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表三星仙府裡,沉香與牛王先後下山去,沉香終是不曾留在山中,但其離去前,所做頗多,先是與孫悟空叩首不計其數,感念恩情,而後又尋至祖師,真人,真見等,一一叩首,感念照顧之恩。
而後沉香又找到豬八戒,感激昔年恩情,言說來日若有機會,定報恩情,再者找到紅孩兒,言說同門之情,留下一封與左良之書信,再是幫府中挑水,至水缸充滿,方纔瞭然一身,下山而去。
於沉香下山之後,孫悟空即是行至姜緣室中,問其可能下山護持一段。
姜緣搖頭說道:“悟空,此間道理,不消我多說,你皆可明得,如何能護持,該怎樣護持,你能護持多久?其道終究須他前行,蓋因那是他之道,而非你之道。”
孫悟空抓耳撓腮,說道:“大師兄,我自是知得,但恐受害,其修行兵道,終究無有甚本事在身。”
姜緣笑道:“若其受害,急者乃二郎真君是也,而非悟空你,悟空,莫要着相。”
孫悟空聽其言說,方纔是歇了心思,又問及沉香修行。
姜緣說道:“如沉香與我所言,其修行尚可,但多爲紙上談兵,到底如何,還須觀其下山之行。”
孫悟空點頭,未再此事多言,他再是說道:“大師兄,今府中弟子盡去,只餘一二,甚是冷清。”
姜緣說道:“悟空,你之意,我自是知得,但我開府時日將近,然則非在今時,尚有些許時日。”
孫悟空說道:“大師兄開府之時,卻要與老孫言說,那時老孫定護持左右。”
姜緣笑了笑,未有多言。
二人在室中談說一陣,孫悟空則是離去。
真人未有在室中久留,他行至祖師靜室前,來拜見於祖師。
祖師使真人入得靜室,落座蒲團。
待是真人落座蒲團之後,祖師方纔說道:“童兒此來,可是有何修行之困惑,來尋我解惑?”
姜緣搖頭說道:“師父,弟子此來,非爲此事。”
祖師笑意盈盈,說道:“既非是此事,那當是弟子下山之事,教你心中有所不解,故來相問。”
姜緣說道:“師父有大智慧,知弟子心中困惑,但弟子所見,三星仙洞中,許多人如今皆在苦海之中,如是正微,左良,如今又有牛王,沉香等,弟子不知對此,該如何所爲。”
祖師輕點姜緣眉心,說道:“童兒,莫要多慮,往年我開府之時,十二輩弟子,何其多人,但其入苦海沉淪者,多勝於你之如今,但我知得,亦不可前往,路在腳下,人各有道,此理乃你之說,不消我多言。童兒,須知,若你果真起念而牽掛,你離身陷苦海,便是不遠,當少起此念。”
姜緣聞聽,拜禮說道:“師父,弟子明矣,多謝師父指點。”
祖師笑道:“你此番算不得甚,但難處在後,你開府之後,方纔是真難關,如今你成道,魔障不犯,然若你入苦海,屆時魔障不絕。”
姜緣心有所悟,拜道:“師父,如此弟子已知。”
祖師說道:“你今離大法力,差微末火候,早些時日,你靜修時,西方佛老遣觀世音菩薩而來,請你前往而論之佛法,此事我替你應下,你過些時日,可前往走上一遭。”
姜緣說道:“是,師父。”
祖師笑道:“但你怎個不問,我爲何教你前往。”
姜緣搖頭說道:“弟子聽得師父所言,不敢有誤。”
祖師擺手說道:“你今時修行許久,但未有與人多談高深門道,今使你前往西方,有許你與佛老談說之意,亦有切磋之意,好教你知你如今修行幾何,此微末火候差在何處,待你知得,好對症下藥,使你功成,故你使你去往西方。”
姜緣恍然,說道:“師父,但不知爲何,佛老會請我前往論得佛法。”
祖師道:“佛老之法,終將離去,未來佛法在於禪,你乃禪祖也,佛老會尋你,不足爲奇。”
姜緣聞聽,不再對此多問。
師徒在靜室之中又是談說許久,而後祖師方纔使姜緣離去,去準備少許,便是前往西方。
姜緣領命而去,返回靜室之中。
他在返回靜室之後,未有第一時間啓程趕往靈山,而是在靜室之中沉思,他雖不知他開府具體時日,但他隱有所感,離他開府之時不遠,他身中許多緣法,多是顯現。
他三位弟子之中,重陽正在轉生以得金丹契機,左良則將功成,今入苦海,爲之尋道,唯獨紅孩兒,尚未修習門道。
於紅孩兒,他有些期盼,該使之養靈而潛修,待性子安定,靈氣充足,那時再修行。
如今來看,紅孩兒該是正式步入修行。
姜緣心有所念,待是教導紅孩兒後,再是去往西方不遲,他即是將紅孩兒召來。
於府中靜修的紅孩兒得了真人吩咐,不敢耽擱,行走入室中,拜得大禮,說道:“弟子正慈,拜見師父!但請師父恕罪,因師父相召,弟子未有沐浴更衣而來。”
姜緣笑道:“正慈且起。你言說有罪,是爲未曾沐浴更衣,此乃何理?”
紅孩兒拜道:“師父乃神聖也。見神聖即當沐浴更衣,是以淨身相見。”
姜緣指定紅孩兒,笑罵說道:“你這正慈,何處學這等言說來哄我。”
紅孩兒說道:“弟子不敢哄師父,但師父於弟子眼中,便是神聖。”
姜緣說道:“且不消說這等,你可知我今喚而來,所爲何事?”
紅孩兒笑道:“師父,弟子不知,但弟子所想,師父當是有事須弟子操持,或是見着弟子這般有趣,要爲弟子開小竈。”
姜緣笑道:“你卻聰慧,今便是爲你開小竈。”
紅孩兒聞聽,驚道:“師父,弟子乃是胡說罷,當不得真,若是要講道,當是與一衆一同聽,不可爲弟子獨自而講道。”
姜緣說道:“此非講道,你養靈多年,今亦該修個門道,此喚你來,乃爲你修門道,與你講個路數,好教你修行。”
紅孩兒聽言,即是拜禮說道:“但憑師父教誨,弟子不敢多言。”
姜緣笑道:“但我府中修行門道,便無靠我教誨而定門道,路在腳下,此後修行乃是自身之功,怎能因我而定,當是以你抉擇。正慈,你在府中多年,許多門道,你自是知得,但你可說來,你欲修行何般門道。”
紅孩兒一時不知該如何答話,沉默許久。姜緣說道:“如何不答,可是未曾思及此間之事?”
紅孩兒搖頭說道:“師父,弟子乃是在猶豫。”
姜緣問道:“有何猶豫之處?”
紅孩兒說道:“師父,若是師父果真教弟子詰責門道,弟子理應選擇金丹正道方是,蓋因旁門萬千,不過左道,唯金丹乃正道。但弟子深知修習金丹之難,弟子更知自身性子,非是適合修習金丹正道者。然則師父教弟子養靈不知多少年數,若是不修金丹,恐有違師父期盼。”
姜緣聞聽,俯身輕撫紅孩兒腦袋,說道:“但你能修習你所鍾愛之道,能得正果,便是足矣,怎有有違我期盼之說?金丹難修,我自是知得,你無須爲我而刻意修習金丹,旁門雖是左道,但亦有正果其中。”
紅孩兒說道:“師父,弟子欲修習旁門。”
姜緣笑道:“甚好。依你身中之靈氣,修習旁門,事半功倍,定可得正果。”
紅孩兒說道:“弟子定不負師父期望,早日成正果。”
姜緣說道:“既你言說將修習旁門,可知要修行何等旁門?”
紅孩兒搖頭說道:“師父,弟子暫時不知。”
姜緣說道:“可要我與你講說一番,以教你所知?”
紅孩兒說道:“勞請師父與弟子講說,弟子不勝感激。”
姜緣點頭說道:“道字門中三百六十旁門,此你盡是知得,其有術字門,流字門,靜字門,動字門,更有存思,丹鼎,導引,相字門,奇字門,天象,氣功,食氣等等,你且安坐,聽我與你一一道來。”
真人遂將諸多門道,一五一十與紅孩兒言說。
紅孩兒聽得其言,心曠神怡,卻是不知,竟有這般多旁門。
真人在將諸多門道講說完畢後,再是問道:“正慈,但諸多門道,我已是與你講說,你欲修行何等門道,可與我說來,我當傳授於你,教你修行。”
紅孩兒沉吟許久,說道:“師父,弟子欲修此存思之法,不知弟子可否修持?”
姜緣笑道:“存思者,多在於‘觀’,在於‘念’,或求內,或求外。求內則以求己,求外則以求日月星辰,天地神明。你身中有莫大靈氣,此靈氣以你自幼來潛修而得,故此靈氣淵博,但你憑此而修行此法,事半功倍。”
紅孩兒聽言,跪伏於地,叩首不計其數,行得大禮,說道:“望請師父教我。”
姜緣說道:“正慈,你乃我府中三弟子,我自當教你,你且安座,聽我道說此中門道。”
紅孩兒不敢耽擱,急是盤坐,洗耳恭聽。
姜緣附耳低聲,將存思法一一講說於紅孩兒所聽。
但真人靜修多年,許多旁門皆得大成,有傳道授業之能,紅孩兒亦是養靈多年,心思靈巧,聽得真人之言,少頃間即是能記下,反覆琢磨。
半日餘後,紅孩兒即是得‘存思法’,他將之悉數記下,拜得大禮,感念真人傳道之恩。
姜緣將之扶起,說道:“正慈,今存思法我悉數將之教與你,但你卻須好生斟酌,存思者,有外有內,我不知你欲習得何等,故我悉數教與你,你擇一修行。”
紅孩兒說道:“師父,弟子已是抉擇。”
姜緣笑着問道:“這般快,你卻不擔心悔時晚矣。”
紅孩兒說道:“師父,外求終不如內,有道是‘莫戀幻境遮望眼’,終是求內方爲真數。”
姜緣說道:“你有此想,自無不可。人各有道,縱然有二人同修同等門道,但其心念不同,所修亦是不同,你堅行己道,自有造化在其中。”
ωwш ✿тt kǎn ✿¢ ○
紅孩兒應聲。
姜緣說道:“你今既得修行,不可外傳,不可宣揚,當好生修行,早得正果,你可明得?”
紅孩兒再是說道:“師父,弟子明得,定是一心修行,不敢有忘,弟子雖遲遲不曾修行,但師父一直以來教導,弟子悉數銘記於心。”
姜緣聞聽,方纔點頭,笑道:“如此甚好,你且去修行。”
紅孩兒再三拜禮,離去真人靜室。
真人目送紅孩兒離去,心中有數,紅孩兒養靈如此年數,但其按部就班,好生修行,其旁門正果必然可成,然則還須其按耐性子。
姜緣未再多想,起身朝外而去,正是要去往靈山之地,他先是往祖師靜室而拜,與祖師道別。
在得祖師恩准後,真人這纔出了三星仙洞,往靈山而去。
姜緣出府,使個慶雲法,一起祥雲二十四萬裡,少頃間,即是行至西方靈山之處。
他按落雲頭,至鷲峰之下,安靜等候。
不消多時,即有四大金剛而來,見着真人法相,齊齊按耐,拜禮說道:“我等拜見真人!”
姜緣回禮說道:“四位,這廂有禮。我得釋迦牟尼尊者相邀,前來共論佛法,望請四位能通報尊者,與我放行。”
四大金剛即是說道:“真人少待,真人少待。我等這邊通報。”
四大金剛回身,逐步上遞。
這般消息,驚動正在大雄寶殿之中,端坐九品寶蓮臺的如來,此間如來正與十八尊輪迴的阿羅漢講經,但其聞聽金剛上報,真人到來。
如來大喜,開口說道:“今真人到來,汝等且去接引,我至寶殿門前等候,萬不可失禮。”
大衆阿羅領金旨,起兩路幢幡寶蓋,往外而去,以迎真人。
如來親降蓮臺至寶殿門前,靜候真人到來,他又遣伽葉尊者,喚得彌勒,觀世音二人作陪,與他共會真人。
伽葉尊者得金旨,不敢耽擱,駕雲而去,通傳佛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