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二章 視事未安

“吾周旋陳元方、鄭康成間,每見啓告理亂之道備矣。”————————【華陽國志】

得到劉備肯定的答覆之後,陳登便心滿意足的笑了,他看看劉備、又看看陳羣,笑說道:“我就知道府君雄姿傑出,絕非畏難不前、如丘而止之輩!”

劉備苦笑一聲,連連搖頭,並不言語。

接着,三人再度回到正堂,向劉備麾下衆親信、將官,還有隨行的彭城相汲廉、典農都尉麋芳等人公佈了這一喜訊,又與彼等一同商議接下來趕赴徐州繼任的事宜。

陳登早已算計好了,劉備可以留下一員大將駐守沛縣,其餘的兵馬全部跟隨南下。等到了郯城之後,彭城、下邳、東海等郡國的郡兵與各家部曲都會聽從劉備調遣。有了這些人在背後支持,劉備再開徐州武庫,募民爲兵,可擴軍數萬——這些算起來,就是陳登所言的步騎十萬。

劉備不願在此事上表現得太熱切,心不在焉的敷衍了幾句後,便讓簡雍招待衆人下去休息了。

衆人走後,唯獨陳羣很自覺的留了下來,偌大的廳堂裡,兩人各坐一邊。劉備看了看陳羣,幾次欲說還休,最後終是嘆了口氣,起身往後面走去。

陳羣隨即起身,跟着劉備來到另一間稍小一些的房間裡,兩人賓主對坐着,劉備方纔開口道:“我記得長文本是勸我不入徐州,說此地已是泥淖,任誰都會陷足其中、縱有偉力也無從施展。可如今卻是爲何更改前計,與陳元龍一同勸我接下徐州?”

“先謝府君信重。”劉備先前只憑他一句話便轉變態度,這讓陳羣微受感動,他先是拱手作謝,然後說道:“如今袁術據守淮南,兵威強勢,曹操又駐軍泰山,虎視眈眈。而府君若是進圖徐州,則袁術必與之爭,屆時曹操若襲府君之後,豈非傾覆之危?更何況還要考慮到朝廷的態度……故而在下當時便說,徐州牧這個位置,看似光鮮,實則兇險,不如不得。”

劉備鎮靜的點了點頭,說道:“是的,文長此番一定有個好消息,不然,不足以更改前言。只請問足下,不知是何等破解的妙策?”

陳羣心裡明白,這是劉備不放心,執意要問的一句話。這句話的意思,不是問怎麼應對袁術與曹操的腹背夾擊,而是在問陳羣這些天遊走於東平、潁川、河南等地的成果。曹操到底會不會惦記着徐州這塊肥肉、或是聽命於袁紹南下爭搶;朝廷會不會容忍劉備僭奪方伯的行爲?

因此,他想了一下,這樣答道:“時移俗易,非人力所能知。去年的情形與今年大爲不同,我不敢說有何‘妙策’,只不過周旋各方,爲府君謀事而已。”

“唯、唯!”劉備緊接着他的話說道:“還望足下不吝相告。”

陳羣頓了頓,忽然提道:“我從前將軍麾下軍師祭酒處得知,朝廷欲徵辟家君爲太常。”

“啊,這倒是件喜事,我可要恭賀陳公了。”劉備臉上喜悅的神色,發於內心,現於眉宇。

他是由衷的爲陳羣、尤其是爲陳紀而感到高興,他與陳紀早在平原國的時候就有過一段交集,那時候他被青州刺史田楷舉爲平原相,與陳紀這個朝廷名正言順詔拜的平原相併立一處。本來是尷尬萬分的處境,卻被劉備輕鬆化解,他藉着恩師盧植的名頭,對陳紀執禮甚恭;又在平原外禦寇難,內豐財施,很快獲得陳紀等一干士人的好感。

以至於後來陳紀見平原將生戰禍,不僅主動將平原相的位置‘讓賢’給劉備,更是在自己的朋友圈中爲本來默默無名的劉備說起了好話——這也是爲什麼當初陳紀的好友孔融在北海被黃巾圍困,第一個想的就是請劉備來援的因由。

孔融與陳紀父子相交莫逆,劉備‘有仁義之名,能救人之急’這個名聲,便是陳紀說與他聽的。

陳紀對劉備的提攜之情,不比恩師盧植對劉備的栽培要小。如果是盧植只是爲劉備打開了入仕的門,那麼陳紀就是將劉備帶入大漢朝最頂尖的士人圈子之一的引路人,這個圈子裡有名士孔融、陶謙、有大儒鄭玄、蔡邕……只要劉備有足夠的、讓人認可的能力與野心,他甚至可以順着這些人的關係網,打造出自己的人脈、組成以自己爲核心的利益集團。

所以陳紀等人走得越高,於情於理、於公於私,劉備都只有高興的份:“等我到了郯城,必要造膝獻賀,爲陳公慶祝一番。”

陳羣只淡淡一笑,也不言語,但靜坐一旁。

劉備回過神來,試探着問道,神色很認真:“是說,朝廷也有意通過此舉,安撫徐州人心?”

陳羣連連點頭,說道:“這纔是切中肯綮的話。”說着,他擡眼望着劉備:“這些日子我四下奔走,終於探聽到朝廷的態度。如今朝廷正開始興兵伐蜀、修習內政,無暇顧及關東之地,爲避免袁氏藉機強大,就務得籠絡府君、平東將軍等仍忠心王室的地方牧守。徵辟我父入朝,多半就是對徐州放的風聲。”

劉備當然懂他的意思,他心裡在想,朝廷既然肯默認以後徐州將起的變故,爲何不直接給他名正言順的位置?要知道,就連袁術都是朝廷封拜的州牧……這些話似乎應該說出來問陳羣,卻是很難措詞。

陳羣表面情緒不露,心裡盤算了一下,笑道:“汝南袁氏百年清名一時寄託於身,袁術食君之祿、得此名器,當得爲君分憂。府君別看此刻袁術爲朝廷捧在手中、視爲臣子,可若有一絲走錯……”

“不僅有負朝廷厚望、更是使袁氏百年清名一朝喪盡。”劉備明白過來了:“今日之忽微,是他日之權重。”

只要劉備先‘不告而取’,再順勢通過陳紀向朝廷遞上表奏請罪,朝廷便可授他這份權重。但劉備圖他人之州實在是個污點,他只有認下來,纔算是授人以柄、取信於朝廷。

既然得知了朝廷曖昧的態度,劉備又想起一事,忍不住問道:“如此說來,曹操也是有心歸附朝廷的了?縱是如此,其也未必不會與我爭奪徐州。”

陳羣眨了眨眼,目光不着痕跡的往他處移動,臉色有幾分古怪,他輕咳一聲,說道:“自是如此,不過府君也不必太過憂心。曹操這些天來剿除泰山賊寇,彼等賊寇頭目多是臧霸、昌豨等人的舊相識。既有恩情相結,而泰山郡毗鄰琅邪,山道多險途,曹操若是至此南下,非得與臧霸等人苦戰不可。至於沛縣,府君大可留守一員干將,以精兵屯駐,便能無慮。”

劉備將陳羣的舉動盡收眼底,但他依言細思片刻,卻也不覺有什麼不對的地方。徐州東臨大海,其北部與西北方向的防務都在陳羣的獻策下,有了妥善的安排。鑑於此,他大可整頓兵馬,安心與西南的袁術一決勝負。

說到這裡,關羽、張飛、簡雍、劉琰等人都來到門外,劉備親自過去開門邀進,衆人剛一坐下,他便說道:“雲長,我有意留你帶五千精兵駐守沛縣,你意如何?”

關羽神色不改,從容應道:“羽必不負使命!”

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
第三十五章 議將固基第四十五章 千里之堤第一百六十九章 鬼兵奪城第八十七章丨豈能脫禍第五百四十六章 何彼穠矣第一百三十五章 丰容顧景第三百一十三章 難得閒適第五十九章 因敵制勝第一百七十八章 鹿遊南鄭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六章丨母之昆弟第二十七章 決機省闥第三百九十九章 患乎難知第二百一十一章 農桑歷歷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四百六十六章 故人重逢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二百四十二章 臨城而降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四十二章丨月暈礎潤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五十二章 節用賦稅第十一章丨墾闢上林第三百七十章 樹下班荊第五百六十三章 相逢難得第二百一十六章 重定庠序第七十七章丨鴻門倒戈第一百三十九章 當務之急第四十八章 思精韻高第五章 舊部星散第九十七章 年關將近第四百三十九章 攻敵之虛第七十三章 憑几細語第三百七十二章 嚴合雙卯第八十二章丨五刑之屬第五百四十四章 火之始然第二百二十四章 深心自許第七十五章丨遇赦無望第十五章丨夜見中臺第五百六十一章 守缺攻餘第四百八十三章 蔽而不悟第二十四章 調和鼎鼐第七十三章 月有闕時第三百二十一章 視事如紋第一百四十一章 烽舉燧燔第五百六十五章 失謀身隕第一百八十七章 沐浴清湯第二百八十四章 牆溼乃補第五章丨昃晷忘餐第三百三十七章 向火微炙第六十一章 臨陣語舊第一百五十九章 心安乃任第三百一十五章 雷霆戢發第三百二十七章 自成困獸第六十四章 勝而不驕第四百三十四章 遇事善決第三章 利使吞言第七十一章 無宜追罪第五十八章 塘水漸漫第一零四章丨連坐者衆第六十章 秘書執筆第四百四十五章 恃其利我第七十二章 頭會箕斂第七十章 釣颱風涼第七十四章 生民之本第四百七十二章 如丘至壑第四十一章 芋魁豆飯第三百五十章 量定準繩第三百一十八章 秉彼蟊賊第三十八章丨柏梁臺上第一百五十一章 高臺炎炎第七十三章 外寬內深第五百八十一章 居心遠志第一章丨興亡遠鑑第四百一十九章 照本其時第十章 設師於雒第五百七十九章 勢危實安第五十七章丨良將所歸第五十二章丨不勝憤慨第六章 吳牛喘月第十一章 毋爲啓釁第七十八章 監觀民瘼第六十七章 民戶委輸第一百四十四章 箭雨如蝗第一百七十章 朝日興蔚第三十九章 薦璧朝覲第二十九章 慮周藻密第二十一章 雞鶩爭食第九十九章 嗟乎義士第四百二十五章 面分意和第三十四章 旅酬算爵第二百五十四章 不過如是第一百零四章 青徐播亂第五百七十八章 姿貌絕倫第六十五章 白波壘築第八章丨所薦得人第九十章 華山崩裂第四百三十六章 蛛絲疑影第二百八十九章 難自爲謀第五百五十二章 將銳分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