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

“謁問析辭勿應,怪言虛說勿稱。”————————【說苑·談叢】

初平三年五月二十三日。

未央宮,宣室殿。

氣候悶熱異常,熱的讓人心裡發慌,涼州諸將自從在新豐大破朝廷三萬精銳之後,便再也無性命之虞,行軍也不像一開始的倉皇,反倒是好整以暇,就好比惡漢將少女追入死角後,動作也開始變得不緊不慢,將少女的驚慌失措當做是一種樂趣與享受。

對李傕來說,這既是示威、也是報復。

報復當初朝廷當初盛氣凌人、不肯赦免他們的姿態,報復他們當初爲此惶惶不可終日的心境。

涼州諸將有意放緩行軍速度,雖說是給長安朝廷帶來了極大的恐慌,但無形之中還是給了皇帝更多的時間以從容應對。

在這段時間裡,皇帝聯合馬日磾、趙謙等人罷黜了王允一黨,在朝中形成了以皇帝爲核心,太尉馬日磾、司徒趙謙等人共同輔佐的利益團體。這個團體能有效團結長安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積極應對叛軍。

軍情奏章一路呈進未央宮,然後一一擺到了皇帝的案頭,皇帝看也不看,這些奏章無非是說李傕今日到了哪裡,明日將到哪裡,距長安還有多遠,根本沒有什麼實質性意義。

他又繼續翻了下去,看到了京兆尹司馬防的奏疏,長安市民在有心人的背後挑唆下,因王允被罷黜而羣情洶涌,雖然事後得到了妥善的解決,但皇帝還是十分提防這個始作俑者。

如果在李傕攻城的時候,那夥人在暗地裡煽風點火,與城外的李傕來個裡應外合,長安再是城堅池深,也將不攻自破。歷史上的李傕攻下長安,不就是因爲城中內應?

於是皇帝便讓京兆尹司馬防與長安令王凌暗中調查,如今所上述的結果稱,這些人似乎跟前些日子閭里刺駕的黃巾賊有關。

他怒由心生,這夥賊人在城中尋隙滋事,甚至有可能會將他好不容易建立的優勢給破壞殆盡,要知道歷史上的長安城兵微將寡,朝中人心不齊,各有打算,哪像現在這樣朝廷人心如一,兵精將足,士氣高昂?

再加上沒了段煨等部分將領的支持,李傕手下這十萬大軍雖然數目跟歷史上的一樣,但具體有多少強徵充數的民夫,有多少能戰敢戰的精銳還真不好說。

這麼好的優勢,如果因爲這夥藏匿城中的黃巾賊人導致長安有重蹈歷史覆轍的危險,皇帝是萬萬不能忍的。

皇帝蹙着眉頭將奏書推在一旁,吩咐道:“去召京兆尹、長安令來一趟。”

侍中楊琦領命,很快就將京兆尹司馬防、長安令王凌帶了過來。

司馬防與王凌一來便興沖沖的拜倒在地:“陛下!臣等自奉詔暗中查訪以來,幸不辱命,終於有所斬獲。那青牛角原來早已在北煥裡等處遊歷,其常教習黎庶百姓文字、天時,在百姓之中頗有名聲。人們都說他看似五、六十歲,其實是已有百齡的得道之輩。”

“裝神弄鬼,還是學的張角的路數,就差廣施符水診病救人了。”皇帝冷哼道,這青牛角如果真是逆賊張角的弟子,應該不至於沒有本事畫符籙,想必是其認爲廣施符水太過惹人耳目,爲了低調行事這纔不得爲之。

“諾,黃巾餘毒遺患數載,是朝廷疥癬之患,不可不除。”司馬防應聲道:“坊間百姓問他姓氏,他只言自己字正方,又因其常騎青牛穿街過巷,是故百姓皆稱之爲青牛先生。”

皇帝精神一振,原來當日那餅肆老闆所推崇的青牛先生竟然就是青牛角!

“既然如此,那百姓自當識得官府畫的案圖。”

司馬防與王凌對視一眼,只見王凌尷尬的一笑:“識得是識得,但是百姓都說早在刺駕之前,便有人見那青牛先生離開北煥裡了。”

皇帝臉色漸漸冷了下來:“這麼說,事情還是毫無頭緒?青牛角不知所蹤,在他背後的主使者更是遑論緝捕了?”

見皇帝語氣中隱隱透着對兩人辦事不力的責備,好不容易從王允倒臺的風波中緩過一口氣的王凌,不願就此失去皇帝對他的微弱信任,急忙說道:“陛下,此案並不能說就陷入死路。要想追捕青牛角背後主使,依臣之見,其實沒有必要非得先尋青牛角、再尋主使,而是可以將二者倒置。”

“二者倒置?”皇帝問道:“你說說你的看法。”

“陛下微服出宮,本是極爲機密的要事,就連公卿大臣都未必得知,遑論其他?是故臣愚見,以爲若是要知道陛下何時微服,其職不須有多煊赫,只需身處機要便可。”王凌自從轉任長安令以來,雖然沒有以前做秘書丞清貴,但卻是一個很鍛鍊人能力的職位。

在長安令任上他與直系長官京兆尹司馬防通力合作,不僅消除了王允倒臺在民間引起的劇烈反響,還能使民間毫無一絲戰亂前的慌亂。

王凌的才幹早在擔任秘書丞的時候,皇帝就有所體會,不然王允那麼多族人,也不會特意保下他。司馬防身爲王凌上級,又是長輩,對王凌的能力很是欣賞,這兩天還特意向皇帝上書稱讚其能。

而王凌卻不知詳情,還總以爲自己如無根之萍,隨時可能會被皇帝拋棄、被仇家攻訐,所以做事愈加兢兢業業,不敢絲毫馬虎,這也讓衆人愈加欣賞他。

“是故臣近日思之,陛下若要微服出行,除了隨行人等,非得經過奉車郎官、黃門署官、宮門司馬以及殿門郎官不可。”王凌一字一句的推敲道:“奉車郎官皆爲北軍中候昔日親手訓導,品性應當無疑;黃門署官等宦能涉及此事者不過數人,有小黃門與黃門令把關,想必其人也應可靠;至於宮門司馬,陛下微服是從北宮門出,該宮門原爲羽林監手下,按理也不會做出此事。”

北軍中候王斌、小黃門穆順、再加上衛尉趙溫、羽林監蓋順,這幾個人都是皇帝手下得力的親信,隨便哪一個都不是王凌敢出言懷疑得罪的。

但王凌爲了表示公正,還是要把奉車郎官這些人提到嫌疑的名列,然後盡力爲其辯清。至於皇帝信不信、願不願意將這四種人一起進行排查,那就是皇帝所需要決斷的了。

皇帝沉吟道:“當日出行,奉車郎是單獨受到通傳,事先也根本不知我要出宮,所以奉車郎官們的嫌疑可以洗清。至於黃門署與宮門司馬,屆時我已登車,誰也不知道我在車內,又何談知悉行蹤?”

“唯,如此一來,也就只有當日值守的殿門郎官最爲可疑。”王凌立即答道;“依制度,凡三署郎官除議郎以外,皆主殿前執戟,宿衛諸殿門,出充車騎。陛下若是突然離宮,可以瞞過宮中衆人,但難以瞞過當日值守的郎中們,三署郎不在陛下微行隨侍之列,自然可以向外間通傳機密。”

“那就先讓光祿勳楊彪徹查當日值守名單,逐一排查,優先以涼州人爲主。”皇帝有意把‘涼州人’三個字咬得很重。

司馬防與王凌兩人頓時會意,一齊點頭稱是,王凌涉足朝政不深,尚未明白,倒是司馬防在心裡忖道;‘此事機密,讓光祿勳徹查本是其分內之責,等我退下後另行吩咐即可,又何必說出來讓我二人知曉?’

皇帝這麼說自然有他的理由:“司馬防,近來京畿有事,朝廷須得全力應付叛軍,無暇關注內部。要知道‘千里之堤,毀於蟻穴’。不可不慎,念你平日任職有方,頗爲能幹,我即刻拜你爲執金吾,招募京兆、扶風等地良家子充入緹騎,專司京城巡察警備、禁暴督奸、並與光祿勳楊彪一起參與徹查青牛角等事。”

執金吾威儀頗盛,手攬京城防務、兼負皇帝出巡安防,非親信不得任之,如今皇帝將這個重要職位託付給司馬防,足以見其在皇帝心中的地位之重。

司馬防在大受感動的同時心裡也在疑惑,他雖然算作是皇帝的人,但也知道自己在皇帝身邊這幫人中的排位,且不說恩遇一時的弘農楊氏與即將發達的外戚王氏,就連秘書令射堅都比他更爲皇帝親重。

突然被皇帝授以執金吾,司馬防心裡除了喜、更多的就是驚,難不成在皇帝的心中,眼下朝廷的權力分佈格局,並沒有達到他的要求?

河內司馬家不過是個地方豪族,祖上既沒有出過公卿、又沒有出過經學大儒,想要興盛家業,就必須不斷的審時度勢,爲自家打算。

其實在得聞李傕等十萬叛軍不日即到長安時,司馬防心裡就開始打退堂鼓了,要不是因爲皇帝能力出衆,穩定局勢,看似有幾分勝算,司馬防是絕不會接下這個看似風光無限,實則危險重重的擔子的。

而一旁的王凌也接受了新的任務,在新的京兆尹任命下來之前,他這個長安令得以代爲執掌京兆尹的權責,無疑是給這個二十出頭的年輕人巨大的權力與重擔。

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
第十七章丨一波三折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二十九章 垂意經綸第一百五十章 知我罪我第三百四十七章 雀祈成鶴第四十七章丨先兵受挫第五百三十三章 失望得福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二百九十五章 先登結陳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八章 杜漸防萌第三十章 試策甲科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四百四十三章 炭撥還無第四十五章 剛卯既央第二百九十三章 勞人草草第五十三章 參商之虞第二百七十八章 姑免修德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第一百二十一章 棄舊圖新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二百五十五章 興平倉米第九章 合縱連橫第四百五十八章 螻蟻自投第一百四十二章 乘勝討逆第四十三章丨夜分乃寐第四十章 濟人利他第九十五章 萍水相逢第二十章丨有道而輔第一百三十六章 談兵論戰第一百零九章 糧谷居奇第十二章丨自謀出路第六十章丨見困豫且第五百四十八章 莫不有私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一百四十章 實情錯落第九十二章丨拔刀相向第一百零八章 乘輿蕩盡第二十二章 雪泥鴻爪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四章丨決事省禁第八十三章 謀應外放第九十八章 防患未然第八十五章 陳情講武第五百二十章 何以足貴第一百零九章 自取棄捐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九十五章丨分化瓦解第二十四章丨一拍兩散第一百一十三章 市恩不受第二百二十九章 悽風冷雨第九十二章 絲繭瓜蔓第三十六章 事未遂矣第五十章 以忠事王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章 以夏變夷第一百二十五章 另闢蹊徑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三百七十一章 娶婦尚主第四百一十三章 悉分兵柄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七十四章 人無常滿第十六章 多所告白第二百八十章 效力傾蓋第二百零九章 停留枳道第三百四十三章 景公求雨第十九章|奈何煢獨第一百二十章 柱石之堅第五百五十八章 巧敵應戰第四百六十章 無介於懷第五百九十八章 君難不死第五十七章 捨身相代第七十一章丨承明策問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五百二十六章 未央宮樹第四十二章 才易其然第一百四十六章 德運更移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五十五章丨密謀顛覆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三章 后王斯重第五十五章 中臺受計第一百一十八章 涑水解虞第八十四章丨預先安內第二百六十章 枹鼓相應第三百四十一章 承負厄會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四十一章 微過細故第五十三章 控馭撫綏第八十五章丨議論亡賊第二十六章 襄王有夢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八十章 先從吏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