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八章 陟罰臧否

“若有作奸犯科及爲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前出師表】

初平四年九月二十一。

未央宮,宣室殿。

“公悌隨我一同從河東返歸,路徑左馮翊時,我曾命人拿下辦事不力的前萬年令。”皇帝看着接替吳碩留下的位置、原尚書郎、新任吏部尚書傅巽,緩緩說道:“此人瀆職玩忽,現已被送交廷尉獄嚴審治罪。”

“謹諾。”傅巽這是尚書檯改制、受拜吏部尚書以後第一次覲見皇帝。雖說他與皇帝相處過一段時間,但對於這個實際年齡比他要兩倍,舉止令人生畏的皇帝,他還是不敢大意:“前萬年令疏於農桑、不治道路、貽誤白渠動工,罪不容恕。”

“那你可知道廷尉議定是什麼懲處?”皇帝桌案上擺放着一卷蔡邕與楊彪重新整理出來的《孝明本紀》,自從把奏疏轉交給董承、楊瓚、荀攸他們了以後,皇帝只需要最後拍板決定,往日繁瑣沉重的工作量頓時大減,以前只能擠出時間看書,現在幾乎是隨時都可以翻書來看。

“臣有幸得聞,據說是以其罔顧詔書、瀆職貪名等罪,予以處死。”

皇帝垂首看着書卷,半晌,方纔擡頭盯着傅巽說道:“你認爲他該死麼?”

“臣以爲廷尉量刑得當。”傅巽似乎從皇帝的話語中捉住了什麼,欠身答道:“陛下曾言‘治民先治吏’,朝廷吏治敗壞已久,是該拿此人以儆天下守、令。”

“看來你知道我叫你來是爲何事了。”皇帝擡手止住了傅巽要表示謙抑的話,徑直往下說道:“吏部的原名是三公曹,主諸地方州郡的年末考課,底下這些郡守、縣令,就連刺史、州牧,他們一年幹得好不好,有沒有認真將朝廷的詔令推行下去、有沒有讓治下百姓安居樂業、民風淳樸,這些都是由三公曹、也就是由你這個吏部尚書考成評定。”

傅巽唯唯應下,知道皇帝還有話說。

“陟罰臧否,政績好,則是升遷、嘉賞;政績差,則是貶黜、申飭。”皇帝不動聲色的說完,又似若無意的用手指點了點桌案上的書卷,似笑非笑:“朝廷到底要留下什麼樣的官治理地方,百姓到底能不能得到一個好官,這些都是你負責的事情,你任重而道遠。”

“臣蒙此大任,惶恐。”

“我且問你。”皇帝一字一句的說道:“孝明皇帝整頓吏治,殺了幾個二千石?”

“陛下!”傅巽伏下身,不敢妄議先帝,只好梗着脖子說道:“郡縣守令考評好壞,理應分等而論,依律辦理,不可隨意殺人。”

孝明皇帝整頓吏治,法令分明,政察奸勝,在位時期狠抓吏治,司隸校尉、河南尹這樣的高官說殺就殺,百官無不竦然兢懼,以至終其一朝,政治清明,百姓安定,與孝章皇帝並稱‘明章之治’。

皇帝今日特意藉此說與傅巽,就是爲了要他這個吏部尚書有整頓吏治的決心:“亂世當用重典,若不是吏治敗壞到必須下猛藥的時候,若不是像萬年令這樣的人實在該死,我又豈會輕易殺人?上回駐蹕萬年縣,你想必也看到了,萬年令陽奉陰違,一味逢迎邀好,卻罔顧河渠、農桑等要政。最後竟還敢心生埋怨,棄官掛印——拿我沽名釣譽!”

他恨聲說道:“吏治到今日這般地步,不開殺人是不行了,像這個萬年令一樣的郡守縣令,關中不知有幾許,天下也不知有幾許!就是這些祿蠹敗壞朝政,此番趁年底上計,不殺一批人以收拾吏治,談何中興?傅公悌,我爲何要你做這個吏部尚書,你想想壯節侯的秉性方格,好生思忖去!”

‘壯節’是傅燮的諡號,他品性正直不阿,以忠君爲上,沒有皇帝對傅燮的哀榮,就沒有北地傅氏一族如今的顯赫。皇帝拿他來說給傅巽,既是提醒,也是警示。

傅巽也不知明白了什麼,心裡拿定了主意,答道:“臣謹諾!如今離歲末上計還有兩個月,臣下去以後,將重訂考課之法,務求嚴密細務,以正吏治。”

“考課之法本有前例,無須過分刪改,你只需將近年朝廷所行的鹽鐵、屯田、驛道等詔令納入其中即可。”皇帝滿意的點點頭,補充說道:“關鍵在於嚴防郡縣虛造政績、粉飾太平。”

說着,皇帝忽然想起了後世一種全國某部長集中開會的會議形式,索性把它抄了過來:“這樣,你回去後先擬詔,將三輔、弘農、河東、河南以及幷州等郡的吏曹——也就是以前的功曹,一併傳至長安。先由你主持會議,申明朝廷整頓吏治的決心,再讓他們回郡之後以同樣的形式轉告屬下各縣吏掾,若仍有弄虛作假的,就別怪朝廷言之不預。”

這等若是允許傅巽能自主組織部分臣子會議,這可是三公那些宰相纔有的權力!傅巽彷彿被電擊了,渾身震顫了一下,接着臉色漲紅,簡直就像是被皇帝授予了三公一般興奮:“唯!吏部尚書臣巽,必不辱命!”

“每年朝廷主要關注的政務都會有些變化,譬如去年主要放在招徠流民、今年主要放在休整驛道。爲了確保考課成效,這個會議,每年的十月,都要由吏部主持,以使朝命得以傳達貫徹。”皇帝見傅巽這樣子,跟着添了一句。

吏部眼下雖然除了考覈地方官員的政績以外,還有考覈中央各級官署政績的權力,只是中央其他官署目前還沒有能與吏部對接、歸其直轄的分部,不太好掌控。皇帝打算一步步來,先讓吏部把各地方的吏曹掾抓在掌心,再設法在中央其他九卿官署、甚至是三公的官署裡安插有吏部權能、歸吏部管轄的職司。

就如後世遍佈地方、各部廳局、直屬最高領袖的儻組織部一樣,吏部的定性,也就是皇帝手中的組織部。在不遠的將來,它還要被授予全國全員的考察任免的權力,只是眼下,先看看它能在傅巽手下發揮多少潛力再說吧。

傅巽的肩頭揹負着沉甸甸的重擔,懷揣着興奮與激動,興致勃勃的走了,他要在前人的考課規範與條例的基礎上,再全部按照皇帝的意圖,連夜修訂出一部官員政績考課法出來。若是詳盡可行、行之有效,那麼就足以傳之後世,他傅巽的名字也將爲後世所有吏部體系的官員謹記。

皇帝依然是坐在宣室殿裡,看着傅巽興高采烈的走出殿門,本來嘴角掛着笑意的他,此時突然隱去了笑容。

整頓吏治是皇帝一直想做的事情,也是治理、興復漢室所不得不做的一件事情。但凡是所有的政策,無論好壞,只要牽涉到政治,它背後的動機就註定不會單純,還會伴隨着各方利益團體的博弈。

賈詡、荀攸這樣的近臣對皇帝的秉性看得清楚明白,皇帝很多時候都是個胸懷寬廣的君主,你可以順着他的意思來,也可以直言犯諫,只要說得有理,皇帝都不會放在心上——但絕不可以強迫他。

須知,要君者無上。

關西士人憑藉長期積累的勢力主動出擊,看似贏了第一局,可也暴露了底細,緊接着他們就將迎來皇帝的反擊,一場更大的風雨正伴隨着傅巽的離去而醞釀,饒有智謀的士孫瑞已經開始憂心如何應對,暗中窺伺的黃琬正籌劃着跟楊氏一起配合皇帝的行動。

而這一切的始作俑者賈詡,卻已經從容脫身,準備向皇帝告辭了。

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
第二十八章丨校場點兵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二百七十四章 音聲同矣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一百九十五章 脊令在原第四百一十章 駐曹制用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九章 焉用彼相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四百章 以度取之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九十八章 昌濰原平第一百六十四章 陰雨之期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八十四章 事終有定第六十八章丨賢師良士第四百八十四章 疲精竭力第四百九十八章 高人一着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九十六章 取士五科第八十七章 萍水相逢第一百三十八章 衆行賄免第三百五十二章 累及無辜第七十二章丨黃巾餘孽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十七章 暖殿溫室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八章丨屈身奉上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一百二十六章 困蹇虎穴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五十一章丨兼權尚計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一百五十二章 尺椽片瓦第五十六章 周密溫樹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十四章 強詞奪理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二十章 獸爐爝火第二百三十一章 雨客衣溼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二百五十二章 孰以顯廉第三百零七章 徐州雲波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九十二章 惘至棄命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一百一十一章 禍機殃流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四百七十八章 且有大覺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九十章丨軍心鼓動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四百零六章 尊長之命第七十五章 病染膏肓第五百八十七章 轍亂旂靡第七十四章 經始靈臺第八十九章丨登城臨戰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三百六十四章 迎難而上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