斜月三星洞,瑤臺之中。
真人望着瑤臺班中,此間豬八戒,紅孩兒,孫悟空正在其中。
真人問道:“正慈,八戒,你二人何故起了爭鬥,我於此處尚能知你二人爭鬥之狀,驚擾山中不知多少靈獸,此卻有不該。”
豬八戒起身,嚷嚷說道:“老爺明鑑,乃是正慈尋上我,要與我爭鬥,故我不得不與之比鬥一番,此驚擾老爺,驚擾山中,非爲老豬本意,請老爺明鑑哩。”
紅孩兒閃身出班,拜禮說道:“師父,確爲弟子之罪,乃弟子尋上護鼎道人爭鬥,請師父降罪。”
姜緣朝豬八戒張望一眼,復望向紅孩兒,問道:“正慈,你爲何尋上豬八戒爭鬥?”
紅孩兒說道:“師父,近日來我曾聞聽你言說,護鼎道人修行有進,弟子心有不服,故而尋得護鼎道人比試爭鬥。然弟子與護鼎道人爭鬥,其本事卻不怎地,未有師父所言那般了得,長進不大。”
豬八戒聞聽,有些惱怒,正要說些甚,忽是想着紅孩兒那三昧火,一時之間,不敢言說,若是論本事,他還真不如紅孩兒,光是那紅孩兒的三昧火,便教他難以招架。
姜緣笑意盈盈,未有氣惱,說道:“正慈,便因這般,你便去尋得豬八戒爭鬥?”
紅孩兒說道:“正是,弟子知罪,請師父責罰。”
姜緣搖頭,並不曾言說要降罪於紅孩兒,他笑着望向孫悟空,說道:“悟空,你且近前來。”
孫悟空走出班中,拜得大禮,說道:“大師兄,老孫在此。”
姜緣笑着問道:“悟空,我且問你一事,你須細細與我答說,不可有誤。”
孫悟空說道:“請大師兄言說,老孫定悉數答之,不敢有瞞。”
姜緣問道:“悟空,你近日領我法旨,代我去往各處,會見多人,邀得來參與開府之禮,所見羣仙,可有修行長進之人?”
孫悟空答道:“大師兄,近日老孫會見羣仙,先請玄帝,玄帝修爲高深莫測,老孫瞧不出其有無長進,觀世音菩薩,鎮元子大仙亦是如此。然顯聖真君老孫卻能窺探一二,顯聖真君今時修行,要遠勝從前多矣。”
姜緣聞聽,勃然作色,奮袂而起,瞋目若嗔,說道:“你言顯聖真君修行遠勝從前多矣?我卻不信,我當是前往,與之爭鬥。”
說罷,其便要朝府外走去,似準備尋得二郎神去。
孫悟空與豬八戒皆有驚訝,不明所以。
紅孩兒亦是驚訝,有些不知所措,不太明白,師父爲何這般浮躁,便是言說修行有進,亦不該如此急躁,此卻有些修心不得之相,莫非師父修行出了岔子不成。
他心中甚是不解,然他忽是回味到些甚,望向豬八戒,恍然大悟,他尚且知得師父這般所爲,有些浮躁,乃是修心不得之相,他自己緣何去尋上豬八戒,行那般所爲。
紅孩兒大步走上前,攔住姜緣去路,跪伏在地,叩首不計其數,說道:“師父,弟子知錯矣。”
姜緣面容忽變,怒色盡去,他笑道:“你爲何言錯?”
紅孩兒叩首說道:“弟子修心不到家,而弟子渾然不知,盡顯浮躁,因一言而尋護鼎道人爭鬥,此有違修心之行,弟子今蒙受師父指點,已是明得,弟子決心改之,必不在犯。”
姜緣笑着點頭,將紅孩兒扶起,說道:“你今明得,我心甚慰,正慈,你且切記,於我而言,修行法力從不重要,修心方爲真。若你不修心,便你修成大法力,我亦不會稱讚於你,若你修心有成,便你身中無有法力,我亦當執禮拜你。”
紅孩兒說道:“師父,弟子今昔明矣。”
姜緣點頭說道:“你能明得便足矣。你且去室中修行,須不忘修心。”
紅孩兒領命,遂往瑤臺外走去,在途徑豬八戒所在之處,朝其拜禮,言說歉意,只道不該尋豬八戒爭鬥。
此教豬八戒受寵若驚,又有些羞愧,紅孩兒尚且如此,他可該與之道歉一二?可教他真道歉,又有些舍不下顏面,只得眼巴巴的望着紅孩兒離去。
待是紅孩兒離去。
真人走到瑤臺之中端坐,望向豬八戒,無奈說道:“你這八戒,今修行好不容易有所長進,怎個到了家前,反而有所懈怠。”
豬八戒說道:“老爺,老豬知錯。”
真人指定豬八戒,笑道:“你口知錯,心不知錯有何用處?罷,罷,罷。我不與你多言,你切記好生修行便可,你身中不缺些甚,你更不曾缺少教導,須你自主而行,他人苦勸無用。”
說着,其望向孫悟空,說道:“悟空,今時你功成歸來,羣仙皆曾邀請,可有因事無法到來者?”
孫悟空答道:“大師兄,羣仙皆曾應答,未有無法到來者,但請大師兄安心。”
姜緣笑着點頭,謝於孫悟空。
孫悟空連稱不敢。
一衆於此談說許久,真人遂使孫悟空與豬八戒去得靜室歇息,勉勵其好生修行,不可含糊。
孫悟空與豬八戒自是領命。
二人離去瑤臺。
真人則前往瑤臺之後,祖師靜室之中拜禮問安,完畢後歸於靜室清修。
……
卻說重陽靜室之中,紅孩兒前來拜訪於王重陽。
王重陽得知紅孩兒前來拜訪,自是迎其入道人靜室,以禮相待。
師兄弟二人互是拜禮相見。
王重陽笑道:“請師弟見諒,我方纔歸於家中,室中未有甚物,招待不週,師弟可莫要嫌我。”
紅孩兒說道:“大師兄所言何理,師弟怎會有嫌字可言?大師兄離去家中多時,今時室中未有甚物,此乃常理也。再者師弟今所來,乃是與大師兄敘舊,又非來討食。”
王重陽笑着點頭,望向四周,說道:“師弟今來尋我敘舊,教我歡喜,不瞞師弟言說,便是師弟你未有前來尋我,過些時日,我亦是當尋得師弟。”
紅孩兒聞聽,即是問道:“大師兄可有何事須我操持?若有事兒,大師兄儘可言說。”
王重陽搖頭說道:“非是甚大事,只是我不在家中許久,對家中之事,全然不知,故我想請師弟講說與我傾聽。”紅孩兒沉思許久,遂是說道:“大師兄離去家中年數不算太長,家中一向安寧,未有甚大事,若是一些家外之事,倒是有的,我可與大師兄講說。”
王重陽拜禮說道:“有勞師弟。”
紅孩兒遂將王重陽離去轉生之後的事情悉數與之講說。
王重陽聞聽之後,心中有數,他又從包袱之中取出天蓬尺,說道:“此寶,乃是二師弟寶貝,我今歷經三世,二師弟多有相助,若有閒暇之時,我定是要前往,拜謝於二師弟。”
紅孩兒聞聽,有些慚愧,說道:“大師兄,師弟甚少出山,未有相助大師兄之處,請大師兄莫怪。”
王重陽笑意盈盈,說道:“師弟,我怎會怪你,莫要憂心。”
紅孩兒起身再拜,說道:“師弟自知大師兄今時歸來,將脩金丹正道,若是大師兄修行有何所須,儘管來尋師弟,師弟定全力相助於大師兄。”
王重陽自是應下。
二人在室中談說許久,遂是分別。
紅孩兒自知王重陽要修行,不敢久留,返回自己靜室之中修行,得真人指點,他知他修心不足,故自當要補足。
王重陽在紅孩兒離去之後,即是閉目以修行,他今時歸來,當修得金丹正道,欲脩金丹,必降伏五人,此五人乃心猿,意馬,金公,木母,黃婆。
昔年他塵緣未了,但他若要降伏心猿,則必爲雜念所害,以至於無法自拔,最後他選擇了轉生,與塵緣了斷。
今時他終是歸來,三世已過,他此間正是該修得金丹。
王重陽閉目尋得心猿,靜心以待時機,若心猿現之,他即當是降伏心猿。
……
修行無歲月,光陰迅速,不覺十數載餘而去。
王重陽一直於靜室苦修,以尋得心猿,於第一載時,真人賜其火棗,教其能辟穀,其便一直修行,半步不曾出得靜室。
如此尋得十數載餘,王重陽終有所得,他心中安寧不已,在心宮之中找尋得心猿,在他尋得心猿之時,只覺種種念頭自心猿而出,欲要動搖他心。
此等念頭,乃他三世而過之念頭,自第一世時而起,又到第三世他收徒七人,終決裂紅塵而止,念頭正是個‘浮思閒念紛無數,飛絮遊絲遍八荒’。
若是等閒之人受這等雜念而過,定是心神盪漾,不勝厭煩,從而修行中斷。
王重陽今受此等念頭而過,仍顯安寧,似不甚在意,任由那般念頭而過,他默默忍受。
與昔年姜緣以封鎖鎮壓心猿爲主不同,今昔王重陽以柔和爲主,任由念頭而過,靜待心猿虛弱,輔之安撫,化心猿爲己用。
王重陽忍受念頭而過,不爲所動,無比安寧。
此間,真人靜室之中,閉目養神的姜緣似有所感,朝王重陽靜室之中張望而去,笑道:“正微此三世而過,卻是值當,今時塵緣盡去,再是修行金丹正道,其有個自己的門道降伏心猿,甚是了得,昔年我以九鼎相助,以鎮壓心猿,化爲己用,若與正微相比,我尚不如也。”
他對於王重陽的路數,十分稱讚,安撫心猿,化爲己用,他自覺比他以神鼎鎮壓的路數,要高明得多。
姜緣心有感嘆。
尚不待其多想,他的室門忽是開得,乃有微風拂面。
真人自知乃祖師相召,即走出靜室,行至祖師靜室之中,與祖師拜禮。
祖師笑意盈盈,使真人落座,問道:“童兒,可知正微終遇心猿?”
真人點頭說道:“師父,弟子自知正微終遇心猿,弟子纔是感慨,正微降伏心猿的手段了得,弟子且不如。”
祖師問道:“談何不如,此話怎說,你且與我細細說道。”
真人說道:“師父,昔年弟子降伏心猿,乃借神鼎,以其莫大效力,鎮壓心猿,再以水磨功夫,化心猿爲用。今時正微忍受心猿之狂,以柔和安撫於心猿,化其爲用,若論手段,自是正微高出一籌。”
祖師笑道:“不可如此言說,此一時彼一時,你昔年時,以一世而功成,對金丹一知半解,我未有教導你許多,你大多時候,都是自悟。今時正微不同,歷經三世而去塵緣,與紅塵決裂,又曾得你教導許多,不可與你比較。”
姜緣拜禮說道:“受教。”
祖師道:“童兒,說來神鼎,你身中九鼎尚未齊全,此爲何故?”
姜緣說道:“弟子尚未開府,故不曾出行。”
祖師笑道:“如此,你可有感九鼎之所在?”
姜緣答道:“師父,弟子多有所感,九鼎餘者,皆曾在弟子神遊天外時,與弟子有所呼應,弟子自知此九鼎所在之處,然如今時機不到,故不可前往,將之取走。”
祖師說道:“你可知,你今開府將至,不可輕動,他日開府,亦然。若是開府,你須教導弟子,更須修行,那時,更不得空閒。”
姜緣沉吟良久,說道:“師父,弟子自知,然弟子無有法子,只得耽擱些許,待日後有閒暇時,再去取得九鼎。”
祖師說道:“九鼎與你之緣法日漸深厚,恐若久不取之,卻有變故,這等,你須是好生思量,莫教其生變。”
姜緣說道:“師父,若是弟子待正微,正慈修行有成,教其代弟子前往,取得九鼎而歸,此法可行乎?”
祖師點頭說道:“你與九鼎自有緣法,但若你之弟子前往,定可去得九鼎而歸,此法可行,然則正微與正慈欲要功成,尚須火候。”
姜緣笑道:“此卻爲法子,終比靜待弟子前往,要好上許多。”
祖師說道:“你心中有數即可,今喚你來,與你講說之事已畢,你且歸於,好生修行,莫忘開府之機。”
姜緣拜禮,答道:“弟子自不敢忘。”
真人遂是拜別於祖師,返回靜室以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