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中戰局順利,川州節度使李祿又已表明了歸附之意,在大燕三年這一年裡,大燕的收穫頗豐,而伊蘭戰事在大燕三年秋冬之際也已接近了尾聲。
自大燕二年秋,革蘭鐵騎踏上伊蘭國土之後,先是攻克了伊蘭堅城區羅斯城,盡屠城中數十萬伊蘭百姓以及投降士卒,當然,這樣的事情自然是交給了革蘭鐵騎來辦,殺人屠城,這在革蘭人眼中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大軍過後的區羅斯城在沖天的烈焰之下,成爲了一片廢墟,納塞爾,這個具有悠久歷史的伊蘭家族也隨着這場大火被丟進了歷史當中。
隨後的戰事在密河平原地區展開,區羅斯城破也不過是月餘的事情,再加上這些年有區羅斯城護衛,密河地區的伊蘭軍隊難免有些鬆懈,當面對四十多萬燕伊聯軍的攻擊的時候,根本形不成一點兒有效的抵抗。
以五萬革蘭鐵騎爲先鋒,燕伊聯軍橫掃密河東岸平原地區,這是伊蘭中原的產糧地區,對於伊蘭人的重要性可想而知,當年就是因爲沙特家族佔據了這裡,才漸漸在相持之中佔據了優勢,一舉而奪得了伊蘭蘇丹之位。
凡抵抗者盡屠其地,凡投降者,交出所有的糧食,可以免死,兩條路,哪一條在這冬季將臨的時候選了也是死路一條,面對兇狠殘暴的革蘭鐵騎,伊蘭人的抵抗是堅決的,上演了許多可歌可泣的戰爭篇章,但實力的差距是如此的明顯,徒勞的抵抗只會使革蘭人更加的嗜血殘暴,到了後來,革蘭人經過的地方,再也找不到什麼倖存者,一路之上,都是被焚燬的村鎮和遍地的屍體,搶奪,殺戮,這些好像已經融入革蘭人骨子裡的東西在這一刻被完全釋放了出來,聯軍中的伊蘭將領都對革蘭人的這種做法深惡痛絕,就連一些燕軍中的將領也頗有微詞,但在沈中說出這樣一番話來之後,也就都給堵了回去,“革蘭人桀驁難馴,本帥也有些控制不住,要是有人不滿的話,儘可以去找那些革蘭人去說,此戰過後,本帥也正準備上書皇帝陛下,嚴肅革蘭人的軍紀,但現在正值戰事,此事不宜再提……”
雖然這樣的話大家都是認爲有搪塞之嫌,但要讓他們自己找革蘭人去說,卻也沒有那個膽子,當冬季的第一場大雪來臨之際,密河東岸已經盡數被燕伊聯軍佔據,沈中見天氣漸漸寒冷,不再利於戰事的進行,遂將兵馬撤回了區羅斯城以東,以作過冬準備,密河西岸的伊蘭人已經被嚇得膽戰心驚,在這冬季來臨之時,都是鬆了一口氣,知道這一年總算是熬過來了,至於過了這個冬天之後怎樣,都是抱着過一天算一天的心思,兩邊到也一時相安無事起來。
大燕三年春,燕伊聯軍陳兵密河河畔,數十萬人馬蔓延數十里,而密河西岸的沙特家族也不敢怠慢,組成大軍二十萬和燕伊聯軍隔河對峙。
但現任沙特家族族長伊索爾卻是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的人物,對於那些被傳揚的好像魔鬼一般的燕人懼怕不已,竟是在大戰之際派出使者,願意承認現任蘇丹爲天主在地上的使者,並年年上貢稱臣,但卻要蘇丹承認沙特家族在伊蘭西部的地位,一應內政也不得過多幹涉,實際上也就是要和東部伊蘭隔河而治的意思。
沈中在見到對方的使者後,爲表東部伊蘭誠意,將大軍後撤三十里,並要沙特家族派出相關官員商談其中細節,十日之後的一天夜裡,燕軍以沈中帳下猛將李獻爲將,率一萬燕軍在密河水流最湍急處連夜用鐵索架起浮橋,在損失了一千餘士卒之後,八千餘燕軍精銳神不知鬼不覺的過了密河天險,天明之際,燕軍主力出現在了密河河畔,將整整一冬天造就的數千條小船擡了出來,開始了強攻。
對岸伊蘭軍隊猝不及防之下,急急想掉水軍參戰,就在這個時候,水軍大營已經騰起了沖天的烈焰,數百條大小戰船盡數沒於大火之中。
西部伊蘭大軍本就士氣低迷,又中了這緩兵之計,就連統兵大將都是驚慌失措,更別提手底下的士卒了,李獻派出三千士卒焚燒戰船,自己則帶領剩下將士從後衝擊伊蘭軍陣,將伊蘭人陳列在陣後的投石車等遠程器械盡數摧毀,伊蘭大軍人數雖多,但被這些從數十萬大軍中精挑細選出來的敢死之士一陣衝殺,前面又有燕軍不斷登陸河畔,兩廂交攻之下,沒過半天,二十萬大軍就已經被衝散開來,伊蘭士卒丟盔卸甲,也顧不得什麼阻擊斷後之類的戰陣之術,十餘萬人,蔓延數裡,盡數狂奔向西而去,待得革蘭鐵騎被陸續運送到了密河西岸,敗軍的命運已經被註定,在從密河西岸起,到達最近的伊蘭城市伊拉的六十餘里的路途之上,盡數都被伊蘭士卒的屍體鋪滿,鮮血橫流,殘肢斷臂到處皆有,就連稍候陸續走過的燕伊聯軍也被這等地域景象震懾的說不出話來。
此一戰,西部伊蘭大軍二十萬人馬,逃回去的不過五萬多人罷了,剩下的不是被俘虜,就是被殺死在了逃亡的途中。
沈中隨後下令,俘虜的青壯男子盡數發往大燕草原八洲,找商人販賣爲奴,所得錢財一半兒獎賞有功將士,一半兒送回大燕,歸入國庫,以後這等事情也是一體辦理,這個命令一下,軍中立即士氣一振,尤其是革蘭人,他們對奴隸和錢財的熱愛是祖宗傳下來的,打仗就是爲了能得到這些東西,在隨後的戰事當中,這個命令卻是救了許多伊蘭人的性命,戰後統計,總共用二十餘萬伊蘭青壯男子和婦女被陸續送往了大燕,這樣一來,不但補充了由於連年戰亂和疾病急劇減少的中原人口,也使大燕的官吏和百姓充分意識到了戰爭帶來的好處,伊蘭戰事結束之後,大燕擴張的腳步再也停不下來,大多原因還是因爲民間對於這種侵略性質的戰爭的興趣大增,不管是大燕的官員,還是商人,百姓,軍人等等各階層的人們在戰爭中都得了好處,利益驅動一切,在之後的戰爭中,掠奪對方的人口,財富,就成了一件約定俗成的事情,多少年之後,大燕被稱爲萬國之國,就是緣於此時沈中的一道命令罷了。
但這樣一來,在伊蘭和大燕本就存着些裂痕的關係上又重重加了留下了些痕跡,伊蘭國中對大燕不滿的情緒也是越發的激烈了起來,多少年之後,伊蘭趁大燕漸漸衰弱之機,脫離大燕轄制,其根源雖然未必在此,但從此伊蘭奴隸貿易興盛,使得伊蘭人口大量流失,大燕與伊蘭隔閡日深卻是有的。
沈中也未想到自己臨時起意的主意會影響如此深遠,渡過密河之後,照樣以革蘭鐵騎爲先驅,攻城破府,一路西進,伊蘭人的主力已經盡數覆滅於密河河畔,這一路上再無有聯軍抗手之輩,再加上西部奴隸紛紛起義,響應聯軍的到來,大軍前進的更是輕鬆自如,到了大燕三年夏末,也正是張霸率兵在西川大展身手之時,沈中已經率軍兵圍沙特家族所在之地曼麗亞城,數十萬大軍陳兵城下,只用了十三天的時間,這座伊蘭名城就已經陷落在了聯軍強大的攻勢面前,此時根本不用革蘭人出手,鑑於費薩爾家族對沙特家族的仇恨,伊蘭各級統軍將領爲討費薩爾家族歡心,蜂擁入城,立時展開了從上到下的血腥清洗。
曼麗亞城在沙特家族數百年經營之下,其繁華就不用說了,伊蘭士卒進城之初還能遵守起碼的軍紀,只是詳查與沙特家族有關的各色人等,到得後來,各級將領開始專找城中富戶的麻煩,上行下效,一發不可收拾,沈中這位聯軍統帥早就率領全軍繼續西進,各部將領互不統屬,根本彈壓不住手下士卒,甚至有的軍隊竟然因爲分贓不均而起了爭鬥。
亂軍肆虐之下,殺人,放火,搶劫,姦淫婦女這些事情一樣不少,都在曼麗亞城上演的一番,到得伊蘭執政公主阿特蘭妮親自到來的時候,這座伊蘭的千古名城已經被糟蹋的不象樣子,城中數十萬伊蘭百姓,在亂軍肆虐之下,十不存一,財富更是被劫掠一空,阿特蘭妮好不容易控制住了城中亂軍,望着滿城的殘垣斷壁,當真有些欲哭無淚的感覺。
再望向被四起的濃煙薰得灰濛濛的天空,好像看到了一雙冷酷異常的眼睛正在看着自己,眼神中有輕蔑,有嘲諷,還有……還有一絲的溫存,壓的阿特蘭妮喘不過氣來。
大燕軍隊繼續西進,火焚西部真主教聖地伽藍寺,屠比索爾城,一直打到伊蘭西方邊境之處,將伊蘭敗軍趕出了伊蘭之地這才停了下來,之後就是大軍四散而出,細細清剿西部的每個地方,在大燕三年秋末,沈中率領麾下十餘萬大軍回軍密河平原,經此一戰,伊蘭西部幾成白地,千年輝煌毀於一旦,伊蘭也從一個陸上大國正式成爲了大燕附庸,淪爲了二流國家。
……
“蠻族”這個字眼兒是張霸最最痛恨的,而川中蠻族更是讓張霸感到了由衷的憤恨,從進入西川開始,一路之上,傳聞中富庶的西川之地已經人煙稀少,大路旁邊更是田地荒蕪,時不時還能看見一些半腐的屍體,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傷痛在這一刻盡顯無疑。
張霸所率之兵都是大燕精銳,都是從屍山血海中打過滾的老兵,殺戮在她們的眼裡已經是家常便飯一樣的事情,但此時看到同族的百姓遭遇這樣的劫難,還是難掩心中憤怒,曹平這個名字也在這時進入了張霸的耳朵,作爲蠻族入侵川州的罪魁禍首,還是一箇中原人,這一切都使張霸在俘虜的山民中聽到這個名字的時候,簡直想當即扒了對方的皮。
隨後,張霸傳令三軍,得曹平此人活口者,當爲入川首功,得人頭者,立即保奏其官升三級,獎賞更是以一等軍功爲準,更是派人在西川山民中散佈消息,若能獻曹平于軍前,不但赦免其罪,還會保舉其在大燕爲官,還可以在北部草原劃出封底予其家族,若有能出力殺傷蠻族者,賞賜從優。
這樣的策略卻是經過張霸和李煥深思熟慮過了的,入川的燕軍太少,要是一路直接進入西川不定會遇到什麼狀況,就糧草問題也是難以解決,至於說張勇手下的川兵,張霸和李煥在見識了蠻族戰力之後,當即對與川軍協同作戰失去了信心
當張霸所發佈的消息在山民中傳開,已經是大燕三年冬末的時候了,這個冬季對於蠻族來說是不幸的,山民比蠻族的人口本就多出許多,而且大部對蠻族野蠻的行徑有所不滿,不然也不會在篡取更多的戰利品和權力的誘惑面前大多選擇了退回山中,蠻族在西川肆意殺戮,來不及撤離的西川百姓多數選擇了上山投靠山民,無形中壯大了山民的隊伍,且加深了山民對於蠻族的不滿。
在這樣的情勢之下,張霸的命令一經傳出,雖然山民對於大燕能否兌現諾言還報持着一定的懷疑,但蠻族在西川的逍遙日子卻也到頭了,一些山民開始自發的下山攻擊落單的蠻兵,就連山民的首領們也開始控制不住事情的發展,到得蠻族失蹤的士兵越來越多,蠻族本就生性暴躁,和山民之間的衝突也越來越多,待到大燕關於捉住曹平的賞賜頒佈下來以後,又有山民拿蠻族的人頭在大燕那裡獲得了封賞,蠻族主力被破,燕軍又開始沿着道路清剿蠻族,蠻族的敗亡已經註定,這樣的情況之下,山民獵取蠻族的人頭的行動越發的頻繁了起來。
到大燕四年春,燕軍後續部隊陸續入川,蠻族終於頂不住燕軍攻勢,開始考慮退回山中,但此時就算是想着抽身而退已經不是那麼容易的事情了,有山民作嚮導,兵力又已佔據優勢,對於藏在深山之中的蠻族村寨也不再是安全之地,燕軍聯合山民,開始進攻隱藏在山中的蠻族村寨。
燕軍統帥張霸這時宣佈,一日不滅蠻族,燕軍一日不回,有時蠻族躲藏的山林實在幽深難測,不宜進軍,燕軍竟然開始焚燒山林,此例一開,蠻族更是沒有了活路,在燕軍入川的三年之中,數十萬蠻族煙消雲散,就連未曾下山的東川蠻族也遭了池魚之殃,到得大燕五年秋冬之際,在西川平頂山一處蠻族村寨之中,曹平這個被川州百姓詛咒的叛逆被捉住了,對於這個對同族高舉屠刀的逆賊,處置方式實是大快人心,在川州州府,曹平被施以了千刀萬剮之刑,屍體被剁成碎塊,添與泥土當中,撒於川州大小路途之上,以示永遭川州百姓踐踏之意。
川州略定,節度使李祿向大燕俯首稱臣,大燕皇帝張棄下旨寬慰一番,並派北定州齊山郡郡守王全任川州刺史,任白狼遙領川州節度使之位,其後大燕政令在川州通行無礙,到有一多半是白狼這位殺神的震懾之功了。
大燕這些年雖然戰事無日或無,但對於大燕的發展卻並未造成多大的影響,入川軍隊的糧草都是川州供給,伊蘭那邊更是不用擔心,都是伊蘭自掏腰包,且燕軍在伊蘭大肆劫掠,所得都運送回大燕,並得到成批的奴隸,爲大燕之後幾十年的繁榮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大燕此時已經進入一種良性的發展階段,向外掠奪,以供自己發展之用,道路四通八達,商道通暢,對於下層百姓也相對寬容,官員廉潔奉公,治政得當,又有川州草原這等新得之地作爲發展空間,稅賦也開始有了增加的勢頭,除了南方還未平定之外,其他地方都是一派歌舞昇平的景象,大燕百姓的思想也開始漸漸轉變,冒險精神開始興起,這些東西都在潛移默化間影響着大燕的國勢發展。
可以預見的是,一代盛世已經不是什麼遙遠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