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丨近臣收心

“明主堅內,故不外失。失之近而不亡於遠者無有。”————————【韓非子·安危】

“是,虞舜與唐堯,陛下都知道是誰嗎?”楊琦像個循循善誘的老師,從容的說道。

劉協做出虛心受教的樣子;“我知道,他們二人都是上古的聖賢君主。”

“那就是了,虞舜與唐堯德行、功績相近,是故併爲一談,先帝問臣下,‘何如孝桓皇帝?’臣以虞舜與唐堯作答,正是出於此理。”說完這話,楊琦心裡有些忐忑,這不是因爲擔心劉協責備他諷刺先皇,畢竟孝靈皇帝都沒因此而怪罪於他。楊琦擔心的,是小皇帝能否聽得懂自己那話的意思,在將下決斷的楊琦眼中,聽不聽得懂非常關鍵。

“侍中這話就有些不厚道。”劉協依然是笑着的,儒雅溫柔,對楊琦甚是和氣;“這也難怪,先帝當初說你強項也不是沒有理由。”

楊琦有些驚訝,他擡頭問道:“陛下、聽懂了?”

“聽懂了,但爲尊者諱,我只能說桓帝與先皇心中都有黎元百姓,只是近小人而遠賢臣,難以郅治。”劉協年紀不大,卻也知道爲尊者諱的意思,並且輕而易舉的將桓帝與靈帝昏聵的責任推卸到‘近小人’身上去,這讓楊琦更加吃驚了,他還沒有答話,只聽劉協繼續說道;“不知在侍中心裡,我比孝昭、孝宣二位先祖如何?”

劉協雖然年歲不大,一直是溫言笑語,可不知怎麼的,楊琦在短短的交流中總感到莫名的壓抑,不由的要小心應對,生怕像上午那樣說錯半句。楊琦不自覺中,已經把劉協當做是一個成年皇帝看待了:“孝昭、孝宣二帝皆是中興之主,陛下年紀尚幼,雖然聰敏,但即位之日尚短,相較如何,尚未可知也。”

劉協的興致似乎到底爲止了,他收斂笑容,對楊琦說道:“我獨坐廟堂已有三年,天下萬方之事,皆由太師一人而決,尚書檯淪爲空談不說,我自己宛如木偶泥塑,上回見到國璽,還不知是何年何月!侍中也用不着安慰說我年紀還小,執政尚短,暫時比不得昭宣二帝。但依我看,霍氏當朝,大權卻仍操之於上,而太師狂悖,且不說我,這漢室今後,纔是真的尚未可知也。”

楊琦大驚,趕忙跑到門窗邊,四處看了看,在發現沒人在外面聽牆腳,又小步趨回,拜倒稽首,語氣也不是先前的剛直冷硬,反倒是有些膽戰:“陛下何出此言!”

“在楊公心中,我就真是一個無知蒙童嗎?太師也好,司徒也罷,他們待我難道有什麼不同嗎?”劉協從牀上起身,走到楊琦身前,語意一頓,復又說道:“無非是尊敬的程度、和忠誠的真假有所區別而已,但論其他,比如如何看待我這個名不副實的皇帝,二者都是一樣的。”

劉協繞過楊琦,只穿着件單衣的他徑直走到窗邊,宣室殿位於未央宮前殿的最高處,龍首山上。推開窗子能由此看到廊腰縵回,檐牙高啄的宮殿羣落,巍巍然雄樓壯宇,雖然被風雨剝蝕殘缺,仍給劉協呈現出非凡的壯景。只可惜,如此盛況,劉協胸中萬千抱負,卻不能縱情施展,何其恨也!

“太師暫不說他,王司徒忠心爲國,曾多次爲朝中堅貞之士奔走周旋,不該受陛下猜疑。”楊琦轉過身面對劉協,在其背後悠悠說道。

劉協轉身,背對着光,面色沉進黑暗裡,讓人看不清他此刻的喜怒,再加上劉協的語氣一直很平和,這就更讓人難以捉摸;“我從未猜疑過王司徒,王司徒對我漢室的忠心日月可鑑。我在乎的,是他到底拿我當個皇帝,還是一塊漢室的幌子。”

“陛下。”君臣不和,是歷代朝堂變亂的大忌,楊琦沒想到劉協不信任王允以至於這個地步。哪怕楊琦與楊瓚都有意在誅董之後,借劉協這股突起的東風另立門戶,也斷沒有讓劉協與王允君臣嫌隙的意思,他自認爲有必要打消劉協心中的芥蒂,膝行到劉協身邊,替王允開解道:“王司徒不是有意看輕陛下,而是實在有不可細說的理由,還望陛下恕罪,等大局終了,臣再請司徒向陛下一一詳述。”

劉協良久不語,他心裡明白王允在誅董之後的一切作爲,什麼排斥涼州人,過於親近關東豪族,這些都是他殺身的理由,也是漢室顛覆的緣由。但他一句都不能跟眼前這位看似耿介無比,其實心竅極多的臣子說,千言萬語,終於化作一聲嘆息;“司徒要做什麼,我已經不想知道了,再說了,他不說我就猜不到了嗎?”

楊琦跪伏在地,一句話也不說;劉協看這反應,知道要拿出真本事來才能拿下他:“司徒對我的病情看的這麼重,無非是爲了之後的朝臣慶賀吧。”

見楊琦身子立時抖了一抖,劉協彎下腰在其耳邊輕輕說道:“無論宮門還是殿內,軍兵都來之不便,只消數十死士伏之……”

劉協還未說完,便伸手拍向楊琦肩膀,楊琦彷彿觸電一般躲開,又慌忙拜倒:“這些事情,陛下是從何得知?萬萬不可告知於他人,不然朝中將再興大獄,朝廷也禁不起這次波折,還請陛下謹言慎行,三思爲上。”

“我就是因爲反覆三思,這纔想好了告訴楊公的啊。”劉協直起身子笑道,“其他人可沒有這個資格,讓我說出這種話來。”

楊琦大受感動,假意謙道:“臣下鄙陋之軀,無才無德,豈能備受陛下信重。”

“可能是先前讓你說的那個故事吧,親小人,遠賢臣,這是桓、靈二位皇帝所以荒廢政事的緣故,先帝身邊不是沒有賢能的君子,而是錯過、疏遠了。”劉協親自扶起了楊琦,熱切的說道:“如今正是扶大廈將傾,匡濟漢室的時候,我若視賢臣而不見,豈不是自絕於天下人麼?”

“臣雖不才,亦願爲陛下赴死。眼下實非良機,但請陛下暫做漁人,靜觀鷸蚌,等朝局變換的時候,臣願見陛下大有作爲。”楊琦退後一步拜倒,朝廷之中,言語向來婉轉,意在不留把柄,楊琦這話等於是間接表明心意了。

劉協哈哈一笑,拊掌道:“一人之力,何以治天下?高祖創業,身邊尚有留侯助其運籌,楊公當爲我的留侯。”

留侯張良是兩漢士人的榜樣,能被人將其與良平相比,是一種莫大的誇讚,楊琦也不例外,更何況這還是出於劉協之口。楊琦斂眉肅容,對劉協深深一拜,以示臣服。

楊琦本欲勸劉協韜光養晦,靜待良機,可劉協不知是哪裡來的自信,認定王允刺董必成,竟想着如何在刺董之後干預朝政了。他自認有必要提醒一下劉協,不能把希望全付諸於王允等人身上:“董卓威權自操,強將精兵,皆聽命於卓;司徒等人雖然強幹,籌算良久,但也不是說能有萬分把握。”

“王司徒等人想必密謀良久,如果連他們都不能成事,我想也沒有其他人能挑起這個重擔了。”劉協說完,想了想,又道:“我本想有所作爲,但眼下並不是良機。”

“唯,陛下一舉一動,關係各方,如今正是緊要關頭,陛下應以養病爲由,耐心等待,反正,也不急於這幾天。”楊琦點頭稱是。

劉協本就沒打算對刺董這件事上指手畫腳,做些自以爲聰明的舉動,他知道自己最大的優勢是對歷史進程的把握,而最大的劣勢則是不熟悉這個時代的制度、風俗以及被士人看得比生命還重要的禮制。

如何在規則內從強勢的王允手中奪回一些君權,對連尚書檯的權限範圍有多大都不甚瞭解的劉協來說,不僅自己要儘快去熟悉,還得靠這個時代的英傑爲他出謀劃策。身邊若有一批忠誠能幹的大臣,劉協行事將不再是光桿司令一個,比如楊琦這樣的,既是弘農楊氏出身,才幹了得,又頗孚人望的大臣,是劉協的首選。

“國家典章,朝廷制度,我登基不過三年,朝政未能決斷,所以不是很熟稔。”劉協想了個合適的理由來掩飾他對漢朝政治制度的無知與陌生,當然,基本的三公九卿和中外朝他還是知道的,只是具體的權責還得讓這個時代的人親自解釋的要好一些。“爲了預備我以後親政,豈能不熟悉朝堂?還請楊公不吝賜教。”

劉協要熟悉政事,楊琦絲毫沒有起疑,像個負責的老師,拱手回道:“唯,不知陛下想讓臣從哪裡開始講起?”

於是劉協又坐回了牀上,楊琦也自然而然的跪坐在榻側,劉協想了想,說:“三公九卿,分處何事,我都知道。還是煩請楊公先跟我說一下侍中與黃門侍郎吧,然後再是尚書檯的權責,這是我所不甚明瞭的。”

“侍中與黃門侍郎,隨從左右,出入宮省,傳達詔令,可參與朝政,歷來是親信貴重之職,自陛下即位以來,大政全歸太師府與尚書檯,侍中等近侍之臣,便僅僅作爲隨身伺候陛下的官屬。”

劉協明白這‘隨身伺候’肯定有監視的意思,身邊的人員複雜,自己能剛好遇上耿直的楊琦,倒真是運氣:“那比如侍中馬宇、黃門侍郎射堅這些人呢?若只知姓名,不知履歷、賢庸,以後如何處事到還麻煩,楊公何不與我仔細說說,我好有個底”

這是讓楊琦點評近侍大臣了,以劉協目前對楊琦表現出的信任程度,劉協會根據楊琦的點評,先入爲主的對某人產生某種印象,至於楊琦有多少話是出於公心,這就得由劉協自己來判斷了

“朝廷改制後,侍中、給事黃門侍郎定額各六人,其中有黃門侍郎鍾繇、射堅、鄧昌、張昶等人,侍中有馬宇、董璜、劉和……”

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
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四百三十章 且行且止第十八章 指通豫南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百零九章 作計自量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百三十九章 偏將涉巴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五十三章丨欽使關東第五百零一章 賦與有疾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六十六章 屋漏連雨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九十四章 近而間親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三百一十二章 禮意殷勤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四十一章丨開達理幹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五十九章 未晡八刻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十三章 疑竇叢生第四百六十五章 吁嗟小兒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一百三十章 魚帛狐聲第一百四十七章 尚敢懷貳第四百四十八章 魯殿靈光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八十六章 榮者常通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三十二章 貴道以專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百九十七章 林檎送首第二十三章丨書策舒憤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零四章 虎口奪食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一百九十二章 導引禽戲第一百零二章 謀主諮諏第六十四章 策名就列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四百五十五章 詮福釋禍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四百二十一章 敢有異心第二十三章 裁心延算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二十三章 便起告陳第九十三章 研桑心計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一百二十五章 秉要執本第四百七十九章 待看舟傾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四百五十四章 江洲棲隱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三十一章 端策拂茵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三百三十五章 故事新羹第二百二十六章 狂疾物故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二十章 遺策何算第一百七十九章 逋竄悔過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五百三十七章 狼狽失據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九十二章 明光故址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三百六十七章 家國兩泰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三十八章丨啖人賊衆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六十八章 乘間襲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