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

“卿等居持衡秉鑑之任,宜在公平以辨別賢否,毋但庸庸碌碌充位而已。”————————【典故紀聞·卷三】

靜謐的尚書檯,與往日大不一樣,太尉董承本以爲自己應該漸漸習慣馬日磾、士孫瑞兩人接連辭去,只有他一個人在尚書檯秉政理事的日子,可他還是錯了。

朝野的這場大紛爭看似吵鬧,但也只是關西那一夥士人與皇帝只見的博弈,與董承毫無關聯。他雖然也不太樂意皇帝的做法,在心裡偏向於士孫瑞等人,但在這種事上,他到底是不敢跟皇帝唱反調——士孫瑞他們也不喜歡董承跟自己立場一致。

三公要是集體辭職,其中一個還是皇帝的丈人,皇帝恐怕會翻臉吧?

凡事要有個度,官員彼此哪怕是敵對也要有一份默契。

這麼些天以來,董承一直在冷眼旁觀,在府中的時候他就從董鳳的口中得知此事會造成怎樣的結果、會引起怎樣的變化,其實捫心自問,雖然他不喜歡馬日磾這一幫人,但他卻希望這一次是皇帝輸。只有皇帝輸了、或是妥協退讓了,他纔可以不勞而獲的與馬日磾等人分享勝利的果實。

當然,即便是皇帝贏了,他也能作爲皇帝的打手,對馬日磾等人好生收拾一頓,照樣從中獲利。

與他抱有同樣一個想法、一同作壁上觀的,還有此時此地與他一同在尚書檯辦公的尚書令楊瓚,及其身後的楊氏等一干關東士人。

楊瓚正擡手拿着茶壺沏茶,神情怡然自得,像是大鴻臚、太常府這種閒散部門裡混日子的老吏,絲毫沒有任何尚書令該有的樣子。

可尚書令到底該是什麼樣子的,董承自己也說不清楚,畢竟從他錄尚書事的時候開始,皇帝就已經把尚書檯提前批閱奏疏的職權收回去了,至此以後尚書令及以下各官,只有寫詔、執行的權力,再難參政議政。或許這一次風波,也是他們積怨已久的爆發吧。

感受到董承投來的目光,楊瓚手頭的動作頓了頓,笑着解釋道:“按以往的慣例,若是今天的奏疏不多、陛下批閱的快些,還有一個時辰才能送到。”

意思是在皇帝批閱完奏疏,在奏疏裡下達指示、發給他們擬詔之前,楊瓚可以偷個懶。

“那以前呢?”董承看着楊瓚無所事事的模樣有些想笑,不禁好奇的問道:“以前是怎麼樣的?”

“以前啊。”楊瓚捧着茶,面上浮起追憶往事的神情:“我記得孝靈皇帝的時候,奏疏除了臣子的封事以外,都先送到中臺,由錄尚書事的大臣們和尚書令先行處理,擬寫好了意見之後,再呈遞陛下裁奪。如今迴歸往例,奏疏先移交宣室,由陛下一人而決,幸賴陛下英睿,身邊又有荀公達等幾個侍中在,處理政務也沒有太大紕漏,遇到疑難未決的事也會另傳我等過去。只是這麼一來,也就是我等清閒了些、陛下勞累了些。”

“尚書檯本是爲君解憂,可如今職權更移,陛下年紀輕輕便日益勞形,我等既爲大臣,碌碌充位,有何顏面繼續……”董承話說道一半突然止住了。

楊瓚正笑吟吟的看着他,眼神似乎在鼓勵他繼續說下去。

這老貨!

董承心頭大怒,自己差一點就被他帶進去了,剛纔那話在外人眼中,簡直就是自己在抱怨皇帝的做法,並贊同馬日磾等人辭任的行爲——這要是傳到皇帝耳朵裡去,那他好不容易保持的中立優勢可就沒了。

“哈哈。”楊瓚邊人畜無害的笑着,邊把茶碗放下,馬日磾等人不在尚書檯,他也就只能和董承鬥智了。

董承壓住了氣,正想着如何扳回這一城,擡眼卻看見專司吏民章奏,四方貢獻的公車司馬令王端提前來到了尚書檯,身後還跟着幾個小吏,兩兩擡着堆放如山的奏疏簡牘。

像是料到皇帝會有這麼一番表示似得,楊瓚面上並未顯露過多驚異之色,客客氣氣站起來迎了過去:“王郎今日何來之早?”

他看了一眼盛裝在錦囊裡的簡牘,明知故問:“陛下這麼快就將奏疏批閱完了?”

一旁跟着過來的董承也拿眼看着王端。

“董公、楊公。”王端不苟言笑,規規矩矩的執禮道:“君上有詔,今後但凡臣民奏疏,除封事密奏以外,一律先發由尚書檯,擬定方略、陳辭,而後進呈君上允准。”

尚書檯衆人屏息聽了這一出話後,霎時猶如雲開霧散,一個個喜形於色。這等若是皇帝將當初從尚書檯收回的批奏之權,重新還給了他們,這對於尚書檯來說,已經稱得上是一個勝利了。

當然,批奏權的放歸,當初的皇帝之所以要收回批奏權力,完全是想從王允的嚴防死守中撕開一條幹預朝政的途徑,而如今時移俗易,皇帝已經不需要靠着牢牢把控批奏權來掌控朝政了。所以將其還歸尚書檯,不僅是一種妥協的姿態,反倒是得以從閒雜事務中解脫,把精力放在其他關鍵的地方。

“君上還說了,關於御史的劾奏以及平準令的辭表,以及近來的河東改制等事,君上想問問董公與楊公的意見。”王端似乎爲尚書檯內的情緒所感染,嘴角不由得勾起一抹笑意。

楊瓚正指揮着人將奏疏搬進去,聞言不由得一愣:“那劾奏……”

“楊公,請吧。”王端側開身子,讓出路來。

看來這事還沒了結啊……楊瓚忍不住看向董承,賜還批奏權,那是給馬日磾與士孫瑞兩人做出的退讓,想必過不了多久他們二人就會回來。而楊瓚與董承也不可能平白無故就得了這麼個便宜,自然要在接下來的事情中配合皇帝,扮演一個好角色。

三人之中,楊瓚年紀最大,心裡又想着事,於是腿腳走得很慢,其餘兩人都耐着性子跟着旁邊。

“琅邪順王的喪事,聽說陛下有意讓王郎隨行副護?”楊瓚任由王端攙扶着走下臺階,若無其事的問道。

“唯。”王端如實說道:“君上想要我去關東走走,沿途見識一番。”

“那、可有說何時動身?”楊瓚又問道。

王端正眼看向楊瓚,似是不明白楊瓚爲何突然會問起這個,這時候不該趁機問問皇帝對董芬彈劾賈詡的態度麼?他心思轉了幾轉,留了個心眼:“這事連楊公都不知道,小子又如何明白?”

“喔、喔。”楊瓚頷首道:“是我糊塗了。”

琅邪王劉容的諡號、喪葬儀制、冊立新王等等流程都早在馬日磾等人還在尚書檯的時候就定好了,可偏就未有定下具體的出行日期,靈臺令劉琬說最近不宜遣使遠行,但到底是怎麼回事誰也不清楚,皇帝恐怕打算在這個事上借題發揮。

沒準,等到這次風波結束之後,就要接踵而至了。

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
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三章丨御戎之方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四百八十一章 權智有餘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一百零七章 天感祅災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八十二章 連騎擊鞠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十三章 剖符寧境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三百九十七章 試議權衡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四十章丨曲突徙薪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二章 今日嘉辰第六十章丨三明儷蹤第八十八章 豪氣崢嶸第三百六十二章 不自相信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六十一章丨茅城津渡第五十五章 誰說意氣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七十九章 太學野駒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十六章 變生不測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十二章 訪求故老第八十一章丨計熟事定第三百七十八章 微末生非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七十五章 跋胡疐尾第三百五十七章 壅塞不通第七十八章丨各奔東西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一百五十一章 公不見吏第一百零三章 祊亭失命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三百八十九章 出路已決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七十八章 宣平學市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一百三十五章 幽贊微言第二百六十五章 同爲貴姓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六十九章 願者上鉤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三百七十九章 自量其力第四百六十二章 欲速立名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六十三章 去來有定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十六章 玉汝於成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二十九章丨嶢柳青泥第五百三十九章 讞不得實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三百八十章 參決議事第四十三章丨檢校談兵第三百三十三章 遣使禱雨第二百九十二章 下邳之煙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十七章丨分說事理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一百一十五章 措置剩員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一百二十七章 悉以惠官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九十七章 絲恩髮怨第一百章 本心初試第一零七章丨灞橋折柳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六十八章 響我明德第一百三十八章 山險難料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五百八十二章 瞽瞍殺人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