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

“虛談則知以德義爲賢,貢薦則必閥閱爲前。”————————【潛夫論·交際】

楊琦等人面面相覷,他們本以爲開太學純粹只是皇帝與他們做的一個交換而已,沒有想到居然有這麼多讓人難以接受的附加條件。當時皇帝爲了獲得衆人在廷議鹽鐵上的支持,只說要重設太學,卻並沒說要重設什麼樣的太學。

按皇帝的設想,朝廷今後除了徵辟、察舉以外,還要多加一條仕進之途。並且太學今後所培養的人才,將不只是他們用經學教出來的儒生,士族對太學生的影響力將會其他雜科稀釋。

如果他們提前知道這些事,當日就未必會那麼輕易的倒向皇帝一邊,肯定要讓皇帝做出更多的讓步纔是。

可眼下舊的交換已經達成了,即便他們對太學附帶的改革措施有什麼不滿,那也只能與皇帝另外進行新的妥協,而不能埋怨皇帝耍賴、食言。

皇帝沒想過讓士人勢力輕易的重回太學,這一舉動,不僅是病中的趙謙倍感詫異,就連一直韜晦低調的楊氏內部都有人感到不滿。

在楊琦的府邸,原河南尹楊懿尤爲激動,臉漲得通紅:“開明經、明法、經濟等科,每歲策試,上第者分別入太常、廷尉、少府等官,從吏做起。中第者外放郡縣,爲各科之吏。”

楊懿看向衆人,說:“以往的太學生一旦通過策試,不是郎官、就是舍人,何曾有選派爲吏的道理?這不是貶謫了麼?”

座中除了護羌校尉楊儒以外,其餘的親族一干楊氏親族盡皆會齊,衆人不按官爵,各按在家中的輩分血緣依次落座。作爲楊震長子楊牧的孫輩、弘農楊氏的長房,楊琦端坐正中,左右各坐着楊彪、楊衆,再往下則是楊瓚與楊懿。

“由朝廷派人赴郡縣爲吏,這在推行屯田的時候就有過先例了。”光祿勳楊彪眼皮也不擡一下,顧自說道:“陛下心思想得遠,我等爲人臣子,也要隨着看向長遠。”

“這是什麼意思?”楊懿懷疑自己聽錯了,連聲問道:“派去各地郡縣的農曹掾不是特例麼?難道陛下還想一直在三署郎官裡選派人員,赴任地方爲吏?這怎麼能行、這讓地方守令以後如何徵辟掾屬?簪纓之家如何舉薦子弟?”

“三署郎官無不是儒士俊才,讓他們去地方爲吏,的確是屈就了。陛下也曾說眼下經過裁汰遴選之後的三署郎,皆爲一時之選,宜按往例賜官。”楊彪顯然已經對皇帝的想法考慮成熟,從容說道:“雖說三署郎不會再度爲地方吏,但也不是說陛下就沒有另選合適的賢才,任爲地方吏的意思。”

“可太學生會樂意麼?求學數載,到頭來卻只得了個縣吏!”楊懿皺眉說道:“除此之外,就說那些簪纓世家也不會樂見此事。”

楊懿曾被董卓薦舉爲河南尹,後來爲朱儁所敗,閒居家裡,直到楊氏重新在朝堂掌握一定的權勢後,他纔回到長安,等待族親爲他謀求一個差事。

只是楊懿有奉承董卓、曲意媚上的劣跡;又有爲人所敗、不能守土的罪責。這些無不是政敵抓在手裡,用以攻訐的軟肋,而且楊氏已經有數人身居要職,再花心思把一個不堪大用的楊懿舉薦上去,並不會帶來多少好處,反而會給人一種楊氏勢大的印象,這與楊氏當前奉行的韜晦路線是相違背的。

自身打鐵不過硬,自家人又主動選擇將其冷藏,這讓楊懿非常委屈。好不容易蟄伏到了現在,聽說皇帝要重開太學,出於自身以及家族的利益,他早就對此躍躍欲試,想博一個太學祭酒的位置。

本來楊氏衆人也都點頭同意了的,甚至楊彪還在‘看望’趙謙病情的時候與對方有過一段交流,表示只要皇帝有心,楊氏不會介意趙溫代替種拂爲太常。而與此交換,楊懿則得再次復起爲太學祭酒。

各方達成默契,楊懿也隨時準備着成爲太學祭酒,代表楊氏對太學生灌輸理念、收攏門生。

可現在的情況是,原太常種拂調任城門校尉,原衛尉趙溫如願成爲了太常,而楊懿,則不尷不尬的仍是白身。趙溫雖然遵守承諾向皇帝舉薦楊懿爲太學祭酒,可皇帝偏偏對此置之不理。

楊懿知道,自己哪怕再怎麼不情願,只要自己想做太學祭酒,就必須接受皇帝對太學設定的新規章、接受自己今後對太學的影響力大打折扣的事實。

“不樂意又如何?”楊彪心中升起一絲不快,怏怏說道:“朝廷這次不吝家世,有向學之心者皆可就讀,是朝廷給了他們接受教化的機會,臨了分派,他們有什麼理由反駁?再說地方簪纓,敢公然對抗朝廷的任命麼?”

在以往,朝廷只擇選太守、令長、及丞尉等官,其下的功曹、掾屬皆爲守令自行徵辟的當地名士賢才。這些人一旦應徵,就將和薦主形成一種類似於主憂臣辱的君臣關係,也就是漢代獨有的二元君主體制。

這種體制極大的妨礙了皇權集中,也促使生出了一大批利益攸關的團體,彼此組合成巨大的士人集團。不僅如此,還造成地方宗族勢力膨脹,阻礙中央將行政權力向地方基層的延伸。

皇帝一直想要加大朝廷對各地郡縣的掌控,方便政令上下暢通,並慢慢的改變屬吏自行徵辟的傳統。是故他纔想將太學設計成基層官吏培養機構,以後衍生出來的科舉策試也只考核選出吏員,而不是如其他朝代那般考覈官僚。

按專業分科策試,明法科的學子只能去廷尉、地方刑曹從小吏做起、以政績升遷,經濟科的學子也只能去少府、大司農等處、同樣以政績升遷。

考覈內容專業化、科目化,這與真正的科舉考試大相徑庭,反倒是皇帝借鑑了些後世公務員考試的制度。

坐於楊彪對面的五官中郎將楊衆進一步解釋說道:“你道陛下爲何選中明光宮做太學?這不單單是陛下崇文之意,當年明光宮能容數千燕趙美人,地方寬闊,若是改建學舍,容納萬人也不是虛話。這上萬太學生一旦學成、通過陛下的分科策試,朝廷必然要將其安置各署各地爲吏,難不成還讓他們做令、丞?”

“可此事未免也太……”楊懿依然有些不能接受。

“此事本無錯處,無論是推崇教化、還是朝廷治理地方,陛下這麼做都沒有錯。”侍中楊琦直截了當的說穿了楊懿的心思:“你覺得不能接受,無非是侵犯到了你自己,可你現在還不是太學祭酒。”

這話說的讓楊懿羞慚不已,他只顧着低頭謝錯。

楊衆是座中最精明狡猾的一個人,他突然笑道:“天下士子畢竟是慕經求義的多,哪有專學雜科的道理?等你蒞臨此位,無論厚此、還是薄彼,都大有文章可做。何必在這個時候伸言反對?徒讓他人撿了便宜?”

東漢經學之風甚盛,多少人負笈求學,就是爲了通曉儒家經義。這回太學開設各科,供學子選修,看似將明經與其他並列,其實最後選學哪一科的多些還不是一目瞭然?

何況自祭酒、博士、助教以下的教職人員誰不是鴻儒出身,立場天然的就傾向於明經。等到太學逐漸形成重明經、輕明法、經濟等雜科的風氣之後,皇帝再想撥動車輪也不可能了。

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
第三百二十五章 推赤心乎第五百七十二章 南冠驕豪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百二十章 隱水暗伏第一百二十九章 同爲覆沒第五百六十九章 渙兮若冰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十三章丨不密失身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五百一十二章 浮光躍影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八十一章 振師整衆第四百八十七章 勸懲勉進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五百九十三章 投石震虎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五十三章 何算其人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五十八章丨單見淺聞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五百五十四章 忠義歸屬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八十六章 期於殿門第四百二十三章 孤驂單行第四十章 銜愆效命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三十五章丨灑掃役使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二百九十章 知止則殆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七十七章 朝露日晞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六十三章 未過其譽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五百四十一章 深論莫及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五百六十七章 懸石飛擊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第三百六十八章 窺覷南人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七十一章 復升臺榭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一百六十八章 興勢雲雷第三章丨近臣收心第二十八章 試策伊始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三十五章丨詔旨奪權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四百零七章 每問不盡第一百一十六章 青徐之間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三百三十一章 鬱郁繁森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章丨莫欺少年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九十九章 錢穀出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