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岳陽樓記】

“百姓盼太平久矣、望能吏如望雲霓。我大漢疆域廣闊,有郡國百,縣邑千,其下鄉里不計其數。此皆賴爾等俊才,爲朝廷安民至善,開萬世太平。”皇帝的目光在人羣中逡巡着,很快找到幾個熟悉的身影,他先說了一段開場白,用以勉勵後進。

底下太學生大部分都是第一次聽到皇帝的綸音,皆豎着耳朵聽着,好在皇帝中氣十足、字正腔圓,就連跪坐在最後排的太學生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在皇帝說完一段以後,他們無不心神激盪,整齊的在殿內稽首山呼。

而遊楚卻是在下拜的時候愣了一愣,皇帝的聲音恍惚間似曾相識,好像是很久以前在哪裡聽到過似的,可如何也想不起來了。他強忍着擡頭看一眼御容的想法,低着頭與身邊面色激動的同學們一齊唱喏。

“想我太祖高皇帝,領戍卒斬蛇起義,是爲解萬民倒懸。其下孝文、孝景諸先帝,輕徭薄賦,施仁德教化百姓,我漢室乃有四百年之天下。如今喪亂已畢,漢室三興,是天不厭、民不棄。爲國、爲民,爲我漢家執政之本,這四個字要謹記在心,倘或有失,則我無顏見列祖列宗,爾等亦不爲我漢家臣子!”

皇帝話鋒一轉,順勢提出‘爲國爲民’的執政綱領,這不但是定給所有臣子的責任,更是加在皇帝身上的責任。這一例正好與前面的平羌碑文聯繫起來,皇帝治政以民爲本,所謂上行下效,爲那些有心做事的臣子指引了方向。

皇帝這話已不單是隻對殿中的太學生說,更是聽進了陪坐的趙溫、陳紀等人的耳中,他們當即離席,整肅莊重的帶領太學生們稽首應道:“臣等謹諾。”

殿試的題目遠比策試更有保密性,因爲它沒有以文字的形式保存,而是早已被皇帝想好、一直默記於心,只需屆時脫口而出:“孟軻有言:‘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

鴉雀無聲的殿內,安靜的彷彿針落可聞,只有皇帝一人用他清朗響亮的聲音,一字一句的說着,所有人屏息靜聽:“試問當今天下,何爲民之樂,何爲民之憂?”

皇帝說完自己親定的策題後,便閉口不言,趙溫看着眼前彷彿同時入定、尚無動作的太學生們,輕聲一咳,說道:“動筆吧。”

所有人紛紛反應過來,首先拿起筆快速的將皇帝說的題目默寫在面前的白紙上,然後又動作一致的將筆放下,閉目沉思。

皇帝引用的孟子這句話,意思是爲官者應做民衆喜聞樂見的事、擔憂民衆擔憂的事情。而他的問題卻又是一道說明題,皇帝是很實際的,那些概而括之、內容空泛的答案未必能討他的意,反倒是那些從很小的切入點入手、以點帶面,充分觀察過這個社會當下最激烈的矛盾的答案,纔是皇帝真正想要的。

這一次考試對於蘇則來說,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難,不但是題目讓他糾結萬端,不知是從小處着手、還是從大的方面論述;更因爲他處在皇帝與一干重臣的視線之下,肩頭承受的壓力比以往還要重上百倍。

雖然像他們這般考中‘上第’的太學生來說,無論這次殿試的成績如何,起家至少是郡吏縣掾。但能進入前殿的太學生,誰不想靠着筆下文章,在君臣面前一鳴驚人?

因此過了一刻鐘,才陸陸續續有人提筆破題。

就蘇則所知道的,皇帝有兩個半老師,一個是現任御史中丞桓典,家傳《尚書》、另一個則是已故的前太僕趙岐,治學《孟子》、另外半個則是爲皇帝講讀過一段時間的《孝經》的前司徒王允。

以此而言,蘇則認爲皇帝的治政思路,大體與幼時所學的書籍分不開,而皇帝出題引述《孟子》裡的話,也恰恰證明了這點。

沿着這樣的思路,蘇則漸漸知道該從何下筆了,不但要聯繫自己現實中遇到的問題,闡述民之憂樂,更要引述《尚書》裡聖王明君治國的理念,提出該怎麼做纔可以使民憂爲民樂,這樣寫纔是首尾呼應。

殿試的時間很長,皇帝不能下場到處觀望,自然就不會在那裡乾坐着。所謂監考,只是象徵性的表示重視而已,皇帝日理萬機,不可能在監考一事上浪費整個上午的時間。

公車司馬令榮郃親手捧着托盤,裡頭盛放着十來份只有皇帝才能親啓的密奏封事,他站在殿門外,作爲殿試的閒雜人,他不能隨意入內,而是穆順從一邊繞過幾根樑柱,從對方手中接了過來。

於是皇帝親啓着封事,這些封事都是一式一份,在皇帝拆開閱看之前,就連宰相都沒有權力看。從原則上講天下臣民都有權力給皇帝上封事,但只有最緊要的事纔有資格寫進封事,否則會受到一定的懲處。

這些來自四面八方的封事有些涉及冀州的民務,譬如王邑上疏稱肩負治水重任的鉅鹿太守張導帶領黎庶趁農閒修防排通,以正水路,是否有成效全看明年的春雨,只是張導並沒有對當地侵佔土地的豪強採取措施,而只是出了既往不咎、下不爲例的公文。

王邑質疑張導的立場,擔心之後陸續推行的政策會在鉅鹿遭到阻礙,提議皇帝將張導撤換。從王邑的奏疏上看,張導確有治水之能,如今各地河道失修,都水使者孔融不是這方面的長材,讓張導調個位置專幹水利,不管民務,或許是個兩全其美的辦法。

皇帝在王邑的封事上勾畫了幾筆,將其擱在一邊,接着又將其他的封事一一拆看。有鎮北將軍張遼對三郡烏丸請求開市互貿的反對意見,在封事中,他還提到了袁紹禍亂河北時,割剝富室,導致冀州、幽州許多豪強逃亡鮮卑,這些人爲草原帶去了生產工具和技術,教會鮮卑人制作刀箭鎧楯,學習中原文字制度。

張遼眼光卓越的認爲如果不加以阻止,掌握先進技術與軍事制度的鮮卑人將會崛起成爲北方的一大禍患。這道封事引起了皇帝的重視,他當即在封事上批示道:“承明諸公速閱,擬呈方略進上。”

後面的封事便是交州克平、士燮等當地豪強被徵辟入朝時,交州百姓戀戀不捨,以及安遠將軍沮雋、立武中郎將吳匡在交州當地所見士氏勢力龐大、深得民心的奏陳。此時交州還有日南郡象林縣被區連割據,尚未收回,吳匡不顧林邑偏遠,堅持要出兵進討,在這一點上與沮雋沒有達成一致,所以都寫在了封事裡請皇帝裁決。

皇帝不急不慢的看完了封事,問過了穆順才知道時間只過去了一半,他不願久坐,便從席上悄悄站了起來,趁着太學生們聚精會神的埋頭書寫時,與趙溫等人打了招呼,便往殿後休息去了。

穆順早已在殿後佈置好了軟榻和茶水點心,只將皇帝扶到榻上坐好,便雙手奉上一碗熱茶。口中笑着說道:“見到殿內英才有如此之多,奴婢也爲國家感到高興。”

“治國不易。”皇帝手捧着茶碗,卻也不急着飲,兩眼放空的盯着某一處,輕聲說道:“我聽說太學策試之後,有不少太學生大爲失望、頗有怨言?”

“唯。”穆順拿着鐵釺撥弄炭火,從一旁的小銀盤裡拿出小塊檀香丟進炭盆裡,待其燃燒出一縷輕煙、以及濃濃的清香:“鄉里羣氓多不識教化,愚頑成性。那些考了‘中第’,要去郡縣的到還好。要去做鄉有秩、嗇夫、裡魁的下第,卻要麼是畏難、畏偏僻,要麼是不甘願自己在太學讀了五六年書,最後竟然連舉孝廉、茂才出仕的人都不如。”

“孝廉、茂才,以後也是要從下面做起的。”皇帝淡淡說道,他對這些異議並不以爲然。

豪強之家的子弟,多半都有些教育基礎,尤其是建立了國子監以後,許多二千石以上都可以將兒子送入就學,豪強士族之家也可以出高價進學。這導致太學內部的貧富比例逐漸拉大,越來越多的普通農戶、寒微之家的子弟在太學生中佔據主流。

只是寒門學子的教育基礎先天不如豪門子弟從小耳濡目染,所以成績爲‘下第’的太學生大部分都是寒微出身。而成績考到‘下第’的豪強子弟,不僅數量少,且多是些不入流的人物,真正的貴族子弟、士人精英,都在國子監、或者是太學策試的‘上第’行列裡去了。

所以這也是皇帝不擔心這一點微末非議的理由:“過慣了好日子,聽慣了一經舉薦、直接爲守爲令的故事,彼等自然受不了這樣的結果。這些人到底是少數,不用理他們,朝廷的任命既已下發,除非是家裡有喪事,否則膽敢違令不去、自作清高的,都要嚴懲!”

穆順正將香爐的蓋子合上,聽了這話趕緊跪下接口道:“唯唯!奴婢這就將陛下口諭傳給承明殿與中臺,責成他們辦好此事,這是朝廷第一次策試,決不能因爲這些宵小而壞了名聲……”

“此事由你去說。”穆順眼下的言行已經構成了干預朝政,但皇帝不以爲忤,當即允准了穆順的試探性進言:“大臣們太過守成,要他們務必領會我的意思。”

“奴婢謹諾!”穆順心裡高興,險些呼出聲,好在他知道旁邊就是正在殿試的太學生,最後生生將激動地心情忍了下來。

七年了,穆順等這一天已經有七年了,他可是一直嚮往着中常侍的威力,如今他終於是邁出了這一步,只盼着在以後皇帝能給他更多的機會讓他去表現。

“他們考完之後,你再去承明殿,順道將那些封事拿過去。”皇帝吩咐道,看着穆順眼底難掩的欣喜,擡手抿了口溫熱的茶水,眼眸微深,不知在想些什麼:“去將劉備叫來。”

穆順腳步輕快的去了。

沒過多時,侍中、宜城亭侯劉備便從前殿來到皇帝跟前。

“侍中臣備叩見陛下。”

劉備中等身材,寬厚的嘴脣蓄有鬍鬚,他行禮過後正襟坐在席上,兩條長長的手臂疊放在小腹間,一雙略有威嚴的丹鳳眼微微低垂,彷彿一尊肅穆的雕像。

“說起來,這還是你我君臣之間第一次單獨詔對。”皇帝上下打量了對方几眼,神情自若的說道。

皇帝說到‘單獨’兩個字,穆順便機靈的讓殿內本就不多的人退了下去,而自己則站在隱蔽處屏息靜聽。

“陛下不以臣微賤,除職侍中,如今詔對,臣不勝惶恐之至。”劉備說起來也的確是惶恐,他不比曹操,不但沒有顯赫的軍功、在徐州抵抗袁術的時候也是屢遭戰敗——儘管最後獲得了一些功勳,但跟曹操比起來也不足掛齒。

本以爲他再如何也保不住徐州的軍政大權,歸順朝廷後只能得一個閒職混跡終身,沒想到皇帝直接詔拜他爲侍中。

侍中可是皇帝的親信,能夠近距離的觀察朝政,常備顧問。與他同列的另外五個侍中,都是他可望而不可及的存在,大族出身、平尚書事的楊琦、荀攸就不用說了,崔烈、鍾繇是海內名士,新晉的侍中鄧昌也是南陽鄧氏出身,身上還襲着舞陰侯的爵位。

論資排輩,劉備誰也比不上,終日只能爲皇帝掌管乘輿服物、褻器虎子之類的私人物品,任勞任怨的做起了侍中真正的本職工作。

“不妄自尊大,這很好。”皇帝其實考慮過對劉備的定位,不同於曹操,曹操在軍事上有足夠的能力、政治上有足夠的魄力,這些都是皇帝未來所需要的特質。

而劉備的能力並不能說太大,才幹也不能說太小,只是他的種種特質在皇帝眼中,放在朝廷內外衆多大臣之中,並非是不可替代的那個。

所以這也是皇帝爲什麼只給他侍中高位,卻不加以重用的緣故。

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
第一百四十五章 擐甲執兵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二十章丨詔旨相違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九十九章丨迷途知返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百零八章 風止雲起第四百九十一章 臨衝下戰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四十五章 五典克從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三百零六章 罔不自知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一百零四章 渭橋踏麥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八十一章 徑情直遂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五百二十八章 華陽道上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三百二十四章 不預則廢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七十三章 有備無患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五百九十五章 急於催攻第七十章 披香暖風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六十三章 因機決勝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七十七章 履險如夷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五百一十章 兵渡柴桑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五百一十三章 江船星火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十四章丨風雨前夕第二十二章 常寧之區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一十章 自取其叛第四十九章丨傭才緣心第二百六十九章 池因於澤第二百六十二章 忤違將令第五十八章 乘勢拏下第四十九章 姑置勿問第十六章丨萬事俱備第三百四十八章 明惠及下第三百八十五章 看風駛篷第一百七十六章 走投無路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