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2章 崩解(上)

帝宮張攸之爲皇帝上茶,茶水清香爽口,呷一口就覺滿口留香。

王弘毅喝了一口,聽着國內一些情況彙報。

“你說不少人想要修養生息?”

“是!”

王弘毅聽了一笑,起身踱步,望着外面若有所思。

宮闕中龍氣氤氳,這是得了天下而擁有的黃氣,這黃氣已經證明現在大成繁榮和鼎盛了,只是還有一絲絲紅色,沒有化盡。

歷代得天下,儒者都上書要修養生息,不動搖國本。

“孔子說中庸之道爲至德。這話朕反覆嚼過,又想起了,漢家自有道王霸雜之這句話了,這治國之理,怎麼樣纔算休養生息。”

張攸之知道這是極重要的話,隱含着皇帝的治理概念,立刻豎起耳朵靜聽。

王弘毅見此又一笑,說着:“醫者治人,也不是一味靜臥,還要導引行走,用以五禽戲而壯之。”

“國家也是這道理,不動搖國本是對的,但什麼纔算是國本?”

“國家有百萬兵,五萬以下用兵就算不上動搖國本,更何況還有大把利益,如果學那些腐儒,一味清靜安寧,朕養上十幾年,就將不知勇官不知恥……連流水不腐戶樞不蠹都不懂,真是犬儒見識!”

說到這裡,王弘毅目光火花一閃,張攸之聽了,心中一緊。

實際上內閣大部分人,包括自己,都有着這心思,還沒有來得及轉念,就聽着王弘毅又說着:“自古用兵,都不懂君子之庖廚。”

張攸之突然之間聽這話,不由一怔:“君子之庖廚?”

“是啊,歷代朝廷要嘛直接征服,比如說安南,前朝可算成功典例,先是派大軍二十萬討冇伐,討冇伐成功後,又強行遷徙了百萬漢人進行軍屯,還立了曹家世代鎮守,但是就算這樣,財政不能自理,需要朝廷財政大筆補貼,再加上軍費,可以說耗費數千萬兩銀子,十代人才算同化,這代價太高了,因此許多人認爲遠征夷地,耗費國本。”

王弘毅看了看,問着:“你是不是也這樣想着?”

張攸之沉思有頃,說:“臣爲官也有七八年了,見得了朝廷錢糧的緊張,自問私心裡,的確是這樣想着,這些邊遠之地,開墾一塊,百年內都是朝廷負擔,並且還有反覆,寬裕時還不要緊,不寬餘時,就非常爲難了。”

頓了一頓又說着:“前朝開闢疆土,仗反覆打幾年,官軍十萬軍不得不駐紮在邊疆,耗費數百萬兩銀子,前人爲了開闢一處新疆,不知要耗多長時間,多少錢糧……而且這不僅僅錢糧,也有着邊疆大將尾大不掉的問題,聖主在世自然無人敢動彈,但子孫安能世代如此?這本不是臣子能說的話,但這是臣真冇實想法,不敢韜晦欺君。”

王弘毅聽了這長篇,不由苦笑:“所以幾次教訓後,你們就寧可拘束,不敢輕言開墾新疆了,這兩面走極端,就算按照儒家之言,又豈是中庸之道?”

張攸之站起身來,行禮,說:“還請皇上指點。”

“君子之庖廚,有宰殺,拔毛去髒,烹而調之三步,哪有君子吃生肉的?”王弘毅笑笑說着:“比如草原,朕要勞師動衆,清掃草原納入統治,就要派遣三十萬大軍,十年都未必能平淨,以後又要派數十萬軍駐紮,年年軍費要五百萬兩銀子以上……這的確是不能承受。”

“但又何必一步到位呢?朕首先要的只是分化,八旗制你都聽說了,朕以後每旗都有着汗,並且彼此劃分區域,不許跨越一步,違者共擊之,你說這步,朕能不能辦到?”

張攸之一怔,這時幽州戰報已經傳了過來,出現在王弘毅和內閣案前,並且幷州的消息也傳了過來。

幽州被水師和盧高三處進攻,已經潰不成軍,留守的萬戶必格受困孤城,眼見着就可以擒拿下來了,可以說,幽州基本平定,所有漢疆都已經收復。

而在幷州,十萬胡軍圍困邊關,大汗終發覺了緩兵之計,進行攻城,卻在樊流海的抵抗下難以寸進。

其實汗國的衰敗,忽爾博兵敗身死時就開始,忽爾博佔着四成黑龍之氣,他的死,直接導致黑龍勢微,如果忽爾博不死,不說別的,至少許多部落就不會反叛。

在某種意義上,後繼無人的確令人容易生出別的心思來。

“這就是所謂的大勢已去?”張攸之想着,卻應着:“皇上英明,當可辦到。”

“對,現在是八旗,以後可以分十八旗,後來增爲二十八旗,八十旗,當然這不是一天之內辦到。”

王弘毅見張攸之眼睛一亮,似是明白,又說着:“這還罷了,關鍵還是宗教,嘿,梵門這點上,還是有價值。”

《蒙古與漢族結合共伸討滿復仇大義之宣言書》:“滿洲分割我蒙古部落,建汗封王,以相牽制,使勢力消散。除此之外,置將軍,都統,辦事大臣於各地方。以握我實權,制我死命。而設喇嘛教一端,設計之毒,以滅我蒙古種族。”

這三策,王弘毅都準備用上,不過王弘毅出於自己智慧,又說着:“內地牛馬昂貴,特別是耕牛昂貴,三戶難有一牛,朕分設八旗後,當要八旗爲我牧耕牛,每年易市,可用耕牛換取茶葉、絲綢、瓷器。”

滿清的制蒙術,不過是削弱,但本身還需要年年安撫,而王弘毅卻是學習到英美殖民地的王冇道,知道只有不斷掠奪纔是王冇道。

八旗養牧耕年,幾百萬耕牛出賣,內地就可戶戶有耕年,這樣耕田開墾何止五倍?

而茶葉絲綢瓷器,又可年年傾銷,一來一去,利潤就在五百萬兩左右,這實際上把草原當成了殖民地。

在龍氣角度,等於年年抽得草原氣運而給予大成,有着草原和海關二大抽血池,單是這項,就可延國壽百年。

張攸之又眼睛一亮:“草原養耕牛,真是前所未有的大政,可是草原人會願意嗎?”

頓了一頓,又說着:“這樣的話,是不是直接佔領,官府養牛更方便,又何必交易給胡人呢?”

張攸之到底不是純儒,利益巨大的話,就忘記了自己初衷了。

“嘿,要是自己佔領,就養不成耕牛了……張卿,你再餓,能砍自己手足充飢嗎?”王弘毅見他還不領悟,點破了天機:“草原養耕牛,只要有利可圖,大把胡人貴族會驅使牧民,而裡面的血腥和鎮冇壓,和本朝無關,不花費一兵一將一文一米。”

“而交易後,大量絲綢茶葉玩物涌冇入,上層胡人可享富貴,而牧民日益貧困,只要稍加引導,就衝突不斷,使胡人始終內部殘殺,折損根基。”

“本朝在其中,就可從容左右逢源,將胡人由八旗分成八十旗,如此,親我大成者必衆,久久不求漢化而自漢化矣!”

張攸之猛的一震,頓時發聾振聵心目一開,明白了皇帝的意思。

皇帝的意思很簡單,就是如果佔領草原,草原就是自己的骨肉,不但不能獲得利益,而且還要大把支出。

但是如果是外藩,年年要進貢不說,還可以任意剝削,挑動矛盾和內亂,將最後一分血汗榨取出來。

不僅僅這樣,還可以從容左右逢源,所有惡業都由胡人貴族自己承擔,大成始終以光明宏大的面目出現。

皇帝這計,不可謂不毒,如此行事,胡人絕矣!

張攸之心悅誠服,但還一疑問:“那日後親我大成者大多數呢?”

“要是親我大成者大半以上,就是漢化成功,這時,可挑撥胡人進行一次大規模內亂,又指使親我派出面向大成請求徹底歸附,這時朝廷可許之。”

這實際上是英美的殖民地國策,卻被王弘毅吃透了,用的爐火純青。

張攸之聽了,拜了下去,叩拜說着:“皇上這宏論,真正是得了中庸之道,又得君子遠庖廚之真意,皇上真是聖明獨照,臣萬分佩服。”

王弘毅笑了笑,說着:“起來吧!”

又拿起幽州剛剛送來的捷報,展開仔細看了一遍。

盧高下達命令將俘虜處斬,在王弘毅的預料之中,和別人不同,盧高是幽州之前的掌權者,是被胡人逼迫得走投無路才歸順。

對胡人,不僅僅是敵對,更有着國破家亡之仇,如果肯收降胡人俘虜,王弘毅反會覺得不正常了。

這樣很不錯,雖說他的宗旨是八旗分化,再把草原變成殖民地,但這些胡人滔天罪孽,不可不還,而且八旗吸納哪個部落的胡人,根本沒有區別。

而現在,幽州被漢軍攻下的消息,應傳到幷州了吧,就不知道這情報傳回去,大汗帶的十萬軍,又能保持幾分鬥志?

“傳旨下去,幽州行大成律法,三年內免賦稅,願遷幽州者報知官府分予田地……”不過冷笑過後,王弘毅又發佈命令。

幽州因胡亂,人口銳減,土地荒蕪,王弘毅必須以各種優惠來鼓勵其他地方的百姓遷移此地。()

第257章 月思(上)第163章 洗城(上)第54章 大喪(下)第274章 晉見(上)第114章 水賊(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29章 有女好求(上)第167章 降表(上)第92章 產子(一)第335章 分割(上)第251章 大戰(上)第284章 冥土詔(上)第211章 思量(下)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下)第318章 惡報(上)第325章 陰政(上)第74章 百川歸流(上)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51章 仙方(上)第249章 潛勢(上)第118章 收房(上)第39章 觀禮(下)第22章 龍擡頭(上)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17章 藉口(上)第50章 造鼎(下)第90章 賞賜(上)第39章 觀禮(上)第285章 預兆(下)第308章 夜襲(四)第296章 東郡(上)第246章 船運(上)第210章 思量(上)第324章 貴賤(上)第179章 遷移(下)第324章 貴賤(下)第231章 殺人(上)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上)第58章 引戮(上)第120章 結盟(下)第137章 漢中城(上)第107章 明悟(上)第6章 封賞(下)第173章 絕境(上)第105章 論鎖(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上)第68章 滅亡(下)第261章 徐州平(下)第38章 叮囑(上)第155章 大戰(七)第114章 水賊(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27章 抽薪之計(下)第233章 誅滅(下)第234章 收賞(下)第247章 流民(下)第163章 洗城(上)第103章 蜀龍(下)第289章 對應(上)第102章 聽聞(下)第17章 藉口(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335章 分割(上)第241章 赤虎成形(上)第48章 天意(上)第320章 趨勢(下)第135章 機會(下)第128章 攻略(下)第4章 出擊(下)第322章 回都(下)第199章 荊州平(下)第316章 青州降(上)第326章 消息(上)第170章 竊龍(上)第174章 氣運(上)第36章 移縣(下)第161章 巨石(上)第159章 楚侯(下)第96章 決意(下)序章第289章 對應(上)第212章 青色(上)第92章 產子(二)第228章 科舉(下)第161章 巨石(上)第57章 來使(下)第118章 度江(下)第277章 旨意(上)第44章 來由(上)第194章 時壽(上)第16章 祖先威靈(上)第33章 就義(下)第83章 道德衰(下)第177章 敕封(上)第241章 赤虎成形(上)第89章 落定(上)第112章 青色(下)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162章 從軍(上)
第257章 月思(上)第163章 洗城(上)第54章 大喪(下)第274章 晉見(上)第114章 水賊(上)第330章 插入幽州(下)第29章 有女好求(上)第167章 降表(上)第92章 產子(一)第335章 分割(上)第251章 大戰(上)第284章 冥土詔(上)第211章 思量(下)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下)第318章 惡報(上)第325章 陰政(上)第74章 百川歸流(上)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51章 仙方(上)第249章 潛勢(上)第118章 收房(上)第39章 觀禮(下)第22章 龍擡頭(上)第111章 流民謝恩(下)第17章 藉口(上)第50章 造鼎(下)第90章 賞賜(上)第39章 觀禮(上)第285章 預兆(下)第308章 夜襲(四)第296章 東郡(上)第246章 船運(上)第210章 思量(上)第324章 貴賤(上)第179章 遷移(下)第324章 貴賤(下)第231章 殺人(上)第268章 廟堂垂座都忻都,華夏梵神從無聞(上)第58章 引戮(上)第120章 結盟(下)第137章 漢中城(上)第107章 明悟(上)第6章 封賞(下)第173章 絕境(上)第105章 論鎖(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253章 請從容就戮(上)第68章 滅亡(下)第261章 徐州平(下)第38章 叮囑(上)第155章 大戰(七)第114章 水賊(下)第27章 抽薪之計(上)第27章 抽薪之計(下)第233章 誅滅(下)第234章 收賞(下)第247章 流民(下)第163章 洗城(上)第103章 蜀龍(下)第289章 對應(上)第102章 聽聞(下)第17章 藉口(下)第317章 涼州師(下)第335章 分割(上)第241章 赤虎成形(上)第48章 天意(上)第320章 趨勢(下)第135章 機會(下)第128章 攻略(下)第4章 出擊(下)第322章 回都(下)第199章 荊州平(下)第316章 青州降(上)第326章 消息(上)第170章 竊龍(上)第174章 氣運(上)第36章 移縣(下)第161章 巨石(上)第159章 楚侯(下)第96章 決意(下)序章第289章 對應(上)第212章 青色(上)第92章 產子(二)第228章 科舉(下)第161章 巨石(上)第57章 來使(下)第118章 度江(下)第277章 旨意(上)第44章 來由(上)第194章 時壽(上)第16章 祖先威靈(上)第33章 就義(下)第83章 道德衰(下)第177章 敕封(上)第241章 赤虎成形(上)第89章 落定(上)第112章 青色(下)第316章 翼州事(下)第162章 從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