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想君小時

“白水巡前跡,丹陵幸舊宮。”————————【重幸武功】

在皇帝親政伊始,便將已經廢黜的兄長劉辯重新追認爲帝、放在了孝靈皇帝的後面。從這件事就可以看出,皇帝早有意於爲自己另立宗廟,然而以他現在的功績,死後稱宗是綽綽有餘,但他只是在原有的基礎上恢復漢室統治、並不算開國之君,以漢制對皇帝廟號的嚴苛程度,皇帝不一定能稱‘祖’。

即便作爲一個後世人,皇帝也對宗廟這種蓋棺定論的東西很是看重,這不僅關乎於他的後世之名,更是要爲自己未來新政的延續性加一道保險。在這樣的心理驅動下,皇帝勢必要與東漢的首都雒陽保持距離,開創新局面,不然他所做的都是上一個朝代的延續。

這是黃琬猛然間醒悟所得到的,若皇帝真有此念,那遷都之議,恐怕是不可再行了。

他氣勢登時弱了下去,皇帝也趁勢責備了黃琬幾句,關中是他起家的基本盤,如今關西士人屢經敲打,勢力衰微,正是他大展抱負的地方。如果回到關東士人勢力範圍內的雒陽,皇帝做什麼都將束手束腳,關東虛浮的精神文化也會很快腐蝕掉朝廷上下的進取之心,而關中則不一樣,毗鄰的幷州、雍涼之地胡漢雜居,矛盾重重,朔方的鮮卑又是日後的大敵。將首都定在關中,既能始終不懈、保持警惕,也能起到守國門的作用。

鑑於黃琬在河南爲前線籌備糧草、民夫,勞苦功高,所以對他的失察之罪兩相抵過,僅以罰俸、罰金了事。

遷都事關國運以及一系列的政治紅利,絕不會因爲現在受挫而偃旗息鼓,皇帝知道回去後還會因此爭論不休,爲此也做了足夠的心理準備。只是讓他仍感到疑惑的是,出來打頭陣的居然是黃琬,而且還犯了這樣低級的錯誤:“黃公今年有多少歲了?”

小黃門穆順正從一旁端來茶碗,微躬着腰略一回憶,道:“好像是五十有七了。”

“趙公只大他四歲。”皇帝站在北宮的某處破落殿宇之中,極目張望着殿中舊物,沒有接穆順遞來的茶,隨口道:“可人卻很精神矍鑠,遇事不糊塗。黃公幼時早慧成名,在長安時理政也算正直公道,很有治亂的才幹,怎麼才幾年的功夫,言行就這樣無忌了?”

皇帝只記得司空趙溫的年紀,卻不記得黃琬的年紀,足以見兩人在皇帝心中的輕重,穆順默記於心,輕飄飄的說道:“奴婢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是都水使者孔文舉的。”

他勾起了皇帝的好奇心,想說是孔融讓梨的故事麼?可這又有些文不對題,便問道:“是什麼故事?”

穆順沒有答話,伸了伸有些發酸的胳膊,將茶碗奉到皇帝的跟前。

皇帝無聲的笑了,伸手把茶碗接了過來,吹一口茶葉,淺淺的抿了一口,只在口腔裡潤着,沒有嚥下去。

穆順在賈詡守孝的時候曾執掌過一段時間的平準監,知道皇帝喜歡聽宮外的見聞秘事,所以即便之後沒有再繼續統領平準,他也建立了一部分人脈爲他着意打聽。見皇帝總算拿走了茶碗,穆順這才說道:“說是孔文舉小時造訪李公府邸,因不得門路,故詐言孔李兩家奕世通好,這才進得堂室。”

說到這裡,穆順故意頓了頓,期待着皇帝問他爲什麼孔融撒謊不怕被戳穿。可皇帝卻嚥下一口茶湯,目光看向殿角上的瓦菲,慢慢悠悠的說道:“這一段我聽過,孔丘與李耳曾於周室問禮,可算世親。”

穆順有些泄氣,既然皇帝都知道了,那這個故事講起來也就不新鮮了,可是既然開了口,穆順怎麼也要接着說下去。而皇帝也在一旁看到穆順的窘境,笑話似的看向他:“你繼續說,這往後面的我還沒聽過。”

不論這話裡安慰的成分有多大,感受到重視的穆順還是因此提振起了精神,接着說了起來:“當時堂下衆人皆嘆孔文舉聰慧,而太中大夫陳韙卻說‘小時了了,大未必佳’。”

皇帝忽然將手上才喝了一口的茶碗放回穆順手裡,目光瞟了穆順一眼,似笑非笑的說道:“他可不是你說的這樣。”

穆順被皇帝這一笑弄得心裡發毛,不知道是哪裡說錯了。

然而沒等穆順反應過來什麼,皇帝便打發他說:“你回一趟,讓楊修寫一篇賦來,就說我在永樂宮。”

穆順見皇帝的語氣與尋常無異,便答應一聲,退步走了下去。

皇帝在庭中散漫的走着,看着陳跡舊物,心裡不知在想些什麼。

未過多時,侍中、平尚書事荀攸便過來了,在他身後,有人捧着一堆需要裁奪的奏疏跟着進來了。

皇帝看了那堆奏疏一眼,略無奈的嘆了口氣:“真是走到哪就跟到哪。”

荀攸知道皇帝只是隨口發幾句玩笑般的牢騷,對於朝政,皇帝是從來沒有鬆懈過的,雖不至於事無鉅細、事必躬親,但也是將大事都捏在手裡。他照例說了幾句官話,要不是皇帝遲遲不去卻非殿,這些奏疏又急需皇帝御覽,荀攸也不會帶着一堆奏疏來纏皇帝。

這些奏疏中,有部分來自青州,說是東萊太守黃祖所督練的水軍略有小成,蘇飛、張允等都督熟悉航道時,在東牟附近的島嶼上發現了北海王室的成員,爲避戰亂而來此島,當地人稱其爲劉公。黃祖懷疑此人與遼東公孫度有聯繫,因爲當年公孫度曾派人跨海而來,在沿海一帶設立營州,籠絡了不少本地人。

此外,還有冀州刺史王邑呈報的關於渤海鹽田的探查情況;鎮南將軍徐晃對淮南裁兵、屯田的後續細節敲定;幽州、汝南的軍事進展;交趾太守士燮因爲區景衛毅、錢博等叛將據蒼梧作亂,難以向朝廷貢輸,請求皇帝早日派兵打通荊交要道的祈盼……

“公孫度已通過張遼遞來降表,如今幽州才驅走部分烏桓,士民疲弊,要以休息爲重,此時不宜再弄出是非。”許褚將搬來的席榻、桌案擺在一處沒了亭蓋、只剩一根亭柱的臺基上,皇帝與荀攸兩個在簡陋的藺席上坐着,指着一份奏疏說道:“既是北海王的家事,就先由該國中尉來查,以後若是未結,再移交廷尉不遲。”

遼東太守公孫度經營多年,東征高句驪、西征烏丸,威震一方,自稱遼東侯、平州牧,穿戴出行擬於天子。由於他麾下兵強馬壯、地處偏遠、又與烏桓等部族聯繫密切,皇帝不放心讓張遼貿然遠征。於是打算先暫時安撫,詔拜武威將軍、永寧鄉侯,作爲交換,公孫度不僅要停止一切僭越行爲,還不得阻攔管寧、邴原、王烈等避難遼東的中原名士接受朝廷徵辟。

公孫度礙於朝廷一統天下的威勢與兵鋒,又因爲同鄉故友、寧胡將軍徐榮的書信勸誡,不得不忍氣吞聲,將僭越的冠冕與車駕藏在府庫裡,放任管寧等人自願來去。

皇帝沒有把收服遼東納入當前的安排,是因爲他當前要養精蓄銳,整頓內部,等到朝廷的實力一旦恢復,別說一個遼東,就是三韓、扶余、高句驪,都要一次性徵服。處理完這件事,皇帝又拿起王邑的奏疏看了看,無論是渤海鹽田還是鉅鹿水患,王邑都沒有急功近利,而是有條不紊的推行着,皇帝看過,批幾句話就當是在時刻關注了。

不過看到奏疏的末尾,皇帝忽然放下奏疏,說道:“王邑與主簿李孚似乎有些不愉快?”

荀攸知道王邑是在奏疏裡提到了自己對李孚的不滿,起因是鉅鹿太守張導想疏浚河道,先要將鉅鹿的民戶摸查清楚,這樣纔好組織百姓服勞役開挖河道。然而郡中殘破,沒有準確的籍冊,張導只好求助於王邑。王邑知道李孚就是鉅鹿人,又是冀州主簿,便讓他負責此事,若是鉅鹿郡的民夫不夠,便從鄰郡調人。

這本是件好事,卻被李孚以‘冀州塗炭,驟興大工,非百姓所望’爲由拒絕,甚至要求延緩修河工。

他們二者之間的矛盾並非不可調和、或是王邑一個冀州刺史所無法解決,只是因爲王邑在清算叛逆的時候得罪過不少冀州人,爲此想拿李孚做突破口,從而立穩腳跟。

荀攸存了息事寧人的心思,簡單的將王邑二人的齟齬說了一遍,然後道:“這本是地方上的小事,倘或今後形成定例,地方州郡長官與屬吏不和,皆上奏御前,公告天下,則至朝廷顏面於何處?依臣看,陛下還是讓王邑自行處置爲好,既然陛下選中此人爲刺史,其自然要有才幹管好屬下,不然談何治理大州呢?”

皇帝被荀攸說動了,李孚充其量是迂腐,不能說犯了什麼大錯,上位者最忌諱的就是隨便拉偏架,他也着實不願將精力浪費在這等瑣事上面。王邑如果真是有能耐、有手腕的,就不會輕易的被手底下人架空,更不會因爲一點挫折就放棄自己推行的主張。當下他略一頷首,將此事擱在一邊,另外提起別的事:“屯田的事已有成例,徐晃要在淮南因地制宜就儘管放手去辦,不用事事請奏。”

想了想,皇帝又說道:“他是鎮南將軍,交州的事也一併歸他統管,至於派遣何人去蒼梧平亂……依我看,就拜沮雋爲安遠將軍,吳匡爲立武中郎將,兩人再從荊州調集一批兵馬過去。至於士燮,等交州平定後,徵辟他入朝做中散大夫吧。”

士燮是潁川名士劉陶的弟子,可能是念着一份香火情,荀攸忍不住插話道:“士威彥爲交趾太守有十年之久,士氏親族多出任交州各郡要職……朝廷一旦徵辟,臣恐其會託詞年邁、路途,不肯就任。”

“荀君的意思是他會嫌官小?”皇帝嗤笑一聲,他近來一直致力於將各地豪強名士徵辟入朝,強幹弱枝,雖然這樣會導致朝廷上的權力紛爭愈加複雜,但也能爲地方上的改革減少阻力。士燮是交州的地頭蛇,不把他調走,以後開發交州時還得看士氏的臉色。皇帝眯着眼睛,斟酌道:“士燮安定嶺南,招納流亡,懷柔諸夷,也算是有功,就再封他一個關內侯吧……先到長安來,以後還得用他。”

荀攸沒有再提出書面反對的意見,他能爲素不相識的士燮多說一句話已是不易,皇帝話都說到這裡,荀攸犯不着再多說什麼。

士燮不過是一個引子,如袁徽、許靖、程秉、劉熙、薛綜等中原名士都在避難交州期間受過士燮的恩遇優待,爲士燮說一句好話,正好可以幫袁徽這些人回報恩情。

皇帝撿着幾件重要的政務一一處理了,看着小山似的奏疏,忽然笑着說:“這段時日荀君肩上的擔子不輕,承明殿與尚書檯不在,每日就要代閱這些奏疏……我看你的鬢髮比以前要白了些。”

從前朝廷只有幷州、益州等州的時候,各地奏疏都是直接呈遞長安,即便是皇帝東征也是讓長安留守的朝廷代爲處理,再將無權決斷的大事轉呈皇帝。但隨着朝廷徹底收復天下,統治疆域的擴大,加上皇帝近期又駐蹕河北、河南,導致徐州、豫州、冀州等地的奏疏都默契的不再走繞過皇帝發往長安、又從長安發回皇帝的路子,而是選擇直接呈交給皇帝。

雖然在這之中省去了很多繁瑣的程序、提高了行政效率、表示了歸復州郡對皇帝的尊重,但無形之中也使長安的政治地位得到削弱。在長安承明殿的趙溫、董承等人目前可以說只管得到幷州、益州、司隸、雍涼的政務,卻管不到關東的政務。因爲關東所有的奏疏都繞開了承明殿,直接上呈給皇帝,接着就被皇帝以及黃琬、荀攸等隨駕臣子處理了。

這樣做不僅導致他們手上的權力大打折扣,而且由於不能及時瞭解關東的具體情況,趙溫他們也將成爲睜眼瞎。從奏疏渠道的受阻一事上,感受到可能被關東給邊緣化的趙溫、董承等人,難得聯起手來上書皇帝。表示既然大軍已經凱旋、雒陽宗廟也已得到祭掃,皇帝是該及時返旆,振奮關中士民、慰勞雍涼將士。

“在雒陽只有黃公與你兩個尚書事,尚書們也大都不在此處,各地政務處理起來確實力有不逮。”皇帝聽完荀攸的謙詞,隨手舉起一副奏疏,緩緩說道:“有人稱雍涼戰亂未平,建議我暫時留在雒陽等候捷報,政務上的事,可就地徵辟賢士爲尚書;也有人建議早些移駕,回長安以後自然上下通達,煩劇立解。”

荀攸擡頭看了眼皇帝,接着又低下眉頭:“陛下是想問遷都的事情?”

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五章 舊部星散
第四十二章 勉力相付第六十三章 審知彼己第二十一章 龍返其鄉第二百三十八章 懸軍深入第三十七章丨早釋猜嫌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八十四章 深謀勿疑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三百一十七章 脅肩低首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六十八章 鉤直餌鹹第三百八十八章 追思補牢第一百四十六章 扶持相立第一百二十八章 畫無失理第四百九十六章 剩勇去何第四百三十章 惻然有感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百四十二章 路險且夷第一百四十五章 天有不測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三百二十二章 神人授劍第三十二章 吉往兇歸第九十八章丨鑽營冀望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一百三十四章 良家法相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五十五章丨言中事隱第一百七十二章 合集士衆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五百九十九章 擒虎拿蛟第一百零二章 燕處危巢第二百五十六章 暑傷三伏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四百三十八章 顯揚激怒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二百五十三章 簡舉平當第一百四十八章 悽風苦雨第九十四章 詢於芻蕘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五百三十一章 莫待相逢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八十三章 設心積慮第一百五十八章 源水渠清第四十四章丨維王不豫第一百六十一章 心瘁難爲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五百三十八章 慮非微末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五百五十三章 黃屋左纛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六十八章丨閭里民生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三十六章 趨庭之下第二十一章丨暫緩急難第八十八章 援手之勞第一百零三章 推身致君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五百六十章 聲東擊西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第三百三十六章 己飢己溺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四十八章丨筮短龜長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二百五十章 訥而慎行第二百五十九章 吏不躬親第四百四十九章 取悅奸功第四十九章丨見利忘義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三十八章 雪掩承廬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四百二十章 倨忽如此第二百一十五章 聘士禮賢第十章 主人戒賓第五章 舊部星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