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9章 內閣(下)

丹陛之樂大起,衆人按品秩肅然白貫而入,隨班行禮,齊聲,“千歲!”

正式的皇宮,自然迥然不同,冰涼的金磚光可鑑人,偌大的殿宇空曠幽暗,煙霧絲絲點燃,瀰漫在殿中。

王弘毅端坐在御座上,見下面一片寂靜,纔開口,聲音不疾不徐:“孤昨天見了大燕歷代皇帝的遺像。”

見到衆臣都恭謹聆聽,淡淡一笑,說:“大燕太祖何等英雄?提三尺劍,宏武英烈,出生入死,開創了大燕的基業,不想只有四代,就發生事變,退居金陵,君子之澤五世而斬,還不到五代啊!”

“不過,雖天命已衰,非人力能勉強,歷代皇帝還算宵旰勤政,到了末帝,更是剛烈,能天子以死謝社稷。”

“這些事都歷歷在日,讓孤不勝感慨。”

“而今,天下大舌數十年,大燕又被魏越所滅,天平不可無主,天命不可無歸,又是一朝立鼎盛事。”王弘毅掃視着羣臣,斂了笑容,說着:“孤現在既承天命,自然要統一天下,開創新朝,願寒者得衣,飢者得食,騁寡孤獨廢疾有所養,共享太平盛世!”

“如此,豈有不祭前朝之理?”

這是王弘毅第一次朝會上,公開提出要繼承天命統一天下,見證着這歷史的時刻,衆臣都聽得股慄變色,又覺得身上的血一下子涌到臉上,剎那間都有一種不知身在何處的感覺,都俯首山呼:“萬歲,萬歲萬萬歲!”

“孤雖承天命,此時卻還不稱萬歲一功業未成,何以千秋萬代?”王弘毅徐徐掃過衆臣,說着:“不過凡事預者立不預者廢,孤卻要建官立制,建立內閣,以應天命。”

頂時鐘呂馨襠齊鳴,百官叩頭,一個太監跪接了聖旨,又到前面站定,徐徐展開,開始明示聖旨。

大殿內,除了這個洪亮卻有些尖銳的聲音再無聲響傳來。所有人都在屏住呼吸,認真的傾聽着這道旨意。

“…………孤建制,立首相爲正一品,輔助君主,治理陰陽。”

“……從一品左右副丞、樞密使……”

“……正二品,參知政事、大將軍……”

“…………立王彥爲左副丞,虞昭爲右副丞,李顯和李剛爲參知政事。”

雖然說沒有首相,但是這幾人將共同建立內閣,成爲第一批入閣的大臣。

“……丁虎臣爲從一品樞密使入內閣議軍國大事。”

武官的丁虎臣本來只是跪着和往常一樣只是聽一聽。

身爲武將出身在很多殿上議事的事情上插不上嘴,可今天聽着,就聽到內侍提到了自己的名字。

丁虎臣微微一怔,擡起頭正好對上了王弘毅看向他的目光。

王弘毅坐在上面微笑着,還點了點頭丁虎臣立刻從這目光中感受到信任和沉甸甸的分量,雖然這時聖旨還沒有完成,但是感覺到身後凝聚在自己背上的目光多了許多。

不由心劇烈的跳動起來,全身一陣陣汗流出,雖位到樞密使,可內閣的職位,這豈是武人能坐着?

這代表的不僅僅信任,更有着王上對武人的認可。

“…………秘文閣爲正三品,設領班大臣,官號秘書閣大學士,入閣議事。”

現在就有六人了,等有了首相,就有着七到九人,這內閣就足夠了。

這時,南方局面安定下來,可以說楚王的根基穩固,在這種情況下,原本班子,已不足以管理全境,建立內閣,是迫在眉睫的事情。

“……郡之上改州爲省,目前南方轄九省,東益省(四川)、西益省(雲南)、楚北省(湖北)、楚南省(湖南)、西交省(廣西)、東交省(廣東)、直隸(江蘇)、東楊省、西陽省,省之州牧是布政使,正三品……”

“省部以下三年一任,內閣五年一任,任滿後,自動辭官等候推舉,非特旨只得連任二任。”古代有政治帝王心術,位高權重不可取,要位高而權虛,位低而權重,但是王弘毅纔不理這套,這浪費大量氣運,他就直接宣佈內閣五年一任,最多二任,不得連任就可。

“……建御史臺,長官御史中丞,正四品……”

御史中丞正四品,御史大夫是正五品,殿侍御史和監察御史都是正六品,司諫是正七品,正言是從七品。

這大部分就是王弘毅按照宋朝來設,這些人官品雖低,卻可彈劾高官,甚至批評君主,只是凡是彈劾,按例必須將奏疏的“副本”遞送此人,決不隱瞞。

當然,按照最重要的重用,實際上是君主打擊內閣的工具,按制內閣成員受到御史中丞的彈劾,就必須上書請辭宰相之位,申請出外,同時杜門不出,不再上朝,以示待罪之意。

皇帝就可任免宰相了。

宋朝當然不是法治社會,但是經過歷代的編纂,規定詳密,所謂“事爲這防。,曲爲之制”任何政務大致衛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有例可援,並且裡面必須存在着彈性和伸縮餘地。

這就是王弘毅現在的目的。

“臣遵旨!”旨意宣讀後,被提到的名字的大臣都立刻出列,拜倒領旨。

王弘毅感受到氣運一陣激烈的波動,只見淡紫色的氣運,立刻加到二品以上者身上,而青色氣運加到了三四品的官員上,黃色氣運自然是五六品郡級官。

頓時,整個鼎器波動着,一股股氣運支出,一股股氣運收穫,在重組之中,激烈的忙碌起來。

這是對官制的最後完善,以後就算稱帝,也不過是修修補補了。

“各省官員,都由廷議,先籌備,祭祀完畢,再公佈天下,所劃分省治,孤自有決斷,汝等不必再議……”雖有些省現在人口稀少,但只要解決了瘟疫和吸血蟲的問題,不需要多少年就可發展起來。

這就君主專斷了。

散朝後,王弘毅步出大殿,在殿門口有人服侍着,乘輿而行。

昨天剛剛下過一場雨,除了走廊,泥土浸的溼潤,宮中一眼望去”樹木都是一片綠色,這時陽光燦爛,映照着大地,乘輿在走廊中穿行,陽光從濃密的枝葉間灑落,斑斑點點灑下。

王弘毅突然之間有了興趣,說着:“下輿,孤要步行。”

穿着高齒屐在細碎光斑裡穿行,走廊都是幽靜,屐聲清脆,王弘毅深深呼吸”感覺愜意”自己現在纔是二十二歲”就有這樣大基業,以後統一天下,必不滿三十,單是這點”就是千古一帝。

這樣想着,王弘毅不禁有些〖興〗奮”擺動大袖,繼續穿行,只見陽光燦爛,不知名的鳥在枝椏和殿堂中啾啾而鳴,心情大快。

太監不敢直接隨行,又不敢遠離,遙遙跟在後面,只有侍書只差了幾步,侍書是他身邊一個心腹內侍,年紀二十,當初在蜀王宮中,就已經伺候,對王弘毅十分忠勤,有些事情,不用刻意避着此人。

當然王弘毅立鐵律,太監有一言參政,或泄要內廷言語,處分只有一條:棍子齊下,打不斷氣兒只管打,直到打死。

王弘毅從蜀國公到現在,已經打死七個太監,其中還有不少是跟了幾年的老人,這血淋淋的事實,使太監都不敢參政和泄露。

王弘毅沿走廊,趨步到了慈寧宮,就遠遠聽到殿中笑語喧鬧,就知王后正在和太后談着笑。

到殿門口,就聽王后說着:“太后,你現在精神好了,我就放心了,王上英明神武,歷代難及,現在纔打下南方,等打下整今天下,您要享皇太后這個福呢!”

她正說着,見王弘毅跨進殿來,住了。,緩緩起身福禮,而別人都齊齊跪下清安。

王弘毅說:“罷了,起來吧!”

上前給母親行禮,又笑的問着:“母后,王后,聊什麼呢,這麼高興?”

太后滿面是笑,一擡手,說:“今天精神好多了,我們在說你,說你又給哀家的宮中添了人,加了月給,哀家覺得有些過分了。”

“母后,你是我的母親,享受這些本是國體,有什麼過分呢?”王弘毅說着,看氣色果比之前好了些。

王弘毅心下大安,陪着太后聊子幾句。

“這宮中啊,未免太冷清了,我兒可有打算再選一些人進來?”聊着聊着,太后忽問了這一句。

宋心悠面色如常的給太后捶着肩,沒有說話。

王弘毅怔了一下,笑的說着:“母后,魏越在時,選過一批秀女,還沒有一年,要是再選,外面不知如何議論呢,這事過個一兩年再說吧。”

太后點點頭:“也好,不能讓兒背了罵名。”

又拍拍宋心悠的手,溫言說:“王后你管着整今後宮,辛苦你了,不過這開枝散葉之事,可是半點馬虎不得,你要更加費心纔是。”

現在太后的思想不一樣了,雖有三女,二個兒子,但是還認爲太少了。

“………請母后放心,臣妾一定盡心去辦。”宋心悠恭敬的說着。

太后滿意的點點頭,又轉開話題,談起了別的事,王弘毅見了,在心裡微微嘆氣。

太后的意思,他明白,時不時的總會有一些貴婦來向太后請安,話裡話外無不是透着這些意思。

自己宮中,宮妃連王后,只有寥寥三個,秀女選進來,是充當女官居多,這是有人在表達不滿麼?

他的眼眸微微的眯起來。

王后宋心悠看着無事,在二人退出後,王弘毅拉着她的手,說:“王后,前幾日事務繁忙,不曾與你說過幾句話,這幾日孤會去你那裡。”

聞聽此言,宋心悠微紅,點了點頭。

第107章 明悟(下)第41章 終定(上)第249章 潛勢(上)第103章 蜀龍(下)第111章 流民謝恩(上)第158章 出使(下)第166章 影響(上)第64章 文武雙壁(上)第290章 泰山議(上)第205章 封賞(下)第260章 誰家天意(下)第21章 入門(上)第81章 大變(下)第21章 入門(上)第189章 雪景(上)第17章 藉口(下)第287章 決意(下)第202章 入衙(下)第239章 將星(下)第74章 百川歸流(下)第133章 兩郡(上)第156章 撤軍(上)第266章 法會(四)第325章 陰政(下)第331章 逃亡(上)第252章 內亂(上)第292章 白馬港(下)第209章 海關(上)第31章 嗣子(上)第323章 釐清天下祭祀(下)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上)第193章 預兆(上)第116章 水師(下)第138章 對比(下)第8章 見親(上)第177章 敕封(下)第137章 漢中城(下)第107章 明悟(下)第332章 崩解(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120章 結盟(上)第55章 請旨(上)第139章 選擇(上)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下)第56章 疑心(上)第176章 天譴(上)第192章 急報(下)第142章 決斷(上)第33章 就義(下)第303章 望洛陽(上)第240章 夜襲(下)第170章 竊龍(上)第195章 餘烈(上)第307章 夜襲(二)第22章 龍擡頭(上)第276章 登基(上)第293章 誰是豪傑(上)第71章 喜事(下)第173章 絕境(下)第334章 隕落(上)第169章 國運(下)第150章 喻令(下)第102章 聽聞(下)第300章 動作(上)第246章 船運(上)第140章 碰撞(上)第299章 旨意(下)第269章 推恩令(上)第177章 敕封(下)第254章 梵門禮敬(上)第209章 海關(上)第329章 來使(上)第87章 一人活(上)第26章 突破(上)第126章 歸順(下)第287章 決意(上)第265章 法會(一)第244章 功德無量(下)第270章 天譴(下)第115章 緘默(下)第117章 威靈侯(上)第136章 出兵(上)第228章 科舉(下)序章第147章 情分(下)第108章 獻城(下)第66章 選擇(上)第191章 快意(下)第221章 殺機(下)第120章 結盟(上)第260章 誰家天意(上)第292章 白馬港(上)第296章 東郡(下)第42章 迎娶(上)第322章 回都(上)第319章 長安(下)第100章 此世虎牢(上)第285章 預兆(下)第56章 疑心(下)第53章 大喪(上)
第107章 明悟(下)第41章 終定(上)第249章 潛勢(上)第103章 蜀龍(下)第111章 流民謝恩(上)第158章 出使(下)第166章 影響(上)第64章 文武雙壁(上)第290章 泰山議(上)第205章 封賞(下)第260章 誰家天意(下)第21章 入門(上)第81章 大變(下)第21章 入門(上)第189章 雪景(上)第17章 藉口(下)第287章 決意(下)第202章 入衙(下)第239章 將星(下)第74章 百川歸流(下)第133章 兩郡(上)第156章 撤軍(上)第266章 法會(四)第325章 陰政(下)第331章 逃亡(上)第252章 內亂(上)第292章 白馬港(下)第209章 海關(上)第31章 嗣子(上)第323章 釐清天下祭祀(下)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上)第193章 預兆(上)第116章 水師(下)第138章 對比(下)第8章 見親(上)第177章 敕封(下)第137章 漢中城(下)第107章 明悟(下)第332章 崩解(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120章 結盟(上)第55章 請旨(上)第139章 選擇(上)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下)第56章 疑心(上)第176章 天譴(上)第192章 急報(下)第142章 決斷(上)第33章 就義(下)第303章 望洛陽(上)第240章 夜襲(下)第170章 竊龍(上)第195章 餘烈(上)第307章 夜襲(二)第22章 龍擡頭(上)第276章 登基(上)第293章 誰是豪傑(上)第71章 喜事(下)第173章 絕境(下)第334章 隕落(上)第169章 國運(下)第150章 喻令(下)第102章 聽聞(下)第300章 動作(上)第246章 船運(上)第140章 碰撞(上)第299章 旨意(下)第269章 推恩令(上)第177章 敕封(下)第254章 梵門禮敬(上)第209章 海關(上)第329章 來使(上)第87章 一人活(上)第26章 突破(上)第126章 歸順(下)第287章 決意(上)第265章 法會(一)第244章 功德無量(下)第270章 天譴(下)第115章 緘默(下)第117章 威靈侯(上)第136章 出兵(上)第228章 科舉(下)序章第147章 情分(下)第108章 獻城(下)第66章 選擇(上)第191章 快意(下)第221章 殺機(下)第120章 結盟(上)第260章 誰家天意(上)第292章 白馬港(上)第296章 東郡(下)第42章 迎娶(上)第322章 回都(上)第319章 長安(下)第100章 此世虎牢(上)第285章 預兆(下)第56章 疑心(下)第53章 大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