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

“通命達旨,賂往遺來,解憂釋患,使無所疑。”————————【吳越春秋·勾踐入臣外傳】

宣室殿內,皇帝正坐在席上走神,緊蹙的眉宇間透着一絲不耐煩,楊瓚與董承走進殿來,剛要行禮,皇帝便朝他二人擺了擺手:“賈詡母喪,上疏請求回鄉受制,偏就這時候董芬彈劾他當初圖謀反叛。你們議一議,該怎麼說。”

兩人沒想到皇帝會這麼直接,一時有些犯難,對視一眼後,還是由官爵最大的董承先開口:“臣以爲,李傕、郭汜等首惡已誅,陛下前次既有赦詔,此時不該追罪纔是。”

“這纔像話。”皇帝站起來走了兩步,表情仍未放鬆:“既已赦免,哪有再翻舊賬的道理?若是再鬧起來,他董芬負的起這個責任麼?此人未免太迂腐了!”

“唯!”這一次董承也是心有慼慼,若是賈詡因爲這件事被清算了,那他們這些同樣跟隨李傕造過反的恐怕哪一天也會遭受這樣的攻訐。所以儘管董承不喜歡賈詡,也要爲了自己而保下他:“董芬妄自劾奏,罔顧聖意,若不懲處,如何安定人心?”

皇帝聽了,沒有表態,只將目光從董承轉移到了楊瓚身上。

楊瓚心頭微顫,低頭答道:“董芬爲人耿直,雖然此舉失措,但究其本心,也不算大過。臣以爲,將其除職即可……”

“除職?我記得他是弘農人,弘農郡要遷移有罪豪強充實萬年縣,他私底下還爲此發過議論……”皇帝說到一半,突然住了口,或許是想到董芬這個人以後還會有用,或許是想到了別的什麼,讓他一下改變了主意:“也罷,將其褫職回家。”

“臣謹諾。”楊瓚立即應道:“平準令母喪,理應返鄉守孝,朝廷不妨賜下喪儀,以安人心。”

直到這個時候,賈詡纔算依然是平準令,而不是受劾待罪之身。

“嗯,這個我會另尋賈公,我有話要與他當面說。”皇帝草草解決完賈詡這檔子事後,說道:“你們在尚書檯都收到奏疏了吧?”

“唯。”董承趕緊應道:“蒙君上不棄,臣等必竭力盡心,輔佐政事,爲君上分憂。”

皇帝此時已走到董承面前,不置可否的說道:“今天的奏疏就先送交尚書檯,從明日開始,但凡臣民奏疏,一律送到承明殿去。承明殿恰好離宣室、溫室等殿不遠,來往請示也方便。錄尚書事、平尚書事的大臣、尚書令、僕射等官以後直接去承明殿代我批閱奏疏、處理政事。隨後將應對的意見、措施上報於我,我允准了以後,再發給尚書檯擬詔施行。”

楊瓚心裡一突,這不等若還是將決策權從尚書檯轉移了麼?只是他們這些大臣依然保存了決策議政的權力,而其餘的那些尚書卻僅僅只有擬詔、執行的權力了:“那、中臺諸尚書……”

“我正要說起這個。”皇帝打定了主意要將決策權從尚書檯剝奪出去,如今雖然不難明目張膽的更改四百年沿襲下來的制度,但換個溫和的手段倒是可以的:“尚書檯除了令、僕射以外,有丞二人、尚書六人、其下有侍郎三十六人、令史十八人、劇曹三人,合計六十五人,這還沒算上尚書郎。人員冗繁,耳目衆多,如何能商議國事機密?若有泄密,誰又能擔得起這個責任?”

尚書檯自令、僕射、及六曹尚書以下,幾乎被關西、關東士人分割完畢,每個尚書都能對各自職能對應的奏疏提意見。董承在尚書檯勢單力孤,能力有限,好幾次都無法讓那些尚書服從自己的決策,話語權被大大削弱。

如今按皇帝的意思,今後只有董承、侍中平尚書事荀攸、楊琦、尚書令楊瓚以及尚書僕射吳碩五個人才有權在承明殿批閱奏疏、商議制定國策,這跟以前十幾二十個人一起爲一份奏疏爭執不休、無形之間削弱董承權勢的情況比起來,簡直就是天差地別。此外,有資格進入承明殿的尚書僕射吳碩又是董承的走狗,爲其馬首是瞻,這相當於他能在初步決定國策、批閱奏疏時能做一半的主。

這情況可比以前要好太多了!

當然,要是馬日磾和士孫瑞兩人不回來就更好了。

董承琢磨完了之後,心裡陡然亢奮起來,不由聯想到前些日子自家女兒派人出來傳信,難不成是皇帝開竅了,懂得愛屋及烏,倚重丈人了麼?

他當即說道:“君上睿鑑!當年大將軍竇武等人謀誅宦官,其奏疏何等機要,卻爲一宦者偷看,以致事泄身亡。可見尚書檯人員冗雜、關防不謹,一份奏疏,早上才至中臺,晚上就傳到里巷去了。歷代以來,世務蜩螗,以致四民難以將息,漢室衰弱。此非國無賢君明主、名臣能吏之故,而是議事者衆,各執一詞,難以決斷,這纔是癥結所在!”

“太尉所言都是孝靈皇帝朝的事了,未免有些失實。”楊瓚皺起眉頭,說道:“陛下去年便屢下嚴詔,禁侍中、黃門侍郎、秘書郎等近侍擅傳省中機密,尚書檯也不例外。如今中臺雖然人員繁多,但也知道不言‘溫室樹’。”

“太師孔公執掌機要的時候連溫室有幾棵樹都不願告知旁人,那是孔公一人的德行高潔,豈能推之於所有人?”董承聽了不服,理直氣壯的反駁道:“臣以爲有備而無患,尚書等官擬詔、理政可也,批奏、議事卻不可爲,此事當人越少越好。”

“是啊。當初孝武皇帝身邊的尚書也不過寥寥數人,哪裡像如今這般五六十人?人多眼雜,不是議事論事的所在。”皇帝下了基調,語氣堅定:“議論國事,還是得靠諸位大臣,彼等尚書、尚書侍郎們資歷終究尚淺,不是說不能再議事務,而是這參與決策機密,還得再多多磨礪才行。”

皇帝說的在理,楊瓚也無可辯駁,而且議論機密由十幾個人變成幾個人對他來說也算是增加權勢,既然保證了自己的權力不旁落,其餘的末節也不需要再多做堅持:“臣謹喏。”

“那此事就這麼定下了,還有給賈詡的詔書,楊公一併擬寫下發,再給馬公他們發給詔書。”皇帝說到這裡,面色沉了幾分。

董承見狀,忙將頭低下去,裝作沒看到,只聽皇帝繼續說道:“讓太醫令跟着去馬公府上,看看他的腿疾好了沒有,朝廷可不能沒有他們這些大臣啊!”

這幾日的風波終於有了一個了結,以司徒馬日磾與司空士孫瑞二人聯手組織的辭職行動終於迫使皇帝做出妥協,不再像以往那樣無所顧忌的把大臣丟在一邊,與個別臣子商議國事了。

承明殿議事的規矩早在大將軍霍光輔政的時候就有過,王允在時也效仿過,如今被皇帝重新提起來,雖然還是變相削弱了尚書檯的權力,但已經從制度上保證了皇帝不會再繞過大臣決事,已經算是一個進步了。

至於皇帝接下來將六曹尚書按職能改名爲吏、刑、戶等六部尚書,並在此之外增添了幾個新部尚書,以安撫尚書檯人心。隨後作爲河東改制的後續工作,各部尚書與河東郡諸曹對接等等規定,也沒有遭受太大的牴觸,順利達成了這個交換。

畢竟,只要皇帝選擇讓步、馬日磾與士孫瑞能回來,這種妥協有什麼不能做的呢?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
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一百二十九章 此起彼落第八十七章 追逐狐兔第一百四十九章 內結異心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二十五章丨案驗戶口第三百九十四章 蒿里義行第四百一十六章 不止爲薪第二十三章 應答如響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四百零五章 異相尋配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四百八十二章 多說無益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九十五章 兵敗將亡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十二章丨奉先吾兒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百九十九章 任其所之第三百五十五章 漫漫林道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七十九章丨事不可爲第五百零五章 蹈險不復第一百五十四章 假義凜然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七十七章 雅歌投壺第六十七章丨意見相左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八十二章 不速之客第一百九十七章 欲造逆亂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二十六章 繩以記事第二十三章丨以告同行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四百七十四章 逢君導帝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十章丨忠義餘烈第四百九十九章 歧路徒營第四百五十二章 合力堅持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三十章丨藍田雄鳴第六十四章丨謙退輦轂第一百三十七章 拋磚引玉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六十六章 接馬而談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五百三十五章 使君一何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六十九章 風扶關西第五百五十五章 柄刃互持第五十二章丨突遭恩賞第六十六章 益增主祿第二百四十三章 毓秀瓜綿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八十五章 事寬即圓第五百九十六章 義薄人惡第七十九章 室家欲靜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一百四十章 離石屠各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八十六章丨按兵不動第六十三章丨安老懷少第四十三章 息怒停瞋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第二百六十三章 黃雀在後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九十六章 蔭任子弟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十八章 興師問罪第七十八章 金蘭若契第五十九章丨其深次骨第十章丨仕宦郎署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四百五十一章 戒火景天第九十一章 殿前郎衛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