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 庶官乃和

“讓,推賢也。義,廣德也。德廣賢至,又何患矣。”————————【國語·晉語】

“臣以爲此事宜緩不宜急,如今天下稍安,倘若再徵大軍,恐怕會攪動士民之心。”朱儁定了定心神,試圖勸道:“不妨先裁撤諸將冗餘兵馬,以裁兵之名,將彼等發回原籍,其精壯者任本縣兵,其次爲屯田兵。”

眼下地方上的將領除了徐晃、張遼、曹操以外,還有駐兵交州的沮雋、駐兵幷州的蓋順與段煨,以及臧霸、關羽、陳到、夏侯惇等好一批順勢歸順的地方軍頭。

朱儁自然不會主動去得罪徐晃這些將領,他選擇是將刀口舉向臧霸、關羽這些沒什麼靠山、手中雖有兵馬但並不算多的雜牌軍。

這一提議也符合皇帝乃至於朝廷集權的需要,當初統一天下的進展迅速,荊州、兗州等地不戰而降,有太多的私人武裝以及歸降的將領僅僅只是給予職位收編了事。只有最開始的文聘、蔡瑁、孫策等將,在戰爭的過程中通過詔令歸屬朝廷統率,然後逐漸削弱裁減。

“此議甚好。”皇帝點頭讚許道:“今年先裁各地雜軍,發放原籍任用,其所屬將校,也一律改置郡尉、屯田校尉等職。”

“彼等歸順不久,又多爲當地豪右,驟然裁撤,恐怕……”朱儁故作爲難的樣子。

“天下大事,怕的不是難做,而是不做。”皇帝笑指着他說道:“此事確要得罪不少人,但朝中唯獨朱公有這樣的魄力與威望,所以要將重擔壓在你肩上。”

“可這些多是太尉職事……”朱儁皺着眉頭,他雖常年混跡軍旅之中,但不是說就對朝堂的規矩一無所知:“臣請與太尉、兵部一同協理。”

“你是說董承?”皇帝輕笑一聲,往別處踱了幾步:“他那太尉還能做多久?”

皇帝早已給朱儁在長安賞賜了府邸,朱儁在宮中與皇帝商議完大計後,便面色凝重的回到住處。

在他的住處,軍師祭酒郭嘉像沒把自己當外人似的,堂而皇之的坐在廡廊下,靠在專屬於朱儁、公侯才能擁有、鋪着細罽的竹木憑几上。

“又搶我的位置坐。”朱儁不滿的衝郭嘉揮了揮袖子,倒也沒有驅趕對方起來讓位,而是主動坐在另一邊,輕捶了捶腿:“你就不能多顧忌一點潁川郭氏的名聲?”

“爲了保持名聲而不能身心自在,何必呢?”一旁的火爐上擺着只鐵架,郭嘉用筷箸在鐵架上夾起一塊被炙烤出油水的肥瘦相間的羊肉,簡單在淺底小漆盤裡蘸了蘸鹽,然後放在口中咀嚼了起來。

“要是出了我這道門,天底下怕是沒人能容你這般肆意了吧?”朱儁苦笑的說道,此時的他彷彿不是什麼車騎將軍、錢塘侯,而是一個忘年之交,破格爲郭嘉倒滿了茶。

“倒也是。”郭嘉手拿着空筷,他想起年初時與其他潁川人一起在城外聚會歡宴,荀攸、陳羣、辛毗這些人都是謹言慎行,處處奉行禮法的。郭嘉夾在裡面像是個異類,尤其是與陳羣格格不入,兩人冷言冷語的說了幾句後,彼此誰也不搭理誰。

郭嘉想起年初的聚會,越發覺得朱儁對他的包容,這樣的待遇,除了他以外,也只有曹操給過他了。

說着,郭嘉低頭看了眼朱儁倒滿的茶碗,沒好氣的說道:“我可不愛飲茶,明公家裡的酒呢?我問了貴府的奴僕,都不肯給我,害得我幹吃了半天炙肉。”

“天子才下過詔,這幾年要禁酒。”朱儁沒好氣的看着他,顧自給自己倒了碗茶水:“你再肆意,也不能不把天子的詔書當回事,若被人檢舉了,我可保不了你。”

郭嘉無法,只得苦着臉伸手拿起茶碗大口飲了,頓時面露難色,皺起眉說道:“這太澀了。”

“太醫們都說,茶能解膩消食。”朱儁說着自己也拿起茶象徵性的喝了一口,向郭嘉伸了伸,示意道:“草原上的鮮卑、烏丸等族飲用確有奇效,價值百金,等閒求也求不到。”

在朱儁府上找不到酒喝的郭嘉有些興致缺缺,他含糊的應了一聲,直接步入正題,問道:“這次奉詔入宮,天子可是說了什麼?”

朱儁正用乾淨的絹布緩緩擦拭着筷箸,他的動作仔細而又緩慢,像是擦拭着佩劍一樣認真:“天子有意改定軍制,恢復郡國兵,將屯田兵定爲常制。”

他稍微整理了一番思路,將今日的詔對大致向郭嘉說了一遍。

“善。”郭嘉聽了十分欣喜,他從鐵架上夾起一塊肉,蘸鹽之後送到朱儁的碗裡:“看來明公要拜太尉了。”

朱儁伸筷夾肉的動作一頓,接着又跟沒事似的將肉夾到口中,吃了幾口便嚥了下去,玩笑似的說道:“我若是太尉,奉孝可願應我徵辟,擔任長史?”

“固所願,不敢請耳。”郭嘉毫不猶豫的答應了下來,眼下他離開了朱儁其實也沒有別的出路,從縣令規規矩矩的做起並不符合他的性格。他只喜歡在背後給人出謀劃策,三言兩句就能爲人解決事情、點明方向,又何必親自去做具體的俗務呢?

曹操雖然與他性情最是相投,但涼州未來不會有太大的功勳可建,曹操也不能給予郭嘉更多。所以跟着位高權重的朱儁,親自參與、甚至制定軍事改革的政策,這項改革勢必阻力極大,困難重重,正適合郭嘉這種喜歡刺激的性格。

“太尉長史秩千石,署諸曹事,但有徵闢,誰不願就車赴任呢?”郭嘉說笑似的打趣道:“何況在下還沒坐過公車呢。”

“是麼?那定要讓你坐上一回了。”朱儁也跟着玩笑道,接着,他像是想起了什麼,嘆了口氣,道:“說起徵辟,自去年鬧到今年都未停歇的輿論,也正是因此而起啊。”

這股輿論不但未曾停歇,反而未隨着時間的流逝而降溫,開始愈演愈烈,自從董承以太尉之尊參與正旦大朝後,攻擊他的人便不在少數。

郭嘉並未參與這股風氣,但也不妨礙他對此作出評價:“以如今的形勢看,董承勢必難保三公之位,天子銳意改制,自然不會隨便讓哪個名士做太尉,故而此職舍明公其誰?”

朱儁面未有自得之色,而是籠上一層憂慮:“做了太尉,就得攪進紛爭中去……”他若有深意的看了郭嘉一眼,緩緩說道:“老夫能自保麼?”

郭嘉沉默的咀嚼着口中肉食,這回他的吃相倒是慢條斯理,而後更是飲了口在他眼中‘難喝’的茶。待他磨磨蹭蹭做完這一切後,方纔擡起頭看向朱儁,說道:“明公毋庸勞心自保,在下自能保全明公。”

朱儁沉默了會,忽然道:“因爲這是郭奉孝說的話,對麼?”

“對。”郭嘉哈哈笑道,向朱儁舉起茶碗,猶如舉起酒爵:“是我郭奉孝說的。”

這句話當然只代表郭嘉,別人苦心積慮的擠走了董承,就是爲了讓三公多出一個位置。朱儁因爲與郭嘉的關係、以及曾任豫州刺史的經歷,勢必會與潁川士人走得很近,想獨善其身、置身事外,幾乎是做不到的事。

“不過明公也不用爲以後想的那般艱難。”玩笑一陣後,郭嘉接着爲朱儁考慮道:“改定軍制非同小可,天子勢必會讓明公專主其事,所以……”

“所以我未必能入承明殿?”朱儁立時會意道,這個結局雖然有些遺憾,但未必不是一條保全的路徑。

不錄尚書事,就參與不了其他繁雜的政務,更不用與其他人發生爭執,自己大可以利用好太尉的職權,埋頭專心把軍改推行下去。

時間很快到了二月底,看着朝野輿論未止,皇帝始終不肯爲董承發聲,受到屬下提醒的他很快做出了相應的舉措。

在準備讓位之前,董承自然要先妥善安置自己太尉府中的僚屬們,譬如上疏向皇帝舉薦自己的長史董鳳,請求讓其接替傅睿,擔任右扶風。

奏疏上呈後一時沒了聲息,直到兩天後纔得到皇帝的准許,董承大喜過望,這樣無疑昭示着他在皇帝心中並不是無有用處。於是在安頓好屬下後,董承心情複雜的向皇帝請辭,說自己任太尉以來,‘深感不安、戰戰兢兢,唯恐難負此任’,只是朝廷多興軍事,這纔不得不忝居其位,如今天下已定,又聽說時有賢者於是樂得讓賢。

奏疏是出自河東衛覬之手,不僅將自己厚顏居公位的行爲解釋的冠冕堂皇,而且把自己描述的十分委屈,說皇帝先讓他做司隸校尉,後讓他做驃騎將軍、太尉,一切都是堅決聽奉皇帝的安排,實在無比恭順。

不僅皇帝看了微感詫異,就連羣臣看了也是歎服,只不過衆人都是知道董承性情的,驚訝過後,他們更多的是對這份奏疏背後作者產生了興趣。

建安五年三月初,皇帝正式下詔迴應管寧等人拒絕徵辟所引發的風波,三度挽留、遭到董承三度固辭以後,先是罷黜了太尉董承,接着又拜其爲驃騎將軍,仍舊錄尚書事。

看起來只是更換了一個職位,承明殿的權力結構並沒有多大的變化,可隨着人員的變動,一切都開始有所不同。

董承不再擔任三公後,皇帝沒有等多久便徑直下詔,拜車騎將軍朱儁爲太尉。朱儁不敢奉詔,立即謙讓給太常陳紀,說他是名儒碩老,以至德稱世。

潁川陳氏自上一代名士陳寔起家,屢爲三公僚屬,聲名震於天下,只可惜陳寔除了盛名、最高不過千石。與其他世二千石、世出三公的士族比起來,終究差了些底蘊。

如今陳寔的兒子陳紀年逾古稀,同樣是享有海內清望,也較前代更進一步,成爲九卿之一的太常,可說是繼承並光大潁川陳氏的家業了。但在其子、侍御史陳羣看來,其父應該還可以再進一步纔對。

“你太性急了!”陳紀猛地咳嗽一陣,坐在榻上,吃力的看着眼前正是年輕的兒子:“謙讓只是做做樣子,我若真受了,那才讓兩邊人的臉色都不好看。”

“誒!”陳羣自然也是知道這個道理,只是眼看着三公距離陳氏如此之近,卻又遙不可及,眼睜睜的看着別人例行公事的謙讓,如何讓人甘心?

皇帝重實務之吏,自打入長安以來,陳羣先是到吏治科耐着性子學習一陣,然後踏踏實實做了兩年縣令,今年才調回來擔任侍御史,從外轉了一圈,自己仍舊是六百石,幾乎是沒什麼前進。可見皇帝在選官一事上並不看重個人的聲名德行,更看重實績。

要是在以前,有董承這樣的人擔任三公,歷代皇帝早就當即從善如流,給予變動了。可如今光是要董承讓出三公都那麼的艱難,可知以後並不是隨便誰有名望、有德行就能做三公的,像是潁川荀爽,在一百天內從布衣直升三公的‘奇蹟’,幾乎是不可能再有了。

“兒子明白這個道理,只是……”陳羣看着陳紀老態龍鍾的樣子,忍不住嘆了口氣:“我原以爲荀君等人會爲此爭上一爭的。”

“若是國家下詔共議,倒還可以爲之一爭,但如今詔書獨斷,已是不能封駁了。”陳紀知道對方心裡的擔憂,他這幾年蹉跎在縣,並沒有養出什麼聲名,又沒得到皇帝的青睞。所以擔心自己以後在朝中會達不到祖輩的高度,甚至邁不過二千石這道坎。

陳紀看着兒子清雋的眉宇,對方本來心高氣傲,但事情處處不如心意,讓他很是挫敗了一場。如今自己是沒有機會了,衰弱的身軀也支撐不了幾年,以後潁川陳氏還得要靠對方:“爲人要審時度勢,靜待時機。爲父此生止步於此足矣,你只要潛心用事,何愁不能更進一步?”

“兒子謹受教。”陳羣遂打消心裡最後一絲念頭,恭敬的回答道。

陳紀深深吐出一口氣,然後說道:“這些天,你要多看以前的卷宗,侍御史這個位置以後或許會很重要。”

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
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百四十二章 身移難率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一百九十章 令敢不從第一百六十七章 駱谷行軍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七十四章 登臺觀雲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二百一十四章 清風鐸音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二章 見微知著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七十一章 可煩傳語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三百零四章 淺藏輒止第一百一十六章 堅不可摧第五十四章 一舉多得第四百三十一章 駭人聞見第四十一章 牛溲馬勃第六十九章 水波紋動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八十七章 御書錢範第一百一十五章 重兵陳列第六十一章 文章傾臺第四百七十五章 別無擇行第八十四章 掩義隱賊第八十九章 披堅執銳第二百二十章 醉翁之意第二十七章丨整軍經武第八十章丨軒波撼嶽第三百章 款兵竄伏第三百五十九章 子將無裳第三十三章丨御臨中臺第八十二章 何以自新第六十章 器以悅上第一百八十六章 水則畢露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十七章 京室爲墟第二十五章 事事難息第二十七章 責有攸歸第一章 行道遲遲第三十六章 熱湯沃雪第四百七十六章 民生國基第四百一十五章 主得其所第九十二章 議論錢貨第四十八章 薦可黜否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三十六章 機不可失第二百七十九章 據相運籌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四百二十二章 密密傾談第五百三十章 言之甚殷第四十六章 苦心周詳第六章 先屈義聲第六十五章 假手他人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七十章 率循人事第二百四十章 夜縋還降第六章丨高廟罪已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六十六章 功利之習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三十四章 百年樹人第四百九十三章 毫釐千里第五百六十四章 亂源遺策第四十六章丨騎虎難下第七章 置酒屬客第四章 爾牧來思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三十一章 己飢己溺第五百八十三章 不相投合第二十四章|城郊陛辭第一百七十一章 用兵進取第二十二章丨孤臣忠直第一百四十四章 爲山止簣第五百零七章 戰不料己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六十七章 遭際險釁第五十四章丨脫穎時至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七十六章 仁至義盡第五百六十二章 窺兵圖計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一百九十九章 參分天下第一百二十四章 用人疑人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六十章 短兵相接第三百四十六章 雲行雨施第七十二章 鄰女詈人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三百一十一章 難以欣戴第一百四十八章 無謂之託第五百二十一章 剛而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