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 如舟在水

“猶然而材劇志大,聞見雜博。”————————【荀子·非十二子】

曹操冷笑說道:“他們兩兄弟不就是想趁這個機會拿下徐州,從此冀、青、徐、揚四州連成一片,彼此攜手,互通聲氣麼?此刻袁公路在淮南與劉備打得熱鬧,徐州北邊的袁譚自然不會束手不理。我雖不知昌豨、孫觀等人的打算,但劉備與彼等素無交情,讓彼等願意真心爲劉備看守門戶,我卻是不信的。”說完,他又拿起茶碗往嘴邊送去。

“二袁重歸於好,攜手同心,於天下未必有益。”戲志才感慨的說了句,面對天下頂級的豪門望族,聯合之後可稱作是最強的軍事力量,饒是他足智多謀,站在朝廷的立場上一時都很棘手,更遑論是爲處於兗州四戰之地的曹操打算了。

曹操年輕時與袁氏兄弟有過接觸,互相知道彼此性情與智謀,對袁紹、袁術兄弟之間的齟齬也清楚一二,他不屑的說道:“袁氏兄弟早有異心,如今明天子在上,朝廷再興可期,彼二者爲求自保,或可攜手,但若說是兄弟同心,外禦其侮,這我卻是不信的。何況此番徐州乃是關鍵,要想阻斷彼等往來,必得徐州。我有此地,既能鉗制二袁,又能示好於朝廷,哪怕今後形勢有變,我也能以兗徐爲基,匡扶王室。”

這是曹操不止一次向戲志才表達他匡扶天下的志願,戲志才深信曹操有此雄才,只要曹操擁有了徐州,便是在朝廷面前立下大功。以後若是朝廷兵出函谷,再合天下,曹操也可藉此與朝廷做利益交換,確保自己的權勢不受損失。而若是二袁在這場戰爭中勝利,作爲兩者之間的緩衝,曹操也將會是二人爭先籠絡的對象,他便能遊走二人之間,藉機發展實力。

曹操洗白上岸,爲自己爭取更大轉圜餘地與空間的關鍵就是徐州,他需要代替劉備成爲朝廷在徐州牽制二袁的棋子,他需要藉此體現出自己戰略上的價值。

戲志才輕輕頷首,說道:“青州袁譚不足慮,我等此次南入琅邪,正是爲此而來。只要等琅邪昌豨等人作亂,我軍便可以除賊的名義越境出兵,先攻滅昌豨,奪得琅邪,再與下邳曹豹南北相應。陳長文前次曾代爲說服東海與彭城二相,彼二人不善言兵,性情闇弱,如此徐州五郡國,將有其四落入我手。兗徐既得,再請託文若與朝中荀公達書信一封,請在朝的潁川士人爲曹公陳情,以克平禍亂之功領徐州牧。”

“陳長文與荀文若有個好打算。”曹操知道荀彧在背後不遺餘力的爲自己奔走造勢,就是想將自己扶植成汝潁士人在關東的勢力延伸、以及入朝後的政治助力。如今他在半自願、半被迫的在荀彧的運作下逐漸洗脫袁氏的烙印,曹操心裡其實是很感激的,但他有時候獨自想起來,卻又不是個滋味。

曹操不動聲色的任由這些人籌算,其實在內心深處他也有他自己的考量,如果獲利最大的是荀彧安排的道路,那不妨順着荀彧安排的走;如果有別的能獲得更大的利益,曹操也不介意半途離去。就如舟行水上,看似是順水漂流,其實該去往那條支流,停在那裡,還是由舟來做決定。

這個中情緒不便對同樣是潁川士人、與荀彧交好的戲志才說,曹操放下茶碗,接着說道:“如今我麾下兩萬精兵,偃旗息鼓,隱蔽蹤跡,潛行於山道之中,就是爲的出其不意。我已派王必趕往華縣會見琅邪王的郎中,彼欲借我之力,收服臧霸、昌豨,我便趁其所願,先入琅邪與其敷衍應付一番,等拿下徐州,我再視局勢而定。”

“世道紛亂,又像是再現當年綠林、赤眉、銅馬的故事。不單是大族高門心存異志,就連尋常宗室、劉氏貴胄也是蠢蠢而動。”戲志才搖了搖頭,他這不單是在說劉焉、劉表這些清名有加,一旦做了地方封疆,窺見中央弱勢,便有異心的旁支宗室;而在指劉熙這樣身份高貴、血統純正的劉氏宗親都也有再效光武的野心了。他有些遺憾彼等眼裡看不清大勢,爲利益矇蔽了心智,顧自說道:“當今天子既非孺子,又非更始,其聰明英睿,短短二三年,便將上至朝廷、下至關中、幷州等地的人心統統收拾起來,儼然一副再興的氣象,即便如袁氏亦不敢等閒視之,何況是彼等宗藩?遠的不說,濟北王、陳王如今的境況,琅邪王難道還不知從中醒悟麼?”

在亂世之中,皇帝不僅要防範袁氏這樣的外姓人,也要防備自家劉氏的宗親,初平三年的時候濟北王劉鸞因爲沒有足夠的米炭財帛讓王室越冬,親自招曹操入王宮傾談。雖然劉鸞並沒有什麼別的意思,但在皇帝眼中卻是藩王結交外臣,趁着正旦朝賀之際,將濟北王太子劉政以及其他藩國宗親羈留長安。

皇帝對現有的宗親抱有戒備,連濟北王跟領兵牧守請求接濟都被給予警告,何況是野心昭然的陳王劉寵。其人以藩王之尊,早在孝靈皇帝登基時便有私自祭祀天神、圖謀不軌的意圖,等到中平年間,更是私下練兵自守、籠絡國內人心、又積極參與關東聯軍反抗朝廷、討伐董卓,自稱輔漢大將軍,四處遣使者聯絡諸侯。其野心昭然,後來中央朝廷重新穩定,皇帝便趁着豫州新附,順手撤換了失於匡正的陳相許瑒,改派剛介果敢著稱的種邵治陳國。

“種申甫一入陳國,便與隨之蒞任的郎中令張泛直接裁撤了陳國冗餘的軍隊,又屢諫陳王之過,國內大小政務,皆不由陳王過問。”曹操譏諷般的笑道,他在嘲笑陳王有勇無謀、志大才疏,自以爲亂世再臨,自己身爲帝王后裔能做出什麼功績來,殊不知朝廷一旦恢復權威,收拾他這樣的地方小勢力簡直是輕而易舉:“陳王手中兵馬數萬、糧草無計,就連他都懾服於朝廷之威、朱儁之名,不敢造次。何況是區區一個無兵無權的琅邪王?覆轍在前,卻還不知禍福,重蹈其過,是其不幸也。”

戲志才心裡明白曹操嘴上這麼說,其實心裡未必沒有因勢利導,利用琅邪王的打算。只是曹操雖然將他視若心腹,但有些極機密的事仍是不曾告訴過他,可能有些事只有曹操知道,就連荀彧他們也只能通過曹操的言行加以揣測。

“太史公曾說‘天下熙熙,皆爲利來;天下攘攘,皆爲利往’。”曹操看了戲志才一眼,悠悠說道:“琅邪王就是如此,這回到了琅邪,我得親自會一會他。”

戲志才從曹操的態度裡似乎察覺到了什麼,暗歎一聲,點頭不語。

曹操見狀,釋然一笑,伸手拍了拍戲志才的腿,沉着的說道:“不說這個了,前面就是枋亭,一會到了那裡,你且隨我去祭奠先君。”

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
第三十三章 風物長量第一零五章丨將士歸順第九章 想君小時第九十一章 聲色顯露第五十二章 漢化政策第一百八十章 整軍待命第四百九十七章 諱敗補功第二百一十七章 試取粗通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九十八章 白屋寒門第一百四十七章 支離擁腫第一百四十三章 怨望而返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九十四章 螳螂被翳第三百八十七章 知其勢乎第一百五十章 難能濟事第三百七十三章 議論流泉第四十八章丨豎子與謀第三十九章 盡釋疵咎第八十六章 節慕原嘗第四十二章丨軍容觀盛第五百五十九章 勝負難測第二百八十八章 頗生事端第八十三章丨連根拔起第一百二十二章 東海喬木第二百二十一章 深信如初第四十六章 磁石引針第二百四十八章 去其螟螣第二十九章丨三河五校第十九章 厝火積薪第七十六章丨狡性難改第三百七十五章 口蜜腹劍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二百七十二章 巧似成真第五百四十九章 草長風生第三十五章 綦局逞巧第二百章 喪將失恃第八十四章 任憑自至第三百六十一章 屈指成昔第八十八章 錢文旋讀第二十二章 睹冰知寒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二百一十九章 國子之制第四十三章 郡國正卒第十五章 少年英雄第四十四章 欲薦州郡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第九十一章丨磐石生紋第二百四十五章 暑氣蒸騰第四百七十三章 質疑問事第二百一十三章 張施帷幙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五百五十六章 捨身取義第一百三十九章 運籌定策第二百零一章 仰憑仁君第一百零三章丨帳中豎子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五百零八章 偃息猶疑第二百二十八章 靈前驚變第三百八十一章 懷詐算彼第五百一十五章 鳴金暗鼓第四十四章丨兵以攻弱第十五章丨趨於歧途第九十三章 太學新科第三百二十八章 己欲施人第八十八章丨先事慮事第八十章 揚己露才第一百零四章 說是談非第六十八章 臨歧片言第五十六章丨白龍魚服第五百九十一章 興替所存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五百七十一章 登進異途第三章 東州名儒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一百三十三章 送子涉淇第二百一十章 將釣取鉤第七十五章 撰集經傳第三十四章 遭慈親憂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十七章 皆贊所見第七十二章 唯官山海第一百三十章 殉身守義第一百三十三章 涇渭之流第三百四十五章 念不欲生第五百一十四章 冒矢履鋒第一章丨雨夜新生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一百二十六章 春盤嘗新第三百零一章 茫茫山路第一百四十三章 青泥故道第三十七章 王也乘興第三百七十六章 計出無聊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五十章丨西州客商第四百一十七章 思患豫防第二百六十八章 人情揆度第一百六十六章 匣劍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