卻說真人一衆在揚州一城中歇息一二日後,便又是上路前行,此爲修繕律法,亦爲尋聞道者。
不覺光陰迅速,五載餘去,大唐亂象不曾有止,相反隨光陰而去,一發不可收拾,易子而食之景,在大唐常現。
大唐已隱有氣數將盡之相。
此一年,李太白妻子宗氏因病逝世,在此之前,李白陪伴宗氏遊歷天下五載,宗氏逝世前未有遺憾,含笑而終。
然李白安葬宗氏後卻是陷入了迷茫,他於人間再無牽掛,但他不知該如何步入修行,更不知該如何尋得那神仙。
摘月?
如何摘得?
李白不清楚,故而他選擇返回揚州草廬之中,繼續隱居,潛心修行,意要尋得修行之道。
一日,李白在草廬之中,再次與吳筠相見,二人時隔多年再見,物是人非,教人唏噓不已。
吳筠說道:“太白節哀,有聞你妻逝去。”
李白搖頭說道:“乃命數也。”
吳筠說道:“既你妻逝,你於人間再無牽掛,爲何不以仙緣修行,而是回到此處,莫不是與我道別?”
李白說道:“貞節當知,我非爲與你道別而歸此處。”
吳筠問道:“莫非果真如我猜想那般,不知如何摘月而啓仙緣,故太白你遲遲未入修行。”
李白無奈道:“正如貞節你所想這般,我不知如何用這仙緣,往常時,我只想着,事到臨頭,必有辦法,但如今卻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吳筠笑道:“太白如今可有懊悔?”
李白問道:“懊悔何等?”
吳筠說道:“若是你得仙緣之時,不曾耽擱,而是跟隨神仙,如今怎有此惑。”
李白說道:“但絕不可如此。”
吳筠笑道:“我自知你心,但如今,你該如何?”
李白說道:“貞節,不敢瞞你,我卻是不知該如何是好。”
吳筠說道:“不若你焚香禱告一番,說不得能教神仙所知?”
李白無奈說道:“貞節,我曾試過,但無有響應,再者,我不知那神仙是何名號,怎個禱告,向誰禱告?故我禱告於‘神仙’二字,無有動靜。”
吳筠說道:“若是這般,我果真不知該如何是好。”
李白說道:“罷,罷,罷。若是這般,我便在此處等待罷,說不得緣法到來,我便是知得其中門道。”
吳筠說道:“卻不可如此!我觀太白你年邁,身子大不如前,你有多少光陰可容你等待?一載?二載?亦或者是三四載?你垂垂老矣,如何還能修行?”
李白有些煩惱,說道:“如此,卻不知該怎樣是好?”
吳筠沉吟少許,說道:“太白,你且好生思慮,昔年神仙與你言說,除了你所知這等外,尚有何等。”
李白沉思許久,未有言說。
吳筠問道:“太白,離那場仙夢,已有數載光陰,莫非你忘乎那夢中之景?”
李白搖頭說道:“貞節,那仙夢之景,我不曾有忘,只是在思慮神仙所言罷。但神仙曾與我有言,修行當斷塵緣,離人世。莫非我要修行,亦須是斷塵緣,離人世?”
吳筠說道:“修行之人,多是喜靜,蓋因牽扯紅塵,則必多因果,有日定亂修行,故而真修行多潛藏深山老林之中,不問世事,此有何理?再者斷塵緣,離人世,與摘月有何干系?”
李白說道:“說不得,便與此事有關。”
吳筠說道:“此乃太白你多慮矣,此間果真無有甚關聯。”
李白搖頭,不再言語。
吳筠見李白這般模樣,不再多言,但從懷中取出一些銀錢,說道:“這些銀錢,太白你且收着,好生使用,莫要日日醉酒。”
他知李白無有銀錢來源,全靠他們這些老友接濟,故而每位前來的老友,或多或少會接濟一些銀錢。
李白接過銀錢,朝吳筠一拜。
吳筠本要辭別,但忽是想到些甚,開口說道:“太白,近些時日,少些出去,但恐外邊亂相殃及於你。”
李白不解其意,問道:“貞節爲何這般言說?”
吳筠說道:“我夜觀天象,見長安城紫微帝星動盪,邊境將星隱有侵犯之意,此乃犯上作亂之意,恐亂世將至。”
李白聞聽,笑道:“貞節言說亂世將至,但如今不已是亂世?”
吳筠搖頭說道:“兵災將至,但恐那時亂世,要勝如今百倍不止。”
李白無奈說道:“如今便已是亂世,若是又有兵災,該如何是好。”
吳筠說道:“太白,此非我等能管之處,無須理睬,但顧全自身便是,我等無有餘力照看他人。”
李白拜道:“貞節之意,我自是明得。”
吳筠說道:“你且好生在此修行,我且去矣。”
二人告別,吳筠遂是離去。
李白獨自在草廬之中沉思,不知如何是好。
……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自李白歸隱草廬以來,又有數月而去。
李白終是不知該如何修行,他在久不知修行後,又深感身中蒼老,力不從心,乃至於如今連搬壇酒水尚且吃力,附近村中羣童,常常便欺他年邁無力,戲弄於他。
李白惶恐於死亡,日日醉酒,不省於事,忘卻仙緣。
一日,李白教羣童搶了不少果子,他惱怒無能,終是隻能飲酒忍氣吞聲。
不覺夜半深沉,李白昏昏沉沉之間,行至村中河流之中,見得此處熱鬧非凡,他四顧茫然。
有村民上前來,扶住李白,說道:“李先生,怎個在醉酒在此。”
李白昏沉沉,問道:“村中怎個這般熱鬧?”
村民答道:“今日乃龍王誕辰,村中大祭龍王,從今日至明日,皆要大祭,自是熱鬧了些。”
李白笑道:“本逢亂世,村中難以爲繼,怎個願掏這般多錢糧,用以祭祀龍王?”
村民用手攙着李白,說道:“李先生有所不知,此祭祀錢糧,乃村中大戶王氏所出,村中雖難以爲繼,但那王氏王員外卻十分富有,其只消拔一二毫毛出來,便足以舉辦這等熱鬧祭祀。”李白昏沉說道:“不曾想是這般,你不必理會我,我在此處歇息一會兒,便是離去,你且去忙你自個的。”
村民搖頭說道:“李先生非常人也,我能在此侍奉李先生,乃我之榮幸,李先生不必趕我離去。”
李白聞聽,搖頭說道:“我不過一年邁將死之人罷,談何非常人。”
村民說道:“我無有甚見解,但常聞他人言說李先生才高八斗,乃謫仙人也,此定非常人。”
李白搖頭說道:“傳言罷,當不得真。”
村民不敢多言,站在一旁,以防李白跌落入江河之中。
李白望着天上明月,忽是說道:“你說,這凡人,可能摘得月亮?”
那村民聞聽,跪倒在地,惶恐不安,說道:“李先生莫要胡言,這凡人如何能摘月,再說那是太陰娘娘月宮之處,凡人言說這等,已是冒犯,少時曾有傳言,若手指太陰,是有不敬,夜半過後,太陰娘娘會遣人來割耳懲戒,故不可不敬太陰娘娘。”
李白笑道:“但我問你,可能摘月,莫要說這等,你且說能與不能。”
村民說道:“不敢妄言。”
李白扶起村民,說道:“但你明言,若有罪責,便教那太陰娘娘,怪罪我李太白一人之身。”
村民聽得李白此言,連稱不敢,而後猶豫許久,說道:“李先生,但凡人定不能摘月。”
李白說道:“何以見得。”
村民說道:“李先生,但我等連那太陰尚且夠不着,怎個言說摘得?”
李白聞言,沉吟許久,緩緩點頭,說道:“不曾,連太陰尚且夠不着,如何言說摘得,你言說有理。”
村民說道:“但若是李先生要摘月,卻也不是沒有辦法。”
李白問道:“你有辦法不成?”
村民說道:“自有辦法,自有辦法。”
李白饒有興趣,坐在地上,問道:“你且說與我聽。”
村民說道:“昔時我家中孩兒,常常見圓月,便纏着我要月亮,我無有法子摘月與他,然其一直言說,要得月亮,我只得想出一法子來,是以夜中,取一盆水,放置院裡,待圓月倒影入盆中,便可取得月亮,滿足孩兒一時。”
李白聞聽,恍然大悟,只覺一葉障目,不見泰山,他怎個不曾想過這一點,鏡花水月,此乃老生常談之理。
他十分歡喜,說道:“你卻幫我大忙。”
村民不解其意,說道:“先生此言何意?縱然可在盆中見月,但那是個虛幻的,當不得真。”
李白坦然自若,說道:“盆中之月爲虛幻,但我等人生一世,又何嘗不是虛幻?今見盆中之月,如見我也。”
村民茫然,不懂李白在說些甚。
李白忽是轉身,大笑數聲,望向身後江河,見着河水之中倒映圓月,他忽是伸手去撈,腳步晃盪,竟跌落河水之中。
村民大驚失色,呼喊不止。
“來人,快來人!”
“李先生跌落水中了!!”
在村民呼喊聲中,烏泱泱一幫村民迅速到來,但入水搜尋多時,不見蹤跡,已是知得李白醉酒撈月而亡。
……
李白到底極具名望,其身亡之事,迅速傳遍天下,但天下之人聞聽李白身亡,皆心有哀悼,乃敬仰此才華橫溢之人。
長安城皇宮之中,李隆基聞聽李白身亡之事,心中不免升起哀傷,他不知此情何來,但此情難以止住。
與皇帝稟報之宮人尚在恥笑於李白,但聽其說道:“陛下,此果真荒謬!那大詩人李白,竟醉酒在那水中撈月而亡,水中月不過虛幻,此三歲小兒亦是知得,那李白竟是覺得水中有月,比三歲小兒尚不如,果真教人感到好笑!”
李隆基目光如炬,問道:“此有何可笑之處,你再與朕細細說道。”
宮人聽出李隆基言語之中的不悅,他戰戰兢兢的道:“知罪,知罪!望請陛下恕罪!”
李隆基說道:“李太白乃大唐國人,既是大唐國人,便是朕子民,朕之子民逝去,你怎個大膽言笑?晚些下去,領杖二十。”
宮人跪伏在地,叩首不計其數,說道:“謝陛下,謝陛下!”
李隆基沉吟少許,忽是說道:“你說,李太白撈月而亡,可是因仙緣之事?”
宮人聽得李隆基言說,方纔憶起仙緣之事,說道:“陛下,那仙緣乃是李白一場夢罷,當不得真。”
李隆基說道:“李太白昔年曾與朕言,須摘月得仙緣,李太白今水中撈月,亦是得了月,說不得,今已是在修行。”
宮人說道:“陛下,此萬萬不可能。”
李隆基問道:“何以見得?”
宮人笑道:“李太白已身死,談何修行,談何仙緣?”
李隆基聞聽,許久不曾言說。
半晌之後,其忽是開口,說道:“誰言身死便不可修行?身死不可得仙緣?須知往年仙人教人死而復生之事,屢屢聞得,便是昔年太宗時,玄奘法師西行取經後,言說事蹟,便有言那西方烏雞國國王身死多年,教其徒救活,此不正是死而復生之事,身死或可得仙緣。”
宮人聞聽,拜道:“陛下,我這便是通傳,教大唐境內,尋找李白。”
李隆基搖頭說道:“不消那般,只是朕猜測一二罷。”
宮人說道:“陛下,若是找尋,說不得果真能尋得李太白。”
李隆基說道:“不必,但你快些去將那丹丸取來,與我服用。”
宮人聞聽,不敢有違,少頃間,取出一寶盒,將寶盒打開,其中盛放一粒金燦燦的丹丸,乃方士所煉製的金丹。
李隆基說道:“此金丹乃真修所煉,服之精神百倍,但久服身中不適,你可知如何?”
宮人答道:“陛下,此金丹乃以金石所煉製,金石乃天地之精華,那方士言說,吞服久了,自可羽化成仙,陛下身中不適,說不得乃是成仙之兆。”
李隆基問道:“爲何身中不適,乃成仙之兆?”
宮人再是說道:“成仙必有考驗劫數,身中不適定是那考驗劫數,此還不是那成仙之兆?”
李隆基聽言大喜,吞服金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