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九章 敦敘九族

“誠骨肉之恩爽而不離,親親之義實在敦固,未有義而後其君,仁而遺其親者也。”————————【求存問親戚疏】

前幾排坐的都是王子皇孫、宗親重臣,而在最後的幾排席位上,坐的卻是數名血緣又遠,官爵又微末的宗親。

一名來自幽州的青年坐在末座,身上穿着半舊不新、卻很整潔的粗製衣裳,面帶好奇的打量着宣室的雕欄畫棟,以及坐在最前面的那一羣名義上的‘親戚’們。

他長得非常清秀,耳廓寬大、耳垂圓潤,配上他那飽滿的天庭,端的是一副福祿深厚之像。

青年看向這些人的眼神只有好奇與打量,並無多少豔羨之色。在他看來,那些王孫不過是生的好,算不得什麼;至於其他人,要麼老矣,要麼庸懦……若是給他機會,他日後的成就絕不會比他們差。

這時候他轉過頭來,忽然發覺身邊一名中年人也同樣在好奇地看着他。

青年稍一愣神,旋即問候道:“在下涿郡劉放,先祖爲廣陽頃王,未請教閣下?”

那中年人偷看他人還被對方發現,自覺失禮,歉然答道:“在下廣陵劉琬,真是巧了,我家高祖乃廣陵靖王,你我俱同出孝武皇帝一系。”

第一代廣陽王劉建的父親是孝武皇帝第三子燕王劉旦,劉旦與孝武皇帝第四子廣陵厲王劉胥是一母所出的親兄弟。

兩人把各自譜系一一說明,關係算起來還是比較親密的。

劉放說話的聲音很好聽,語氣不急不緩,嘴角間似帶着笑,讓人不由得親近:“原來當初與竇公謀誅宦官的劉侍中就是尊先君,想不到還是名臣之後,真是失敬了。”

他口中的劉侍中名叫劉瑜,延熹末年被太尉楊秉舉賢良方正,後徵拜議郎。孝靈皇帝登基後,轉拜侍中,與竇武謀誅宦官,事敗被殺。

當年宦官勢力一手遮天,氣焰熾盛,但凡謀誅宦官的無不是一代名臣忠良,逃脫死難的被稱爲黨人。即便身死就義,除了不墮聲名以外,其家人也有黨人照拂,以後入仕也是一片坦途。

劉琬正是如此,他在黨錮解禁之後,很快就與他父親當初一樣,被楊氏舉爲賢良方正。

賢良方正與孝廉、茂才都是朝廷選拔人才的一種方式,但它的不同之處在於,賢良方正多在災異發生後舉行,屬於特科。選拔標準是‘能直言極諫者’,以示廣開直言之路,匡正帝王過失。

由於涉及到上天災異,偶爾連‘有道術之士’都在選拔之列。

劉琬身受其父所學,擅長圖讖、天文、歷算之術,加上其人殊有才智,本來是可以得個一官半職的,結果沒想到才舉方正不久,孝靈皇帝就駕崩了。後來幾經大亂,又是廢立幼帝,又是遷都移朝,人心惶惶,就連楊氏都尚且自危,誰還會注意到劉琬這個小人物的存在?自然也就無從提拔他了。

眼下時局安定,黃琬與楊氏等人爲了擴大勢力,剛準備將劉琬與隨行入朝的那批士人一齊薦舉爲官。正好皇帝召集宗室,敘論天家親情,於是劉琬便借宗親的身份參與了進來,冀圖能入皇帝的眼。

“我能有今日,都是仰賴先君遺澤。”劉琬挑眉笑了笑,對劉放謙虛的說道:“足下年才及冠,才貌不凡,又是郡舉孝廉,今後自當遠勝於我。”

劉放是涿郡太守溫恕知道劉虞即將入朝,特意爲朝廷薦舉的孝廉,儘管這是出於種種個人目的與緣由,但到底是成全了劉放,讓他得以提前走進這片廣闊的舞臺一展所長。

此時聽得劉琬如此一說,正是自信滿滿劉放立即拱手回敬一禮,嘴上笑道:“承情之至。”

話音剛落,他忽然說道:“我忽然記起,這次來的東海王次子,好像與閣下的名諱……”

“同名同姓。”劉琬爽快的說道:“幸而我家不是出自東海王室這支,不然我就得避諱了。”

“閣下倒是豁達。”劉放笑容爽朗,帶着幾分瀟灑自若。

劉琬善識人辨貌,懂相人之術,自打看見劉放的第一眼起,他便知道此子以後定當不凡。所以有心結識,不露痕跡的奉承,很快就讓年輕的劉放對其大有好感。

他們兩個之間的交談不是特例,整個宣室中幾乎到處都是這種攀附交情的場景。放在以往,他們根本不敢、甚至沒機會這麼做,直到如今,在皇帝有意無意的默許之下,所有的劉氏宗親異常融洽,依照不同的地位、官爵、血緣,結成相識。

藩王子弟暫且不論,就說是許多像劉放這樣的微末宗親,經過今天這場集會,能讓他在今後的朝廷之上,有更加夯實的基礎。

衆人又談了些許時候,只見小黃門穆順走了進來,終止了他們的談話,正式宣告皇帝駕臨。

皇帝儀態雍容的從殿外款款走進,跪坐在榻席之上。

上至王孫、下至旁支,無不離席稽首跪伏,口中整齊的山呼道:“臣等叩見陛下!”

皇帝沒有說話,把右手略微揚起,朝右邊幅度極小的一擺。

謁者種輯隨即在一邊高唱道:“制曰:起——”

於是衆人謝恩,紛紛落座於席。

皇帝往下各處張望一眼,看着底下大部分人都是衣着樸素,身上無金銀之飾,除了禮制必需的朝服以外,幾乎跟尋常豪強之家沒什麼差別。就連劉虞也是如此,不過劉虞是本性簡樸,而那些諸王子弟與旁支遠親都是面帶菜色,是真的窮。

“封建藩屏,勤勞王室。是朝廷敦宗親友愛,希爾代宣風教於地方之意;爾等既承印綬,自當奉章獻表,昭於社稷。”皇帝開口說道:“這是高祖皇帝建國以來的成例,今邀諸宗子弟,會於宣室,是表親親之義,顯天家恩情。”

這是一句場面話,底下衆人無不配合的說道:“臣等謹諾。”

接下來就是談正事了,皇帝說道:“濟北王太子何在?”

坐於下首的劉政立即答諾,垂首恭聽。

“你上的劾奏我已見過,你說田芬不予援助,使濟北難以越冬,確屬詳情?”皇帝問道。

自從孝武皇帝削藩以後,想來只有州郡長官彈劾藩王不法情事,極少有過藩王彈劾州郡長官的。偶爾出現過的幾次,那也都是藩王故意惹是生非、或是意圖造反,歷代皇帝嚴防宗藩,所以每次都是以藩王落敗遭斥而告終。

這次若不是看在濟北國要活不下去了,道理也確實是站在濟北王這邊,而皇帝又有意振作,壓服田芬的靠山袁紹,濟北王劉鸞也不會冒此大不韙。

劉政此時哭訴道:“臣絕無虛言!自青州蛾賊西進兗州,濟北國屢當其衝,飽受肆虐。直到一個多月前,才由東平相曹操率兵徹底剿滅,濟北國社稷得以獨完,全賴曹操之功……”

節日快樂!祝祖國千秋萬歲,長樂未央!

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百零七章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
第六十九章丨勞心治事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二十六章 推濤作浪第十七章 榆中勇士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六十二章 議論不一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二十一章丨纔不從命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五百五十章 介冑之間第七十九章 名動人心第四百九十章 未明細故第五十六章 逸而忘憂第三十八章 宗社攸賴第六十五章 單車刺史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十四章丨智不均使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一百三十一章 慎終追遠第二十七章丨朝盈夕虛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十章 推刃之道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四百八十八章 井管拘墟第三百零三章 往事歷歷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三百五十四章 少年心事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七十一章 奧援有靈第二百零七章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一百四十九章 兵退告成第三百四十四章 雲來深遠第七章 淤塞難免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九章丨青牛先生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一百九十四章 舌端月旦第三十章 臺閣生風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七十四章丨彼欲何爲第五百四十七章 孰可意料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一百八十二章 犬牙相入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七章 公孫伯圭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一百九十六章 兄弟既翕第三十五章 務以政寬第一百七十七章 捍蔽無存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四十六章 嗟彼後人第一百零六章 頑囂不友第三十四章丨冒功邀賞第五十一章 加以制之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二百四十一章 將功折過第五十四章 倍算其賦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四百七十章 鴻莊相案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二十八章丨議徵白波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三十章 良工苦心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六十章 老病將死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四百四十一章 不徇顏面第三百九十六章 柳道馬遲第三百一十六章 幸有餘情第四十七章 朱紫不謬第四十三章 矜能負才第七十八章 傳續之典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一百二十章 子有良媒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五百零四章 先兵於戰第一零六章 成人之美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九十七章丨董氏外家第五十三章丨尊長之訓第七十五章 遺學偉跡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八十三章 難逃定數第七十五章 啓聵振聾第九十九章 簪纓子弟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二百四十七章 弱蜀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