何處?”

“回吳公,荀僕射就在裡面。”馮碩低着頭朝上官行禮,客客氣氣的答道。

吳碩簡單‘嗯’了一聲,正要往裡面走去,忽的又停下腳步,對馮碩說道:“明日的正旦大朝最是要緊,國家夤夜不定有事垂詢,承明殿有趙公,今晚尚書檯由我親自值宿,你知會其他人,都回去吧!”

“謹諾。”馮碩的聲音清澈,不卑不亢,極具大家風度。

偏偏在吳碩眼裡是那樣彆扭,他大幅度擺了下衣袖,轉身去找尚書僕射荀彧去了。

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
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百七十六章 兵連禍結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二百零三章 奔告於事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五百三十四章 道路猶遲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五百五十七章 唯應走耳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一百二十三章 謹視鴆鳥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八十五章 軿車停輦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六十四章 府君囑吏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六十六章 戶隱田窮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四十八章 蟠桃俗李第四百一十二章 剖符施檄第五百八十八章 難濟於事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七十七章 一網打盡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一百一十四章 兼弱攻昧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三百五十八章 驕矜不恤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七十六章 靡不有初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二百八十七章 預作打算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一百一十七章 隱憂未解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五十一章 飢時理會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