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

“立大學以教於國,設庠序以化於邑。”————————【漢書·董仲舒傳】

未央宮,承明殿。

在皇帝的桌案上擺放着一份最新的詔書,這是由承明殿擬定、尚書檯擬寫,準備在明日的正旦大朝上當着內外公卿、大夫、諸侯王、列侯、諸胡酋長的面宣讀此詔,以定國是。

詔書內容前面是感慨過去幾年蒙蒼天不棄,祖宗有靈,君明臣賢,朝廷臥薪嚐膽,最終興復漢室之不易。後面話鋒一轉,說‘國是不定,則號令不行’,於是制定了綜合涵蓋各方面的大政方針,將決定未來數年內的朝政走向。

皇帝深知輕重緩急、循序漸進的道理,所以並沒有在一開始就大刀闊斧的對豪強的核心利益進行改革,而是選擇了從最緊要的幾處着手:“今日上午太學策畢,朝廷六年育人,如今終要見到成效。太學之後,國子監也要開始着手策試,暫定爲正月十六,其策試製度比照太學……”

國子監是幾年前太常陳紀新上任的時候,奉詔建立的一處貴族學校,由益州大儒任安爲國子監祭酒,其餘教習皆爲通明典義、德行清淳的大儒來擔任。一切制度比照太學,待遇甚至比太學還要優越,就從其所在的位置——尚冠裡,就可以說明國子監的定位。

與太學招生不拘貴賤貧富不同,國子監只招收二千石以上官員及列侯家的適齡子弟。而全國二千石以上的官員總共不過一兩百人,且大都是豪強士族,家學淵源,導致國子監生人少而精,從小所浸染的優渥教育環境與教育資源,短時間內讓他們遠比太學裡的普通學生要更優秀。

“國子監生一旦策試合格,便選入三署,依次爲中郎、侍郎、郎中,先觀望政事,再以郎署選途任官。”皇帝對國子監似乎並沒有太放在心上,或許在他看來這些精英子弟本就不需要過多的關注。

三署郎歸屬於光祿勳,具體爲左、右、五官三名中郎將管理,員額不定,歷來郡國舉薦的孝廉多半是先任職三署,觀察學習幾年政事後經過五官等中郎將的考覈,乃授任各職。

入職三署,是一個正常的出仕途徑,同時也是漢代官僚隊伍的幹部儲備和後備人才梯隊。尋常士人只要被舉爲孝廉,在三署任職幾年,出來最差都是縣令,可以說是做官的快車道。

國子監生關係着幾乎所有重臣子弟的未來,如今皇帝決定了國子監生策試後的去向,不少人都安了心。因爲如果真比照太學制度,這些國子監的公卿子弟們就要按成績分配到各郡各縣爲掾爲吏,吃苦受累不說,更難顯清高貴重。

侍中、平尚書事楊琦忽然說道:“三署郎歷來以郡國舉孝廉補之,今國子監生並非孝廉,因策試得第而入郎署,其名不正。”

太尉、錄尚書事董承坐在席上不安的挪了挪身子,他近來尚爲‘其名不正’這四個字惱怒不已,如今聽到楊琦這麼說,便以爲這是在故意暗諷他。董承當即坐不住了:“三署郎並非皆爲孝廉,其中也不乏有德望者充爲議郎。彼等監生倘若策試得過,便是才能足夠,何必因名不正,而拒之於三署?”

他這番話說的很有技巧,既是反駁,又可藉此爲監生出頭、向監生背後的大族示好,同時也將楊琦擠兌到對立面。

正是由於這盤算打得好,表現了董承難得的急才,所以不僅趙溫、荀攸,就連旁邊的尚書令吳碩都表情古怪的看了他一眼。楊琦輕輕哼笑一聲,面色嘲弄的看了眼董承。

其他人還沒做什麼表示,皇帝徑直越過董承,對楊琦說道:“朝廷制度,要適應形勢,不得過於拘泥守古。只要通過了策試,彼等監生便可視同於‘茂才’,入左右郎署。”

五官署的郎官需年滿五十以上,故而不在此列。

這一項決定澤被了幾乎所有的中上層官員,在以往每個郡只能薦舉一二名茂才,每個郡有好幾家士族豪強爲了這個名額彼此爭搶。如今能夠從另一個途徑獲得‘茂才’的待遇,無疑是皇帝對所有大臣施加的籠絡與優待。

“州舉茂才、郡舉孝廉,此二科已爲州郡薦舉常設,不宜混同,以免濫名,臣請陛下易之。”楊琦既很快接受了皇帝的決議,同時又很嚴謹的建議道。

楊琦其實從未想過要阻止監生入郎署的念頭,這樣既樹了敵、又對自己不利,但之所以這麼做,只是想給這些監生多一個名分,好讓彼等的含金量高一點,不被察舉‘孝廉’、‘茂才’等正途出身的三署郎看輕。

“濫名之憂確實要有。”在皇帝看來,這不就是給學位認證麼?這麼想的話,那就更不能輕易的施與:“凡策試優越者,由主考推薦,公府覈准,特賜予‘賢良’之稱。每年獲此稱者不得過十分之一,以獎學優者、以勵後進者。”

楊琦沒想到皇帝轉的這麼快,將原本施加全體的榮譽調換成特殊獎勵,而造成這一切的恰恰是因爲他多了那一句嘴,導致皇帝‘從諫如流’,在事後探究起來,這往哪說苦去?

趙溫忽然加了一句:“國子監如此,太學理當也如此。”

皇帝點頭說道:“斯言大善,這次能考上第、入殿試的兩百太學生,皆授‘賢良’之稱。”

衆人飛快的略算一下,二者之間的比例都是一樣的,但國子監由於只有一百多人,最後得到‘賢良’稱號的卻比太學要少許多。

“所謂‘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朝廷育才,計在久遠,故國子監、太學之制,務必在國是詔內寫明,以求期內完善。”皇帝點了點草詔上的某句話,放眼看向衆人,說道:“太學五科之外,已有蒙學、教化、吏治三科,分別教授童子、行伍、備官。今再設宣化一科,以期教育黎庶、化外,傳揚聖人之學。”

蒙學是招收十五歲以下的稚子孩童、或南北軍孤兒,待開蒙以後視其學識成績直接薦舉入太學。教化科是負責給軍中作戰有功的中下層軍官士卒進行掃盲及愛國教育,在教會了他們基本的識字與律法知識以後,退伍了可以直接授予亭長、賊曹等職。

吏治科就更不用說,自從皇帝改革程序,將吏治科的培養方式從無差別教授改爲由相關官員舉薦、皇帝親自選定優秀官員入學深造的方式以後,有過吏治科經歷的人往往順風順水,得到極大重視。士人們一開始不願意屈尊學習的吏治科也立時成爲了爭羨不已的地方。

這三科各有針對的特定對象,自從施行以來已經逐漸成熟,皇帝眼下要求新設的宣化科,正是用來培育老師的。宣化科的學生今後將會分配到各地郡學、縣學裡擔任教習,或者是派往邊地漢俗不盛的地方推行教化。

地方學校的重建是未來幾年內有關於教育改革的重點,皇帝要求將其寫在詔書裡,當做一項大政。以趙溫、黃琬爲首的大臣們自然不會反對這項重興儒學的政策,只是爲了避免攤子鋪的太大,暫時前期只讓郡國一級重建學校,然後在慢慢建立到縣。

然而以皇帝的想法,最好是要在鄉里設庠序,這樣郡縣鄉三者一體,每年層層選拔,優勝劣汰,郡學裡最拔尖的錄入太學,從而提高太學生源的素質。

至此之後,朝廷的人才梯隊與培養機制就基本得到確定,太學側重於平民,國子監專注於精英,三署郎是官員儲備機構與晉升的快通道,再以後皇帝有了子嗣,又將另至一個機構用於貴族教育。

這樣從上至下的教育體制就有了,加上策試的選拔任官的制度,全國一百零五郡,一千一百五十餘縣,縣下有鄉無數,除了長官以外還有各類曹掾、員吏,地方大小官吏多達十數萬。以太學每年一千名學生的速度,得一百年才能完全替代,其中不斷新陳代謝,就能夠建立一個良好的運行機制。

“各處設立郡學,勢必要擴大開支,卻不知是以朝廷額外調撥,還是由地方從賦稅中截留自取?倘或由朝廷調撥,則錢從何來,預算幾何,這些都要詳議。”黃琬老成持重,緩緩開口說道。

站在中央朝廷的角度,資源調配的權力肯定要掌握在自己手裡,只有管住了財,才能管住地方、讓地方敬畏中央,避免其獨大。

大的方向是如此,然而具體到某個領域,該鬆的口子,自然會有人主動去鬆:“臣以爲,不妨暫由各地郡國自行重建、由郡文學負責,年末上計,由朝廷稽考成效。”

楊琦提出了一個最爲節省的法子,郡學無非是翻修幾間房子,延請幾位名師,由朝廷大量撥款,既會造成上下扯皮、更會容易滋生腐敗。

他將這一番用意都說與皇帝及趙溫等人聽,希望他們能理解自己謀國之心。

“地方辦學,務必要與朝廷太學類同,雖不至於遽設吏治、蒙學等科,但基本的五科必須備齊。以使郡縣學校每科皆與太學五科對應,方便日後經策試揀選、舉薦。”皇帝搖頭說道:“這是一系列的佈局,不能只讓郡縣守令參照往例,糊弄敷衍着辦!”

“可是朝廷府庫艱難……”楊琦皺着眉頭,彷彿是一想到脆弱不堪、將至臨界點的財政就苦惱不已:“若是由朝廷主持調撥錢財、統一興建郡縣學校,恐怕開支過多,耽誤其他大事。”

“君上說了,育人是百年大計!不能放任彼等守令各做各的,到時候倘若教出的學子不夠太學的資格、且纔不堪用,又該問誰的罪呢?”董承強勢的插嘴說道,兩隻眼睛裡閃爍着精明的光芒:“如今天下已定,除了勸農桑,我再看不出還有什麼大事能比得過爲國育才。”

шшш▪тт kān▪¢ o

“學子若不堪用,自當問罪郡縣文學、乃至守令。”楊琦瞪着眼,不滿的說道:“難不成還要問我等大臣的罪?”

“若不是命彼等守令新建學校、各行其是,彼等如何會教不出朝廷與太學需要的人才?”董承不甘示弱的反駁道。

楊琦被激怒得血氣上涌,狠狠喘着粗氣:“老夫何時說要彼等自行其是了?若是如此,太常何在?你這司掌太常的太尉又何在?”

“夠了。”皇帝屈指敲了敲桌案,面色冷硬:“越說越不着邊際!國家大政,事幹天下萬民福祉,不是讓你們吵罵的。”

“臣等失儀,還請陛下恕罪。”兩個重臣紛紛移席告罪。

“興學的政策,必須由朝廷一力主持,如此方能脫離舊制之窠臼。”皇帝並不理會這兩人,顧自對另外幾個人說道:“只是局面不能驟然鋪陳開去,既要考慮朝廷當前的精力、財力,也要考慮各地郡縣的情況……不妨先在司隸推行,然後再徐徐推之。”

“陛下睿鑑。”尚書令吳碩聲音陡然一提,吸引了皇帝的注意後,稽首說道:“臣以爲,國是詔乃定未來數年之計,興學一策事關朝廷文風重興、經學再盛,不妨以一年爲限,建安五年命司隸各郡縣比照太學建好學校,建安六年推之幷州、益州、涼州,而後以此推及。”

“也可以效河東例。”趙溫低聲說道:“河東是朝廷新政推行之地,朝廷大可以先從太學抽調教習往任郡文學曹,重建學校,待制度完善,再推之司隸、幷州等地。如此循序漸進,事便有成,所謂‘治大國如烹小鮮’,便是此理。”

“那就以五年爲期。”皇帝低聲說道:“這兩年間,朝廷必須要先解決財源不足。”

這裡話題又自然而然的轉向了財政的領域,黃琬等人都一致同意由朝廷出錢給各地郡國修建學舍,只是如今朝廷的府庫幾近枯竭,民間物價由於多發錢幣的緣故而居高不下,種種問題尚未解決,朝廷一時也擠不出錢來。

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
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五百一十九章 利霈弊雨第三百五十六章 唯在孝義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四十六章丨各取所需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六十二章 馳高鶩遠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四百九十四章 怒急攻心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十一章丨各有所謀第三百九十一章 同僚服德第五百七十章 迥然際遇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二百三十三章 形影相隨第一百二十二章 他鄉遇貴第三百六十章 義何如生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六十一章 望安不得第四百六十七章 拋頭露市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八十章 翻覆靡定第三百七十七章 衆議從安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九十章 挾銅鉦束第二百八十一章 狐驚兔懼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六十二章丨畢力平險第十九章丨長安驚變第三百八十二章 醒悟方遲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六十二章丨一班鼠目第八章 怨憤所積第四百一十八章 慨然大方第四百二十四章 人心自擾第四十四章 昭示後昆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四百三十三章 葦中雙禽第一百五十三章 親以身踐第五十一章丨風起微末第八十九章 錢法防微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八十五章 景年不永第九十四章丨夜漏未盡第一百章 度支審計第一百零五章 火傘高張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八十五章 斗酒炙犬第四百七十七章 兢惕在心第三百四十九章 此言可味第一章 畫沙壘土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二十七章 暫息於事第五百一十一章 樓船燈火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百九十二章 急轉直下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九十六章丨名爵作誘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三百九十三章 散若鳥獸第三十四章丨官無常法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四百五十九章 時否俗薄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一百一十二章 保以尊貴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五百三十六章 利慾薰心第二百三十章 真相大白第一百九十一章 言辭懇切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四百四十七章 瞻前顧後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二百四十六章 甘於籍籍第一百四十二章 氐人攔道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十二章 算我師旅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四百八十九章 斬將卻敵第五十章 抽弦促柱第六十二章 苞筍落籜第四百三十二章 閒嘗商酌第一百一十九章 稽功思文第六十一章 初來乍到第三百三十九章 殃必及身第五章 得行道焉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五十一章 緣定珠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