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

“餘嘗計之,人負米六鬥,卒自攜五日干糧,人餉一卒,一去可十八日。”————————【夢溪筆談·行軍運糧篇】

夕陽斜照,兩人坐在敞開的軺車內,四周除了及腰的屏障以外,沒有任何遮擋。這時候街道上已經沒有什麼人了,賈詡與麋竺二人看着左手邊光輝燦爛的、與平行的大街漸漸分離的漕渠,一時陷入了沉默。

賈詡句句都說到要點,的確,麋竺行商多年,東海麋氏富甲徐州,雖然費盡苦心爲自己營造了一個士人的形象,待人慷慨大方、樂善好施,但在正統的經學世家的眼中,麋竺仍是一個不入流的商人。在孝武皇帝時期還有商人、獄吏、等非儒士、各行各業的專業性人才踊躍入朝,可隨着儒學的昌明,朝士公卿便開始名儒輩出,選官的對象與標準也越來越狹隘,逐漸只重視讀過經學的士人,而忽視了雖不通經書、但有所專長的人才。

‘行商終究是小道,要想入朝爲官、傳繼家業,就只有明經書、成爲士人這一條路!’

‘百年間,雖家貧仍不忘好學、終以賢名得受右職,創立家業者還少了麼?’

‘我家若是還無二千石,這巨億家財還能留多久?’

麋竺回過神來,藏在袖子裡的一串金五銖突然隨着車馬的顛簸而落入掌心,那五枚堅挺精整的五銖錢是由他麋氏先祖行商時賺取的第一筆金子熔鑄成的,歷來就是麋氏的家傳,曾經是麋氏的驕傲,但在以經書作爲家傳的大族眼中,又是多麼可笑的一件事。

像桑弘羊、孔僅那樣以商賈身份步入仕途的人,自孝武皇帝以後就幾乎再也沒有出現過了。由於存在着這樣的社會氛圍,桑弘羊的光輝事蹟無法被後人複製,麋竺心裡再有主意也只能伴隨主流,努力將自己融入到士人階層中去。儘管這並不是麋竺本心,但只有這樣,他麋氏才能將財富轉化爲權位,甚至朝着士族的方向更進一步。

可如今賈詡的話又讓他看到了新的出路,皇帝任用麋竺,顯然的看在了他商賈的身份,不然何必特意重設一個與商業、經濟密切相關的均輸監給他管理?早在一開始的時候麋竺心裡就有所猜測,直到現在從賈詡這個皇帝最親信的臣子口中,更是充分證實了這一點。

皇帝是拿他當桑弘羊,而不是把他當做一個普通士人。

如果是普通的士人,麋竺自忖以他的能力尚且不能與劉虞、王邑等地方能臣相提並論,但如果是以商人的身份入仕,在最熟悉的領域,麋竺自詡不會輸給任何人。

兩人從一開始的言語試探、到交心交底,機會已經擺在眼前了,麋竺強按下那股激動,臉上依舊掛着禮貌而溫和的笑容,凝聲說道:“賈公說的是,在下蒙受國家厚愛,自受任以來,便夙夜憂嘆。常思如何得以報效,眼下正當其時,也不枉在下淺薄之才、終有可用之處。”

這是一個成就自己理想的機會,麋竺要讓所有人都知道,他絕不是憑藉着王氏的權勢上位的碌碌庸才。

賈詡點了點頭,繼續說道:“這次長安商賈不聽良言,是所謂‘先禮’而無用,接下來可就得‘動兵’了。依國家的脾性,彼等奸商皆該處死,而不是好言相商。我知道麋君雖與對彼等曾同爲商賈,知道朝廷預備的手段,心中不是爲彼等不忍,而是不甘。索性此時還不到圖窮匕見的時候,國家也有藉此察驗麋君的意思,眼下仍是平準、太倉二署配合均輸監平抑物價,一切都還來得及,就看麋君準備如何自處了。”

這一次若是按賈詡的說法提請皇帝直接採取暴力措施,以‘爲富不仁’的名義抄沒奸商輕賈的家財,那麋竺這些天就等於是無功而返、顏面無光了。

麋竺明白皇帝之所以遲遲不曾動手嚴懲,不僅是顧忌着‘規矩’與聲名,更是要給他一個表現能力的機會。若是他成功平抑了物價,那今後前景可期,若是辦不好,皇帝也就只好出於下策、而他也就可能沒有繼續待在均輸監的必要了。

“在下明白,這幾日均輸監的糧價之所以只比市價低上些許,主要是還是擔心倉公那裡供應艱難、以及擔心有人趁機倒賣。”麋竺在袖子中悄然握緊那五枚金五銖,對賈詡凝聲說道:“既然商賈不聽,那在下自會有新的應對。”

賈詡挑了挑眉,主動提出來說道:“若有所需,但請相告。”

於是平準令與均輸令便在車上細細談論起來,這個職能互補、曾經共掌天下經濟命脈的部門,在其丟棄塵埃很久以後,終於如這兩個人在夕陽的影子一樣,再度融合起來。

太倉北面正是執金吾下屬的武庫,裡面存放着大量預備使用的方盾寬劍、鉤戟長鎩、弓弩箭矢等兵器。賈詡與麋竺兩人共乘的車駕進入幹道,還沒到武庫跟前,便遠遠地見到其周圍結隊巡視的、整齊有序的執金吾緹騎,長安附近的軍事力量,光是執金吾手下就有兩百名緹騎、五百二十名執戟。僅憑這七百二十人的步騎就能輕鬆掃除長安所有的商賈,更遑論精銳程度更在緹騎之上的南北禁軍。

麋竺默默感受着經過武庫時直面而來的冷冽氣息,心中忽然想到:當年袁術在南陽徵調軍糧,本地大族吝嗇不出,結果被袁術指使黃巾流賊以及部下公然搶掠。這種惡劣的、大失衆望的事朝廷只是不會去做,並不是做不到,彼等商賈應該慶幸遇見的是他這個手段‘平和’的對手。

到了第二天,原本比市價只低數百錢的官糧突然大跌,直接變成了谷八百錢一石、豆麥五百錢一石,長安百姓聞訊紛紛丟下價格數千錢的私人糧鋪不顧,跑到官署購買糧谷。那些奸商更是大喜,更想故技重施,派人私下攜鉅款搶購,試圖吃進朝廷的官糧。

麋竺早有準備,他這回定下了詳細的規章,以成年人日食六升的用量來計算,每人每天只許買一斗米,爲了便於鑑別,每天會在買者的手腕塗上不易擦洗的色漆。有了限購的規定以後,商賈偷偷倒賣、私買官糧的行爲得到了極大程度的遏制,哪怕他們全家包括家奴一齊上陣,一天也買不到幾石米,更遑論藉此謀利了。

如果僅僅是大幅降價、限購限買,最多也只是讓那些商賈一時做不成生意。等到長安附近越來越多是受災民衆聞風搶購糧谷,太倉米不足支應的時候,他們照樣能在最後獲取利益。

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
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一百零一章 乖嘴蜜舌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三十七章丨遊俠膽氣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五十章丨能斷取捨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一百章 碗轉麴塵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四百一十一章 嘉言罔伏第一百四十一章 邊城鳴鏑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二百二十五章 塵埃落定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一百二十一章 雲集仰望第五百六十六章 擇人任勢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六十六章丨女之耽兮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六十一章丨羣虜寇攻第五十九章 夏陽扶荔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五十八章 哀矜勿喜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三百八十六章 自知者明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四百四十六章 堂下鬆柞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章 海內儒宗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八十六章 織作文繡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二百八十三章 蔓草根植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五十九章丨 恭而有禮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三百六十九章 懷瑾握瑜第五百六十八章 非戰之敗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四百三十五章 才力將淹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