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沐羽推開神廟陳舊的大門。
在金烏的照耀下,天色微青。
飄搖的漫天梨花下,放眼望去,是平靜又安然的內城。
渾然不似今日人流如織、車水馬龍的外城。
她轉頭問守在外面的白萱:“如何,還是沒見到四國的巡禮使團的蹤影?”
白萱搖搖頭。
“屬下一直盯着,並未見到,也沒有通報過。”
“奇怪……往年明明都是直接降臨在神廟之內。”羅沐羽皺眉。
她轉頭看向身後的神廟,只見無上神的神像在青煙嫋嫋中輪廓模糊,除此以外空無一人。
這座神廟坐落於長城之巔,本就不大,自是一眼就能看盡。
畢竟過往神佑巡禮使團來此也只是走走過場。長城苦寒,飲食清寡,又毫無樂趣可言,誰都不願久留。
就連聖殿的大人物,多半隻是派來使者,或以虛影現身,草草走個流程便離去。
按照現在的時辰,往年的使團早就會師,只想着早來早結束,免得拖到夜裡不好啓行。
如今卻杳無蹤跡,異常得很。
白萱見副官神色微變,遲疑着問:“要不要稟報大人?”
“暫且不必。”羅沐羽搖頭,“大人連夜開山,估計也辛苦了,還是莫要打擾大人。”
“是。”白萱點頭,又忍不住低聲感慨:“不過,大人確實……太不容易了。”
羅沐羽亦是嘆道:“唉,要不是大人開鑿隧道,又怎麼能及時接引飛車,把這些百姓安頓進來。”
兩人的目光一同落向更遠處——內城以下的外城上空,一條條細細的棍子從遠及近飛來,近了才知那是一輛輛的飛車,正緩緩落在外城邊緣。
狂風脊已經南下,也就是兩人口中被城主大人開鑿出隧道的大山。
如今外城四周禁錮已去,正好搭建了一個臨時的巨大站臺,供飛車停放。
四周皆有守軍列陣,接引百姓。
飛車門緩緩開啓,無數百姓魚貫而出,神情是茫然又是惶恐。
宋茹正看着手下軍士,站在車門旁一一清點人數,覈驗身份信息。
因爲人數不少,這個過程倒是相當長。
另一邊平臺上,也有一輛飛車降臨,由陳山遠校尉帶隊在那邊負責清點和接引。
宋茹身邊還跟着四人沒有活幹。
一位老兵一邊抽着旱菸一邊嘟囔:“唉,白萱這貨果然不是什麼好貨,她在上面接待那些神官,我們就在這裡招待這些逃難來的……”
宋茹冷冷掃了一眼。
這老莫原本就是北境軍,投降後便被編入宋茹手下,如今他更是以一副過來人的樣子,說道:“唉,你們不知道,接待這些神官能有多大油水!”
說着,他還搓了搓手指,臉上顯出貪婪之色。
“更別說,若是你伺候得好,到了神佑賜福之時,還會有所偏袒呢!”
一名年輕士兵反問:“老莫,你就是胡吹的吧?你只是守外城的,就算是當年,也輪不到你招待神官啊!”
老莫眼睛一瞪:“雖然我是守外城的,但也是外城到內城的門,和內城的大人物們嘛……嘿嘿,還是打過交道的!”
這時,一名暗角出身的詭人嗤笑一聲:“呵呵,是,誰都知道你守城,要不是你醉眼昏花,有眼不識泰山,將大人和大將軍之子擋在內城之外,就不會導致大將軍和內城守軍失蹤……”
老莫漲紅了臉,急道:“這這這,是誰胡說的,這兩件事能扯到一起嗎?而且內城啥時候沒的,誰也不知道啊!”
“估計就是當時一時守城的小娘皮說的,可惡,把責任推到我身上……”
衆人懶得理會他的胡扯。
此時,清點人數的將士過來,向宋茹稟報道:
“報告宋校尉!這是清河來第三輛飛車,共計五百六十四人,與清河傳來的訊息比照,覈驗無誤。後方尚有十二車。”
“你帶着大家進入外城。”宋茹點點頭,確認了一下靈訊上的訊息,“先住在亥三區吧。”
“是!”
那位軍士拱手一禮。
這時閆老三主動請纓,道:“報告,宋校尉,屬下可否一同去?”
宋茹略一沉吟:“你才入軍一日,應當旁觀學習。”
“屬下正想借此機會學習。”閆老三誠懇道。
一旁的牛元吉橫了一眼,小聲嘀咕:“顯眼包……”
閆老三繼續說道:“屬下知道這些百姓茫然的心理,定能更好安慰大家的情緒。”
宋茹見他樸實的臉上滿是懇切,便點頭允了。
於是在牛元吉嫌棄的眼神中,閆老三跟着那位軍士一起,引着茫然站在站臺上東張西望的百姓,自站臺向外城的居住區行去。
如今的長城外城,以那株梨花巨樹下的醉白園爲中心,周邊原住民聚居的區域稱爲“小綠園”,南側則是一大片由礦區改造而成的天工坊。
其餘皆爲無盡延展的居住區。
雖暴露於雪原之中,卻有防護大陣的靈光罩護,連風雪都難以落下,倒是多添一分安全感。
閆老三便順勢向百姓介紹:“別看這四下沒有高牆,但這可是青雲閣首席天工大師親手佈下的上古辟邪靈陣,防禦力非同一般……”
“你們聽過青雲閣吧?帶大家來的飛車就是青雲閣製造的,總部在長安呢!”
他一邊帶路,一邊侃侃而談:“朝廷安排大家來長城,是爲了讓你們能好好安頓下來。這裡吃穿不缺,地方又大,連長安都難得一見的陽光,在這兒都有。”
“對,雖然靠近北境,但這裡可是有兩千初境以上的修士,還有三名神藏境大人,更別說——神佑巡禮的使團隊伍也在此……誰敢造次?”
旁邊那位軍士素來寡言,如今也默默點頭。
原本他還擔心自己不善言辭,無法安撫這些初來乍到、神情惶然的百姓,沒想到閆老三這一通話倒是說得頭頭是道,讓人安心了不少。
在朝廷尚未想出應對北境持續南移局勢的措施以前,只能由北境源源不斷接收自南方遷來的百姓。
想起之前老莫私下嘀咕過的那番話:
“沒辦法哩,自從我們接收了蒼林鎮的難民……”
當時正是避開了閆老三和牛元吉說的,但老莫還是小心翼翼調整了措辭。
“咳咳,百姓,不是說不好,就是因爲這個先河,朝廷就覺得咱們北境能兜底,要兜底了……”
“北境一路南下,正好一路接收這些災民,這是朝廷的說法。”老莫搖頭,“但實際上,誰都明白,是其他城池根本不願意管。這年頭,誰不是自顧不暇?哪還有地方安置這些人?”
“但誰讓我們北境地方大呢?可是,物不博啊!”
不過眼下這個難題,倒算是暫時緩解了。
沒人知道大人是怎麼同朝廷談的,但戶部已承諾會調撥一批賑災物資。
謝家、王家等世家也主動捐出大量資源支援北境,同時也作爲近來某些來自民間的爭議的迴應。
至於文家,更是不在話下。
清河本就是文家發跡之地,雖然文老爺子早從清河去了長安,但也不忘鄉土舊情,專程籌備了一批物資,隨着飛車運到北境。
此外,原本也在百姓中傳達過,凡是遷入北境者,皆需參與勞動——耕地種田、養殖牲畜、修建房屋、天工開礦,效仿三百年前在宣文帝率領下篳路藍縷的唐國先輩們,共筑北境長城。
這些話,在閆老三口中又說了一遍。
雖然聽着艱苦,但有活幹才說明,這裡的一切都是有所籌謀的,效法先賢之舉,更是激起衆人心頭的一腔熱血。
於是,原本尚存疑慮的遷居者,心中也不由自主地安定了些許。